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五套模拟卷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六校联考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docx
《精选五套模拟卷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六校联考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五套模拟卷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六校联考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五套模拟卷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六校联考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读书人的喜爱。
B.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C.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
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D.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后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答案】1.C2.B3.A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选项因果倒置,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是“因”。
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果”,由第一节“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可以推测。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词“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B选项“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所说的是苏轼在美学追求上的根,并没有体现他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A选项中在原文第二段中说“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而且是……”,为递进关系,选项中为“不是……而是……”,变为了否定。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项,曲解文意。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潘建伟:
对科学葆有原始的好奇
2016年8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但是,我第一次真正记住潘建伟却是缘于他在一次演讲中讲的一个故事,“我曾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问我是干什么的。
我说是我做量子物理的。
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
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
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
‘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
’”他感慨,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东阳。
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高考时,潘建伟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读当时的热门专业。
“如果接受保送,可能就无法继续我的物理梦了。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在大学里,他不太起眼:
“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
”不过,潘建伟仍然和儿时一样钻研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
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
当时,他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潘建伟开始学习量子力学。
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
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
1996年,潘建伟决定出国继续攻读博士,一开始,潘建伟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年纪比较大了,跟着他读博士,肯定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
可经过一番比较,潘建伟最终选择的却是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
当时,塞林格教授还只是普通教授,但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
“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
”如今,塞林格教授已成为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
他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导师问道:
“你的梦想是什么?
”潘建伟脱口而出: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在导师的引领下,潘建伟开始在量子通讯领域领跑。
2001年,潘建伟在中科大负责组建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他看到来之不易的实验室,心想:
“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
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从2003年开始,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
在国外媒体眼里,这个中国学者,简直创造了奇迹。
谈到获得的众多奖项时潘建伟却说:
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来肯定。
对潘建伟自己来说他对物理学的钻研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
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思考问题,在思考到最苦难的时候去林间散步。
他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捡掉落在地上的树枝来闻,在这种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他仿佛感觉这是人类最初的状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这也是物理学的追求。
在德国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给妻子和女儿吃。
这个中科院院士在家人眼里是一个野菜大厨,也许,正是保持着这样的初心和对自然的最初的好奇,潘建伟才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量子物理学家。
而对你我这样平凡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所缺的不是少学了多少个物理学定理,我们所缺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的课堂上被磨灭掉的对世界最初的好奇。
(摘编自《中国财经报》《中国科技网》)
相关链接:
①“感动中国”对潘建伟的颁奖词: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
②英国《新科学家》杂志:
“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使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潘建伟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这使他在人生的重要节点常能以兴趣为出发点做出选择。
B.潘建伟非常崇拜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坚定了他研究物理的决心,而且爱因斯坦的散文优美深刻,在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C.潘建伟认为科研不能一味地追随和模仿,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时,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路人。
D.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使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墨子号”升空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也是潘建伟领跑量子通讯领域的表现,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B.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对此潘建伟心生感慨,认为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C.潘建伟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开始学习量子力学,因为他一直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D.潘建伟选当时只是普通教授的塞林格做导师,是因为塞林格在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E.潘建伟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敢为人先,做前无古人的事业,用他的人生提醒我们这样的平凡人在现世要始终葆有对世界最初的好奇。
6.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潘建伟在他的生命中一直葆有“原始的好奇”,这种“原始的好奇”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4.B5.BE
6.①影响子他的专业选择。
对物理保有“原始的好奇”,他才放弃保送的热门专业,考上科大物理系,后来选择学习量子力学,研究量子叠加态问题,也是出于这种对物理保有“原始的好奇”。
②影响了他的导师选择。
保持初心,放弃名师,选择普通但专业有潜力的塞林格认为“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会来。
”
③影响了他的专业研究。
正是保持着对科学原始的好奇,潘建伟才能摆脱名利的束缚,专注于物理研究,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物理学家。
④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
对自然保有最初的好奇,他才能拥有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状态——人类最初的状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
【解析】
4.试题分析:
B.潘建伟非常崇拜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坚定了他研究物理的决心,而且爱因斯坦的散文优美深刻,在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原文“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
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选项表述因果倒置,应该是喜欢爱因斯坦,所以坚定了潘建伟研究物理的决心。
5.试题分析:
A、外国媒体认为是奇迹的,是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
C、“一直”无中生有,“认为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原文中“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表义内涵不同。
D、不仅仅是因为“塞林格在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还有“学识渊博”的因素。
点睛:
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准确筛选文本的信息,本题可以作答为,影响了他的专业选择。
影响了他的导师选择。
影响了他的专业研究。
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戒毒
陈力娇
吸大麻时她还是阿王的乐队中的一个挺不错的摇滚乐手,她很爱阿王,阿王却没有回应。
阿王知道她开始吸毒时,非常懊恼,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耳光。
但耳光没挡了她的吸毒,她开始变卖衣物和手饰。
就这样,她偷偷地自己暗箱操作了一年,一年之后她一贫如洗,吃饭都得阿王接济。
这天她找到阿王,她说,借我点儿钱。
阿王盯着她看了好半天,良久一字一句地说,我们结婚吧。
她很震惊,既而看出阿王是真心的,她哭了。
她说,我已经是废人了。
阿王说,不要紧,我们从头来。
阿王说到做到,一周后真的和她结婚了。
婚礼他们没太破费,只是找了几个熟人简单地吃了一顿。
她想给阿王买一身四千元的意大利品牌西服,阿王拒绝了,阿王说,留着你吸烟吧。
她一冲动,说,我戒,我肯定戒。
阿王看着她没说话。
婚后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很好,依旧是两个人挣钱,一个人花销,花销的方式当然就是购买毒品,不过阿王有个规定,必须把香烟换成白粉,而且由阿王购买,由阿王每天给她放入水杯定量发送。
她自己不得多吃一点儿。
这样果然经济合理,她一天的演出不再像有病似的打不起精神了。
日子有规律地行进着,生活产生了习惯和磁力,每天早晨他们照样履行着仪式,由阿王给她发放适量的毒品,阿王很爱她,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当着她的面把白粉倒入杯中,白粉就像一朵深情的浪花,翻卷着进入她的肺腑,她满足极了,也幸福极了,就越发爱阿王。
一天,她看到阿王的牛仔裤的后屁股上磨了一个洞,这是阿王常年坐着打架子鼓磨出来的,她这才想起阿王有很久没为自己买新衣服了,阿王也瘦了,脸明显地不如从前白胖了,如果在人群里想找到阿王,就得先找他那一头浓密的长发,再找那张有棱角的醒目的脸是费劲了。
于是她很内疚,她偷偷地四处联系戒毒所,想把毒瘾戒了。
这天她终于联系好了一个,这是一家边远的外省的戒毒所,条件不算优越,她选择它是想离阿王远一点,她知道戒起毒来那会很痛苦的,她怕她顶不住劲儿而中途回来见阿王。
收拾好行装那天,她泪水涟涟,她给阿王留了一张条子,说明她很爱他,越爱越不能拖累他,她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全新的人,再回来见他。
她把写好的条子放在桌子上,想想又不放心,怕被风吹走了,而阿王回来不知她的去向,他会很着急很伤心的。
于是她就顺手从桌子的另一方拿过来一个本子,她想用本子把它压好,既显眼又不至于被风刮跑。
可是就在她拿起那深蓝色窄条日记本时,她发现它的下面也压着一个条子,字迹无疑是阿王的。
条子上面写道:
你已经成功戒毒一百天了,我只给你喝了五十天逐渐减量的白粉,从五十一天起,我每天给你喝的都是掺着高钙的白开水,祝贺你!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她本来是一个乐手,很爱阿王,阿王却没有回应。
伤心失望之下,她走上了吸毒的道路,最后却被阿王挽救了。
B.当阿王提出了结婚的请求时,她哭了,说自己“已经是废人”了,这表明她既想嫁给阿王,又担心自己会拖累阿王。
C.小说以叙述性语言为主,同时穿插了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语言朴素自然,但依然能感受到阿王与她之间的温情。
D.她为了避免戒毒半途而废,联系了边远的戒毒所;怕阿王不知她的去向着急伤心而留下字条,这些都说明她是一个有心人。
8.小说中,阿王对她充满了爱,阿王的爱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概述。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答案】7.A8.①爱之深责之切。
阿王知道她开始吸毒时,给了她一个大耳光。
②不抛弃不放弃。
在她吸毒之后,阿王毅然决然地娶了她,想要挽救她。
③为她赚钱省钱。
为了赚钱省钱,阿王很久没为自己买新衣服了,也瘦了。
④对她精心照顾。
阿王很爱她,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
⑤设法帮她戒毒。
阿王用逐渐减量的办法帮助她戒掉了毒瘾。
9.①使情节更加完整,严密合理。
结尾交代了阿王其实一直帮她戒毒,照应了阿王每天自己给她冲白粉的伏笔,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故事性。
②使阿王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阿王之前看似一个一味纵容的人,至此表现出阿王是一个爱的深沉,默默奉献,勤于动脑的人。
③深化了文章主旨。
赞扬了阿王对她真诚而深沉的爱,揭示了爱的真谛。
【解析】
7.试题分析:
A.她本来是一个乐手,很爱阿王,阿王却没有回应。
伤心失望之下,她走上了吸毒的道路,最后却被阿王挽救了。
原文中没有因果关系,此处属于强加因果。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筛选的一道考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都要照顾到全文,本题可以作答为,①爱之深责之切。
阿王知道她开始吸毒时,给了她一个大耳光。
②不抛弃不放弃。
在她吸毒之后,阿王毅然决然地娶了她,想要挽救她。
③为她赚钱省钱。
为了赚钱省钱,阿王很久没为自己买新衣服了,也瘦了。
④对她精心照顾。
阿王很爱她,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
⑤设法帮她戒毒。
阿王用逐渐减量的办法帮助她戒掉了毒瘾。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段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都要从结构、人物、情感等方面作答,本题结尾段作用:
①使情节更加完整,严密合理。
结尾交代了阿王其实一直帮她戒毒,照应了阿王每天自己给她冲白粉的伏笔,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故事性。
②使阿王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阿王之前看似一个一味纵容的人,至此表现出阿王是一个爱的深沉,默默奉献,勤于动脑的人。
③深化了文章主旨。
赞扬了阿王对她真诚而深沉的爱,揭示了爱的真谛。
点睛:
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结尾。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