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8061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docx

货币需求理论分析

货币需求理论整理

一、现金交易学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MV=PT

式中,M—货币数量

V—货币的流转速度

P—加权平均的一般物价水平

T—交易总量,即实际财富与劳务的交易总额

费雪所作的假定:

①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社会惯例、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决定的。

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极慢,因此,V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可视为不变的常数。

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T变动极小,也可视为常数。

③一般物价水平P完全是被动的,其变化由其他因素决定,而P对其他因素没有影响。

二、现金余额学说——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M=Ky或M=KPy

式中,M—货币需求量

K—人们愿意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Y—名义国民收入

P—表示物价缩减指数

y—实际国民收入,Y=Py

现金余额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用货币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货币的形式持有。

(2)人们所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额实际上是人们在持有货币获得利益、进行投资获得收益以及用于消费获得享受三者之间权衡的结果。

而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愿意用通货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例。

(3)人们用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称为“实物余额”,把与保持的实物余额价值相应的通货数额称为“现金余额”。

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的区别

交易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注重货币的交易职能

更注重货币的贮藏职能

在研究中提出了货币有一定的流通速度,但没有深入地研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认为现金余额的变化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

现金余额学说分析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这是货币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破。

三、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1.货币必要量公式:

货币必要量理论的前提及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的区别:

货币必要量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商品价格总额是一个既定的值,并由此决定货币的必要量。

交易方程式中的物价完全取决于流通环节表现为一个完全由货币量决定的因变量。

马克思的研究总是以黄金作为货币来进行的,金属货币具有蓄水池功能,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马克思对于货币必要量的研究是基于简单商品流通这一前提的。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

为实际货币需求余额

I为利率

Y实际收入

理论要点:

(1)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3)“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低至一定水平时,人们一致预期利率将上升,此时持有债券会因债券价格下跌而蒙受资本损失,于是在利率为R`时,人们普遍以货币形式来持有财产。

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降低,因而增加的货币存量都被自愿贮存了,货币需求成为完全弹性,有如无底洞一般,“流动性陷阱”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政策性结论:

(1)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不能降低时,货币政策失效,需要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凯恩斯以后,很多经济学家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早在40年代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汉森就提出,当利率上升到相当的高度时,货币的交易余额也会具有利率弹性。

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第一次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

后来,耶鲁大学的詹姆斯·托宾也论证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同样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形成了有名的“鲍莫尔一托宾模型”(又称“平方根公式”)。

该模型认为,人们没有必要让收入中用于日常开支的部分全部以现金形式存在,现金不会给其持有者来收益,而可以把其中的大部分转变为非现金的生息资产(比如说债券),然后再逐渐将生息资产兑现,以供日常支付之用。

当然,将非现金生息资产变现,需要一定的手续费。

但只要利息超过手续费,这样做就是有利可图的。

而利率越高,利息超过手续费的机会就越多,由非现金资产转变为现金的次数也就可以越多,从而保持在身边的现金就会越少。

与企业为了生产的延续性必须保有一定量的库存货物一样,为满足交易动机而持有的现金余额也可以当作一种存货。

与存货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一样,持有现金也会发生成本。

其成本一是机会成本,即由于持有现金放弃以其他生利资产持有交易余额所产生的收益;二是获取现金(即出售债券)的交易成本(包括佣金费用、税金以及所需时间等)。

2.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凯恩斯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廷金、惠伦、奥尔、温罗贝等人先后发表文章,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也同样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下面我们以温罗贝的分析为主,综合其他人的观点对此加以表述。

他们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事物的不确定性。

一个人无法保证他在某一时期内的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同事前预料的完全一致,也不可能排除实际支出超过实际收入或发生不测之事以至临时需要现金的可能性,因此,人们实际保持的货币往往比预期所需要的多一些。

由于预防性的动机,一个人必须决定在收入所得期内,他的财富如何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分配。

持有货币,能够弥补任何入不敷出的短缺,应付各种意外的支付需要,避免丧失各种本可以取得的盈利机会而蒙受损失。

但持有货币却要丧失利息收入。

相反,持有债券可避免利息损失,但一旦意外需要出现,他必须将债券换成货币,为此,他必须承担佣金费用等交易成本。

究竟应持有多少预防性货币余额,可根据持有货币余额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加以确定。

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目的是为了防备不确定性事项,应付各种意外的支付,因而在某些时候也许就不会加以使用。

如若动用,就为持有者赢得了盈利机会,节约了因未持有现金而必须承担的交易成本(债券变现的佣金费用)。

因此,从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中获得的收益,就等于实际动用这种余额的可能性乘以一旦意外情况发生可免于支付的交易成本。

但由于持有货币除了蒙受利息损失外,不可能获得任何收益。

若收入所得期内利率水平为r,那么货币持有增加的边际成本就为r。

因此,当某人为了应付收入支付方式的不确定性而使付出的总成本最小时,他必须增加他的预防性货币需求,直到增加货币持有所节约的佣金费用恰好补偿由此而放弃的利息收入时为止。

这就是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决定着最佳的货币持有额。

3.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凯恩斯在其投机性货币需求分析中认为,投机者通过对利率的预期,会在货币和债券之间选择能带来最大收益的资产。

但是,凯恩斯的分析却无法解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投机者为什么既持有债券又持有货币。

那么,投机者如何决定持有债券的比例?

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他们既要考虑持有债券能够获得利息收入,同时也必须考虑将要冒多大的债券价格下跌的风险。

正是由于风险的存在,人们在决定以何种资产作为自己财富存在形式的时候,不能只考虑预期收益的最大化,而必须考虑收益与风险的替代效应,以预期效用最大化作资产选择的原则。

这样,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成为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

M—名义货币需求P—一般物价水平

M/P—实际货币需求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e—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也即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u—持币者的主观偏好

理论要点:

(1)货币同债券、股票、耐用消费品、房屋及机器等一样是资产(财富)的一种形式,人们在考虑如何保有自己的财富时,就要选择持有的资产是用货币形式,还是用其他形式。

(2)影响货币需求的诸因素分析:

①恒久收入

②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③货币收益率、债券收益率、股票收益率、物价水平变动率

④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由此,弗里德曼在对美国1892年—1960年历年统计资料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

lga=-3.003,b=1.394,c=-0.155

相关系数0.99

结论:

(1)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1.394。

也就是说,当收入提高1%时,对货币的需求提高1.394%。

(2)c=-0.155则表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相当低的。

它表明,就长期而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

当利率提高1%时,只会引起货币需求减少0.155%。

(3)货币需求非常稳定

(4)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主张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相同点:

第一,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这个市场利率是有价证券的收益率。

第二,无论在时段上还是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

第三,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

资本的可分割性说的是,在理论上讲,某一经济单位的资本可以属于有限多的人,即生产单位可以发行有价证券募集资本,而不必靠自积攒延误时间。

在理论上讲,任何时点上都有投资的可能,从而进一步锁定了货币和实际资产的替代关系。

同时生产单位可以在第一时间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不会因为投资资金的不足而等待,所以各生产单位可以得到在短期内不变的平均利润率。

第四,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持有货币的收益中,间接收益是主要的。

这与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有相同点。

既货币持有者在持有货币的时候都期待着购买低价的证券,在高价的时候卖出,从中获取收益,也就是间接收益。

第五,两个理论最终都涉及k的研究。

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

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的分析,既价格保持不变。

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世界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如果仍然按照凯恩斯经济学指导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行事,则必然有总需求的进一步攀升,其结果只能是“滞胀”——只有价格上涨,没有经济增长。

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由于凯恩斯当时所处的经济状况意在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所以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第二,货币量的层次为广义货币,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

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定义在广义货币层次上,而凯恩斯则将货币定义在狭义货币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最适当的货币定义的标准是:

(1)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

(2)货币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第三,凯恩斯与弗里德曼两者间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对影响持有货币数量的因素研究上有所不同。

凯恩斯是从货币需求的动机开始分析的,可分为四类:

(1)交易动机

(2)营业动机(3)预防动机(4)投机动机。

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商品,所以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

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

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

直接成本分为两方面:

一是预期损失;二是贮藏费用。

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由于受收入的影响,人们只能购买一部分商品,所以就存在机会成本。

两个理论对此产生不同的理解是由于出发的角度有所不同而致的。

第四,两个理论的函数也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相对与弗里德曼的来说,涉及的自变量较少。

凯恩斯的只是关于收入和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弗里德曼是价格指数、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预期价格变动率、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恒久收入、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

其次,弗里德曼的函数虽然更具体地说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但是函数里面有因素还是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那就是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

最后,他们对k的定义有所不同。

凯恩斯的k=a-b*(i/Y),而弗里德曼的k=f(1/Y,w,Rm,Rb,Re,gP,u)。

40823005

电子商务

房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