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58565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docx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1、智力的概述

(1)就智力的具体含义,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西方历史上才曾有过对智力的两次大讨论,一次在192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邀请当时知名的智力专家以“智力及其测量”为题对智力进行定义。

一次在1986年斯滕伯格在自己的《什么是智力?

关于智力的本质及定义的当代观点》的书中收集了当代心理学家对智力本质的认识。

但两次讨论都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

一些观念:

“智力指认识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

“智力是直接指向个体生活有关的、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塑造现实世界环境的活动,智力行为时因背景而异的。

(2)有关智力的研究趋向

智力本质的研究,即智力理论研究,关注核心是智力是什么。

智力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问题。

(3)智力的构成因素

1、观察力: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3、记忆力:

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4、思维力: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5、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2、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1、传统智力模型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同时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

因素论:

(1)比纳的单因素说:

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之分,但是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

(2)斯皮尔曼二因素说:

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

一般因素是完成任何活动都必备的共同因素,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特有因素。

结构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内容、操作、产品三个维度考虑智力结构,三维立体模型。

内容——指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种刺激,智力测验所包含的各类题目。

包括4种。

A. 图形(F)

B.   符号(S)

C.   语义(M)

D.行为(B)

操作——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心智活动方式,即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包括5种。

A. 认知(C)

B.   记忆(M)

C.   发散思维(D)

D.聚敛思维(N)

E.   评价(E)

产品——指心智活动的产物,即运用各种心智活动对各类问题处理的结果。

包括3种。

A. 单元(U)

B.   类别(C)

C.   关系(C)

D.系统(S)

E.   转换(T)

F.   蕴涵(I)

每一个内容运用不同的操作产生不同的产品,因此可以得到120种单独的智力因素。

(2)卡洛尔智力三层级理论:

他认为智力由三个层次水平的因素所组成,最高的水平层由1种因素构成,即一般智力因素;中间水平层由7种因素构成,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一般记忆容量、一般流畅性、一般视知觉、一般加工速度、一般听知觉;最低水平由许多特殊的因素所构成。

(3)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

他认为液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主要和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

晶体智力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

2、三大新兴智力理论

(1)加德纳:

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此一新兴的智力理论,在立论取向上,既不采取因素分析法以决定智力的构成因素,也不采用智力测验来鉴别智力的高低。

加德纳认为,现行智力测验的内容,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结果是狭义化了人类的智力,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

按加德纳的解释,智力是在某种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

加德纳是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和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已经形成互补相干的多种智力。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所构成。

某种智力成分是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协调运作,产生了外显的智力行为。

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2)斯滕伯格:

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

对传统智力观念提出挑战性的理论主张者,除了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论之外,目前更具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当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Sternberg,1985)提出的“智力三元论(triarchictheoryofintelligence)”。

智力三元论的兴起, 乃是受了认知心理学上讯息处理论的影响,试图以认知历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按智力三元论的设想,个体之所以有智力上高低的差异,乃是因其面对刺激情境时个人对讯息处理的方式不同使然。

因此,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讯息处理的方式,就可以鉴别个体智力的高低。

斯滕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都不全面完备,他们只是试图从某个角度来解释智力。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智力:

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1、智力成分亚理论(componentsubtheoryofintelligence)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component)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2、智力情境亚理论(contextualsubtheoryofintelligence)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在日常生活当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contextualintelligence)。

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其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

当平衡和和谐的程度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时,就是一种不适应。

当个体感到不适应或者不愿意适应时,就会寻找另一种平衡和谐状态。

这时,个体会重新塑造环境以提高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和谐程度。

3、智力经验亚理论(experiencedsubtheoryofintelligence)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遇到新任务、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时,有人能借助经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解决;有人则束手无策,解决不了新出现的问题。

所以,在任务、情境和个体(智力智能)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3)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理论是对传统智力理论仅仅把智力局限于认识领域的一大超越。

基于情绪控制对个体成功与生活满意度的重要作用,1990年萨拉维和梅耶尔首次提出了情绪智力,1995年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更提出了情商概念并使其家喻户晓。

1997年萨拉维和梅耶尔修订了其情绪智力模型,提出情绪智力包括情绪的知觉和鉴赏表达、情绪对思维的促进、情绪的理解和感悟、情绪的成熟调节四方面内容。

1998年戈尔曼结合他人的研究结果,也对其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调整,把情绪智力划分为由20种子能力构成的四方面能力:

自我知觉、自我管理、社会知觉、社交技巧。

情绪智力是对智力理论的一个新突破,它大大地拓展了智力的内涵,同时情绪智力的概念及理论、具体组成成分、情绪量表的验证、特定情绪量表的开发以及情绪智力的跨文化研究都将成为未来智力研究新的生长点。

3、其他新兴智力理论

PASS智力模型

加拿大心理学家戴斯及他人于1990年提出PASS智力模型。

他们把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研究的新方法与智力研究的因素分析方法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智力活动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并以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的大脑三级功能区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人类智能活动的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的智力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继时加工模型,即PASS模型。

 PASS模型理论有两大基石:

一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

另一基石是鲁利亚关于大脑机能组织化的思想,以及这种组织化与大脑的特殊部位相联系的观点。

 戴斯的智力PASS理论,依据智力的本来面目,以认知过程、依据大脑的活动来重建智力,认为人类的认知机能,尤其是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因为人类的认知活动发生与文化背景中,并且要使用文化工具。

文化历史和像计算机这样的文化工具不仅不断形成着我们的思想内容,而且也不断形成着我们的思维、注意、记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小结:

通过以上几种智力理论的阐述,我们了解到智力的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有关智力结构的研究基本上走的是两条路线:

因素分析路线和认知和神经心理学路线

(一)因素分析路线

早期有关智力结构的研究走的是因素分析的路线:

主要包括二因素与多因素论与层次结构论,上文阐述的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就是二因素与多因素论的代表。

 沿着因素分析的路线,研究者们找到了数目不等的因素。

由于研究结果不一致,20世纪上半叶智力研究领域还有过二因素论与多因素论之争,不过到了20世纪下半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一种调和的观点,即用层次结构理论来整合已有的各种学说。

主要理论包括卡特尔(R.B.Cattell)首先提出了一个层次结构的理论构想,后来该理论为霍恩(J.I—Horn)所修订和发展。

卡特尔和霍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了五个因素,即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视觉能力、记忆提取和执行速度,其中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是两个主要的因素。

后来英国心理学家弗农(P.E.Vernon)于1961年提出了另一种层次结构模型。

他认为智力的最高层次为一般因素(g);第二层包括两大因素群:

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实践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做大因素群;第三层由一些主要的心理能力构成,如数学能力、言语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心理动作能力等,叫做小因素群;第四层则包括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弗农的层次结构模型比卡特尔和霍恩的模型复杂得多,它把斯皮尔曼、瑟斯顿及吉尔福特等人的智力结构理论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并予以适当的解释,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接受。

(二)认知和神经心理学路线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已不满足于寻找智力这个“化合物”中的组成元素和描绘智力结构的静态画面,而要探讨智力活动的过程和内部机制。

在所有沿着这条道路孜孜不息地探索着并已取得显著成就的心理学家当中,前文中提到过的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戴斯(J.P.Das)的智力pass模型是最杰出的代表。

认识:

现代智力理论,尤其是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力测验为基础的智力观,深化了我们对智利内涵的认识,为学生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现代智利开发和人才培养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育智利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意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智力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课堂设置和教育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学科融合,强化实践学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