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4577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6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docx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一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兰陵县人民医院刘秀广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

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

(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

(2)人口老龄化。

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性别、年龄、家族史;

可干预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吸烟、缺少运动、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

常见心血管病包括:

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

图1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图2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

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血压偏高(即所谓的“高血压前期”),高盐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体重增长过快和过量饮酒。

血压升高又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当3次非同目诊室测量血压的平均水平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一经诊断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诊断评估和危险分层,在此基础上,根据血压水平以及伴随疾病、靶器官损害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

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三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高);三低(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三不(不规律治疗、不难受不治疗、不爱用药);

 

收缩压(SBPmmHg)

舒张压(DBPmmHg)

正常血压

<120和

<80

正常高值

120—139和/或

80~89

1级高血压

≥140和/或

≥90

2级高血压

160—179和/或

100-109

3级高血压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和

<80

正确测量血压

①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BHS、AAMI和ESH)的电子血压计。

②使用大小合适的气囊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

大多数成年人的臂围25~35cm,可使用气囊长22~26cm、宽12~14cm的标准规格袖带(目前国内商品水银柱血压计的气囊的规格:

长22cm,宽12cm)。

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儿童应使用小规格气囊袖带。

③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茶和排空膀胱。

④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

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必要时加测下肢血压,选择宽度>16cm的袖带。

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

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⑤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

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⑥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s)缓慢放气。

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

获得DBP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⑦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第一音)和第Ⅴ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

SBP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DBP读数取柯氏音第Ⅴ时相。

12岁以下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失者,可以柯氏音第Ⅳ时相(变音)为DBP。

⑧血压单位在临床使用时采用毫米汞柱(mmHg),在我国正式出版物中注明毫米汞柱与千帕斯卡(kPa)的换算关系,1mmHg=0.133kPa。

⑨应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如果SBP或DBP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⑩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读取血压数值时,末位数值只能为0、2、4、6、8,不能出现1、3、5、7、9,并应注意避免末位数偏好。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

高血压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

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降压达标。

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年轻的患者尽量到正常;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SBP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目标为<140/90mmHg。

处于急性期的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应按照相关指南进行血压管理。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降压治疗药物应用应遵循以下4项基本原则:

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1)钙拮抗剂(CCB):

主要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包括二氢吡啶类CCB和非二氢吡啶类CCB。

我国以往完成的较大样本的降压治疗临床试验多以二氢吡啶类CCB为研究用药,并证实以二氢吡啶类CCB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

此类药物可与其他4类药联合应用,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导致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

二氢吡啶类CCB没有绝对禁忌证,但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应慎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一般不推荐使用短效硝苯地平。

临床上常用的非二氢吡啶类CCB,也可用于降压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抑制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有时也会出现牙龈增生。

二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禁忌使用。

因此,在使用非二氢吡啶类CCB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在用药2~6周内复查。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作用机制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降压作用。

ACEl降压作用明确,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限盐或加用利尿剂可增加ACEl的降压效应。

尤其适用于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伴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持续性干咳,多见于用药初期,症状较轻者可坚持服药,不能耐受者可改用ARB。

其他不良反应有低血压、皮疹,偶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味觉障碍。

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

禁忌证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妇女。

(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作用机制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l型受体发挥降压作用。

ARB可降低有心血管病史(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病)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

尤其适用于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懈。

不良反应少见,偶有腹泻,长期应用可升高血钾,应注意监测血钾及肌酐水平变化。

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妇女、高钾血症者禁用。

(4)利尿剂:

主要通过利钠排尿、降低高血容量负荷发挥降压作用。

用于控制血压的利尿剂主要是噻嗪类利尿剂。

在我国,常用的嚷嗪类利尿剂主要是氢氯噻嗪和吲哒帕胺。

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嚷嗪6.25-25mg)对代谢影响很小,与其他降压药(尤其ACEI或ARB)合用可显著增加后者的降压作用。

此类药物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哪!

其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故通常应采用小剂量。

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长期应用者应定期监测血钾,并适量补钾,痛风者禁用。

对高尿酸血症,以及明显肾功能不伞者慎用,后者如需使用利尿剂,应使用襻利尿剂,如呋噻米等。

保钾利尿剂如阿米洛利、醛周酮受体拈抗剂如螺内酯等有时也可用于控制血压。

在利钠排尿的同时不增加钾的排出,在与其他具有保钾作用的降压药如ACEI或ARB合用时需注意发生高钾血症的危险。

螺内酯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男性乳房发育等不良反应。

(5)β受体阻滞剂:

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

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β1受体有较高选择性,因阻断β2受体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既可降低血压,也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疲乏、肢体冷感、激动不安、胃肠不适等,还可能影响糖、脂代谢。

二、三度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患者禁用。

慢性阻塞型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慎用。

糖脂代谢异常时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也可慎重选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长期应用者突然停药可发生反跳现象,即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表现,较常见有血压反跳性升高,伴头痛、焦虑等,称之为撤药综合征。

(6)α受体阻滞剂:

不作为一般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适用于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患者,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开始给药应在入睡前,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发生,使用中注意测量坐、立位血压,最好使用控释制剂。

体位性低血压者禁用。

心力衰竭者慎用。

(7)肾素抑制剂:

为一类新型降压药,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但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尚待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评估。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方案:

(1)我国临床主要推荐应用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是:

二氢吡啶类CCB+ARB;

二氢吡啶类CCB+ACEI;

二氢吡啶类CCB+噻嗪类利尿剂;

二氢吡啶类CCB+β受体阻滞剂。

ARB+噻嗪类利尿剂;

ACEI+噻嗪类利尿剂;

(2)次要推荐使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是:

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仅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二氢吡啶类CCB+保钾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

(3)不常规推荐的但必要时可慎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是;

ACEI+β受体阻滞剂;

ARB+α受体阻滞剂;

ACEI+ARB;

中枢作用药+β受体阻滞剂。

多种药物的合用:

(1)三药联合的方案:

在上述各种两药联合方式中加上另一种降压药物便构成三药联合方案,其中二氢吡啶类CCB+ACEI(或ARB)+噻嗪类利尿剂组成的联合方案最为常用。

(2)4种药联合的方案:

主要适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可以在上述三药联合基础卜加用第4种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可乐定或α受体阻滞剂等。

(3)固定配比复方制剂:

是常用的一组高血压联合治疗我国传统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

包括复方利血平(复方降压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O号)、珍菊降压片等。

以当时常用的利血平、氢氯噻嗪、盐酸双屈嗪或可乐定为主要成分,此类复方制剂组成的合理性虽有争议,但仍在基层广泛使用。

新型固定配比复方制剂:

一般由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药物组成,多数每天口服1次,使用方便,改善依从性。

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型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主要包括:

ACEI+噻嗪类利尿剂,ARB+噻嗪类利尿剂;二氢吡啶类CCB+ARB,二氢吡啶类CCB+B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等。

降压药与其他心血管治疗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

有二氢吡啶类CCB+他汀、ACEI+叶酸;此类复方制剂使用应基于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或临床疾患。

需掌握降压药和相应非降压药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糖尿病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慢性高血糖,并伴有脂肪、蛋白质以及水、电解质甚至酸碱代谢紊乱。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大血管并发症(心、脑和周围血管病变)。

与糖耐量正常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是糖耐量正常者的2-4倍。

人群前瞻研究资料显示,无糖尿病者首发心肌梗死存活的患者的8年存活率与有糖尿病而无心肌梗死患者的8年存活率相似,因此糖尿病又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

在我国95%以上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空腹和(或)餐后2h血糖,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确诊。

目前我国使用的糖尿病和其他类型高血糖诊断标准是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下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只要有一次血糖异常达到以下糖尿病诊断标准,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患者无糖尿病临床表现,则需要在不同时间重复检查血糖,有2次以上的血糖值达到以下糖尿病诊断标准,方可被确诊。

注:

近年国际上推荐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以诊断糖尿病,我国目前暂未列入

糖尿病的并发症

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病死率达10%。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死亡率高达15%。

3、乳酸性酸中毒:

二、慢性并发症

1、心血管并发症:

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

2、糖尿病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病最常见。

3、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患者青光眼和白内障。

4、糖尿病肾病:

大约20%-3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

5、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可致足溃疡,甚至截肢。

6、糖尿病骨关节病:

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约为0.1%-0.4%,主要神经病变所致,可致关节脱位、畸形,严重影响关节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7、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糖尿病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组织及口腔内的牙龈和牙周组织易发生感染,可引起齿槽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8、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间歇性跛行。

9、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诊断后的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其发生率与病程相关。

有近60%-90%的患者通过神经功能详细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人无症状。

在吸烟、≥40岁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更高。

9.1、局部神经病变:

单神经炎,好发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起病突然,伴疼痛,主要与营养神经的血管阻塞有关。

常受累的有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等颅神经,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累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可发生腕管综合征;累及桡神经、股神经、大腿外侧皮神经、腓神经、足跖正中与外侧神经,可出现皮肤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甚至感觉消失;累及单根神经迷走神经、坐骨神经,可导致腰痛、腿痛,胃痉挛、胃疼痛与胃蠕动等功能障碍。

9.2、弥漫性多神经病变:

近端运动神经病变:

也称糖尿病性肌萎缩或糖尿病性股神经病变,与慢性炎性多神经脱髓鞘病变、神经结构破坏、神经蛋白漏出引起自身免疫病变有关,主要发生在老年糖尿病,缓慢或突然起病,以大腿或髋骨骨盆疼痛为主诉,近端肌无力,不能从坐姿站起,必须用手支撑才能站立,严重的肌萎缩者可呈恶病质。

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

(1)痛性神经病变:

为急性(少于6个月)或慢性(持续半年以上),患者疼痛剧烈(多见于下肢),但除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异常外,无阳性体征。

(2)周围感觉神经病变:

四肢远端有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温度觉异常,患者有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四肢远端有蚁行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也可伴深部钝痛与痉挛样痛。

(3)周围运动神经病变:

导致手指、足趾间小肌群萎缩无力。

9.3、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

起病潜伏、缓慢,在糖尿病确诊一年内就可发生。

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管输缩功能、瞳孔和汗腺等功能,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①安静时心率加快(>90次/分),而运动时心率不加快;②卧位高血压、夜间高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

③无痛性心肌梗死、猝死、难治性心力衰竭;④QT间期延长综合征。

(2)消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①食管反流征:

腹胀、烧心;②胃轻瘫、胃麻痹、肠麻痹和麻痹性肠梗阻:

恶心、呕吐、便秘;

③肠激惹:

腹泻甚至大便失禁;④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3)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①膀胱功能紊乱:

尿潴留、尿失禁;②骶神经自主神经病变的男性可有阳痿或早泄。

(4)汗腺与周围血管

①出汗异常:

下肢皮肤干、凉、无汗,而上身大量出汗;

②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幅度减少,血管运动紧张性减弱;

③周围皮肤动、静脉分流开放,血流量增加,静脉及毛细血管床扩张,压力升高,皮肤水肿。

(5)瞳孔:

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6)对代谢的:

影响:

对低血糖感知减退或无反应,自行从低血糖中恢复的过程延长。

三、伴发病及感染

1、低血糖症:

糖尿病肥胖者常伴有餐后高胰岛素血症,因此可出现餐后晚期低血糖症状,但程度较轻。

最常见且更为严重的低血糖与糖尿病药物治疗过量有关。

其中以胰岛素及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最多见。

后者又以格列本脲为甚。

老年人及儿童的严重低血糖症危害尤大。

2、代谢综合征:

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胆石症、高尿酸血症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经常与糖尿病簇聚发生(即代谢综合征),更增加了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3、勃起功能障碍:

约半数2型糖尿病患者有之,主要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

4、急慢性感染:

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减低常易伴发尿路、胆道感染、皮肤的真菌或细菌感染,以及肺炎和肺结核等。

糖尿病的治疗是个体化的综合(生活方式改善加药物)治疗,强调多种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治疗的达标。

饮食调整是糖尿病患者的第一基本治疗,原则是控制总热卡,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5%;蛋白质不多于总热量的15%;限制饮酒;尽可能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在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少食多餐,这样更容易使血糖稳定。

运动是第二基本治疗,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患者健康教育和自我监测、运动疗法、饮食疗法和药物治疗。

其中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1.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可首选二甲双胍。

2.体重偏瘦的或单用二甲双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者,可以加用磺脲类或格列奈类降糖药。

3.餐后高血糖者,可以选用或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

4.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的患者,可选用噻唑烷二酮类物作为一线用药。

5.采用了2种以上足量降糖药而难以控制血糖者,可采用白天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效或超长效胰岛素的治疗往往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如这种治疗方法仍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则可采用一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的方法。

6.空腹血糖超过9mmol/L、餐后血糖超过15mmol/L,或糖化血扛蛋白(HbA1c)超过9%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采用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以尽快控制好血糖和更好地保留胰岛β细胞功能;目前对于初发糖尿病但合并严重高血糖的患者,积极采用胰岛素治疗是有效经济的措施已无异议。

但具体适合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1c值尚无一致意见。

7.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应常规查血糖。

重高血糖(空腹血糖超过8mmol/L、餐后血糖超过13mmol/L),应该在加强血糖监测的基础上,尽可能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8.药物治疗不当或过度治疗会引起低血糖,十分有害,应高度关注和预防。

9.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时,患者可以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测定HbA1c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

如患者血糖高,HbA1c正常,则支持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如果HbA1c和血糖都明显高于正常值,则表明患者有未被发现的糖尿病。

无论应激性高血糖还是原来有糖尿病基础上的高血糖,都应该得到积极有效的控制。

以往的研究证明,控制好血糖可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但不能使大血管并发症明显下降。

急性心血管事件合并严重高血糖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应尽快、安全、平稳地控制高血糖。

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是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和达标,即控制好血糖的同时,努力控制好血压和保持血脂、体重正常。

吸烟的患者必须戒烟。

近年来公布的多中心研究证明,长期控制高血糖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和全因死亡率。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HbA1c水平应控制在≤6.5%。

对于病程长、糖尿病并发症多、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过于积极的降糖治疗反而增加其死亡率。

因此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设立个体化治疗的目标和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以能安全有效地控制高血糖,防止和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科普知识: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重要化学成分,正常成人血红蛋白Hb包括:

主要成人Hb(HbA占90%-95%)、次要成人Hb(HbF0.5%)、HbA1(HbA1a1.6%、HbA1b0.8%、HbA1c3%-6%);糖化血红蛋白(HbA1)为Hb中二条β链N端的缬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量与葡萄糖的含量呈正相关,且为不可逆反应,其中以HbA1c最为重要。

红细胞在血循环中寿命约为120d,所以HbA1c能反映取血前反映过去8~12周的平均血糖浓度。

据研究HbA1c升高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关。

糖尿病的理想控制其中一个指标HbA1c<6.5%,一般控制HbA1c<7%,控制不良HbA1c>7.5%!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分类有四种:

(1)高胆固醇血症(仅Tc增高);

(2)高TG血症(仅TG增高);

(3)混合型高脂血症(TC、TG均增高);

(4)低HDL-C血症(HDL-C降低)。

血脂异常治疗原则

1.饮食治疗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础措施(一线治疗),适用于任何血脂异常患者,必须长期坚持。

2.药物调脂治疗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

3.结合血脂水平和其他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心血管病总体危险,以决定开始药物调脂治疗以及拟定达到的目标值。

4.他汀类降脂药是目前降脂治疗的主流药物。

应根据TC或LDL-C水平与目标值问的差距,按不同他汀的特点(作用强度、安全性及药物相互作用)和患者的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

如估计一种他汀的标准剂量不足以达到治疗要求,可以选择他汀与其他降脂药联合治疗。

需要联合治疗的常见情况如LDL—C不能达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合并严重高TG或低HDL.C血症等。

其他降脂药有:

贝特类、烟酸、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他汀类:

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罗布考、ώ-3脂肪酸。

5.关于单纯性高TG和低HDL-C血症:

单纯性TG升高达11.29mmol/L(1000mg/d1)以上时应首先进行降低TG治疗。

TG在5.65-11.29mmol/L(500-1000mg/d1)之间时可考虑降TG治疗,但这方面证据不足。

TG<5.65mmol/L(500mg/d1)时仍应以降低LDL-C为主要目标。

单纯性低HDL-C而无心血管风险时是否要用升高HDL-C的治疗目前没有定论。

6.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复查血脂及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肌酸激酶。

如血脂能达到目标值,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开始治疗3-6个月复查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则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或联合药物治疗,再经4—8周后复查。

达到目标值后延长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

吸烟

吸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