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6733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docx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

声声慢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

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

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

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

秋风萧瑟,愁云笼罩,李清照独自守在窗前,感到无限悲哀和孤寂。

这天黄昏时刻,天上又落下一场潇潇秋雨,那梧桐树的大叶子土,不时滴滴嗒嗒地滴下晶莹的水珠,在悲痛中的李清照看来,简直是天地间都在替她叹息哭泣,那滴落的分明是一串串伤苦的泪珠。

痛定之余,长歌当哭,李清照怀着对赵明诚的无限深切之情,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

三、品读

四、探究讨论——共同讨论

1、全词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

3、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

?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

内容上:

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

结构上: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

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5、间接抒情:

找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

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五、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1、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

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

①淡酒

为什么说是淡酒?

明确:

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

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杜甫《登高》

结论:

酒——愁的象征

什么作者看到大雁如此伤心?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

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有关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

追思越深。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黄花无主为谁容?

冷落疏篱曲径中。

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谚》

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晏殊..采桑子》

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不明出处》

1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1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⑤晚来风急——急风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唐杜甫《登高》

5、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唐严武《军城早秋》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史记·刺客列传》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

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留作家庭作业。

六、小结: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七当堂作业——写一写,练一练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声声慢》丸子版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背诵

课本合上,先提问两个学生背诵,之后全班齐背。

点评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

引领学生回忆朗读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醉花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过渡:

这两首词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一种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呢?

“愁”。

我们说上节课讲到,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她的词作写的愁大多是“闺怨离愁”。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写出了与前期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就翻开课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女生和男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的内容,边读边体会其中的情感。

2、提问:

读罢此词,你能从中感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愁

3、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愁?

我们来看下这首词的内容。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的环境,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特别是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

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

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四、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那她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写愁的呢?

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怎样入愁

1、提问:

寻寻觅觅:

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明确: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a.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b.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2、冷冷清清:

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

冷冷清清是指什么冷清?

该怎么读?

明确: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3、凄凄惨惨戚戚:

①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又该怎么读呢?

明确:

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②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是怎样的情感基调呢?

明确:

悲苦愁绝

③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

如果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

明确:

叠词。

不好,少了音韵美。

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

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如泣如诉的愁情。

过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的问题:

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李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

所以我们就一起来看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

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

——意象探究

a、淡酒

提问: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难道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明确: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看来酒是浇不了愁的,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呀!

自古以来借酒写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板书:

酒——愁文化b、秋风

提问: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明确:

“晚”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秋风——渲染愁情c、过雁

提问: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明确:

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其他写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结论: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d、黄花

提问:

①黄花是什么花?

②这时候黄花已经怎么样了?

③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什么?

④黄花象征什么?

明确:

①黄花就是菊花。

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关于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e、梧桐细雨

提问: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什么?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关于梧桐的诗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关于“雨”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明确:

梧桐——牵愁惹恨之物雨——哀伤愁丝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

结论:

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也是牵愁惹恨之物,加之此句以声衬情,意境深远。

五、课堂小结

师总结: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境之中。

第二课时

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

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

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

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

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八、结束语

三、结语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

2015年3月14日授课班级:

高一班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40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鉴赏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歌曲听完了,这首歌的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品《一剪梅》,词所传达的是“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愁。

我们昨天通过“走进李清照”

这一主题,了解了词人的生平,知道了李清照的人生可分为前后期,南渡是其人生的分水

岭,也是其作品的分水岭。

其前期作品主要是抒写少女的纯真情怀,少妇的优越闲适,淡

淡的离愁别绪,是一种淡伤轻愁,词风清丽柔媚;后期作品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感伤,流

落无依的痛苦,年老寂寞的无助,物是人非的酸楚,是刻骨铭心、沉重深刻、难以排遣的

浓伤重愁,词风凄婉哀怨。

今天我们要学习她的另外一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是她在遭受了一连串打击:

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

痛后所作,历来被公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

二、吟咏诗韵

1、学生齐读《声声慢》;

2、听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跟读,并结合以下内容品味词作情感——

A、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B、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C、抓住词中选取的意象来品读。

三、缘景明情

1.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

请找出《声声慢》中的“词眼”。

引导:

“眼”,传神之所。

“词眼”,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学生自由回答然后确定——“愁”字

明确:

在情感上,词人表达的是一种“愁”绪。

秋在心头,即为愁。

这首词通过描写

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词人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以及她饱经国破家亡

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

2.词人是怎样入愁的?

点拨:

入,即进入,词人起笔就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抒

情。

问题设置: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说:

“易

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结合这段评价,说说《声声慢》中开头七组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并联系所学过的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寻寻觅觅”写词人的神情、动作,今儿词人在房子里是魂不守舍呀,一会走到这个房子,好像要找什么,一会又走到那个房子,要找什么,一会儿又走回到这个房间里头,词人漫无目的的寻觅,怅然若失,不知道丢了什么,也不知道要找回什么。

这丢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别的什么。

“冷冷清清”写的是环境的“清清冷冷”,更衬托出词人心境的“凄凄凉凉”。

这般的寻觅不仅没找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减轻词人内心的伤痛,反而让她在这冷清的环境中产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的情感来,“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反映出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哀婉凄切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清的氛围中。

十四字七组叠字的使用虽后有来者,却绝对是前无古人的。

使用叠字,一方面可使词作读来琅琅上口,增加作品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也使词人的悲凄感情进一步增强。

所学诗文示例: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3.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篇没有一个泪字,只在全词结尾处有一“愁”字,请问词中选取了哪些主体意象来抒发作者的愁情的,试简要分析。

明确:

主要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忧愁;一种溢满凄凉和哀伤的落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怎样的特定内涵呢?

对,这正如“斗酒而出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亦曾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酒总是与愁联系在一起的。

词人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茫然无果的寻觅后,在感受着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变化无常、忽暖忽寒的天气时,在身心承受着与“乍暖还寒”的天气相似的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的晚景,自己的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时,难以将息,难以调理的难道仅仅是身体吗?

不是的,最难将息,最难调理的是内心的伤痛!

于是词人欲以酒暖身,欲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

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

是酒淡吗?

不是的。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

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

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

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淡酒里是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忧愁;是一种溢满凄凉和哀伤的落寞。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销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成群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

不就是“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

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的大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猿哀鸣,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而词人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雁尚且能够南来北往,而我却无法再次北归。

雁是词人离情别恨的希望,是词人怀古伤情的寄托。

黄花——一种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一种孤独寂寞情怀的寄托。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是爱花的,我们可以想象,在过去李清照曾和赵明诚二人漫步于自家花园的幽静小道,徜徉在花的海洋。

那个时候,丈夫赵明诚或许还曾摘下一朵娇艳柔美的菊花小心翼翼地帮自己插在了发端。

但如今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的甚至不是“人比黄花瘦”了,那个黄花瘦,那个花儿还在枝上呢,现在却是“满地黄花堆积,”已经连瘦都没有了,花儿已经死了,已经全部散落到地上,“憔悴损,”花儿已经憔悴死亡、已经枯萎凋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

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更是溢于言表。

常言说“人老怕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代表着怎样一种情感呢?

我们学过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是寂寞的;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徐再思《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在这里,梧桐细雨寄牵的是痛苦的离愁,是哀伤的乡愁。

“怕黄昏忽又黄昏,不销魂怎又销魂”,黄昏本就容易勾起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本已能够让人黯然销魂,而此时的黄昏时分,竟还伴随着沥沥秋雨夹着秋风洒在梧桐叶上。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雨

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词人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地震颤着词人的心扉,是那么低沉地诉说着那份难言的哀愁、深深的凄苦、黯然的神伤。

4.结句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

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

冷冷清清的房间,凄凄惨惨的内心,冷暖交错的天气,黄昏时候的风寒,还有满地憔悴的黄花,旧时相识的大雁,以及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词人在痛“天上人间各半”,在悲“美满姻缘难全”;在伤“半壁江山沦陷”,在恨“偏安一隅用奸”;在苦“形影相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