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4081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宁夏固原地区固原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1月19日在固原市原州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原州区代区长吴万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自治区、固原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务实苦干,锐意进取,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2007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递增15.8%,提前两年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地方财政收入3000万元,可比增长96%,年均增长19.2%;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8亿元,是前五年的4.4倍。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围绕农民增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采取政策扶持、规划引导、典型示范、龙头带动的办法,实施了“百村万户养牛致富工程”和马铃薯、特色种植(枸杞、葵花、蔬菜)、劳务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建成马园蔬菜、老庄养牛等种养专业村(园区)178个,初步形成北部枸杞葵花、东部草畜林果、南部马铃薯、中部蔬菜的产业发展格局。

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结合区情实际,积极探索开展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2007年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168万个羊单位,马铃薯、特色经济作物、蔬菜分别达到71.3万亩、31.9万亩和7万亩,其中设施农业3.2万亩,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000元。

草畜、劳务等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85%,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总产量在播种面积减少和干旱严重的情况下仍达到1.54亿公斤。

预计2007年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1亿元、4.8亿元,比2002年增长1.3倍和83.5%。

——二三产业增势强劲。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着力发展二三产业,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抢抓机遇,克服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困难,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清水河省级工业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

目前进园投产企业44家,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1%,聚集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壮大民营企业,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加快老企业技改扩建,促使建材、酿酒等传统工业稳步发展,以马铃薯淀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加快服务业发展,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发展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扶持商贸流通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有力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五年间共引进项目58个、资金2.65亿元,培育出年产值上千万元的骨干企业5家,创出了“金糜子”、“六盘雪”等自治区级知名品牌。

2007年,区属工业预计完成总产值5.3亿元,实现增加值1.8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96.3%和1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9亿元,较2002年增长89.3%,年均递增14.5%。

——基础设施建设再创佳绩。

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的有效载体,五年来共落实基础建设项目249个、资金7.5亿元,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程。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力推进退耕还林和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新造林90.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7%;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力度,治理小流域21条315.4平方公里;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围栏封育草原80万亩,建设沼气池5760座,新建了银平公路、福银高速绿色通道,大峁梁生态建设示范基地,茹河一期水土保持和庙台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实效。

完成固海扬黄扩灌工程,新增水浇地12万亩。

加固沈河等病险水库7座,修建高标准梯田33.7万亩;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7.2万人告别饮水困难;经过不懈努力,投资1.76亿元、惠及东部山区11.7万人的东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

交通道路建设快速发展。

福银高速公路原州段即将全线贯通,固原支线机场开工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新建油路12条298公里、砂砾路47条673公里、漫水桥涵36座,初步形成“三纵七横”的道路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基本通公路的目标。

城镇建设稳步推进。

协助固原市完成了一批街巷改造工程;实施以乡镇办公楼为主的基层政权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基层办公条件;基本完成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对张易、黑城等集镇街道、供排水管网进行硬化改造,兴建马铃薯综合批发市场,完成彭堡、寨科等农贸市场建设;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多方筹集资金9000万元,实施三营、七营镇区建设,完成街区道路硬化、供排水、市场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加强城镇管理,小城镇呈现出街道亮丽、产业兴旺、经济繁荣的新气象。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2.3亿元,新改扩建五中、六中、六小等中小学校201所;率先在宁夏实现了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校校通,中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两基”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验收。

严密防控、果断处置,夺取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完成14个乡镇卫生院扩建和区医院医技楼、精神病院住院部建设,率先在自治区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目标;药品配送率达到8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8.7%,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以优化人口环境、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完善“三级承包”责任制和利益导向机制,扎实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和“一无”乡镇创建活动,计划生育率提高到87%,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6.4‰;全国“少生快富”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少生快富”扶贫模式被全国推广,获得全国“少生快富工程先进县”称号。

深化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建成信息服务点138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

广泛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篮球进村”等活动,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城乡文化日益繁荣,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和“农村电影先进典型”称号。

加强财税工作,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以“乡财县管”为主的财政体制改革,对历年形成的乡镇债务全部予以化解,保证了基层政权平稳运行。

坚持依法统计,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农业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实现了编制实名制管理。

国防动员、人民武装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03年获得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称号。

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加强,档案、史志、老龄、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从推进扶贫开发、完善保障救助体系入手,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坚持“一体两翼”扶贫方针,五年共落实各类扶贫资金3.68亿元,认真实施了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第一批26个整村推进村建设顺利完成,第二批38个整村推进村建设全面启动,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5.8万人,贫困面下降41个百分点。

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五年间全区农民人均获得政策性收入1640元。

实施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工程,4700户2万余名困难群众迁入新居。

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落实城乡低保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发放各类救助资金9692万元,使城乡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现象。

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失业保险金得到足额发放,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达到100%。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帮助1.35万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预计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0元,比2002年增加901元,增长67%,年均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94元,比2002年增长93%,年均增长14%。

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现代通讯、交通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群众饮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人民生活逐渐向小康迈进。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四五”普法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全面启动,法律“七进”活动深入开展。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督,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

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规范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程序,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开通政府信息网站,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议案36件、代表意见建议259条、政协提案110件。

深入贯彻《信访条例》,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

扎实开展“平安原州”创建活动,构筑打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重点行业和单位安全专项整治,重大事故逐年下降。

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局面得以巩固。

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实践启示我们:

要推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必须突出发展这一主题。

五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问题,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全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大胆实践,催生了“221”和“135”发展思路,谋发展、求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区特色的发展路子。

必须坚持项目带动战略。

我们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意识,争取并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以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

必须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

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为政之本。

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使广大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有力地维护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坚持改革,增强服务意识。

我们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机制,形成了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善抓落实的良好作风,在又好又快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过去的五年,我们遇到了“非典”、禽流感和持续干旱等困难和挑战,全区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顺利完成了撤县设区、区划调整、撤乡并镇、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工作。

这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以及老同志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伟大实践,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驻原解放军、武警部队,自治区、固原市驻原各单位共同参与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原州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成就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道路上机遇和挑战并存,不进则退,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抗灾能力弱,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工业经济发展仍显缓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还不足以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乏力,信贷投入规模不大,缺少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不同程度的存在,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五是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机关工作效率和发展环境有待提高和优化;干部队伍缺乏年轻、新鲜血液,活力不足等。

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政府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区加快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五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135”发展思路,牢固树立“争先进位”意识,深入实施“生态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富区、改善民生、和谐发展”的方略,凝心聚力、务实高效,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倾力打造商贸大区,全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力争在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生态改善、和谐社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奋斗目标是:

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亿元,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500万元,年均可比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00元,年均增长7.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

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突出设施农业和特色产业两个重点,着力实施好“七大工程”。

一是实施设施农业建设工程。

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北部河谷川道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设施园艺和设施花卉;在南部阴湿区和近郊发展拱棚蔬菜;在东部山区集中发展设施养殖和旱作节水农业。

到2012年,全区设施农业发展到1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达到10个,把我区建成宁南山区种植面积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设施农业基地县(区)。

二是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地域特色,狠抓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强化科技服务,壮大龙头企业,促进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增效。

到2012年,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30万个羊单位,马铃薯、特色经济作物、蔬菜面积分别达到80万亩、50万亩和15万亩,把我区建成西北最大的优质食用葵基地,宁南山区最大的草畜、枸杞、蔬菜基地和种薯繁育基地。

三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围绕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建设农田林网,新造林25万亩。

以大红沟、杨达沟、峁头沟、茹河、西川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重点,治理小流域16条200平方公里。

建设沼气池7000个,配置太阳灶3万台。

到2012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

四是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开工建设石景河、大红沟等水库10座,加固改造陈家沟等病险水库15座,完成扬黄灌区人畜饮水及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机社会化服务。

到2012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新修基本农田28.5万亩,农机化率提高到45%。

五是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信息、通讯等向山区农村延伸,提高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应用程度。

到2012年,电话入户率提高到60%,行政村村村通宽带。

六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

重点抓好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通过加强基地建设、维权服务,壮大中介组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

到2012年,输出劳务11万人,创收5亿元。

七是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完成所有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村庄建设,有目的地建设中心村。

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房屋改造、能源沼气、人畜饮水、文化娱乐设施配套和环境卫生清扫等工作,让群众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用上清洁气、住上砖瓦房。

二、以招商引资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立足优势,挖掘潜力,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强工业、兴三产。

一是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建立“政策引商、环境招商、服务安商”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落实和投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社会诚信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优惠透明的政策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和诚信文明的人文环境,用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弥补“硬环境”的不足。

紧盯目标,强化责任,主动出击,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促进区域交流协作,把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引入我区。

到2012年,力争引进几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项目,年均引进资金2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管理,积极争取开工建设清水河工业园区二期工程,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不断增强聚集能力和承载能力,努力把清水河工业园区建设成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平台。

整合生产要素,加快三营清真牛羊肉、七营枸杞加工和黑城建材等工业小区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到2012年,力争园区工业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三是加快企业改制和产业升级。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采取引资嫁接、资产重组、租赁承包、参股兼并等方式,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解决资金短缺、机制不活等问题。

加大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推进酿酒、铸造、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加快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发展之路,大力兴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淀粉、枸杞、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争取五年内培育出2-3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5个自治区名牌产品。

到201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增加值达到3.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4%。

四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结合市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加快三营清真牛羊肉、货运,张易建材和七营枸杞等专业市场建设。

启动建设马铃薯综合市场二期工程,使之成为集收购、贮藏、销售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马铃薯集散窗口和交易中心。

加快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信息通讯、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把我区建设成特色鲜明、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网络畅通的宁南商贸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和民族风情游,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大发展。

到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递增12%。

三、以项目建设推进基础设施改善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创新项目工作机制,紧扣发展重点选项目,紧盯国家资金投向争项目。

建立健全项目工作考核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负责,一套班子专抓,确保项目争取和建设进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真正把项目工程建成放心工程、德政工程。

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

一是加强小城镇建设。

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加快张易、黑城、寨科等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完善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市场、特色街区,加强城镇管理,增强综合承载功能,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创业。

到2012年,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七营、三营、张易、寨科等为网络的城镇建设框架,城市化率达到40%。

二是加强道路建设。

以等级公路和“通达工程”为重点,延伸“三纵七横”道路网络,改造砂砾路,扩大柏油路,加强养护和监管,提高道路等级标准和通行保障能力。

完成臭水沟至里沟等216公里三级油路、河川至康沟等421公里砂砾路、五营等20座漫水桥、黑城等6个乡镇客运站建设。

到2012年,干线公路油路铺装率达到95%,100%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75%的行政村通油路。

三是加强人饮工程建设。

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完成东部、扬黄灌区人畜饮水工程,争取启动实施西部饮水工程。

到2012年,从根本上解决我区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争取资金,整合教育资源,重点改造提升中小学校,建设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

改扩建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完成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和乡镇计生站、文化站及5个社区活动中心建设。

到2012年,乡乡有标准的计生服务站、文化站,社区有综合性活动中心,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四、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投入,积极争取社会帮扶,创新投入机制,全力抓好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努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把东部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大力发展草畜、劳务、马铃薯产业和以秋覆膜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

推广“上黄经验”,发展经果林,加快生态建设,做好生态移民搬迁,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2年,力争使东部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全区贫困面下降到5%。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布局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

到2012年,城区及川区乡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高中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0%,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年,进入自治区教育强县(区)行列。

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科技承包,推进科技入户、入园、入企。

到2012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5%。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发展农村及社区卫生,扎实开展农民健康教育活动,加强药品配送和农村合作医疗。

到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拓宽计生优质服务内容,着力提升“少生快富”工程和“一无”乡镇创建水平,促进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建设,发展民间文艺演出团体,搞好广场文艺演出,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村、进社区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强全民体质。

关心弱势群体,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

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实现“零就业”家庭就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信访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搞好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依法加强村(居)民自治组织管理,提高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意识。

探索建立人才补充、管理、运行机制,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08年的主要工作

2008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一定要在区委的领导下,增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尽心竭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主要目标是: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增长1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增长9%;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00万元,可比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0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4‰以内。

要完成2008年的目标任务,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采取以奖代补、金融扶持、部门帮扶、企业参与的形式,完善扩大马园、三营、庙湾、七营四个设施农业园区,新建徐河、二营、中河、吴磨、姚堡、什里、闫关七个设施农业园区,抓好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信贷协调、水电路配套等工作,建设日光温室5000亩、移动拱棚1.2万亩、网室枸杞2.5万亩,实施秋覆膜5万亩。

二是着力壮大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改良畜禽品种,抓好饲草调制和动物疫病防控,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出栏周转。

继续抓好“百村万户养牛致富工程”,发展养牛专业村20个,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80万个羊单位。

提升脱毒种薯组培繁育能力,抓好张易、中河种薯繁育和寨科、张易、清河鲜薯贮藏外销基地建设,推广优质品种和覆膜栽培等高产技术,扩大机播机收和定单种植范围,种植马铃薯70万亩。

建立无公害冷凉型蔬菜基地,发展蔬菜10万亩。

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实施枸杞南移、林果东进,特色种植规模扩大到37万亩,其中葵花20万亩、枸杞10万亩(新栽植2万亩)、经果林3.5万亩。

抓紧张易马铃薯、七营枸杞、黑城葵花等产品认证工作。

三是全力打造劳务产业。

发展壮大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搞好“春季沿海、夏季区内、秋季进疆”等万人输出大行动,在巩固原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劳务基地18个,稳定输出务工人员8.8万人,创收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