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1672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docx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

2、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3、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

推翻了沙皇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2、时间与领导人:

1917年11月

3、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4、任务: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6、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结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8、巩固新生政权措施:

P3最后一段

9、历史意义:

P5

三、苏俄三年国内战争

1、时间:

1918—1920年

2、措施:

①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结果:

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内容:

P5小字

②作用:

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名称

时间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出现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总结:

思考: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灵活运用,故我们在学习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

实行新经济政策

①原因:

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②时间与领导人:

1921年,列宁

③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④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⑤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政治:

1922年,苏联成立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

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时间:

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

②作用: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大加强了

2、政治:

1936年新宪法颁布

①内容:

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②意义: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三、斯大林模式

1、基本特点:

高度集中

2、评价:

P9-10

3、启示:

①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保证其他部门相协调发展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实行依法治国

③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④遵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会

①时间:

1919年1月-1919年6月

②目的:

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重新安排

③操纵国:

英国、法国、美国

④实质:

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⑤结果:

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2、确立凡尔赛体系

①、构成:

《凡尔赛和约》对奥和约、对土和约、对匈和约、对保和约。

②、影响/作用:

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3、国际联盟

①成立:

1920年②总部:

日内瓦万国宫③操纵国:

英、法

④实质:

是战后帝国主义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华盛顿会议:

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持的局面

①、时间:

1921-1922年

②、目的:

协调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尤其是美、日关系)

③、操纵国:

美、英、日

④、结果:

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其中《九国公约》:

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扩张的创造条件

2、确立华盛顿体系

①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②影响:

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西亚、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固有的矛盾,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消长和矛盾的加剧一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

小结:

通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一战后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原因: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引起生产过剩

2、导火线:

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从美国金融部门开始)

3、特点:

①涉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4、影响:

①经济下滑、大量工人失业,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②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933年实行

1、目的: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2、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3、措施:

①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②中心措施:

对工业调整,以《国家工业复兴法》为指导③对农业调整,政府补贴④兴建公共工程;

4、作用/成效/意义:

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5、借鉴:

①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②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6、对“新政”的局限性认识: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是减缓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7、中国现阶段应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带来影响

①加强国际合作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③扩大投资兴建公共工程④加大对金融系统的监管

⑤保持社会稳定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

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德国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2、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

3、影响: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恐怖统治;P26(4点)

5、反犹狂潮:

迫害犹太人

二、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最早)

1、背景:

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社会矛盾尖锐

2、标志:

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上台)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

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1.标志:

1936年,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2、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四、轴心国形成:

即(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时间:

1937年

2、组成:

德国、意大利、日本

3、目的:

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称霸世界

4、影响:

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小结:

美国、德国、日本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分别走上不同道路:

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实行“新政”克服了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主要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条件不同。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时间:

1938年9月

2、操纵国:

德、意、英、法

3、内容:

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4、影响: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绥靖政策

1、定义:

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

2、实质:

西方大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

3、影响:

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三、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三次突袭事件)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所隐含的矛盾

③直接原因: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④具体原因:

英法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3、初期的欧洲战事:

1940年德国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西欧和北欧在内许多国家,德国对英国发动了“不列颠之战”

4、战争的扩大

①苏德战争的爆发:

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突袭)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突袭),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战争的建立

1、原因: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反法西斯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尽快打败法西斯

2、标志:

1942年1月1日,苏美英中等26个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作用/意义:

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鼓舞了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

二、雅尔塔会议

1、目的: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时间:

1945年2月

3、三国首脑:

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主义,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三、最后得胜利(苏德战场是欧洲第一战场)

1、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1943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九下P41)

①时间:

1944年6月6日

②标志:

美英等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③意义:

配合苏联东西夹击德国,加速其灭亡。

4、柏林战役:

1945年5月2日德军投降

5、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签定投降书

6、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7、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定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四、二战的性质与胜利的原因

1、性质:

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2、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五、二战的影响与启示:

1、影响;P42最后一段

2、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②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常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④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加强合作,求的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的繁荣

1、时间:

20世纪50—60年代

2、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战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

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3、特点: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出繁荣景象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1、1974-1975年经济危机

(1)原因:

①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再次显现出来(根本原因)

②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直接原因)

(2)影响:

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2、经济调整:

①时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②结果:

美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增加,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新经济的出现

1、时间:

20世纪90年代

2、原因:

(1)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2)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3、特征:

信息化和全球化

四、总结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启示

1、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战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

3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和高技术产业(主要原因)

4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5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6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

2、启示:

(1)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3、借鉴:

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

小结: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历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发展这样一个阶段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①美国的大量援助②发挥高素质劳动力优势

③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共同体成立:

(九下P52)

①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②目的:

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

③时间:

20世纪60年代

④作用/意义:

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成立

①时间;1993年②统一货币:

欧元

③总部: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④前身:

欧洲共同体

⑤作用/意义:

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动摇了美国霸主地位,成为世界多极化中重要一极

⑥启示:

对抗则两败,合作共赢。

团结就是力量

二、日本的崛起

1、二战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援助

③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④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经济地位:

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三、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借鉴

1、共同原因:

(1)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

(2)都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借鉴:

(1)要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联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大胆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目的:

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

2、影响: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改革的重点:

发展重工业

2、影响:

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经济改革:

①背景:

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

②结果:

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

2、政治改革:

①背景:

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②影响:

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

1、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

1990年3月

2、八一九事件:

①时间:

1991年8月19日

②目的:

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

③结果:

失败了

④影响:

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4、解体原因:

①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实行错误的改革

③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长期实行和平演变

5、影响:

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启示:

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结合国情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外国干涉本国内政;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心百姓疾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对霸权主义;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思考:

苏联的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的的挫折对此我们如何认识?

答:

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苏联的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要吸取教训,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改革(成效最大)

1、背景:

匈牙利社会主义建设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开始对经济政治进行局部改革和调整

2、措施:

P65第一段

3、影响:

使匈牙利的经济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为后来的全面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一时成为“令人羡慕的东欧之窗”七八十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困难

4、实质:

是对社会制度进行调整,目的是使社会制度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备注:

东欧国家改革除了匈牙利外,其他国家成效不大,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被苏联镇压(东欧国家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二、东欧剧变

1、时间:

1989年

2、原因:

(1)东欧各国照搬斯大林模式,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改革影响

(3)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实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4)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3、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4、表现: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并

5、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

(1)原因:

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势力的衰弱,在加上印度人民的激烈反抗,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在它在原印度的殖民利益被迫改变了策略,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同意印度独立

(2)分治标准:

根据宗教信仰不同,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别与1950年和1956年成立

2、印巴冲突:

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严重的对立

3、印巴独立影响:

印巴独立对英国殖民统治是一个沉重打击,它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二百年的直接统治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最早从北非开始)

1、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①独立:

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独立。

②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56年

2、非洲独立浪

①非洲独立年: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②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

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1999年底,收回运河全部主

第13课动荡的中东的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背景:

①一战后,英国获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

②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决议

③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

2、中东战争:

主要争夺目标:

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资源,以色列国成立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3、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

⑴中东地区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⑵大国的介入,使问题复杂化

⑶历史、宗教、种族、水资源、领土等因素的争夺,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习题:

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进程艰难的原因?

①大国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要根源

②领土争端是阿以争夺的实质问题

③对珍贵水资源的争夺加剧了冲突

④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⑤巴以内部意见不一致

二、巴以冲突:

是中东问题的关键

1、双方: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2、影响:

巴以冲突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破坏了社会发展

三、怎样维护巴以和平,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1、巴以双方立即停止冲突和报复,本着和平意愿通过谈判解决存在的问题

2、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派遣维和部队

3、实现以土地换和平

4、国际社会应给予中东地区更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助难民重返家园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定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原因:

⑴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企图称霸世界

⑵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发展壮大,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资本主义制度和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⑶二战的破坏性使双方都不想再次卷入战争,因此,冷战政策是东西方争夺的结果,也是美苏对立的产物

3、冷战实质:

“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或反对社会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4、冷战政策的表现:

①政治上实行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5、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底苏联解体

备注: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二、华沙条约组织:

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⑴成立:

1955年

⑵影响: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三、美苏争霸

1、50年代开始争霸: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与美国争霸(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例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达到高潮:

1979年苏军占领阿富汗(霸权主义的体现)

3、80年代有所缓和:

美苏双方经济实力下降

4、90年代苏联解体: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结束

5、美苏争霸的影响:

①造成了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地区冲突不断

②美苏为首的两极实力均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四、美苏争霸的启示

1、美苏争霸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利影响,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遏制霸权主义最有利的措施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3、中国在美苏推行霸权主义过程中多次发挥过作用,这说明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特别是重大国际关系中有明显的战略平衡作用

思考:

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那些危害?

近年来,霸权主义有那些表现?

1、危害:

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如:

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

2、美国长期实施霸权主义,导致了恐怖主义的泛滥

3、新表现:

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帜,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由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

1、演变:

①一战后,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也称雅尔塔体系)

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2、

二、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基本特征:

旧的世界格局已终结,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小结1:

旧的世界格局指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格局指多极化格局

小结2:

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具有决定作用。

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才能在新的世界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