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2413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81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docx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环境影响篇章

乌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2009年12月

项目名称:

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环境影响篇章

承担单位:

乌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评价证书:

国环评乙字第1401号

法人代表:

李文慧

项目负责人:

杜刚登记证号B14010021000

项目审查:

楚波登记证号B14010050500

协作单位:

乌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专题编制

序号

专题

姓名

签名

登记证号/上岗

证书号

1

前言

曹喜萍

B14010018

2

区域环境现状概况

尚春林

B14010019

3

规划分析

把明芳

B14010017

4

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分析

宋艳红

B14010010400

5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杜刚

B14010021000

6

污染控制方案

李菊娜

B14010016

7

结论和建议

郑智慧

B14010015

1前言

1.1项目背景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之滨,面积约1754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52.53万人。

近年来乌海市经济发展迅猛,2008年乌海市的GDP为240.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47.06亿元。

乌海市以占内蒙古自治区全区0.14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区3.1%的GDP、3.855%的财政收入,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

乌海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矿业城市,矿产资源具有带动全局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煤炭工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不仅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且占乌海市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90%,同时也是自治区主要的焦煤产地和焦化基地。

乌海市过去的发展采取了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城市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环境等紧约束。

乌海各方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城市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由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转向强调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的工作重点由单纯强调城市建设向更加重视资源环境的控制保护转变,乌海市依法编制了《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乌海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等进行了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要求,《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需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乌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了该任务,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充分吸收《乌海市2008年~2012年规划纲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成果,将水资源、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指标等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和生态脆弱带、环境保护目标等敏感因子作为评价重点,分别从资源承载能力、生态适宜性等方面明确评价区域的承载能力,给出规划的目标、规模、布局、结构等规划要素的环境合理,说明影响预防、影响最小化的减缓措施。

1.2评价依据

1.2.1法律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12月28日修订)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01年8月31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10月28日第77号令)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2月28日第33号令)

(1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1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年10月9日)

(16)《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0]1015号

(17)《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4号

(18)《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12月)

(19)《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20)《关于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2006.4.10)

(21)《关于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健康有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2006.4.18)

(22)《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06.7.7)

(2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大型重化工基地的指导意见》(内政字[2005]141号文件)

1.2.2技术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93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24-1998

(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

(7)《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9)《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10)《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

(1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

(12)《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

1.2.3环境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黄河乌海段执行Ⅲ类水质标准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

(9)《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2003)

(10)《城乡用地评定标准》(征求意见稿,2005)

(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2.4规划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

(3)《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

(4)《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5)《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6)《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7)《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工业“十一五”规划》

(8)《内蒙古自治区重化学工业十一五”规划》

(9)《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10)《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12)《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13)《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纲要》

(14)《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15)《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6)《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17)《乌海市土地利用规划》(2009-2020)

(18)《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19)《乌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20)《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2005-2010年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1)《乌海市2008-2012年农牧业产业规划》

1.3评价原则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

以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分析规划实施后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整体性原则: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二是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整体影响;三是制订全面系统的对策方案。

一致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可操作性原则:

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1.4评价范围

总体评价范围为乌海市整体行政区划范围,共计1754平方公里。

1.5评价年限

评价基准年:

2008年

评价水平年:

本规划期限是2009~2020年

其中:

近期:

2009~2015年

远期:

2016~2020年

远景:

2020年以后

1.6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目标

1.6.1环境功能区划

1.6.1.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根据《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乌海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区划划分为一、二类区,以城市二类环境功能区为主。

二类区所划分的功能区面积达1585km2,占全划分总面积的90.4%;一类区为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69km2,占划分总面积的9.6%。

具体见表1.6-1及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图。

表1.6-1乌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功能区级别

功能区面积(km2)

功能区范围

一类区

169

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海区

二类区

1585

除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海区外的所有地区

合计

1.6.1.2水环境功能区划

地表水黄河乌海段执行III类水标准,分为工业农业用水区和饮用水保护区,中间设置12km的缓冲区。

陆地补给水源按饮用水源功能保护区划分I类保护功能区进行保护,包括山前冲洪积扇和沿河冲击平原两个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岩溶裂隙水地下水单元。

1.6.1.3乌海市生态功能区

《乌海市生态功能区划》对乌海市生态功能分区采取三级分区系统。

(1)一级区

由于乌海市处在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地区中的鄂尔多斯高原荒漠草原生态区和干旱半荒漠生态地区中的阿拉善高原半荒漠生态区的交界地带,且位处西鄂尔多斯地区,气候干旱,所以乌海市的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一个一级区:

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生态区。

(2)二级区

二级区划分为以下5个:

1)西鄂尔多斯高原荒漠草原亚区

2)西鄂尔多斯高原草原化荒漠亚区

3)黄河沿岸农田亚区

4)河流、湿地亚区

5)工矿城镇生态经济服务功能区

(3)三级区

在二级区化的基础上,对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细化,明确关键及重要功能的保护,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城市组团发展定位等因素对分区单元的影响。

分区主导因子:

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侵蚀、水源涵养、社会服务功能。

三级区划分为12类三级区。

根据分区单元特征和主导功能,乌海市生态功能区划表见表1.6-2。

表1.6-2乌海市生态功能区划表

ID

一级区

ID

二级区

ID

三级区

分区单元特征和主导功能

生态环境敏感性

面积(ha)

WH

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生态区

1

西鄂尔多斯高原荒漠草原亚区

001

西鄂尔多斯高原荒漠草原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主要沙漠化控制功能,同时生产饲草,改良土壤

生物多样性极为敏感、水土流失敏感

2835

002

西鄂尔多斯高原荒漠草原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自然恢复区

生态功能为防风固沙功能,应禁止放牧,围栏封育,靠自然力量恢复

土壤侵蚀与生物多样性极敏感,草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敏感

1945

003

西鄂尔多斯高原荒漠草原降防风固沙功能恢复重建区

生态功能几乎丧失,风沙流动,严重影响海勃湾城区环境质量,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必须采取人工措施逐步恢复

沙漠化、土壤侵蚀为高度敏感区

466.67

2

.西鄂尔多斯高原草原化荒漠亚区

004

西鄂尔多斯四合木/半日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

四合木

生物多样性极敏感,土壤侵蚀极敏感,土壤风蚀沙化极敏感

16898

005

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控制沙漠化,保持水土

105362.45

006

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自然恢复区

植被盖度下降,生态功能减弱,有沙化倾向,为生态敏感区。

应减少人为扰动,围栏封育后,通过自然调节力恢复

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极敏感区

7200

007

西鄂尔多斯草原荒漠化沙漠化控制生态功能恢复重建区

受乌兰布和沙漠影响,沙化问题十分严重,风沙流动强烈,严重影响城区质量,生态功能丧失,必须采取人工措施恢复建设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极敏感区

3610

3

黄河沿岸农田亚区

008

黄河沿岸农田生态功能区

提供食物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极敏感区

6946

4

河流、湿地亚区

009

河流湿地生态功能区

景观功能,调节小气候,增加城市美感,潜在生态问题为盐渍化

生物多样性敏感、土壤盐渍化极敏感区

2046.88

5

工矿城镇生态经济服务功能区

010

城镇生态经济服务功能区

为人们提供了栖息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场所,是居民生存之本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5580

011

工矿生态经济服务功能区

为乌海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生态破坏,地貌景观破坏,为生态脆弱区

21310

012

工矿污染生态功能恢复重建区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

1200

1.6.2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和周围人口、自然环境分布等特点,确定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乌海辖区、海勃湾等城市建成区作为评价的重点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敏感点及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1.6-3。

表1.6-3乌海市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要素

敏感点(区)

保护目标

环境空气

乌海市城区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植被

乌海市城区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区要求,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类区要求

水环境

黄河乌海段、乌海地下水

黄河乌海段达到地表水质III类标准,地下水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

水资源

黄河乌海段、乌海地下水

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满足供水需求

固体废物

周边人群及环境

固体废物的产生达到最小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生态环境

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及

乌海市名胜古迹等

建设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土壤、野生动植物等的影响程度最小化,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乌海区段及乌海市名胜古迹等

经济社会

乌海市全区

乌海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1.7评价因子筛选

以能够客观评价规划实施前的环境背景状况和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为准则,本次评价在水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因子的筛选。

结果如下:

(1)水资源:

总量、利用结构、利用效率、需求量、耗水量;

(2)大气环境:

二氧化硫;

(3)地表水环境:

pH、COD、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砷、六价铬、总磷、BOD5、氟化物、氰化物、氯化物、硝酸盐、SS、石油类;

(4)地下水环境:

pH、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砷、氯化物、六价铬、镉、铅、硫酸盐、大肠菌群、氟化物;

(5)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土地沙化、生态景观、

自然保护区;

2区域环境现状概况

2.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缘,与鄂托克旗接壤,西依贺兰山脉,与。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6′~107°05′,北纬39°15′~39°52′。

具体位置见乌海市地理位置图。

2.1.2地形地貌

全市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高北低,黄河由南向北纵穿市区而过,平均海拔1150米。

南北纵列的桌子山、岗德尔斯山、五虎山三山之间形成了两个狭长低平的谷地,构成乌海市“三山两谷”的地形格局。

桌子山为最高,主峰海拔2149.4米。

岗德尔斯山与桌子山之间,形成宽谷洼地,宽约3~6公里,海拔1200~1280米,相对高差在80~100米之间。

两山的南部以残山丘陵为主,起伏不大,多为北东、南西走向的浅平沟谷,平均海拔1260米,相对高差在20~60米之间。

河西为贺兰山余脉,山势起伏,由南向北渐低,五虎山主峰高1396米。

山区相对高差最大达1000米左右。

山前倾斜平原是南北带状分布,宽约4~8公里,整个山前平原高出黄河水面(海拔1066米左右)20~90米之间,自山麓向黄河倾斜。

沙漠区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北,黄河谷地以西,属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边缘地带。

黄河乌海段105km,水面面积约40平方公里。

2.1.3气候特征

乌海地区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秋季气温剧降。

近三十年(1979~2008年)的气象资料显示: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0.1℃,极端最高气温为40.2℃,极端最低气温为-28.9℃;年平均气压为891.6hPa;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1%;年降水量为161.0mm,年极端最高降水量为264.4mm;年日照时数3176.6h;年蒸发量为3025.1mm。

年平均风速为2.7m/s,年最大风速为23.0m/s,最大风速对应风向为E;年主导风向为SSE风,其出现频率为10.9%,SE风的出现频率也较高,为7.6%,静风的年出现频率为15.0%。

全年以SSE方向的风平均风速最大,为4.2m/s;年最大冻土深度为108cm,年最大积雪深度为8cm,年沙暴日数为7.6天,年雷暴日数18.2天,年冰雹日数0.7天。

2.1.4地质条件

(1)地层及岩性

乌海区域范围内第四系地层广泛分布。

低山地的岩石主要有震旦纪片麻岩、变质岩、石英沙岩、石英岩、泥质页岩、泥质沙岩及底砾岩,寒武、奥陶系的薄层、中层、厚层石灰岩、页岩、石英沙岩和白云岩等。

组成丘陵的岩石有石炭、二煤层,寒武、奥陶系的石灰岩,第三系的泥质细砂岩,砂质泥岩和夹砂砾石等。

山前冲积——洪积扇的成土母质来自中、低山和丘陵区,经洪水搬运而成。

扇顶母质粒径粗大,多为石块、砾石和粗砂杂乱堆积;扇中母质粒径渐细,有一定的分选性和磨圆度,多为砾卵石、粗细砂等;扇缘母质粒细,具分选性和层理性,成份为中细砂、粉砂、粘土及少量砾石和粗砂。

(2)构造特征

乌海市位于阴山--天山东西向构造带南侧,贺兰山和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脊柱南北构造带、北北东向构造带相互交切地区。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新生代断裂较为发育。

地下应力易于集中,能量易于积累和释放,因而决定了乌海及邻近地区是地震多发区。

按照国家颁布执行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乌海市属于地震烈度8度区。

2.1.5水文水系

(1)地表水

乌海地处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属于内陆城市,其地表水只有黄河,由南至北穿过全境。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出黑山峡后经宁夏,自宁夏石嘴山和内蒙古乌海市巴彦陶亥进入内蒙古境内,流经乌海市区,其东部为桌子山、岗德尔斯山,西部为贺兰山、五虎山,均呈南北向带状延伸,中间为宽谷沟地,由桌子山、岗德尔斯山西簏和贺兰山、五虎山东簏的冲积洪积扇与黄河冲积阶地构成,黄河纵贯南北。

黄河乌海段按河道特征可以分为两段。

上段石嘴山到乌达公路桥段为峡谷型河段,端面较窄深,平均河宽400m。

下段乌达公路桥到海勃湾段为游荡型河段,平均河宽600m。

该地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较严重,黄河两岸多为丘陵和半固定沙丘。

由于本段黄河上游干流存在着龙羊峡、刘家峡、沙坡头、青铜峡等水利枢纽,因此改变了黄河水文条件的天然情势。

根据《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将黄河上游龙羊峡到河口镇的梯级枢纽利用分为26级,乌海市规划建设海勃湾水利枢纽是黄河上游规划中的第25级,现已经进入项目建议书报批阶段。

该水利枢纽建成后,将给乌海市的黄河水文情势带来较大变化。

海勃湾水利枢纽拟建设在海勃湾峡谷乌达铁路桥下游20km,根据地形形成的水库,正常蓄水位1076m,原始总库容4.59亿立方,初选死水位1069m,相应死库容0.51亿立方,初期调节库容4.08亿立方。

海勃湾水利枢纽主要任务是防凌为主,结合发电,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

11月-翌年3月凌汛期以及7-9月主汛期,水库按黄河内蒙古河段防凌防洪要求调度运用,其余时间水库可按发电运用。

海勃湾水利枢纽电站装机容量7万KW,多年平均发电量3.63亿KWh。

在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上下游分别有石嘴山水文站和磴口水文站。

根据1969-1997年的水文资料,石嘴山站、磴口站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72亿立方、269亿立方,石嘴山到磴口两站之间的径流量年平均减少3亿立方。

内蒙古黄河段伏汛由上游降水形成,汛期7-10月,伏汛期间水量占全年的50%。

年最大流量多发生在7-9月,以8、9月居多,洪量大,峰型较胖,洪水涨落平缓,一次历时长约45天。

石嘴山水文站最大实测流量5660m3/S(1981年)。

根据石嘴山水文站1968-1998年记录,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0.938亿吨。

输沙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1.598亿吨(1979年),最小年输沙量0.247吨(1969年受刘家峡蓄水影响);年内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

由于受内蒙古冬季严寒影响,每年从11月上旬开始气温逐渐下降,河水水位降低,从微冰、岸冰到最终结成冰盖。

从统计数据看,磴口站冬季流凌最早在11月12日,封冻12月5日,到冬季开河一般在3月上旬,最早在2月下旬,最大冰流速2.8m/s,最大流冰块长1000m,宽200m。

除黄河外,另有内陆季节性汇河(泄洪沟),有都思兔河、千里沟、卡布其河、乌尔图河,都思兔河位于市区巴音陶亥乡南部,河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补给和雨季洪水汇集成河流,全年径流量达到700万立方,流量在8月达到最大,达到0.05m3/s,全长28km,经王家河注入黄河。

其他河流除千里沟有泉水流量外,均已经成为干河,称为“沟”。

千里沟汇聚水量形成千里山水库,2007年水面面积年为34.88公顷。

详见乌海市地表水系及功能区划图。

(2)地下水

乌海市主要含水层是: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潜水含水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层潜水含水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湖积层潜水半承压水含水层、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冲积洪积层潜水(半)承压水含水层,另外,还有下列含水层:

二迭系、石炭系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奥陶系、寒武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层、基岩裂隙水含水层。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已查明乌达、海勃湾两区地下水储量87亿立方米,海南区黄河沿岸地下水储量6.4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补给量为2458.76万立方米。

详见乌海市地下水功能区划图。

2.1.6土壤、植被

(1)土壤

乌海土壤分布较为单一,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灰漠土、棕钙土、栗钙土,是荒漠区东部温暖而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类荒漠土壤,大部分分布于乌海东部山区、海南区和海渤湾区的新地乡。

非地带性土壤有草甸土、风沙土、盐土,主要分布于黄河沿岸及低洼地段。

几乎无腐殖质层且表层土壤质地粗,有较多的粗细砂砾,部分地区表层被薄沙覆盖。

形成许多固定、半固定沙丘及缓沙地。

土壤肥力总体较差,有机质含量仅为0.155%~2.717%。

土壤风蚀沙化严重。

(2)动植物资源

乌海市属于干旱荒漠区,受地理、气象等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