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4571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x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03年8月

目录

一、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1

(一)广西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1

(二)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战略定位1

(三)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2

二、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4

(一)指导思想4

(二)基本目标5

(三)基本内容6

三、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优先行动计划7

(一)重点任务7

(二)优先行动计划15

四、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保证措施20

(一)加强党委和政府对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20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运行机制20

(三)加强与东部地区、国际的科技合作与交流20

(四)加强立法,完善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环境21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潮流,迎接我国入世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广西区域优势,支撑广西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十分关键的重大作用。

一、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

(一)广西经济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是在经济科技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启动的。

广西经济科技发展既面对国际化的剧烈竞争,又面临国内产业升级换代的严峻挑战,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国际层面来看,国际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期,经济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主导潮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日益壮大,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逐步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

与此同时,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研究与开发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光电机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孕育着新的突破,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从国内层面来看,2001年我国加入WTO,同年与东盟10国达成协议,用10时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给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把我国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格局,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200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西部大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此引发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换代日渐加快及其经济科技资源正迅速向西部辐射和转移,给广大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经济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二)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战略定位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要立足于广西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尤其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广西的各种优势,并服务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广西经济发展大致有三大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

广西是我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省区,区位具有“三重地位”的特点,即“东部中的西部,西部中的东部,中部中的南部”,在西部大开发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

同时,广西沿海地区还处于中国与东盟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我国走向东南亚的前沿阵地,在地理位置上最适合充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广西环绕北部湾,与渤海湾南北呼应,构成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两翼,成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环节。

二是资源优势。

广西地跨北热带、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蕴藏着各种富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水电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明显优势。

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广西推进科技创新、发挥后发优势的良好物质条件。

三是政策优势。

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可以享受国家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优惠政策。

同时由于所处区位的特殊性,广西既可享受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又可以享受东部沿海地区有关的开放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为广西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以上的特点和优势,广西确立了“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战略方针和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并明确了在西部大开发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即要把广西建成高效畅通的西南出海大通道、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国家“西电东送”的基地、南亚热带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全国旅游先进省区。

这为广西经济科技发展界定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广西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任务和要求。

(三)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1、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

1998年以来,广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把实现产品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突破作为加快广西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实施六大内容的科技创新计划,使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首轮科技创新计划(1999—2001)期间,全区共实施各类科技创新项目4209项,完成4147项,完成率达98.5%。

其中,引进推广新品种3574个(次),农业新品种总计实现销售收入621亿元;累计开发工业新品种2732项,工业新品种产值达63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仅桂林、南宁和柳州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年均在40%以上,2002年实现总产值249.72亿元,同比增长25%。

虽然从整体上看,广西科技进步基础在全国排25位,但2002年与1997年相比,广西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从28位上升到18位;科技活动直接产出从23位上升到21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改善从20位上升到第8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排序从16位上升到13位;科研条件从24位上升到23位。

可见,广西科技与经济结合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上述情况说明,科技进步已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高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要求,以及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向广西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特色产业的孕育,对科技的需求范围更加广泛,对科技的需求和科技持续支持的要求更高。

但目前广西科技进步的基础仍较为落后,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持能力仍然脆弱,技术瓶颈已日益成为制约广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的重大障碍。

因此,要支撑新时期广西经济和社会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进一步夯实广西科技发展的基础,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

这是新时期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

2、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广西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广西把构建创新体系融于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与经济结合工作中,连续六年抓创新计划实施。

第一轮重点实施农产品科技开发、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农业“三田”建设科技支撑、信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素质提高等六大内容的创新计划。

从2002年开始的第二轮创新计划提出,按“抓源泉、疏渠道、促转化,工作重心前移、服务到位”的科技发展要求,组织实施科技金源、科技金桥、科技金穗行动。

在科技金源行动中,在广西高校、重点院所中确定了首批18个为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源和知识源的科技金源单位,在重点企业建立了1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农业博士科技园;在科技金桥行动中,突出加强了“六网”(技术市场网、生产力促进网、科技信息网、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网、科技对外交流网、实用技术配送网)、“三中心”(公共科技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产权服务中心)的建设;在科技金穗行动中,建立了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县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5个、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5个、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点60个。

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广西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广西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仍然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能够提供智力支撑的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太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市场结合不紧,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没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欠缺,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导致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缓慢;科技中介服务环节比较薄弱,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体制和机制仍存在不少缺陷,导致科技创新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此外,由于各种原因,科技创新投入在总体上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广西的科技进步。

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广泛需求以及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都要求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夯实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科技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西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问题及供求矛盾,才能支撑起新世纪广西经济发展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发挥广西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按照“创新、产业化”的要求,推进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分类改革,培育和充实创新主体,改善和优化创新环境,健全和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在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发展的新跨越,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目标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

  2003~2005年为规划起步阶段。

组织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前期研究,把创新体系建设纳入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初步构筑起广西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2006~2010年为全面建设阶段。

按规划要求展开全面建设工作,着重建设技术创新系统、中介服务系统、应用研究系统、科技合作创新系统,进一步完善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知识与技术传播系统、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和科技监测与评价系统。

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使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科技投入效益明显提高;创新主体结构合理、功能明确并形成良好的互动联系;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政策环境基本完善。

具体目标包括:

——建成12个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研究中心和4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建成25个工程技术中心、18个中试基地和30个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达到30%;

——每百万人口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  人;

——每百万人口中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1.93 件/年;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5%;

——广西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2011~2020年为优化提升阶段。

进一步健全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体制和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自治区经济科技系统与五大经济区经济科技亚系统间的关联与集成,使广西创新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达到更高的层次。

到2020年,广西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并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科技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本内容

广西创新体系建设要坚持“创新、产业化”方针,要聚人才、筑平台、壮主体,抓源泉、疏渠道、促转化。

具体来说,要建立和完善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科技合作、科技资金保障、知识与技术传播、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监测与评价等八个系统。

应用研究系统。

以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院所以及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主体,加强原始性创新,加速培育知识源、技术源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技术创新系统。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和科工(农)贸有机结合,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科研院所转制为契机,推动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成为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亚热带农业技术创新基地。

中介服务系统。

以科技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和优化服务为目标,大力发展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财务、评估、经纪、法律、金融、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完善为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科技创业提供支撑的高效运转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资金保障系统。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部门为支撑、广泛吸纳民间及东部地区、海外资金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资体系。

借助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创业。

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

以实施科普工程和科技示范工程为切入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普及、科技示范工作网络和机制,在发挥各类学校依托作用的同时,重点办好市、县、乡(镇)三级科普活动场所、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培训基地。

拓展各种公共媒体传播和普及科技知识的渠道,创新科技知识和技术传播方式,形成各级各类科技教育普及协调发展的知识技术传播系统。

科技合作创新系统。

重点通过拓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内名所名校的联系,广泛开展与东部的对口合作,积极承接东部的技术、人才、智力、资金转移,逐步建立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运用国内国外两种科技资源的科技创新开放系统。

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转变行政职能,完善科技发展的决策与评价、执行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咨询体系。

规范管理程序,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地方对科技立法力度,推进专利战略的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形成开放、高效、协调的科技管理运行系统。

科技监测与评价系统。

重点是在完善和提高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科技资源配置、科技发展潜力、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科技产品质量与安全、资源环境和科技网络的安全监测与防范体系,加强技术标准制订与实施,同时,逐步建立区域科技发展的评价指标。

广西创新体系的构筑以技术创新系统为龙头,以应用研究系统为基础,以中介服务系统为桥梁,以科技合作系统为渠道,以科技资金保障系统为支撑,以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为纽带,以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和科技监测与评价系统为保障,形成广西与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兼容,以及体现广西五大经济区之间相互关联、互补、衔接、集成的统一体。

三、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优先行动计划

(一)重点任务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广西特色,建设一批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示范园区、产业化基地、孵化基地和科技服务网络,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1、加强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

围绕广西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升级,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主要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的重大研究开发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与东部、国际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并为企业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1)国家蔗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蔗糖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为应对加入WTO带来的严峻挑战,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开发深加工产品,拟以国内最大的制糖企业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大学为依托,建立国家蔗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承接东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制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开发综合利用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研制和开发以精细化工为主的新产品。

同时吸引和培训人才,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为广西乃至全国制糖业提供先进、成熟、配套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提高我国制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2)中国水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我国水牛资源丰富,居世界第2位。

广西水牛数量居全国之首,水牛奶业开发全国领先。

广西水牛研究所拥有全国唯一的两个外来乳用水牛品种---摩拉和尼里/拉菲水牛,是全国唯一从事水牛科学研究与开发的专门机构,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以广西水牛研究所为基础,联合广西大学建立中国水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水牛生物技术为重点攻关内容,加强良种水牛超数排卵、活体采卵、胚胎体外生产、胚胎冷冻、胚胎移植以及胚胎性别控制和胚胎克隆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一套成熟的良种水牛胚胎生产和移植的技术体系,加快现有良种繁殖,扩大核心群规模,提高种源供应能力,解决当前奶业开发中种源供应不足的突出矛盾,加快水牛改良进程;同时加强水牛营养需要、饲养管理、繁殖配种、乳制品开发等综合开发利用配套技术,为全国水牛业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我国水牛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我国在世界水牛业的竞争力。

(3)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西2/3面积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充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提高其附加值,推进其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加大广西大学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的力度,力争用2-3年的时间把它提升为颇具实力和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要亚热带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繁殖育种生物技术、控制植物病害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微生物技术等研究,为广西支柱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批重大的应用研究成果,培育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4)西南石山岩溶地区生态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西是世界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区,石山岩溶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9%。

石山岩溶地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不断发展。

因此,石山岩溶地区生态重建迫在眉睫。

拟进一步发展中科院与广西区人民政府共建的“石山合作委员会”的合作关系,以中科院长沙现代农业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广西农科院、广西林科院、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为依托,建立西南石山岩溶地区生态重建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地下水资源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高效旱作技术、土壤改良和治理技术、山地高效种养技术,引进和选育退耕还林和石山绿化适生速生高产树种、竹种、草种,开发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GIS技术,开展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模式示范及资源和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为西南石山岩溶地区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典型示范。

(5)北部湾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承接中心

广西沿海大陆岸线全长1500多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有1766种海洋生物资源。

为促进海洋水产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海洋水产业优质高效发展,以广西海洋研究所为基地、以中科院海洋研究机构和青岛海洋大学为技术依托,开展北部湾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选育海水养殖动植物优良新品种,开发海洋药物和海洋活性物质;承接东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海水养殖、病害诊断和防治及海产品深加工等先进技术,带动国内外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合作。

(6)广西中药研究筛选中心

广西有中草药基源4623种,居全国第2位。

为充分开发广西中草药资源,以广西药物园为基地,整合广西现有中医药和医药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科技力量,借助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医药先进技术的支持,对广西丰富的中草药物有选择地进行初步筛选,建立主要品种资源开发数据库,为广西的新药研究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在已知的民间传统验方、偏方中筛选研究出具有广西资源特色、疗效显著、安全性好的新药,特别是抗恶性肿瘤、抗感染和心脑血管药物,为我国中草药和民族药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7)华南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广西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十大重点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有色金属工业已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十种有色金属,生产规模将由60万吨发展到150万吨。

为提高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以华锡集团、柳州锌品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大学、桂林工学院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为依托,组建华南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铝、锌、锡、锑、铟深加工产品,重点是铝合金新型结构材料、优质氧化锌、超细高活性球形氧化锌、氧化锌晶须复合材料、锡锑合金、铟锡氧化物靶材及铟新材料系列产品。

(8)广西特色植物内存物提取实验室

广西的植物资源总量在全国排第三位,特色植物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整合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林科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医科大学的科技资源组建广西特色植物内存物提取实验室,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膜分离等高新技术,对特色资源中的目标组份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深加工产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

重点是特色资源中活性组份的提取分离,芳香植物中香精香料的提取分离,以及松脂、松节油和桐油深加工等。

(9)广西软件园

“九五”期间,广西自主版权软件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在此基础上,以广西多媒体实验室、广西火炬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地,集合软件开发企业力量,建设广西软件园,重点研究与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工具、超媒体编著工具、虚拟现实技术等三大系列软件产品,形成产业化;推广应用网络安全软件及大型网络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并行分布式计算及智能型管理系统软件等。

通过广西软件园的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全区信息产业发展的软件产业示范基地。

2、加快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基地建设

为加快广西特色资源开发的步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成6个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园区和基地,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引智、引技、引人才,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提供场所。

(1)铝先进生产技术及深加工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

广西平果铝业公司是我国新兴的特大型联合企业,铝电解技术、拜尔法氧化铝生产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提高我国铝工业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拟以平果铝业公司为依托,建立铝先进生产技术及深加工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

开展氧化铝生产工艺、超细氢氧化铝、特种氧化铝开发;大型320KA预焙槽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高效复垦技术示范;镓回收、赤泥综合利用及处理、铝工业CIMS工程示范。

通过示范、辐射,促进中南和西南铝工业发展。

(2)南方精细化工(木薯、松脂、芳香植物深加工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

木薯、松脂、芳香植物是广西的特色资源,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步伐,拟建立深加工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木薯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国内最大的变性淀粉生产企业明阳生化科技股份公司为依托,研制开发以酒精、淀粉和精细化工为主的深加工产品;松脂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国内最大的松香生产企业和深加工量最多的梧州松脂股份公司为依托,研制开发松脂和松节油深加工产品,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产品升级换代;芳香植物深加工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广西林科院为依托,应用超临界萃取、超薄膜分离和反渗透膜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桂花、茉莉花、桂油、茴油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通过南方精细化工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国内规模最大、深加工产品最多、具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精细化工产业化示范基地。

(3)南亚热带优质高效果园示范基地

广西是我国亚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水果栽培面积已达108万公顷,总产量405万吨,其中龙眼、芒果占全国第1位,荔枝、香蕉、菠萝占全国第2位。

为提高商品果率和市场竞争力,拟以若干水果种植公司为基地,广西农科院和广西大学为技术依托,建立南亚热带优质高效果园示范基地,通过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推广高产优质模式栽培技术、高接换种技术、整形修剪技术、控花保果技术、早结丰产技术、克服大小年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采后处理、包装、贮运、保鲜配套技术。

起到栽培良种化、产前产后销售一体化、管理高效化、果品优质无公害化、果农高素质化的示范作用。

(4)右江河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右江河谷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