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354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衡阳县四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衡阳县四中2018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

于是,齐君下令退兵。

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休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中呈现的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这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故A项错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宗族观念,故B项错误;从时间判断,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必须服从天子分封体系”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从齐国君主退兵,说明认可盟誓有“世世子孙无相害”,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的功效,进而得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尚存在着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D项正确。

【答案】D

2.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

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且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这样使地方官员之间不熟悉,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故A项正确;流官制防止官员与当地势力联合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故B项错误;流官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故C项错误;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地方官员经常性流动,对地方事务不够熟悉,地方官员之间疏离,因而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错误。

【答案】A

3.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

这一做法(  )

A.削弱了君主集权                                                        B.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

C.加剧了冗官现象                                                        D.体现了崇文的治国理念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宋朝

【解析】该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宰辅互兼体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门的制约,提高了办事的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宰辅互兼有利于缩减官僚队伍,故C项错误;宰辅互兼与崇文治国理念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4.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

“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  )

A.君权至上                      B.法律严酷                       C.等级森严                      D.伦理治国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体现的是君权至上的思想,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法律严酷只是针对特殊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能充分体现等级森严,不是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伦理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5.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倶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

其目的在于(  )

A.宣扬神权至上观念      B.保障公民平等               C.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D.维护贵族政治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中雅典城市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里以供公民查询,这与宣扬神权无关,故A项错误;公民们可在圣殿查询法律、法令、决议与保障公民平等无关,故B项错误;公民们可在圣殿查询法律、法令、决议,增加了政治的公开性,因而可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故C项正确;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已建立起民主政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6.《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的制定(  )

A.使法律程序更加规范                                                B.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C.增强了法律的时效性                                                D.使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压缩

【考点】罗马法

【解析】《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所以不能说法律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错误;当时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所以没有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增强了法律的时效与“成文法”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说《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相对于以前的习惯法,使法律有内容可依,奴隶制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所以使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压缩,故D项正确。

【答案】D

7.只有根据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兵变法案》,国王政府才能成立军事法庭,惩办逃兵和哗变者。

这表明(  )

A.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B.议会能够干预国王的行政权

C.国王权力受制于议会                                                D.国王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权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根据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兵变法案》,国王政府才能成立军事法庭,惩办逃兵和哗变者”得出议会限制王权、国王听命于议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国王的行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议会限制王权,国王权力受制于议会,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权力受限,但并不是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权,故D项错误。

【答案】C

8.针对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派领袖杰斐逊称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总统权力很大                                                    B.杰斐逊拒绝1787宪法

C.总统其实就是君主                                                    D.美国政治是假民主真专制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杰斐逊认为总统权力大,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杰斐逊对宪法的态度,故B项错误;美国没有君主,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9.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5%。

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

A.显露革命苗头              B.政治近代化滞后           C.军国主义强盛              D.没有代议制特征

【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贵族在后补官员中的比例比较大,与革命因素无关,故A项错误;贵族比例大体现了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足,即政治的近代化滞后,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军国主义的强盛,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议会代议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10.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阳光大道,下列关于其诞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使国际工人运动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C.诞生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                            D.诞生的标志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考点】《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阳光大道”说的是其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说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故A项正确;使国际工人运动从理论变成了实践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B项错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础是空想社会主义,故C项错误;诞生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D项错误。

【答案】A

11.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禁止开会的国家杜马成员组建临时政府,并在全俄范围选举各地官员,以消除沙俄地方势力;彼得格勒组成了工兵苏维埃,要求军队听从命令,决不允许军队镇压工农。

这样的局面导致了(  )

A.二月革命后俄国陷入内战                                        B.俄国建立起两院制的代议

C.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格局                                    D.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取代两个组织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参与一战,故A项错误;是两个政权,并非是两院制代议,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故C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使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十月革命使得苏维埃政权完全取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D项错误。

【答案】C

12.林则徐在奏折中说:

“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

”其意在说明(  )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                                        B.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外流

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                                        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没有探讨中英战争爆发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可知其意在强调吸食和走私鸦片导致财富大量外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国人吸食鸦片的人占多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不是贸易竞争,故D项错误。

【答案】B

13.导致表1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表1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银数单位:

万两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中表格信息可知,咸丰三年(1853)新收银数相较前两年大大减少,支出银数较多导致实存银数大大减少,联系史实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属于太平天国范围之内,因而导致新收银数大大减少,但因镇压太平天国导致军事开支巨大,从而导致支出银数增多,因而出现材料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故A项正确;1851年至1853年期间清政府没有与列强签订新条约,因而材料中数据变化并非由于清政府急需偿还借款的原因,故B项错误;1853年洋务运动还未开始,因而导致材料中数据变化的原因也不是政府投资开办工厂,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处于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因而小农经济的解体不会导致1853年特殊的数据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14.在全国15个巡抚中,1840年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1864—1866年间,均由汉人充任,1867—1869年间,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

从1851—1911年,65.4%的总督和77.8%巡抚是汉人。

这些变化(  )

A.证明满汉矛盾得到缓和                                            B.表明汉族官僚势力扩大

C.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辛亥革命时倡导民族主义,说明“1911年”前满汉矛盾没有缓和,故A项错误;汉族官僚势力扩大,与材料中“有7个满人和8个汉人任此职”到“有14个汉人和1个满人担任此职”相符,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_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与材料中“巡抚是汉人”不符,故C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官僚势力开始扩大,而非是列强干涉内政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B

1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曾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新国家。

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的权力模式与“美国式国家模式”,主要区别点是(  )

A.法治精神                      B.民主原则                       C.分权理念                      D.责任内阁

【考点】辛亥革命;比较异同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了法治精神,这是两者的共同点,故A项错误;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民主原则,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类似,故C项错误;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而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二者的区别,故D项正确。

【答案】D

16.20世纪使革命的世纪,一场故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

A.“民主共和”                                                              B.“革命统一战线”

C.“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

【考点】国民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旗帜,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建立的,不是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故C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时期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17.在1930年夏,中共领导人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以尽快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可见当时(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中共党内的右倾错误起主导作用

C.中共党内在革命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考点】国共十年对峙

【解析】根据材料“1930年夏”,结合所学,毛泽东已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犯了“左”倾错误,这与毛泽东等开辟的井冈山道路相反,表明党内出现路线分歧,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合作,故D项错误。

【答案】C

18.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

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抗日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同情            B.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美国援华力度            D.中国抗战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材料中陈纳德是受中国政府委托,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不能体现国际社会赞誉和同情,故A项错误;故根据材料信息,抗日战争中中国组建了以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为指挥员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抗战在空军上的不足,故B项正确;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因而1941年8月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故D项错误。

【答案】B

19.1946年7月,王树声率领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胜利完成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  )

A.为双十协定的签订奠定军事基础                            B.有利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为推进解放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D.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重点进攻

【考点】解放战争

【解析】双十协定签订于1945年10月10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重庆政协召开于1946年初,故B项错误;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中原突围打破了国民党围歼中共主力的意图,故C项正确;在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才开始发动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D项错误。

【答案】C

20.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保障了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C.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D.确立了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的基层民主制度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故A项错误;五四宪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新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B

21.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努力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和健全。

1981年时,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  )

A.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筹备和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和健全。

1981年”相符,故A项正确;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与材料中“1981年”不符,故B项错误;1998年,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与材料中“1981年”不符,故C项错误;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文革结束后”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2.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通桥梁。

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

C.《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                                      D.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解析】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是海基会,成立于1990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9年1月《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997年7月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23.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对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主动外交姿态                                            B.万隆会议精神影响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它是新中国积极改善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间关系而提出的重要原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5年召开万隆会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积极寻求改善美苏关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4.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  )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中苏关系1956后开始恶化,故A项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缩小了中国的外交空间,因而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大大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故B项正确;50年代中期时,美国依然敌视中国,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非针对美国提出,故C项错误;50年代中期,国际冷战形势严峻,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能起到缓和冷战局势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材料阅读

25.(2016·江西赣州高三摸底·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

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

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清朝前期,为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