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几月几日doc.docx
《冬至是几月几日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至是几月几日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冬至是几月几日doc
2019冬至是几月几日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2019年的冬至是几月几日呢?
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2019年的冬至日期,欢迎阅读。
2019年冬至时间
2019年冬至时间:
12月21日,星期三,农历是十一月二十三。
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也仅有7小时34分。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俗话说:
“冬至到,吃水饺。
”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起源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
《尚书·洛诰》记载:
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影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
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
“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
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地理意义
天文坐标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
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
就北京市区而言,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
注:
地极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
农历参照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易曰:
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京的白昼时间仅有9个多小时。
但是,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
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节气时间
常见日期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计算方法
冬至日期的计算公式:
-L
公式解读:
Y=年数后2位,d=,L=闰年数,21世纪C=,20世纪=。
举例说明:
2088年冬至日期=[88×+]-[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
192019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名称释义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历史渊源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有云: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
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民俗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九九消寒图
《周礼春官·神仕》: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史记·孝武本纪》:
“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
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
《后汉书礼仪》: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
传统饮食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
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
云: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
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
其中吃“冬至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
临海人的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
夹一个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