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6500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docx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

[转载]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

(2011-06-1416:

42:

11)

转载▼

呼唤真正的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要在容易操控的方面明确规则,比如教学时间的安排。

一些省区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不管什么年级什么班,一律不得利用休息日补课;否则,一经查实,立撤校长。

这才是真正的规矩。

原文地址:

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作者:

新平民家教

原文地址:

破译密码:

20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作者:

杏坛思想者

商德远:

重磅推出——一位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特级教师,究竟有什么“密码”?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奇人”,揭秘这一艺术密码……

 第一篇:

追求效益;第二篇:

不留作业留下的是什么

               追求“效益”

                        选自《江苏教育》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翟裕康这样向人介绍自己:

“本人身高1.85米,体重60千克,到现在为止体温从没超过38℃。

”数字和计量单位的规范使用,很有一些多年数学教师的“本色当行”。

其实他的“数据库”里应该再加上这么几条:

别人的小学是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这么读下来的,翟老师则是在上海从一年级跳三年级再跳五年级。

然后换个地方——江都,考四年级再跳六年级,一三五四六:

25岁,中师毕业两年,当上扬州师范附属小学的数学教研组长,有可能是该校历史上任此职位最年轻的:

1968年调任当时扬州有名的三类学校北河下小学,教3个毕业班数学,150多名学生。

自1978年市里恢复统考后,凡考场内数学成绩百分较多的,不看便知出自北河下小学。

1981年,这个学校小学毕业考数学均分91.7,居全市第一;

1982年调扬州市梅岭小学,该校的六年级当时共有20多个留级生,翟裕康任教一年后,毕业率100%,34%的学生升入重点中学;

1983年9月,全国第一届小学数学学术交流讨论会在西安召开,名不见经传的翟裕康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减轻课后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论文,共2000多字,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自此树起了三“不”四“了”的特色招牌(三“不”:

不上课表以外的课,不让学生下课做作业,不布置回家作业;四“了”:

课上教师该讲的要讲了,学生该练的要练了,练后还要评了,下课前教师要把学生的课堂作业本收了):

1990年3月11至13日,江苏省教委召开一个内部的小型座谈会,专门研讨如何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有两个人被点名要求与会,一个是连云港小学语文教师王元,一个是扬州小学数学教师翟裕康,他们都以不留家庭作业著称;4月26日,两人在南京各上了一堂示范课:

年底省教委就颁发了一份在江苏教育史上意义重大的文件——《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俗称“45号文件”;

40开外,开始学讲普通话;2007年,翟裕康70大寿,他用独特的方式给自己庆祝,为孩子们又上了一节数学课……

看上去,翟裕康的教育人生,就和他的数学课一样,讲求“效益”,而且真的奏效。

 

一生养成追求“效益”这个特点,翟裕康认为,主要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父亲解放前在上海码头开大吊车运煤,老板定额发工资,一小时内能吊几爪就发几块洋钱。

别人一般吊70几爪,翟裕康父亲却能吊150几爪,是一般人的两倍。

诀窍在于,别人都是把吊臂转到煤堆上再把吊爪打开抓煤,而父亲在空中就吊爪大开,刷的一下,下去起来,干脆利索。

翟裕康小时耳闻目睹,自然印象深刻。

所以初中毕业后,他一心一意想和父亲一样,到上海当个优秀的工人,哪里想到将来要做教师?

但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不是想去就能去的。

尽管他以班级前三名的身份,可以保送扬州中学和江都县中,但家贫母寡(父亲过早地因病去世),无力负担,只能选择不花钱的师范。

翟裕康只好挑着包袱别别扭扭去扬州师范学校报了到,迟了三天,差点被退学。

抱着“一个大男子汉怎么能教好小学”想法的翟裕康,在师范里倒是表现优异,13门功课门门5分,这样的成绩全校共有两人,他居其一。

艺体尤佳,天天下课打篮球,毕业时体委想留他,“一心不想当教师”的翟裕康很高兴,谁知师范校长唐春有意留贤,把他藏在招待所里一星期,体委找不到人,只能作罢。

校长让他留校,一时也没有分配具体工作,翟裕康搬一张桌子坐在校长室,闲来自学高等数学。

坐了两个月,扬州师范附属小学学制改革试点。

缺少教师。

跑到师范学校来要人,唐校长看翟裕康正好无事,手一挥把他派下去了。

翟裕康只能“认命”,反而心一横,不信自己当不好小学教师。

从没实习过的他,先是教语文,当班主任,不到一星期,喉咙就失声了。

一学期后附小校长听说他数学好,就让他带毕业班,语数包班。

当时一起住校的老师说学校要求晚上要学习,睡觉不能早,睡觉早校长要找谈话,所以有入睡觉时也把灯开着。

翟裕康每天8点就睡觉,上床就关灯,校长果然找他谈话,但谈来谈去找不到毛病,就说你时间利用得很好,写个经验吧,发到校刊上,就谈怎么利用时间的。

结果这个毕业班54个学生,27个考取扬州中学,在附小也是不得了的成绩。

后来翟裕康就担任学校的教研组长,自此一直任教毕业班。

“文革”开始,翟裕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自愿请调到扬州市北河下小学——人称“要得好,到附小;要打架,到北河下”。

翟裕康在北河下14年,每天早上三堂毕业班数学课,百多号学生,根本没办法布置作业,布置了也改不完,翟老师就在课堂上想办法,三“不”四“了”有了雏形。

在北河下干得好。

一些单位就去局里要求抽调翟裕康,他都没去。

直到1986年,才被硬调到梅岭小学任教导主任。

当时梅岭是最低潮,翟裕康算临危受命。

局长要求,两年之内,把梅岭的数学搞上来。

第一次和梅岭的老师开会,校长说,翟主任,我们已经够意思了,7进7出(7点进校7点出校),这么弄都没弄出来,你可能没办法。

翟裕康提了几点:

第一,要狠抓课堂;第二,要减轻负担,作业量不能多;第三,不要各敲各的锣鼓——刻一张蜡纸印50张卷子自己班做一下再烧掉,这种事再不能有。

学生的练习统一由他来复写、布置,如果最后成绩上不来,他来挨板子。

下面反对声一片,翟裕康不管。

抓课堂,他就邀请老师们听自己的课,连听了14节,老师们发现这样教是有效果,课后负担是轻一些,但不知考试行不行,结果毕业考梅岭打了翻身仗,老师们这才心服口服,全面贯彻翟裕康的做法。

三“不”四“了”名气响,但只归纳了外部的课堂特征,细细看来,体现翟裕康教学“高效益”真正关键的是两句话:

“改革课堂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

一堂典型的翟氏数学课的程序如下:

1.重点复习(穿插练习),2.启发性讲评,3.针对性试练,4.独立性集中练习,5.扼要讲评,6.订正与收缴作业本,同时进行个别辅导(用甲乙两套本子轮流作业)。

与普通数学课堂的最大不同是解决了“课头松垮”和“课尾留尾”的问题。

普通课堂的课头,教师一般是先“总结”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再讲评作业,这种总结和讲评。

往往发展为对学生的批评和斥责,结果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挤掉了学生必要的练习时间;课尾。

课堂作业留到课外去完成,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而且课堂作业没有及时讲评,教学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到下一课去讲评,学生留在大脑中的错误痕迹就不能及时消除。

课头和课尾其实是相互影响的一对关系,课尾作业评了本子收了,才能保证下一节课头的顺利开展;课头精练,才能留出课尾练习讲评的时间。

其实这一点是最难做到的,在梅岭,下课时翟裕康就候在办公室门口看数学老师有没有捧着本子回来,空着手的老师,就等着翟校长(翟裕康后来升任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找他吧。

要圆满完成这样一套课堂结构,教师必须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内容选择。

尤其是把握教材重、难点的突破。

翟裕康认为,改革结构、提高效率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文化和业务水平。

如果教师还是一例一题,学生还是以模仿代替思考,就谈不上高效率的问题。

如果教师连教材都不熟悉,重点、难点都掌握不住,即使改革了结构,也是不能提高效率的。

2.重视时间控制。

翟裕康上课有个绝招,一块手表放在桌上基本不看,最后布置作业时看一下,大概33分钟左右,剩下5分钟学生做作业,2分钟讲评,老师收本子时正好下课打铃。

多少次在外上课,这招都引得下面听课老师轰然叫好,他就是知道课上到什么时候,还有多少时间。

翟裕康说,绝招不绝,平时就是这样,习惯成自然。

四“了”是看时间的,我们应严肃地对待每一堂课,上课要有时间观念,不讲废话,不信口开河。

有的老师随意性太强,这边磨蹭几分钟。

那边耽搁几分钟,宝贵的课堂时间就浪费了,还能有效益吗?

3.重视教学语言。

不谈语言的艺术性、趣味性,就说“准确严谨”四个字,就不容易做到。

翟裕康生性诙谐,喜学他人语,连音调、神情都拟个八九不离十。

常惹得学生大笑,增加学习兴趣,看似很随意,但一堂课下来,你别想找到他语言上的问题。

这也是长期锻炼的,一旦自己在课堂上说过什么不得体的话,他都要记下来,反复反省,时间长了,语言上绝不会有毛病。

课堂语言的失误,有的是科学性错误,有的是逻辑性错误,有的是说得不当,对学生影响很不好。

翟裕康举个听课的例子,一青年教师将“12只白兔和7只黑兔”的图形分两排顺序贴到黑板上,黑白两两对齐了之后,指着和黑兔数量相等的白兔,问:

“这部分是什么样的白兔?

”意即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数量关系。

谁知问得不妥,一生回答:

“这部分是雪白雪白的白兔。

”举座哗然,连提问老师本人也忍不住笑了场。

“一堂课一句话说出来,引起全班的思维混乱,自己给自己惹麻烦,牵回头还要花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语言不可不慎重。

”翟裕康说。

他还曾归纳过两个教育公式——

教育工程中的力学原理:

教学内容×作业量=学生负担×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教学内容×作业量÷学生负担。

推论:

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教学负担,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法翟氏秘笈之一:

“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他的课上总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或练或演或议;尤其是议,一般数学老师不重视。

认为浪费时间,其实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很好手段。

实践,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由懂——会——熟的必经过程,也是缩短这一过程的重要方法。

如果只是教师夸夸其谈,学生束手“静听”,其结果是,“听时似乎懂了,一做就会错了”。

之二:

“反复是学习的朋友。

”讲授知识要新旧联系。

翟裕康认为:

“学生的旧知识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

教学时,我尽量联系学生旧有知识。

使他们温故而知新。

例如,我讲解较容易的教材时,就有目的地联系与其有关的、但学生又掌握得不巩固的,或者出现次数较少的旧知识,从而达到补缺的目的。

讲解较难理解的教材时,我就尽量联系与其有关而学生很熟悉的旧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讲解与旧知识容易混淆的教材时,我就尽量联系类似的旧知识,使学生有所比较,以便牢固地掌握新知识。

在联系旧知识时,我还尽量注意不喧宾夺主,不搞形式主义。

”翟裕康开玩笑说,不知道复习重要的老师就好像醉汉推车,车到站了东西都掉光了。

比如他的教学手记中有一例:

今天教“比”,紧紧抓住它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展开教学。

效果甚佳。

如,除法中规定除数不能为“0”,那么“比”和“分数”中应该有什么规定呢?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根据这一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怎样叙述呢?

除法呢?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就可以用它来化简比。

(1979.2.13)

旧知应该反复到什么程度?

翟裕康通过练习反馈来掌握情况,他的名言是:

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要“清一色”,要“混一色”,既有效,也节省学生的精力。

首先,课后习题都要经过筛选,根据需要选做;其次,自编习题,加强针对性,控制数量,一组练习一般4-5题,今天讲什么就做什么的情况就是让学生模仿,绝对不要;第三,评讲时注意记录做错人数和错误原因。

而不能只是对对答案。

如果某题错的人较多,说明这题所代表的知识点没有被熟练掌握,还需要反复;如果某题错的人较少,且错误主要集中在看错题、粗心、计算错、少写单位、格式问题等“非原则”方面,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过关,犯错的学生留待课中个别辅导。

翟裕康的自编习题册上,多是红笔写的数字,有时还有人名,那就是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人数和具体学生。

之三:

“上当教学法。

”翟裕康认为,在教学中不要怕学生错,不要处处不放心,老是抱着、扶着学生走。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冲击,该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习题,不要在练习前去指导、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练习后的讲评环节中让学生去分析和认识各种错误的原因。

比如三年级的“观察物体”一课。

翟老师在课件上先呈现一个方格布包裹的物体,让学生猜是什么形体,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叫了一气;然后一转,看第二个方格布包裹的面,再猜是什么形体,叫“长方体”的学生声音这次响了许多;转到第三个面,是个方格布沙发,“哦”——学生恍然大悟。

猜得都不对。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体会到,“观察物体”要有三维概念,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翟裕康说,诱发出错误,实际上就显露了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再通过讲评纠正,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更扎实了。

另外,只讲知识的正面而不用反面的内容进行衬托比较,学生掌握知识往往是不全面、不巩固的。

之四:

“少则明,多则惑,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

”即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少而精,明确这一课要给学生什么,不要贪多求全,防止一节课的内容面铺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多而杂),要知道并非讲得越多越好。

这方面翟老师有着深刻教训:

……接下来,就该“停车”了,但看到教学计划未能完成,加之想在上题讨论的基础上能带掉第二题,于是匆匆讲了第二例题(略加讨论)。

临下课时才布置课堂作业,结果作业错误,集中在第10题(第二例题类型),有21人错,是本学期来课堂练习效果最差的一次,这就是贪多求全带来的后果。

(1982.10.30)

翟裕康说,犯教学中的急性病,要求所学新知的一次巩固或急速巩固是不行的,是违反学习规律的,碰壁也就理所当然。

这一方面影响进度,同时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应该在以后的新授中,逐步地、有机地巩固以前的旧知,让学生有个逐步消化、吸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不至于纠缠一处,踏足不前。

之五:

“关心中下生。

”搞三“不”四“了”,提高课堂效益,流程控制点在中下生,要在课堂教学中缩小而非扩大中下生与优生之间的差距。

翟裕康说。

首先,老师要讲得使学生很高兴,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最大可能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很多课看上去轰轰烈烈的,那么热闹的场面也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参与,这就不行。

第二,教学活动尽量减少个别活动。

增加全体活动,那种指名答某题的做法其实不好。

实的东西,就是能使全体学生学的东西,而不是少数学生学的东西。

第三,教材的分量、练习的时间、讲解的方法……都要根据中下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作业速度而定,讲评过程中多启发他们,多问他们还有什么不懂的,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

补差要在课上真正地去关心,而不是放学留下来补课。

“我一辈子怕做这个事情。

第一,小孩自己不愿意留下来,第二,(老师)我自己也不情愿。

有些老师不是补课而是惩罚,效果就更坏了。

之六:

“讲究教学设计。

”如果说,做到前面5点就能达到三“不”四“了”的基本要求,那么对教学设计的精益求精就能使数学课堂飞跃到艺术殿堂。

“圆的认识”这篇教材常被选作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翟裕康也上过,不过他是拿着一柄大锅盖去上的。

大锅盖从包里掏出来,课堂上就笑声一片,但慢慢地,听课的老师不笑了,代之以感叹声。

有人拿了光盘回家,说“看一遍有一遍新的体会”。

翟裕康说,“为什么要用大锅盖?

不单为了好笑。

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画圆,但是学生用圆规不惯,圆心会滑动。

我就点拨要定个点。

然后拿出大锅盖,我比着锅盖边画,画得很漂亮。

但有个缺点,学生发现了,没有圆心!

所以下面的活动就是找圆心,如何找?

每人一张圆纸片,学生折啊弄啊,有了圆纸片上的折痕,再让学生讲半径直径的关系,弄起来就很顺。

用锅盖我是要引起下面的过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提升教学设计的品位、层次非一目之功,听完翟裕康课的教师往往都会感叹:

我怎么就想不到的呢?

我们没有你聪明。

翟老师眯着小眼睛笑,“我不是聪明,我是实践多了,想得多了。

你们平时不爱想”。

不管是“改革课堂结构”还是“改进教学方法”,其基本的宗旨就是提高课堂效益,而要真正地提高效益,必须从实际出发——求实,根据课堂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这样的课才能符合教学规律,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翟裕康说,“我这人就讲究实实在在,我反对空的东西,课改不管怎么变,我的宗旨就是朴实有效,学生能学到东西就行。

有效我就做,无效我不做”。

 

翟裕康带着他的三“不”四“了”走遍全国,所到之处无不引起惊叹,“粉丝”无数,被认为代表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他上了这么多公开课,一不试教,翟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很自信;二不提前见学生,要的就是那种新鲜感;三从未上过“砸锅课”,哪怕是有人故意考验他,把全年级的学困生集中到一个班让他开课,也被他及时调整教学要求而“化险为夷”。

过硬的教学功夫背后,是自己多年的默默锤炼。

翟裕康说自己教学起步是一张白纸,这样反而没了束缚。

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迁移到教学上来。

他上学的时候不了解的人都不知道他成绩好,只见他整天玩,他的本事就在于,课上45分钟注意力集中,一堂课下来,老师怎么说的他都能复述出来。

有自己的求学经历,搞三“不”四“了”他就有信心。

再者,翟裕康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而要做好,就要下一点工夫。

40多岁翟老师开始学普通话,当时住在北河下小学,到梅岭小学上班骑自行车需15分钟,他就利用这段时间从说“一二三四”开始练普通话。

上课坚持说,说得不行也说;晚上看电视,就学电视上的普通话,再别扭的音他憋半天也要憋出来。

练了三四年,居然练出来了,虽然带点扬州味,但交流绝对没问题。

第三,翟老师的专业成长也很有“效益”。

比如写教学手记,这个流行于现在新课改阶段的教师研修手段,他50年前就开始做了,而且他还发现了其中“诀窍”:

“最佳时期是上完了两个班,本子一改,发现了一些问题,我就想一下。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

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我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一下,记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

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

后来我写文章很快,因为素材很多,都是有血有肉的。

如果第二天再记就不行了。

”“虽然没人要求,但我觉得要做好工作,就要写一点。

尽量把思考变成规律性的东西。

要做个有心人。

”手记上时有不同颜色的笔墨圈画增删,那是翟老师每教一轮的反复推敲。

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提升效益出发,所以他的教学反思符合教学规律,历久弥新,他上的课,基本思路和结构几十年来也没有多少改变。

第四,功夫在课外,功夫在平时。

翟老师喜欢说,“这是我平时养成的习惯”。

翟裕康教学的特点,是对教材的处理、设计与众不同,脑子为什么这么灵?

是因为平时每一堂课都在想。

“我总在考虑。

如何教好教懂。

教得学生高兴。

”一个设计他总是想很多方案,反复比较,选择一个最好的。

比如他70岁的时候上“退位减法”。

设计了买女装的情境,就在想如何巧妙地导入。

一开始准备拉夫人上阵,以为老伴购衣作由头,可准备的服装不是给老太太穿的,不够自然巧妙。

徒弟送他一根红领带,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课上和学生讲,女徒弟送了领带,应该回赠礼物,送什么好?

学生果然提议买衣服,一下顺利导入。

公开课前不见学生,但他进课堂。

还是“红领带”那节课,课前他跑到教室,用尺子量黑板有多长,看两件服装挂起来占多大地方,四道算式写下来需多少位置,布置下来,黑板正好到头,服装又怎么一件件套起来……“不能等上课了又发现这里没弄好,那里没弄好。

”有人说翟老师这么大年龄了还能做这么细,翟老师还是那句话,“这是我的习惯”。

没上过砸锅课,是因为前面下的工夫大得狠了,过渡的语言怎么说,课上可能发生什么问题,补救的办法是什么,翟老师都事先想好。

翟裕康一辈子上课没看过教案,教案有,都烂熟于心。

开讲座准备了稿子但不看——事先都记清楚了。

他说自己记性很好,靠平时练出来的。

我们采访翟老师,他滔滔不绝说了一个下午带一个上午,几十年前的事情,日期、人名、话语、细节,一点不差;说到什么文章、材料,随手就能抽出来给我们看。

事后发现,老人家居然还手写了满满一页信纸的采访提纲,要说的分门别类都列在上面——而我们自己都还没有这么多的准备!

鲁迅说,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翟老师的经历说,人走的多了,也就有了路。

 

说起现在的青年教师和数学教学,翟老师的神色顿时收敛起来,边说边叹气:

  “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要下工夫,要练基本功。

老师要把时间用在备课、研究教材上。

我对现在的老师备课有看法,备课自己要有思考。

集体备课一定要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不能照搬照抄。

  “网络备课,网上查查,就能上课啦?

这节课你来备,那节课我来备,难道这备的就是最佳的吗?

就是最佳,是不是符合个人的特点、班级的实际?

长期下去,老师不会备课了。

  “现在的公开课,都是这个帮助那个帮助。

赛课的时候我最忙了,这个来请那个来请。

教学设计都是人家脑袋想出来的,不是自己的东西。

磨一堂课出来,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但一定要把这种研究的习惯带到平时教学中去。

如果到了研究课研究一下,不到研究课就浑水摸鱼,长此以往,谈什么基本功?

我当几所学校的顾问。

就听随堂课——我不要求你上到公开课的水平,但是一定要有对教材的设计、处理,要有自己的准备和思考。

有一次我在某校,听了两个获大市一等奖的老师的随堂课。

一个六年级,简直一塌糊涂,都不知道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另一个四年级,课上得不好不谈了,连教案都没有带。

不能上了一堂好课,得了奖,就以为一步登天了,实际上差得远呢。

  “有的老师搞新课程,是做表面文章。

提倡学生活动探究了,不要探究的东西也要探究。

比如一堂二年级的课,老师给这么两个判断题让学生探究:

1.猪妈妈的年龄比猪宝宝的年龄大;2.昨天是星期三,今天是星期二。

这不是玩学生吗?

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掩盖着可怕的一窍不通,上课热热闹闹,下课什么也不知道。

  “现在一些教师喜欢比待遇。

比工资,还比家长。

比家长送的东西,把学生当成资源来开发。

我要是现在还是校长,就要在大会上好好地说这个事。

社会上是有这种风气,但你是个教师,你这样做,还怎么教育小孩?

教好学生是本职工作,不要指望教好学生然后家长回报你。

  “教师职责不分,自己的责任不担起来。

教不好就找借口,说学生水平低、基础差。

实在找不到借口,就说家长素质差,没有文化。

小孩的智力是有差异,但要通过你的教学让他在原有基础上有个提高。

作为老师,要有一个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我看到学生发展了,长大了有了成绩,就是我最高兴的。

  “我就是把教师当作终身的职业,去钻,去研究。

我的最大特点是上好每一堂课,每节课都研究,都去想一下,一有收获,赶快写下来,不急于求成,不做表面文章,基本功是慢慢练出来的。

古人有一个词,慎独。

非常好。

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你怎么做?

你不要做了给人家看。

一堂堂平常课积累起来,才有公开课。

  正式非正式的。

翟裕康名下的弟子有八九十个。

他课徒严格,当年在梅岭当校长,图书馆的备课大全捆起来不许老师借——逼着老师自己备课自己思考。

为了杜绝黑课(课表上没有的课),每天下午他到教室去转,看到数学老师就问他下午没有课怎么来的。

有的老师说我们承认是黑课,但我们心是好的。

翟校长说,不要你好心,就按课表上——逼着老师好好提高40分钟的质量。

翟裕康认为带徒弟就要对他负责,对徒弟负责的表现就是不停地听他课,听课40分钟,听完要说40分钟,一般徒弟听个两三年,就能独立了。

在梅岭,翟校长每天上午自己上一节课,听一节课,老师们都习惯了,上午上课,下午就夹着书主动来找他谈课。

如果翟校长下午有事谈不了,还要事先和老师打招呼另约。

  退休后的翟裕康最高兴做的事还是听课,自言听课的时候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在家闲着40分钟很难过。

听完了还一定要和老师交待,不然更难受。

他现在担任了六所学校的教学顾问,周一到周五,一天去一校还排不过来;更不消说许多学校、活动邀请去指导、讲学。

有的农村学校请到他一次不容易,“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