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3361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1.我长大了1课时

2.爸爸、妈妈抚育我1课时

3.我懂事了1课时

4.健康生活每一天1课时

4-1家里的文明礼貌1课时

4-2居家生活讲节约 2课时

4-3生活中的安全1课时

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

1、学会友好相处1课时

2.我们爱学习1课时

3.我们的班集体1课时

3-1我是班集体的一员1课时

3-2集体荣誉靠大家1课时

3-3让我们学会合作1课时

4.我们遵守规则1课时

4-1生活中处处有规则1课时

5.我心中的老师1课时

5-1老师教育我成长1课时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

1.我们生活在一起

1-1.邻里之间2课时

1-2.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1课时

2.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1课时

3.:

爷爷、奶奶好1课时

4-1.友爱残疾人1课时

4-2天天助残日1课时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1.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

  1.教师播放录音。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的录音,并在播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

  2.教师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录音后的感想。

可以选择那些听了父母的话热泪盈眶的学生回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谈体会,以营造一个相通且相同的心理环境。

  3.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设问。

  师:

我们这节课的名称是《我长大了》,但是为什么老师却要在课上放录音,又要你们谈感受呢?

这和我们的新课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教师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称赞。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

  2.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

  1.教师提出问题。

  师:

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

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

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

  3.教师在对每个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之后,将学生写的卡片贴在“温馨宝典”――红心卡上。

  4.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四)我的心里话

  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

你们真是长大了,懂事了,说得多好啊,老师都感动了,要是你的爸爸、妈妈能听到,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愿意说给他们听吗?

  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

板书

1.我长大了

养育之恩亲情

感激尊敬关心

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教学反思

 

2.爸爸、妈妈抚育我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进而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自己与家长的合影和家长抚育自己成长的小故事。

  2.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

  

(二)教师准备

  1.搜集动物和人类抚育子女的图片和录像片断。

  2.邀请几位热心的家长参与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请他们做精心的准备,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抚育孩子的切身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讲讲自己与家长的合影和家长抚育自己成长的小故事。

  2.交流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

3.观看动物和人类抚育子女的图片和录像片断。

说说自己的感受

  4.请热心家长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抚育孩子的切身体会。

5.全班交流感悟

6.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3.我懂事了

教学目标

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心家庭,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3.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照片,了解自己长大的变化;并对爸爸、妈妈的工作进行调查访问,准备照片、汇报卡等材料。

  

(二)教师准备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主题的教学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

(出示一组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戏,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照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我们班的哪些同学呢?

(学生猜)

  

(二)引导对比

  1.师:

(同时出示对比照片)瞧,这些同学小时候多可爱呀!

相信你小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可爱吧!

现在同学们都长大了,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结合搜集的照片进行汇报交流。

  

(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家长参与,倾听学生的发言。

  

(2)全班交流,请家长进行补充,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

  师:

你们不仅身体上发生了变化,变高了,变壮了,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懂事了。

(三)交流感悟

  1.师:

听到你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老师知道有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利用假期的一天,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

回来后,写了一篇感想,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录音)

  2.乐乐的感想是什么呢?

(父母工作辛苦,应该为他们减轻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

  3.师:

你们不是也和乐乐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你想说说吗?

  4.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5.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1)展示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

  

(2)交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后的感想。

  (3)展示自己制作的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介绍父母的工作情况。

  (4)播放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录像包括父母的工作情况片断和对父母的访谈)。

  6.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补充和介绍自己工作的辛劳。

  7.师:

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

你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来表达你的心意呢?

  8.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采访父母

  1.师:

听到同学们都这样为爸爸、妈妈着想,懂得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看来你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懂得体贴爸爸、妈妈了,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了,老师想对你们说:

你们真棒!

今天还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不知他们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有什么想法?

你们想去采访一下他们吗?

  2.教师请一位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

  3.该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4.师:

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这番话,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和同学说吗?

  5.师:

你们也想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吗?

如果今天爸爸、妈妈没来,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和听课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

  6.全班学生去采访家长和听课的教师。

  (五)全课总结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选派代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总结。

  师:

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和交流,体会到自己发生了变化,知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进步了。

我和你们的家长都觉得你们长大了、懂事了。

再过三个月新年就要来临了,你们又要长一岁了,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康、更懂事。

  (六)布置作业

  1.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了解家长的反应。

  2.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教科书第13页“我的感受”。

  3.阅读母亲节的由来,并查找资料,了解父亲节的由来。

教学反思

 

4.健康生活每一天

4-1家里的文明礼貌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

  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教师准备

  1.教学中要使用的调查问卷表格。

  2.课前就学生在家里的文明礼貌表现,采访学生家长,并拍成录像片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实施过程

  

(一)调查和统计

  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

要求是:

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

  第一个情景:

早晨离家上学前

  A.向父母说“再见”;

  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

  第二个情景:

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

  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

  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

  第三个情景:

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爸爸吃饭

  A.等妈妈―起吃;

  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

  第四个情景:

回家之后,很累了

  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

 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

最后的统计显示:

选A的有16人,选B的有24人。

(二)讨论和探究

  师:

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

  (学生说得比较零散,有的说选A的表示一家人比较客气,选B的表示在家里很随意很自由等。

板书――A选项代表的观点:

家人之间也应该讲文明礼貌;B选项代表的观点:

家里是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完全放松自己。

  师:

选A或选B的同学能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教师要给出争论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时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适,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

  师:

刚才你们说的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的,让我们来看几个采访片段,听听家里人的感受吧。

(三)体验和感受

  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小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

  

(1)妈妈正在做饭时,孩子自顾自吃起来和等妈妈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孩子进您房间时,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师:

(提醒学生)这都是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你们的爸爸、妈妈想法一定和他们差不多。

  (通过播放采访录像,学生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

这时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顾自己。

比如吃饭,本来想一家人没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妈妈吃,妈妈是很高兴的。

教师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讲文明礼貌和不讲文明礼貌时的不同效果。

结果有的学生说爸爸进他房间,不敲门自己会觉得很不高兴,是“打扰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孩子”。

然后引导学生将心比心。

  师:

你希望父母尊重你,那你对父母应是怎样的态度呢?

  (得出结论:

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

讲文明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

(四)讨论和总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全班交流。

  生:

文明礼貌让家里每个人都快乐。

(五)讨论和设计

  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文明礼貌、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

学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家庭成员不管谁有事出门,都要相互打招呼;回到家里也应该打招呼“我回来了!

”;互相之间都不能翻私人的东西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用了“相互”的概念,可见他们很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示出了“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成人平时都爱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家庭的氛围和习惯是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创设的。

教学反思

 

4-2居家生活讲节约

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表现。

  2.学习合理消费,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参观、调查、访问所用的笔、本等学习用具。

(二)教师准备

1.与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所联系,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

  2.请老革命、老干部给学生做报告,学生可以向老人们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与老人们座谈。

  3.自制幻灯片并收集一些关于家庭勤俭节约的事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调查、参观、访问任务

(二)调查访问过程

  1.带领学生代表上门调查访问特困家庭或五保户家庭。

2.观察访问对象的家庭,进行适当的数码拍摄。

3.学生向老革命、老干部进行访问。

 老干部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使学生了解到,在战争年代,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广大军民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浪费、讲节约的良好作风,并将这种作风保持至今。

(三)返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老革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这节课,我们将根据采访的内容,一起来研究在生活中如何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探究活动

  1.小组内交流调查访问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帮助学生找出在调查过程中的欠缺,指导学生加以整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

在课上有个别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他们非要穿那种衣服?

他们是不是知道我们要来参观,而故意给我们做样子的?

”此时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将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老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交流,使这些学生体会到艰苦朴素是老人们的一贯作风。

  2.教师点拨。

  在战争年代,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战士们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宁愿抛头颅、洒热血。

现在生活富裕了,但老人们仍旧不改当年的优良传统。

  让学生想一想,现在老人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

  由于在访问时,学生都听到了老革命、老干部的回答,于是学生用老人的话回答:

“家里的钱是父母劳动得来的,他们挣钱不容易,如果浪费了多可惜呀!

”还有的学生说:

“可以把它节省下来给更需要它的人花。

  3.教师小结。

  师:

节约,体现了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节约,也是珍惜和爱护资源的体现。

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小组讨论交流)

  4.班级召开关于“节约与攀比”的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从中了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5.教师提出问题。

  

(1)节约有什么好处?

攀比有什么害处?

  

(2)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注意节约的事情?

你们今后想怎样做?

  (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总结

  师:

节约是在健康生活的前提下,不攀比、不奢侈、不随意丢弃有用的东西。

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节约既是尊重父母的劳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劳动。

节约是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

不攀比,讲节约,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它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品质。

教学反思

 

4-3生活中的安全

教学目标

  1.树立爱护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态度,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

  2.通过学习了解简单的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溺水的常识,知道简单的自救自护方法。

  3.通过模拟活动形成初步的自救自护能力。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我校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家长多是双职工,他们工作很忙,有许多学生是“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一个人在家是很常见的。

平时家长也告诉孩子一些有关安全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课前调查:

调查与家庭生活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护自救的方法,重点是“当你在不同地方遇到陌生人该怎么办?

  

(二)教师准备

  在课堂上设置有关生活中安全方面的模拟活动,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施过程

(一)模拟活动

  1.情境引入。

  师:

一天,小红独自在家时,有一个不认识的人敲门。

那人告诉小红是她父母叫他来家里拿东西的,同时他还说出了小红父母的名字。

小红没了主意。

她应该让他进门吗?

应该怎么办呢?

  请学生分小组准备,模拟以上的情况,想办法解决,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好。

  2.学生分成6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

  3.小组展示。

  第一小组:

小红请他进来,因为他说出了她父母的名字,说明他跟父母很熟,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小组:

打电话问一问父母,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如果是,就开门请他进来找东西;否则就不开门。

  师:

如果小红找不到父母怎么办?

而且他说事情很紧急,非要进来。

教师及时肯定两位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后者,想得很周全。

同时教师强调,只要是陌生人,就不能随随便便让他进来。

(二)探讨与研究

  师:

在生活中,除了刚才我们所遇到的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你都知道哪些呢?

  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我在课前布置了调查作业:

家庭生活中与安全有关的事例及如何自救自护。

在课上,学生用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发言,非常积极。

分别说到了用电、使用燃气、防火、防溺水等与安全有关的事例。

  当学生说到车祸、过马路看交通信号灯、酒后不能驾驶车辆等与交通安全有关的问题,教师对此提出,交通安全是生活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交通安全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但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并具有防范意识。

  (三)全班模拟活动

  1.模拟活动。

  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抽题签,然后按照题签上的内容进行模拟活动,并找出最佳解决的方法。

  情境:

(1)燃气泄漏;

(2)有人游泳时溺水;(3)有人触电;(4)有人被开水烫伤。

  由于课前学生对意外事故的自护自救方法有所了解,在模拟中学生的解决方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2.小组汇报结果。

  

(1)“燃气泄漏”和“有人被开水烫伤”的处理方法。

  学生说,在家里经常听父母讲,遇到燃气泄漏,一定不要惊慌,要首先关闭燃气开关,切断气源,打开门窗通风,而且一定不能够使用明火,包括不能开灯、不能打开排风扇等。

  遇到有人被烫伤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的烫伤,被烫伤的范围不是很大,应该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方法:

给被烫伤的部位冲冷水降温,缓解疼痛;涂抹小苏打水或烫伤药膏进行消炎、治疗。

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烫伤,就一定要去医院及时诊治。

  

(2)“有人游泳时溺水”的处理方法。

  学生展示的是马上跳下去救,理由是要“见义勇为”。

对此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

“不能跳下水去救,如果你不会游泳,会被淹死。

”“如果水太急,我们太小,不仅不能救上溺水者,反而害了自己。

”教师马上追问:

“你们想得很好,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自己不能救,最好向大人求救,或寻找救助工具。

”教师肯定其结果,并强调:

“你们都是未成年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一定要注意逃生自救。

  (3)“有人触电”的处理方法。

  当有人触电时,学生展示的是首先切断电源。

但有学生补充说,他们做得不完全正确,切断电源不能用手,应用干木棍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

教师肯定其回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

“若是被高压线击倒,能不能用干木棍切断电源?

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了结论:

“不能。

因为高压电会立即把木棍击穿,把救人者击倒。

”教师强调:

“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离开危险之地,并向电工求救。

  3.遇到这些情况时,学生除了自我救护外,还应向大人求救。

  教科书第19页连线练习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保证报警内容的真实性、报警语言的完整性,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的地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

  5.设计安全提示标志。

  由学生根据前面讨论中找到的、家庭生活中一些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地方,为家庭安全生活设计一些安全提示标志。

  学生在这一制作活动中表现了很高的热情,纷纷为自家的电器插座、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等位置设计制作了很醒目、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提示标志。

这是他们在确立了安全生活的正确态度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

(四)教师总结,课后延伸

  师:

安全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证。

只有人人心中有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才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把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讲给父母听,并为自己家中有安全隐患的地方设计一些安全标志,下节课我们进行展示,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好。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

主题一我和小伙伴

1、学会友好相处

教学目标

  1.学会彼此谅解、友好相处。

  2.学会彼此以诚相待。

  3.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

学生准备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

  2.采用调查、访问、体验、游戏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

  3.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用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从中体验伙伴相处的乐趣和帮助别人的成就感。

 教师准备

  1.剪成黄树叶、虫子、坏苹果、绿树叶、红苹果和大树形状的纸。

  2.将教科书中的事例拍成录像短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事先让学生自愿分组,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坐在一起。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针对性;二是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伏笔,让学生体验到友情的美好。

  师:

同学们,老师知道今天大家都是和你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的,对吗?

和好朋友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