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2757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docx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

齐齐哈尔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

学院教育与传媒学院

专业班级广电072

学生姓名吴青霞

指导教师骆雁

成绩

 

年月日

摘要

近年来,日本电视剧和“韩流”文化轮番“轰炸”我国,文化侵略已经深入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而在三十多年的竞争中,日剧又比韩剧略逊一筹。

我国影视应如何融汇外来文化,增强自身品位和素质,才得以形成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主流,已经成了新时代的主要话题。

本文将对风靡中国的日剧文化和“韩流”文化存在的优势进行阐述研究,并探讨“韩流”文化对日剧输出我国和中国影视的冲击和影响,最后将针对我国影视文化的现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日剧;韩流;影响;国产影视;反思

 

Abstract

Inrecentyears,JapaneseTVdramaandKoreanpopularculturetaketurnstoenterourcountry.Cultureaggressionhasaireadyintomanyaspectsofpeople'slife,suchasthebasicnecessities.Betweenthe30years,theJapaneseTVdrama'scompetitivenessislessthanKorean's.Howcanourcountry'sfilmandtelevisiontomaketheChinesecultureandtheforeignculturetogether,andenhancetheirgradeandquality,thenbeabletoformintheworld,andbecomethemainstreamoftheinfluence.Itbecomesoneofthemaintopicsinthenewtime.ThispaperwillresearchtheadvantagesoftheJapaneseTVdramaandtheKoreanpopularculture.ThenexpoundsthelackoftheJapaneseTVdrama,andtoexploreKoreanpopularculturehowtoaffactontheJapaneseTVdrama'soutputintoChinaandtheChinesefilmandtelevision.FinallyitwillbetopresentthesituationofthefilmandTVcultureinChina,andgiveoutthesuggestionsandopinions.

Keywords:

JapaneseTVdrama;Koreanpopularculture;influence;Domesticfilmandtelevision;introspection

 

目录

摘要2

Abstract3

一、由盛到衰的日剧5

(一)80年代的经典日剧5

(二)日剧在中国的传播6

(三)日剧在中国的受众6

(四)日剧式微7

二、风靡中国的“韩流”9

(一)“韩流”中的主流:

韩剧流9

(二)韩剧在中国的传播9

(三)韩剧在中国的受众10

(四)“韩流”席卷中国的成功之道10

三、从欧美剧的“短热”看日韩剧的“长红”12

四、反思:

“汉风”之未来13

(一)日剧由盛到衰的经验和教训13

(二)“韩流”的成功之道给我们的启示14

结论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韩流来袭与日剧式微

日本电视连续剧(以下简称“日剧”)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一直得到很多中国观众的喜爱。

篇幅短小但细节精致的日剧,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

日剧中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批判,以及所传达的思想、精神,都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然而现今的日剧,为求创新,为求收视率高升,剑走偏锋,令保守的中国观众开始因为难懂其中奥妙而慢慢的厌倦了。

而90年代崛起的以韩剧为主的“韩流”更是把在中国“残余”的日剧势力打败了。

在韩剧不断出口中国的带动之下,包括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明星等来势汹汹的“韩流”在中国已经流窜近20载,兴盛依旧,热度依然,经久不衰。

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一、由盛到衰的日剧

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而对于电视剧观众来说,看的无非就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

日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不管是讲究剧情的悬疑片还是生活化的情感片,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首先会有一个耐看的故事,然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各人物的命运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变化,充满惊喜的变数。

再加上演员对角色的深刻揣摩之后在演出时加入的身体语言,以及剧中道具的巧妙运用,还有剧本中蕴含深意的对白,从情节到细节到对话,日剧都做得非常精致。

这也是令日剧能够长时间立足中国市场的重要元素。

(一)80年代的经典日剧

日本电视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那个年代最为中国观众广泛熟悉的日剧要数以《血凝》为代表的“红色系列”、讲述日本柔道变革的《姿三四郎》、体现日本女排艰苦训练的《排球女将》以及堪称日本近代史的《阿信》等。

早年的日剧令刚刚开放的中国人认识到了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等日本实力派明星演员,感受了当代日本家庭浓郁的生活气息,体验到了不同于我国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差异,领会到了强悍的日本体育精神。

这些关于邻国的陌生的事与物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好奇心,其中所包含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也激励着观众们的心。

早期的日剧在中国是很有鼓励意义的。

(二)日剧在中国的传播

最初中国观众能够接触到日剧最好的平台是卫视中文台,但数量有限。

这些点滴的片段和报纸上零星的报道仅让中国观众知道了日本有好看的电视剧,并且听闻一大批日本影视明星。

而后因为现代科技的发达,VCD的出现和流行让我们能看到的日剧品种大大增加。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现在我们不仅能在电视上和光盘上看到日剧,在网络上也几乎已经能看到所有日剧了。

日剧能在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各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得益于日本娱乐圈中明星们习惯于影、视、歌“三栖”的风格,成熟的制作系统和完善的宣传手段。

电视剧演员同时是当红歌手,歌迷们就会定时收看由偶像出演的电视剧,进而对电视剧着迷,同时也会对剧中其他演员产生好奇心,因而搜索他们的其他作品。

这样从纵向到横向的延伸令日剧和日本流行音乐得到“双赢”的发展。

我们现在安坐家中就能看到这么多好的日剧作品,除了制作电视剧的日本各电视台实施的海外销售和各剧组配合电视剧的大力宣传造势之外,这其中也有中国逐渐开放市场引进外国影视作品的因素。

然而现在不论是电视台引进,还是VCD\DVD发行,或是网络上的翻译成品,韩剧的在数量上都大大超过日剧。

现今韩剧的魅力可是远远大于日剧了。

(三)日剧在中国的受众

日剧迷在中国的大量出现有两个集中的阶段:

一个是在80年代日剧刚传入中国的时期;另一个是在90年代日剧盛行时期。

与中国电视剧相比,日剧通常只有10集左右,只占国产电视剧三分之一的篇幅。

但不同于中国一天播两集的习惯,日剧每周只播一集。

这就意味着,日剧必须要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才能让观众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每周末都耐心的守着电视机前。

最初的日剧吸引的人群大多是被陌生的日本文化引起好奇心的20代中后半的年轻人,他们在收看日剧之后都被其中蕴含的积极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忘记自己受过的挫折和失败,继续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而90年代很多被引进中国的热门日剧的故事都是描写市井小人物为了远大的目标刻苦奋斗、努力拼搏,最终获得成功的经历,也有不少是描写缠绵悱恻、真挚无比的爱情故事。

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间接导致了喜欢看日剧的人以青少年居多。

与日本本土的日剧迷相比,中国的日剧迷在语言上处于劣势,在观看时间上有所延迟。

但一切都无法阻挡中国日剧迷爱看日剧的心情。

随着时间的推进,80年代的第一批日剧迷已步入中年,成家立业之后多了柴米油盐的问题要考虑,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变得少了,对日剧的爱也渐渐减少,日剧失去了一部分忠实的观众。

而日剧在“韩流”的冲击之下,一部分日剧迷逐渐变成韩剧迷,中国日剧观众的不断流失变成无可避免的事实。

(四)日剧式微

从80年代到90年代,日剧在中国已经掀起过两轮风潮。

上世纪的日剧,个中描写的日本社会中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等问题和现象,令刚刚开放的中国看到了日本这个东亚先进国家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并引领中国人民向日本学习。

然而进入21世纪,日剧愈发走进深奥的境地,让中国观众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1.正面积极的精神和传统儒家思想的缺失

以《血凝》为代表的“红色系列”中,当中所反映的当代日本家庭、伦理、道德的问题凸显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非常符合以家庭收看为主要欣赏方式的电视观众的感受。

女儿在父母面前的天真、娇憨,和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宠爱,即使故事是发生在异国他乡的,观众却能感觉到这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左邻右里、自己的家庭一样的亲切、生动、自然。

人物角色间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和人际关系,感人至深的情感纠葛,编导用理想主义的笔触突出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和崇高的道德,宣扬无私的给予及对病弱者的同情和帮助,鼓舞人们勇敢地面对人生征途上遇到的危机和磨难。

[1]

《姿三四郎》中“可以通过学习柔道来达到修身养性,提高道德品质,养成坚强的性格和谦虚的美德的目的”的柔道精神,以及我们从《排球女将》中可以窥见的日本女子排球崛起和长期称雄的秘密——“苦练和团结”的排球精神令中国观众为之一振。

这些以体育运动为题材的电视剧体现的正是强悍的日本体育精神,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体育活动。

进入21世纪,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在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生活中已经充斥着很多西方人开放的思想与观念。

在中国,其中一些已经被东方人民接受并融入生活,但有些比较偏激的思想观念还是被中国人民摒除在外。

然而不论是被接受的还是被摒除的,这些思想观念在日剧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这对于相对没那么开放的中国来说,是比较难以接受的,也难于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像《血凝》这样体现东方优良传统儒家思想的剧目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样使得充满儒家思想的韩剧就比日剧在中国更有优势。

2.事业已不为重,爱情故事泛滥

看轰动一时的《阿信》,人们从阿信的身上,看到了明治、大正、昭和这三个时代为生活而奋斗的女性那急促而又悲哀的喘息。

从7岁开始被卖到地主家当佣工,一生几乎尝遍了世间所有的苦难和不幸,历尽人生的坎坷和磨砺,最后成为拥有近20家店铺的超级市场的大老板。

作品突出地塑造了这位日本女性在逆境中忍耐磨难而又不屈服于命运的柔韧的性格,展示了阿信含辛茹苦、竭力奋斗的一生,描写了一代女性史。

这不单是怀古,从日本人的生存方式、家庭演变以及日本人伦等方面讲,该剧称得上是一部日本近代史,永载史册。

[1]

如今的日剧中已经很少出现那些以事业为重的年轻人了。

大家到公司上班,也不过是为了感情上的捉迷藏,或者是反抗一下自己骄横跋扈的上司,就算是在严肃郑重的司法机关,剧情也会安排犯罪少女与男管教之间建立复杂的感情线,或者检察官与检察官之间的恋恋情思。

然而韩剧都在下意识地验证着一个恒久不变的真理——公司好了,我们就好了,新产品研究出来了,我们的爱情也就成熟了。

[2]

3.偏激的爱情频繁上演

《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爱情白皮书》《恋爱世纪》《悠长假期》等经典的偶像剧中所描写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不对等关系之间艰难的爱情之路,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那些平凡、真挚而又细腻无比的爱情,正是世界上所有感性的人一直在努力追求着的。

然而现在的日剧,为了收视率的搏杀,在10年间换了无数面旗帜,甚至剑走偏锋。

从纯粹的电视连续剧到爱情偶像剧,从纯爱到真爱,从真爱到痴爱,从痴爱又到绝望之爱、反常之爱。

刻意的求新、求变,同性恋、师生恋、姐弟恋、甚至于弱智少年与边缘少女之间的情感之路,一个又一个新的热点,对于保守而矜持的中国观众来说,不免有点太遥远与难以接受了。

而韩剧单纯执着的主题,直接清晰的情节,虽说显得有点潜力匮乏,后劲不足,但更贴近生活,更能吸引中国观众。

[2]

其实每个人看电视剧,特别是偶像剧的时候,总是不禁在心里把自己代入角色,借别人的台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借别人的手帕擦自己的眼泪。

可如今的日剧,实在是高深莫测,让相对简单朴素的中国观众无法理解其中想要表现的社会现象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韩流”的冲击之下,日剧在中国的市场渐渐的萎缩。

相比日剧,各地电视台更趋向于引进韩剧。

韩剧DVD比日剧DVD销量更好,这也导致了DVD光盘制造商和销售商在国内大量引进韩剧剧目,忽视日剧。

而有很多韩剧的爱好者以前都曾经是日剧的忠实观众。

能让这些忠实的“信徒”见异思迁的原因,看来并不全是因为喜新厌旧。

二、风靡中国的“韩流”

所谓“韩流”,是指韩国的大众文化商品在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被部分阶层所接受并成为一股流行的现象。

[3]“韩流”在中国的发展,最早起源于1998年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国的重播。

(一)“韩流”中的主流:

韩剧流

“韩流”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是1999年11月,韩国“酷龙”组合来华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时间以“酷”、“时尚”为特征的韩国大众文化在中国青少年中大肆流行。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种舶来的浅层文化必定是来去匆匆的,应该很快就会被国人所遗忘。

岂料20多年过去了,这股来势汹汹的韩风不仅没有在中国消失,反而从最初的音乐、电视剧到电影、网游、动漫等全方位渗透进中国社会。

其内涵也由最初的时尚、另类到逐渐靠近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给韩流打入中国社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4]而在韩剧流、电影流、音乐流、明星流等多种“韩流”因素中,在中国受众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要数韩剧了。

有人说,喜欢韩剧,是因为韩剧的生活化和平民化。

韩剧的生活化最大的体现在于它的台词的设置。

与日剧相比,韩剧的台词更加的自然流畅,跟我们平常说话的方式非常相似,像是没有加工过的一样,有时候甚至还颠来倒去,一再感叹。

与日剧中满满是脱离现实的梦幻不一样的是,韩剧中的角色设置和情节发展其中有很多现实的影子,平民小人物的打拼奋斗,灰姑娘式的真挚爱情,家庭伦理的喜怒哀乐,真实得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代入角色,引起共鸣,有种置身其中的错觉。

从1993年引进第一部韩剧《嫉妒》开始,韩剧大举进军中国,并逐渐在亚洲各国掀起旋风。

而2006年《大长今》在我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热播后,收视率屡创新高,让“韩流”在华夏大地掀起另一轮的高潮。

汹涌的“韩流”甚至开始超越文化的范畴,出现“韩流”生活化的迹象,韩国食品、韩国时尚、韩国语言、韩国电子产品等渐渐融入中国社会,相较以前有更多的人选择到韩国留学、旅行。

(二)韩剧在中国的传播

韩国三大电视台KBS、MBC、SBS分别是国营电视台、民营电视台和私营电视台。

但无论是国营民营还是私营,韩国电视台投资生产制作电视剧的首要目的就是为在自己电视台网播出,通过收视率来赚取广告市场份额,其次是拿到国际市场进行交易,赚取外汇收入。

在韩国境内,电视剧的市场交易规模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主流电视台不会播放其他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所以到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成为了韩国电视剧除了电视台自身播出以外的主要方式。

据韩国报纸报道,韩国广播电视节目73%出口到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为24.5%、日本为19%、中国大陆为18.6%。

韩国政府把中国大陆看做“韩流”文化产品最有潜力的市场,大力推进韩国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5]

(三)韩剧在中国的受众

电视剧的观众既是电视剧生产的终点,又是电视剧生产的起点。

[6]一般来说,女性观众、中低收入观众、中老年观众都是电视剧的主要收视群。

其中女性观众又是收视群的主体。

在中国,电视剧男性观众的数量要比韩国的多。

这是因为中国的工资水平比韩国低,在中低收入的家庭中,每天晚上和周末为了省钱,男士们通常会选择能够陪伴妻儿,并且最廉价的看电视作为消遣。

韩剧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本质。

人们每天离不开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琐碎事情。

韩剧很好地实现了观众通过看电视剧进行角色置换,从而达到心灵上的美学体验和情感寄托的完美境界。

[7]中国观众在国产电视剧中无法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只好转移目标“投靠”韩剧了。

韩剧是如何引导并迎合受众口味,从而契合受众的艺术欣赏心理,以实现文化传播的共赢的,其中的奥妙很值得中国影视制作方反思。

(四)“韩流”席卷中国的成功之道

在最近几十年影响中国电视的境外电视中,没有哪个国家比韩国更来势汹汹、更恒久、更成功。

和以往进入中国的电视所不同的是,韩国电视对中国的影响已不仅仅是局限于电视的本身了。

1.制作精良:

精致细腻+高科技+完善的市场机制

韩剧演员的表演风格通常是含蓄细腻的,极少有歇斯底里的爆发,娓娓道来、平实缓慢的特点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现代感十足的场景,注重细节处理的画面在观众看来是既时尚又精致的,这样和韩剧的理想主义就不谋而合了。

韩剧中骨子里传统的含蓄深沉和唯美的审美倾向满足了现代人对真善美的大众化幻想和期待。

[8]

中国电视制作人尤小刚曾经说过,韩剧的基本模式是“日本的故事结构+中国的儒家文化底蕴+人造的俊男美女+先进的技术成就”,如拍摄中使用的高清、阿莱灯,后期编辑中画面的细化处理等等,在这些方面,他们都做得十分认真。

[4]

韩剧在其创作、制作、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引入了市场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

大部分韩剧都是边写边拍的,编剧会先把前几集的剧本写出来让剧组拍摄,在剧目首播后通过在网络论坛与观众探讨等方式听取观众的意见,根据受众的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以更好地迎合观众的需求。

同时,韩国的三大电视台的总部都设在汉江汝矣岛东的规划媒体园内。

这个大规模的韩剧制作大本营为韩剧的精良制作提供了人才、技术、资金的保证。

韩剧在推广之初,有意地压低价格,使其在与日剧的竞争中存在明显的价格优势,能更容易地打入国际市场。

同时,“韩流”文化善于整合资源,形成以电视剧为首的包括饮食、旅游、化妆品、电子产品等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链,不仅有利于增加推广效果,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推广成本。

[3]

韩剧走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韩剧其实苦心经营了30年,直到90年代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韩剧时代,《嫉妒》《冬季恋歌》等一批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使得韩剧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一发不可收拾地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心。

[2]

2.政府支持:

组织上的有力保证

和中国电视所不同的是,韩国电视的背后有着清晰的政府的影子。

韩剧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扩张和渗透能力,是因为在别的国家仅仅被作为娱乐或是产业的电视剧,在韩国却被列入了国策的战略,是整个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4]

韩国政府对于“韩流”文化的支持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并在文化观光部下建立了文化产业局。

2001年文化观光部制定了“培育韩流文化方案”,并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

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文化登记制度、税收政策等鼓励企业向文化事业投资,以实现文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

随着韩流的升温,韩国甚至召开了专门的国务会议,讨论“政府对韩流的持续和扩散的支援方案”。

与会者体认到,从政策角度着眼,政府应看到,以商业形式存在的韩流现象是提升韩国国家形象的机会。

政府为业界推进“韩流”展开的活动创造条件,包括:

建立文化产业研究生院,以培养具有主导文化信息创作和策划能力的高级核心人才;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大型文化项目进行经济支援;成立管理投资资金的专门公司,做到专款专用;采取措施保护著作权;为缓解部分国家对“韩流”产生的排斥情绪,每年引进并上映部分亚洲国家的优秀影片。

[5]

3.文化力量:

儒家文化的保存和宣传

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剧,基本上以伦理剧为主体,节奏缓慢,外部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尽量采用普通人的命运、生存状态和情感经历为故事主题,基本上都是通过人物情感、生活细节、性格矛盾等来反映一些伦理道德的判断,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韩国文化之下演绎一段曲折动人的好人受苦的故事。

它们磨的是那些情感,磨的是那些在生活中斑斑可见的细节,磨的是那些集合起来的巧合性的变化。

韩国有一个无形文化财产厅,专门管理无形文化财产,如韩国传统的说唱、舞蹈、摔跤、韩纸艺术、宫廷御膳等等,并对每项无形文化财产及掌握该绝活的民间艺人都编号管理。

[5]韩剧中还会从不同角度向海外受众展示韩国儒家文化和传统饮食、医药、服饰、礼仪等,由于文化的共同性,这些元素使得韩剧在东亚地区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韩剧在中国的泛滥,不但让中国人迷上了韩国料理,更兴起了“韩语热”,现今大街小巷里许多韩语的培训机构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周边地区和市中心商业区的8条主要街道,约350家具有韩国特色的中小型个体经营店中,有77%的店面中运用了中韩两种文字进行宣传,有78%的经营者或员工懂一点韩语。

[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国电视对中国的渗透倒是和昔日曾一度被指为“文化入侵”的好莱坞影片有些相似,在不知不觉中韩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可以上升到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高度了。

不同的是,相对于美国人当时以政治为主的目的,韩国人输送的更多的是一种投观众所好的精神商品。

然而正是这种商品,在以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中大放异彩,至今未见颓势。

韩国电视剧具有典型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特征,各个环节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目的非常明确——我们就是在生产商品,只不过这些商品具有很鲜明的文化属性而已。

[4]

三、从欧美剧的“短热”看日韩剧的“长红”

美国影视产业结构总量只有全球的5%,但其市场份额却占据了92.4%的“江山”。

全球有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由美国控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至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

[4]美国的“肥皂剧”和系列剧风靡全世界,但是在中国却“不敌”日韩剧。

美国电视剧类型化非常明显,且题材多样,讲究贴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并紧扣流行文化,关注热点问题。

看美剧,我们能满足想了解到普通美国人日常的家庭生活的好奇心,却无法像看韩剧一样能够融入其中。

这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比较大,语言方面也截然不同,能够引起共鸣的情感点相对较少。

这就是为什么欧美剧在中国从来都是“短热”,无法做到日韩剧的“长红”。

四、反思:

“汉风”之未来

(一)日剧由盛到衰的经验和教训

1.经验:

建立品牌意识的重要性

日本人从周一到周日有他们特别的叫法,分别是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和日曜日。

这样周一晚九点就是“月九”,周六晚十点就是“土十”。

日本人反常规地将“月九”视为最黄金的电视时段,从1988年开始,日本富士台就将所有重头戏都放在“月九”时段播出。

相对的,“月九”也因此成为了一种质量标签,在这个时间段播出的剧目通常都会有基本的质量保证和收视保证。

“月九”的出现,不仅仅是将一个黄金时段和收视品牌的确立,更重要的在于它把电视剧的观众面大大的拓宽了。

因为它讲述的大多是年青一代的情感生活,这样就把时尚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人拉进了电视观众群里,然后再拓展至老年阶层和小孩子。

现在“月九”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连续剧词汇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之中。

[10]

我们不断地强调“月九”,实际上是在强调电视的工业生产意识,日剧其实就是娱乐工业下的一种商品。

在我国,约有1000多家电视剧制作机构,上千家电视台,但是并没有像日本“月九”这样一个典型的电视剧黄金时段,或者说这样一个收视品牌意识。

我们需要一个分类的专业频道和专业的编排。

在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