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5109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docx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第五分册

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

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

1839年;领导人:

林则徐;意义:

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184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的影响:

1)经济上:

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通过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2)思想文化上: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184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借口:

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

它的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4课 洋务运动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1)朝廷:

奕忻、文祥;2)地方: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总理衙门:

1)时间:

1861年;2)总理大臣:

奕忻;3)主管内容:

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物;4)地位:

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的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鸦片战争(1856-1860)。

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枪炮,兴办军工企业,以求自强,形成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第一阶段(60年代-70年代):

主旨:

以“求强”为主。

主要史实: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80年代,建立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后又建了北洋舰队。

第二阶段(70年代-90年代):

主旨:

以“求富”为主。

主要史实:

1873年,李鸿章办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办开平矿务局(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

新式学堂: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派留学生: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

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

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办发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代表:

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译书馆;影响:

1)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2)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3)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气。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主张:

他们要求去除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

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第6课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1894)的原因: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国干涉还辽:

德、法、俄,日本乘机索要了3000万两“赎辽费”

第7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的概况: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时务报》与《天演论》:

1)《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以“变法图存”为宗旨,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2)《天演论》:

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戊戌变法的概况:

1)时间: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又称“百日维新”。

2)主要内容: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3)结果:

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主要方式:

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

“门户开放”政策:

1)内容:

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英、俄、德、法、日、意等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2)定义: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

3)影响:

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

列强肆意宰割中国的行径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民族矛盾的计划促成了民族反抗意识的高涨。

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在山东,河南,直隶等地逐渐蔓延开来,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侵华。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等11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 清末新政

新政的举措:

从1901年至1905年,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9月宣布。

“责任内阁”:

1911年5月,又称“皇族内阁”。

评价:

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

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目的完全暴露。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

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意义: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临时约法》:

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前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2)创建了中华民国;3)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4)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局限性:

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同盟国”与“协约国”1)1882,德、奥匈、意“同盟国”。

2)1907,英法俄“协约国”。

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1)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2)战略地位重要,奥匈、俄与奥斯曼竞相扩展势力范围,英、法、德、意也企图插手,攫取权益。

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爆发)。

过程: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凡尔登战役(德国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索姆河战役(动用新式武器坦克)、日德兰海战。

1917年2月,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4月,美国参战。

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被迫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影响:

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时间:

1919年在巴黎召开,由美、英、法国主导。

美、英、法三国主张:

1)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3)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结果:

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和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

凡尔赛体系:

战胜国与德国原来的同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成立时间:

1920年;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局限:

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华盛顿会议:

目的:

英国、美国和日本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

时间:

1921.11-1922.02,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召开会议。

内容: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美、英、日、法签订,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和平关系);《五国海军协定》(美、英、日、法、意签订,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中、日两国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2)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3)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进步性:

1)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2)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局限性:

1)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2)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14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时间:

1917年11月7日;过程:

布尔什维克党。

停泊在彼得格勒涅瓦河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工人武装攻击并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结果:

1)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2)决定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

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进历史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2)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3)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

1921年。

内容:

1)实行粮食税;2)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3)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4)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劳动报酬差制。

作用及评价:

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的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

二次革命1)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根本原因)2)1913年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直接原因)。

1913年李烈钧(江西)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

护国运动1)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2)1915年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

被迫取消帝制。

1916年袁世凯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

1915年9月;主要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主要阵地:

《新青年》。

(第一期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创)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民主科学来,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的时间:

1919年5月4日;经过:

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结果: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5)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标志中国共产的的成立),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

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的意义:

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

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北伐战争:

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

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四一二”政变:

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

“七一五”政变:

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

大革命失败。

1928,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

改订新约运动:

1928,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权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

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队会师。

影响:

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

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故意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铁路炸毁,诬称东北军所为,突然袭击东北军。

次日,沈阳陷落。

东北军撤入关内。

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3月,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华北事变:

1935年,南京政府被迫出让察哈尔、河北两大省大部分主权,意在分离华北。

一二·九运动:

1935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

第26课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过程: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的时间: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原因:

“柯立芝繁荣”(1923-1929)社会贫富差距加剧,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产品相对过剩。

第28课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1933年-1941年,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

内容:

经济1)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

强令州银行加入联邦储备银行。

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率,放弃金本位制。

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

2)解决大规模失业“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

3)工农业生产。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

社会保障措施:

1)限制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疾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

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2)推进劳资谈判,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评价:

1)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

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2)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

3)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德意志走上法西斯道路

墨索里尼政权:

1922年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日本军国主义:

1936年,二二六事变

希特勒上台(1933)与纳粹体制:

特征:

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

在政治上,确立一党专制元首独裁。

在经济上,推行“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兴。

宣扬名族共同体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

选择不同道路的原因

1、历史传统影响

美国——具有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787年宪法)

德日——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军国主义盛行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

美国——最大受益者

德日——德国任人宰割,日本受限制、打击

3、经济状况影响

美国——经济实力较雄厚,回旋余地较大

德日——经济基础薄弱。

德国依赖外国资本,日本市场狭小,依赖外贸

4、领袖素质影响

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卫者

希特勒从年轻时就表现出了独裁倾向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英、法绥靖政策:

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遭受挑战;法国构筑欧洲集体安全的政策失败;

内容:

通过妥协退让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祸水东引。

表现:

1935,德国毁约扩军。

1936,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未遭制裁,备受鼓舞。

1936-1937,德意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1939,《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评价:

致国际形势进一步恶化,人类社会再次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第31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

2、1940,不列颠之战是二战史上历时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