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初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6894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初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学初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学初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学初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学初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初阶.docx

《国学初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初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初阶.docx

国学初阶

国学初阶序

说到国学,可谓有五花八门的答案。

我个人认为,凡在中国固有之学问,且已形成独立之学派者,都可以将其归入国学。

关于国学大师的问题,光是研究国学者,不可称其为大师。

只有形成自己学问与思想以区别于历史上已形成之任何派系,即须有开山之作或者是开一代之宗的方可称作大师。

此上是我个人之见,书之以求教于诸方大家。

本来按照一般的思路,可以将我所写的名之为《国学ABC》即初步知识的介绍,然而既是介绍国学,那就免去字母,书其名为《国学初阶》,意为国学入门之介绍也,愿大家喜欢之。

小学之(六书)

国学初阶一

中华典籍向称浩瀚,诸子百家,源流其间。

虽语曰儒释道,三教九流,农艺百工,一枝尚且叶繁。

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道之行,在于重人事,儒学重人事,是以以儒学为先。

进学之初,在于小学,故从小学说起。

此处的“小学”不同于今日人们所说的“小学”,今天的小学是求学的第一层级,后面有中学与大学。

国学里所谓的小学则是文字之学,与学做大人的大人之学相区分,谓之小学。

现在的文字、音韵、训诂归在小学内,但不是原先的意思。

比较早的说法是:

见于《周礼·保氏》的记载: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此处的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形声是后起之谓,早先应是谐声。

可见至少在周朝就已经有了对学童进行六书的教育。

在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以后,基本确认了以六书为教育内容而命名的“小学”。

我们可以将它看做中国的传统文字学,凡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学问,在古代都被归入小学。

后起的文字、音韵、训诂当然归入“小学”范畴。

说到文字教育,必然要讲到文字的创造者,我取仓颉造字说,因为庄子与司马迁均有此说,其他诸子也有主此说的。

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现在有什么劳动人民创造说,我以为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人,那就是抽空了事件的依据,会落入虚无主义的圈套。

人们都知道世界语是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所创造,人们共同使用的新语言都可以创造,为什么文字就不可以创造呢?

说创造,无非是开创性的工作,有古籍记载说仓颉四目,我私下意为莫不是仓颉有世界上最早的自制的眼镜?

(有待专家考证),如果是的话,以这样的脑子而有这样的创造,实在是我中华的一大分明,一大功劳。

中华大地的远古时代,最早开始有“堆石记事”,即依据堆石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

后来又有了“结绳记事”,即遇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后来又有一段刻画符号的时期。

当然,也有所谓的图画符号的出现。

所有这些符号,均有记事的部分功能,且均有它们的局限性,特别更不易记录关于思想方面的事情,其功用都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

而仓颉的文字创造,可算是个划时代的事件。

文字必须以笔画为其组分,从而组成文字,它应该有别于图画,更有别于结绳。

图画对应的是具体的事物,结绳则必须按结绳者所结始可得解。

那么,文字则凡具象事物,抽象事物均可表达记载,特别是思想心理方面的,则特别现出它的优点。

当然,仓颉所造之字,肯定不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汉字,但其对于字的大概的规则与基本字型应该是有所规定的,也是有一定的数量的,只可惜今天已很难见到了,现存于《淳化阁帖》的仓颉字体,不知是否有据,有待专家考证之。

说了仓颉造字,接下来要讲汉字的六书,即古代作为小学内容来传授的文字知识。

汉文字的六书是指。

一、象形:

如“日”字,如“月”字。

二、指事:

如“上”字为“_”上一“、”点。

如“下”字,为“¯”下一“、”点。

如“刃”字。

刀字边一“、”亮点之意。

三、会意:

如“止”“戈”为“武”,如“人”“言”为“信”。

四、形声:

如“江”字,“氵”形,“工”声。

如“河”字,“氵”形,“可”声。

五、转注:

如“考”、“老”可互训互转。

六、假借:

“令”,本义“发号”,借为县令之“令”。

“长”本义“久远”,借为县长之“长”。

这六书,前四是造字之法,后二是用字之法,当然,用久了,也就成了文字之一法,今天的通假字就是因第六法而来的。

明白了六书,也就明白了大概的汉字构造与意义。

而形声字的出现,又大大推进了汉字的滋兹扩展,形成了几万字的汉字规模。

同时,通过六书,知道汉字中既有声符,我们就可以知道汉字应该是意音文字系统。

当然,国学迈步当从汉字字学开始。

小学之(汉字演变)

国学初阶二

前面,已经讲到小学是文字之学,既讲文字之学,就要讲到汉文字的演变。

目前,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文字,不是仓颉时代所造的字体,而是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体,那么,就从甲骨文体说起。

当然,如果以后的考古有新的发现,这文字的最早字体就有可能改写。

今天,还是由甲骨文开始。

汉字的演变大概可以这样说: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最早是由金石学家王懿荣于1899年在一次中药的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上偶然发现的。

其后又在河南的安阳殷墟被大量地发现,因内容大多为卜辞,故又被称作“甲骨卜辞”。

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称一时之盛的有号为“四堂”的四学者。

他们是:

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甲骨文的断代一般认为是以殷商为主,兼有周代。

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六书角度来说,其中象形字较多,不但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并且已经有了意符音符兼备的形声字。

 甲骨文的特点是象形度高,字体尚不规范,表现在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形体,且偏旁可以有不同。

金文,主要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制祭祀礼器上的铭文,由于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

 金文字体形体尚不规范,从文字发展角度讲,金文与甲骨文应同处于一个发展水平。

 唯金文因其为铜器所铸,故大都笔画圆润凝重。

甲骨文因为多为刀刻,故笔画多直与折。

 其中金文又可由籀书(大篆)出现。

由于西周末年周宣王的太史籀作《史籀篇》,即为大篆,又叫做籀书。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向全国推行由李斯作的《仓颉篇》等字体,是为小篆。

此时,另一种字体也在形成之中,这就是隶书。

秦代形成的隶书称秦隶,也叫古隶。

由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叫汉隶,也叫今隶。

此时的隶书,其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的笔势,字形也从略呈长方形变而为略呈扁方形。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

大约是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的。

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行。

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字体。

 楷书在笔法上抛弃了隶书的波势挑法。

形成了今天横平竖直,方正端庄的汉字字体。

此是汉字字体的大致演变,当然,其间也有许多字体,如石鼓文、诅楚文、章草、今草、狂草等等,因为涉及书法为多,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小学之(古韵学)

国学初阶三

之前,已经讲了汉文字的六书以及汉字的演变,今天要讲一讲音韵学。

声成文谓之音,声音和谓之韵,这研究文字的音和韵的学问,就称作音韵学。

以前面所讲而知,这音韵学自然是归在小学里的了。

众所周知,每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同时大量的汉字是由声母与韵母组成音节的,当然还有声调。

这文字,我们除了知道它的演变与写法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读准它的音,这古代专门研究汉字音读的学问就叫做音韵学。

音韵学又可以大致分为古韵学、广韵学与等韵学三部分。

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先介绍古韵学。

古韵学,主要研究上古音,这里主要是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现象。

又以《诗经》《楚辞》为其代表,上古音不仅包括了经书、子书中的韵语和两汉以前的韵文,并且也包括了各种体式的散文,鲁迅称司马迁的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即是很好的明证。

说明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有人物的丰富形象与心理展现,更有着朗朗上口的让人悦读的好传统,而所以能够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汉字所特有的音韵音质。

古韵学包括古韵、古纽、古声调三部分。

古韵学由宋代吴棫启其端,特别有建树的是在清代:

如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将古韵分为十部:

一东、二支、三鱼、四真、五萧、六歌、七阳、八耕、九蒸、十侵。

清代学者江永将古音分为十三部:

一东、二脂、三鱼、四真、五元、六宵、七歌、八阳、九耕、十蒸、十一侯、十二侵、十三覃。

清代段玉裁将古韵分为十七部:

一之、二宵、三尤、四侯、五鱼、六蒸、七侵、八覃、九东、十阳、十一耕、十二真、十三谆、十四元、十五脂、十六支、十七歌。

清代学者戴震将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

一类

一阿部(歌)、二乌部(鱼)、三垩部(铎)、四膺部(蒸)、

二类

五噫部(之)、六亿部(职)、七翁部(东)、

三类

八讴部(幽)、九屋部(屋)、十央部(阳)、

四类

十一夭部(宵)、十二约部(药)、十三婴部(耕)、

五类

十四娃部(支)、十五厄部(锡)、十六殷部(真)、

六类

十七衣部(脂)、十八乙部(物)、十九安部(元)、

七类

二十霭部(祭)、二十一遏部(月)、二十二音部(侵)、

八类

二十三邑部(缉)、二十四腌部(谈)、

九类

二十五部(叶)、

清代学者孔广森将古韵分为为阴、阳十八部:

阴声:

一部原类(元)、二部丁类(耕)、三部辰类(真)、四部阳类(阳)、五部东类(东)、六部冬类(冬)、七部綅类(侵)、八部蒸类(蒸)、九部谈类(谈)。

阳声:

十部歌类(歌)、十一部支类(支)、十二部脂类(脂)、十三部鱼类(鱼)、

十四部侯类(侯)、十五部幽类(幽)、十六部宵类(宵)、十七部之类(之)、

十八部合类(合)。

清代学者王念孙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此不详列)。

清代学者江有诰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此不详列)。

近代研究古韵学著有其名之学者有章太炎与黄侃等,现代则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

古纽是通过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等这些方面加以研究的。

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说与古无舌上音说。

近代学者章炳麟则提出娘日归泥纽说。

学者黄侃更有关于上古声纽的见解,他归纳的喉音、浅喉、舌音、齿音、唇音,五类音中,共有十九个纽(纽部从略)。

关于古声调,我们知道有所谓的平上去入四声,而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当然,南方至今还保留有古音,但不为我们留意或所知。

所以我们今天来读古人的诗词,已经很苦于找不到当时的平仄了,而失去平仄感的话,是不容易写好格律诗的。

扯远了,关于古韵学,暂时就讲到这里了。

小学之(广韵学)

国学初阶四

上一章,讲到了国学之小学中的音韵学可以大致分为古韵学、广韵学与等韵学三部分,而由于篇幅限制,只讲了古韵学部分,今天则来讲一讲广韵学的内容。

广韵学,是研究汉字中古音韵的一门学问。

它是通过区别四声,而将其各组成一纽,而又将音近之字组成一韵,是为韵书,如沈约的《四声谱》其书已不传。

研究中古音韵学者,其先有隋陆法言的《切韵》,其书也已亡佚。

而继其学著其书者为宋朝的《广韵》。

《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五卷。

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编修而成。

《广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广韵》全书分二百零六韵:

包括

平声五十七韵、

上声五十五韵、

去声六十韵、

入声三十四韵。

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

它的特点是在每个小韵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

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

《广韵》书之后比较重要的韵书有:

《集韵》《五音集韵》《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等。

《广韵》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汉字的反切注音法。

反切是当时比较完整的汉字注音方法,它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它是汉字注音方法上的巨大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观察汉字读音,若缓读则一字可读成两音,急读则两字可读成一音。

如缓读则成“不可”,急读则成“叵”。

如缓读则成“何不”,急读则成“盍”。

如缓读则成“而已”,急读则成“耳”。

反切的意思,反者,反也,犹言翻译也,乃一字翻成两声。

切者,急也,乃两字合成一声。

其实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反切中的两字,前一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

后一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韵书中出现的被注音字一般就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方法是取上字声母,取下字韵母与声调,上下拼合急读之就得该字之读音。

今天,我们还可以借助反切法,来读一些中古音,当然,它不如现在流行的拼音方法来得简便,但它毕竟是我国汉字语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读音方法之一,让我们认识它,记得它。

小学之(等韵学)

国学初阶五

之前已经讲了音韵学可以大致分为古韵学、广韵学与等韵学三部分,并且简单介绍了古韵学与广韵学的内容,今天就来说一说等韵学。

等韵学主要是以汉字音节表为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

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部位。

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

用“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

用“摄”概括韵的归类。

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

由于它突出的特点是于在用“等”的概念来分析字音,所以就被称作为“等韵学”。

等韵学为唐代名僧守温所创始。

守温为唐末、五代时期和尚,著有《三十六字母图》今已佚。

他的三十六字母图为:

唇音:

不芳并明

  舌音:

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日舌上音

  牙音:

见君溪群疑

  齿音:

精清从齿头音

  审穿禅照正齿音

  喉音:

心邪晓喉中音清

  匣喻影喉中音浊

当时守温和尚可能参照梵文字母的体系来确定汉语的字母。

有梵音有而汉音无者,有汉音有而梵音无者,皆斟酌而取舍之,在汉字注音领域,和尚守温的功劳是伟大的。

有名的等韵学著作还有《韵镜》一书,卷首《调韵指微》说:

若来字则先舌后齿谓之舌齿

日字则先齿后舌谓之齿舌

有名的等韵学著作又有宋郑樵《七音略》(通志二十略之一)。

在等韵学著作中,和《韵镜》并为最早之韵图。

其中有谐声制字六图:

一、为正声协声同谐图。

二、为声音俱谐图。

三、为音谐声不谐图。

四、为一声谐二音图。

五、为一音谐二声图

六、为一音谐三声图。

其著作中,所谓声者乃平上去入四声。

所谓音者乃宫、商、角、征、羽、半征、半商七音。

其著作中又列内外转四十二图,每图纵立平上去入四声,横列七音。

影喻晓匣宫喉音

见溪群疑角牙音

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征舌音

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羽唇音

来半征半舌音

日半商半齿音

四声之中,又各分四等。

广韵二百六部之韵目即分列于四声各等之后。

图中各格所列之字

纵必与七音三十六母之一同母

横必与四声二百六韵之一同韵

每图之后,又注明其轻重,有:

重中重、重中轻、

轻中重、轻中轻、

重中轻(内重)、轻中重(内轻)、

重中重(内重)、重中轻(内轻)、

轻中轻(内轻)等。

不注明开合与清浊,这一点很与韵镜不同。

今天,我们用等韵,主要是能够从反切来推出各个字的当代念法。

等韵学发展至《康熙字典》时期而可称完备,(见图)。

当然,今天我们有了拼音系统,在拼读方面要方便得多了。

由于文字的音韵历史流变,许多文字的读音已经今不同于古,特别表现在声、韵、调等方面。

所以,如果要准确地拼读中古音,看来还是得借助等韵学中的音图了。

小学之(训诂学)

国学初阶六

前面,已经对音韵学的古韵、广韵与等韵三部分都简要地作了介绍。

今天,就来讲一讲小学中之训诂学。

我们知道,语言有今古之别,又有南北之分,或一事而有几种说法,或多音而仅指一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情况发生了变化。

例如对于“年”的概念,《尔雅》中说:

“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岁名。

例如对于校的概念,《孟子·滕文公上》说: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读书自然要能够贯通,而贯通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懂得字义。

读书最忌讳望文生义,而训诂之学则能通古今顺南北之意,而让我们能够准确理解读懂古书,辨别古义。

训者,训也。

说的是顺其语气而解之,是逐句解释的意思。

诂者,古言也。

说的是以今语解古语,是逐字解释的意思。

总起来说,训诂学就是以今天的语言来逐字逐句地解释辨读古语的一种学问,也可以把它叫做专读古书的语义学。

训诂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

《尔雅》分别有“释诂”“释训”来命名篇名。

东晋的郭璞在《尔雅·序》中说: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到这个时候,至少传统的训诂学已经形成了。

  训诂学在有宋一代得到了较多的革新。

至清朝则发展到最盛的时期,这时,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大家。

近代则有章太炎、黄侃等大家。

后又有陆宗达、王宁等为其继。

以下,暂用《说文解字》中的为例,简要地说一下具体的训诂方法:

  声训:

(即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

例:

“衣,依也”“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

(即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

例:

“小土为尘”“尘”字的意思是“小土”。

  义训:

(即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

例:

“明明、斤斤,察也”“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

(即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

例:

“乱而敬,乱,治也”这个“乱”,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

(即用几个词连续解释)

例: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这个“庸”字声训是“用”字来的,但实际是“得”的意思。

 训诂方法大致如上所说,训诂著作比较有影响的如上面之:

《尔雅》(可以目为古代之近义词词典)。

《说文解字》(具体之训诂方法如上所列)。

尚有:

唐(陈、隋)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汇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

清阮元的《经籍籑诂》。

清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清王引之的《经义述闻》。

清俞樾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当然,训诂学的话题很多,但大要也就是上面这些内容,所以今天就讲到这里。

经学之(略述)

国学初阶七

前面几章,已经将小学之汉字演变,及古韵学、广韵学、等韵学都作了介绍。

今天来讲一讲经学。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经”。

张揖《广雅》说:

“经,常也。

”这里的经,是常道的意思,即不可变易之道,古人认为,常道若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以不易之常道载之书籍,即称之为“经籍”。

许慎《说文》说:

“经,织也。

”又“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这里的经以类归为治丝织,是组织的意思。

刘熙《释名》说:

“径,经也。

人所经由也。

”是说“经”应该是人们所由通行的必然之道。

《中庸》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这里的大‘经’与大‘本’,把儒家的经典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那些传播天地之常道,人伦之常理的学说所形成的著作就叫做“经典”。

任何有违于人伦道德之形成,有悖于社会道德向善的学说与著作,无论其如何展其口才,都是成不了“经典”的。

因此,也永远归不到“经”部。

介绍到这里,朋友们应该可以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了,同时,也可以发现我们的古人是具有自己独到的眼光的。

所以,据此,儒家就理所当然地有了自己的“经典”。

关于经,较早在除儒家之外的记载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此处书名号为笔者所加)

说到了儒家的经典有《易》《礼》《书》《诗》《乐》《春秋》。

又有五经说,

《白虎通·五经》说:

“五经何谓?

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有九经说,

唐代立于学官,用以取士。

“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又有十三经说,

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好了,经学之略述今天就讲到这里。

经传流别之(易)

国学初阶八

儒家典籍里号称群经之首的当推《周易》。

关于孔子之前的易学,不去多说,这里主要想比较简略地介绍儒家经典的传承与各个朝代易学之变化。

为知其大要,现摘录《周易》之第一卦及彖辞、象辞、文言与系辞上部分如下:

  第一卦乾乾为天乾上乾下 

乾:

元,亨,利,贞。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

乾:

元亨利贞。

 

系辞上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従;

易知则有亲,易従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据《汉书·儒林传》说:

最早有鲁国的商瞿子木在孔子处得到《易》的传授。

商瞿子木再授给鲁国的桥庇子庸。

桥庇子庸授给江东的馯臂子弓。

馯臂子弓授给燕国的周丑子家。

周丑子家授给东武的孙虞子乘。

孙虞子乘授给齐国的田何子装。

到了秦始皇禁学,因为《易》是作为筮卜之书,独独不禁止。

汉代兴起,田何子装因为从齐田迁到杜陵,所以号杜田生。

杜田生授《易》给东武的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

又授《易》给淄川杨何。

有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等,皆以《易》至大官。

又有施雠、孟喜、梁丘贺等治易著名,号为施、孟、梁丘之学。

王孙孟喜再传至焦赣,则著有《易林》,始打破《周易》蹊径。

又有京房,承传焦延寿之易学,著有《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