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6978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docx

210302+苏小妹+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历史进程专题文献摘录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历史进展专题文献摘录

苏小妹

2015210302

 

目录:

 

一、群众工作的历史进展

 

二、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三、和谐党群关系的现实路径

 

四、社会工作的历史进展

 

五、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差异、互补性分析

 

一、90年群众工作的历史进展

90年来,党的群众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群众特色.党的“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中,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

以此为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对工人的宣传和组织,出版刊物,揭露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诉说工人的要求,并注重提高工人文化,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注重培养工人骨干。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87.)这样很快迎来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4年国共合作形成以后,各类群众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深刻认识到密切党群关系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在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土地革命的路线,这就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2]。

(毛泽东。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M]毛泽

东.毛泽东选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347.)正是认识到群众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期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陕甘宁边区,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形成了新模式,为抗战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顽固坚持独裁、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军事打击。

同时,通过开展土地改革,发展解放区生产,领导和推动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在形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二)建国初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49—1978年)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鲜明指出:

“在城市工作中,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

”[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428.)建国初期,国内一穷二白,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异常困难,而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军事力量、大量土匪、特务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以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和捣乱,企图复辟;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在政治上不承认新生的共和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实行包围。

面对这些困难,中国共产党人对广大群众进行有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泛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生政权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等,进一步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地方各级政权的巩固。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积极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执政时期的群众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号召全党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

1956年4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和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对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了新的总结,提出群众工作的重心是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群众工作的方法是民主,群众工作的重点是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建立了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人民信访制度。

毛泽东在1951年6月16日就信访问题对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作出批示:

“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2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65.)这份批示直接影响了人民信访制度的创建。

1951年6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标志着人民信访制度的初步形成。

1957年11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工作的指示》

,使信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反右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群众工作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这些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而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

“需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和组织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行动起来,同各种破坏安定团结的势力进行有效的斗争。

”[5](邓小平。

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371.)这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开启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通过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破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坚决消除腐败的基础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江泽民要求“每个党员都要牢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批评,精简会议和文件,办实事,求实效,把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群众路线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6](江泽民.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M]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9.)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制定了一套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中国共产党在强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的基础上,将民生建设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切入点,进一步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增强了群众工作的实效性。

各地创新民主决策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干群联系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党中央还进一步完善了既有的信访工作机制,于2005年出台《

信访条例》,推动了信访工作的法制化。

2011年初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为党做好群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董文兵,中国共产党90年群众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1-2;董文兵,男,中共东营市委党校教授)

二、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的要求和挑战,可以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理解:

工作环境的变化;工作对象的变化;工作主体的变化。

(一)党的群众工作环境的变化

1.执政地位发生变化

执政地位的变化是党的群众工作现实环境变化的首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们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这一变化,给我们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众所周知,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始终是被排斥在国家政权之外的,而且国民党反动政权还天天妄想和叫嚣着要“剿灭”我们党。

此时,我们党面临的国内政治环境是非常严峻和残酷的,而且这种残酷性和严峻性是异常明显的。

如果党不能适应这种残酷的生存环境,那么极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失败的危险。

这也是我们党当时面临的最大的现实环境。

执政以后,国内政治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成了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的政党,处在了国家权力的中心。

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不再面临被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执政条件下,我们党就没有任何压力。

恰恰相反,这种压力和风险比民主革命时期更严重,且更易于被人们所忽略,即脱离群众的危险。

执政后,由于没有了战争年代直接关乎生死存亡的环境压力,而且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又掌握了大大小小的权力,很容易使党产生脱离群众的危险。

对执政党而言,这种危险有隐性的特点。

同时,党的群众工作的动力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民主革命时期残酷的现实环境对我们党进行群众工作形成了强力的倒逼力量。

由此也决定了我们党在革命党时期做群众工作的动力是“双轮驱动”: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性质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党残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现实要求。

但是,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这种表面宽松的生存环境极大的麻痹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党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压力顿减,在这种情况下,党做群众工作的动力就由“双轮驱动”转变为“单轮驱动”。

在党的群众工作缺少现实压力的情况下,也就缺少了现实动力。

这种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动力就主要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性质内在要求的动力了。

历史实践一再证明,把开展党的工作建立在主要靠个人自觉的基础上是非常不稳定,非常不科学,非常危险的。

所以,笔者认为,由党的执政环境变化带来的党的群众工作动力机制的变化既是执政条件下的一大问题,也是当前党的群众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随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党的功能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政党阶级性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政党的阶级性,这是符合政党自然属性的。

显然,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更多是强调党的阶级性。

“在不执政的情况下,政党履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功能,往往是为了把本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力量凝聚正在一起,形成与执政党和其他政党的对抗,以争取和维护本党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作为‘斗争’工具的特点是十分突出的。

”②执政以后,我们党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执掌的是公共权力,所以,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不仅要代表所属阶级的利益,同时还需要兼顾不同阶级、阶层群众的利益,以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阶级属性更加明显,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相对较为单一和一致。

所以,党的利益整合功能的发挥就比较顺畅,党的群众工作的难度也相对较小。

但在执政条件下,党既要注重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又要重视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这就要求党要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诉求,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最大公约数”。

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之间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且同一阶级和阶层内部,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尤其是在当前,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更加明显。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利益诉求多样化与党进行利益整合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也是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2.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当然也对当前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文主要从社会阶级结构、就业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组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

会的阶级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两大阶级,一个阶层: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和知识分子阶层。

1985年之后,不仅个体户的数量大大增加,私营老板、私营业主也开始出现;同时,“这一时期大量外资引进一些跨国公司、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一个高收入的白领群体。

”②在乡村,还出现了农民企业家和“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及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了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除了私营企业主阶级的发展之外,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迅速壮大,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总的来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十大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③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的工人阶级内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无产’不再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标志。

二是我国工人阶级的知识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是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

可见,目前我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已经完全不同于革命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

新的社会阶层分化对我们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因为阶层分化的背后是阶层利益诉求的多样化。

正如前文所述,这种情况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最大限度的代表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这是执政党做好群众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其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阶层的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

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就业方式是非常固定和单

一的。

对农民而言,种地劳动就是其就业的唯一方式,在城市里,他们的就业方式同样是非常固定和单一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行政权力逐渐让位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不同行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和单一的就业方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市场经济加速了这些因素的发展,反过来,这些变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

但是,对党的群众工作而言,就业方式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却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就业方式多样化以及人口流动性增强,群众对于党组织的依赖度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在大面积、多领域的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而言,如何保障这一群体的公共服务,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等问题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面临的现实难题。

第三,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潮流呈现多元化,群众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多元化的趋势。

这种多元化的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对传统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同时还给群众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第四,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组织出现了新发展。

除了传统的工青妇之外,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社会组织。

据统计,截止2010年,全国依法

登记的社会组织43.9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26万个,民办非企业位19.45万个,基金会2168个。

①且这些只是在官方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实际运行中,

还存在着一大批“没有名分”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大量无法按照现行法规登

记注册的草根组织、境外在华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及各种网络型、

松散型社会组织等,其总量约为300万家”②。

正是有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少在其中工作和生活大量的劳动者也不再把党委和政府当作自己可以依赖和寻求帮助的唯一对象”③。

所以,社会组织的发展承担了一部分原来由党和政府承担的服务职能,社会组织对群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群众工作提出了挑战。

3.网络媒体迅速崛起

新时代党开展群众工作必然离不开网络媒体,它对党的群众工作影响是全新的,是在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可以通过理解网络媒体的特点来分析它对党的群众工作的影响。

首先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即时性特点是

非常明显地。

传统媒体中,信息的传播总是要经过一个个环节在完整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网络媒体却恰好克服了这一缺陷。

它通过一系列数字平台和数字终端,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

其次,互动性特点。

传统的媒体中,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有着明显的区分,

而且信息的发布者占有绝对的控制权和主导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动的接收着信息的传播,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在网络媒体中,这种情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信息不再被官方所垄断,而且形成了人人都是信息接收者,人人也是信息传播者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双方还可以进行双向的交流。

第三,个性化特征。

从接收信息的内容来看,传统的媒体信息内容是较为单一的,而且数量也是有限的。

网络媒体的信息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传播,其中个人兴趣爱好对信息接收和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在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时间方面,网络媒体也更加具有灵活性。

第四,信息源多样化。

信息源多样化是指信息的发布者不再被限制在特定的

范围内,而是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

在网络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趋于多样化。

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人人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和传播者。

根据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

第五,虚拟性。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网络媒体中,信息的发布是可

以匿名的,而且现实中很多信息也都是在匿名条件下发布并传播的。

而且,这种

情况下,其他国家的信息也能通过虚拟地网络媒体迅速传入国内。

在这个虚拟的

空间里,信息能迅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传播。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的发展是当前我们党进行党的群众工作的现

实环境之一,它是全新的,它是全面的,因为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传统的党的群众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经验等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破旧”;另一方面,由于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作方式等已经发生变化,急需“立新”。

而无论是“破旧”还是“立新”,在实践过程中又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实践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笔者认为,网络媒体的发展是当前开展群众工作极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

(二)党的群众工作对象的变化

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对象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总体变化、具体变化和新挑战三方面予以分析。

1.社会阶层结构改变

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我国阶级结构是较为固定的,表现为“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一方面,阶级内部的差别较小;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对比较固定和单一。

改革开放以后,情况逐步发生了变化,尤其是1994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关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1)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从职业分类的角度,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和五

种等级。

十大阶层为: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①五种等级为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2)著名社会学家李强,将我国社会的群体划分为四大利益群体:

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

特殊获益者群体主要包括:

民营企业家、各种老板、董事长、高级经济、市场上的各种经济人、球星、歌星、影星等;普通获益者群体主要包括:

知识分子、干部、普通的经营管理者、办事员。

工人、农民等;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主要包括:

城镇中的失业下岗人员、低收入者群体等。

(3)朱光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是否拥有生产资料、是否拥有权威和是否拥有文化技术知识为分类的标准,将我国社会群体划分为:

蓝领工人、白领工人、知识分子、官员、失业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企业经营者、大学生、军人、农民工、农业劳动者等。

尽管我国阶层划分的标准尚未统一,由此得出的阶层数量也并不一致。

但是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阶层已经出现了很大分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认清这一基本情况,是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的基本要求。

2.各阶层具体变化

通过对当前我国各阶层的总体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有着

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

利益诉求等等。

对于我们党而言,如何整合和协调如此各异的利益诉求是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党的群众工作对象的变化:

工人、农民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

(1)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坚实的阶级基础。

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从以下方面认识这种巨大变化:

当前工人阶级新特点

第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据统计1978年时,全国在职职工总数为1.2亿人左右。

2007年时,“工人阶级队伍已有3.5亿人”。

现在每年新增的城市就业人口达到1000多万,其中大多数都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

第二,知识化水平提高。

伴随着数量的增加,工人阶级的“质”也发生了巨

大变化。

一方面,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更高,总人口中的文盲比例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各种职业教育学校的存在,客观上也为工人阶级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

供了一个渠道。

另外,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更多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而毕业

生中很大一部分都加入了工人阶级队伍。

这些因素的存在,是我国工人阶级出现了“智能化”、“白领化”的趋势。

第三,工人阶级内部出现分化。

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是与工人阶级内部形成

不同的利益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工人阶级内部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众,

主要是分配制度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实行按劳取酬分配制,这种情况下,工

人阶级内部的收入差别并不大。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收入渠道多元化。

这就使工人阶级内部的收益出现

了很大的差别。

第四,工人阶级内部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价值取向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职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呈现多样化趋势。

(2)农民阶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阶级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首先,就业方式多样化。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民的就业方式只有一种——

种地,而且还是集体种地。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

化。

一是出现了农民工群体。

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他们完全放弃务农,转而

进城务工,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

但是他们的户口依然在农村,这部分群体,他们一年很少回家,一般只在春节时,加入返乡大军,回家团聚。

二是还有一部分农民工,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种地,而是在农闲之时进城务工,或者常年早出晚归进城务工,并兼职务农。

这一批人进城务工的行业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且从事的基本都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大、工资并不高的职业。

但是他们并不住在城市,住在农村,干活在城市,这是他们的特点。

还有一批农民,他们既不进城,也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耕作,而是依靠农村土地,进行自主创业,如养殖业、餐饮、休闲度假等。

第二,收入来源多样化。

与就业方式多元化相联系,必然会导致收入来源多

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呈现多元化特点,其来源主要包括,种地

所得、打工所得的工资和土地收益。

第三,农民知识水平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