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7806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docx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

[总结范文]范进中举教案10则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一):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比较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透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

  (l)学习透过对话描述、动作描述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比较写法。

  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杯具,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这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先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最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2、比较导入: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杯具,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这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先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最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能够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

  3、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

人生四大乐事: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透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注音

  作揖带挈相公醺醺行事

  长亲腆着啐抛嗑亚元

  解元绾桑梓轩(xuān)敞锭子

  拙病商酌

  4.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

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

过分忠厚。

  闯将来:

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

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

随机应变。

  见外:

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

果然不出所料。

  5、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此刻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

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状况。

  第二部分(3~结束):

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提问:

课文是怎样描述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3.速读课文,划出描述范进的有关资料。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初探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

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比较、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资料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找资料,谈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了解。

  2.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分析。

  从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其自身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及世态人情。

  范进喜极而疯片断赏析。

  胡屠户形象分析。

  比较、夸张、直接写实的讽刺手法。

  3.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4.范进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教师点拨,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

而后分析课文资料,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述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3.范进形象分析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应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那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

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能够分为四个层次:

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上集。

那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

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中举之后,范进地位立刻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

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

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立刻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

  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资料,透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但是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述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比较、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4.《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资料,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比较、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

主要用了比较、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比较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

“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透过比较,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但是来。

”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那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透过比较、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述,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学生讨论,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

  教师提示:

能够从人物性格,人物的遭遇,人物与作品中其他的人关系几方面着手。

  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化富贵,孔乙己连秀才也没考上,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

  作者的态度:

吴敬梓对范进以批判为主,鲁迅对孔乙已有批判,也有同情。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透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述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

作者用了比较、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述、讽刺,大大加强了的批判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

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

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

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范进中举教案(七):

  教学目的:

  一、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社会的腐败,体会反对封建制度、肃清封建思想流毒的必要。

  二、学习文中鲜明的对照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按范进中举前后的资料划分段落,编写每个段落的材料提纲。

  2.列表或列提纲证明范进中举前后的“今非昔比”,抓住关键词语就范进本人、胡屠户、张乡绅三人前后变化进行对照。

  3.查字典,质疑。

  二、指导阅读:

  1.与《孔乙己》写作意图类似,均是控诉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是科举考试的败北者,范进是中了举,发了疯。

皆是热中功名,一个爬上去,一个被吞噬。

皆是中毒极深,一个被吞噬而仍然麻木不仁,一个中了举欢喜得发了疯。

  2.理解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治疯的妙药。

  语言:

“噫!

好了!

我中了!

  外形:

散着头发,满脸污泥,一身水,鞋跑掉了一只。

  动作:

拍,笑,叫,疯疯傻傻。

作者运用妙笔把这个人物丧魂落魄的丑态、狂态刻划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范进长期遭白眼,一旦考中,如发生天旋地转的变化,感情上承受不了。

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听任封建统治者摆布,背后隐藏的是杯具,既可怜又可悲。

  3.段落与材料。

  第一段

  1.范进进学,胡屠户带大肠与酒祝贺,“教导”了范进―顿。

  2.范进向胡屠户借盘费参加乡试,被胡骂得狗血喷头;后向同案商议,赴城考试。

  第二段

  1.范进发疯。

  2.胡屠户为范进治病。

  3.张乡绅拜谒,送钱送房;胡屠户受赠。

  前后对照,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毕现,极其深刻地表现出世态炎凉。

世情奸似鬼,人面逐高低,讽刺矛头直刺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社会的脏腑。

  5.简介与范进有关情节。

  周进与范进遭遇相似,科场考了几十次,秀才也未捞到,受尽困顿与屈辱,之后在一群商人资助下,侥幸中了举人、之后成了进士,做上了“广东学道”。

  主持考试那天,见考场上有一个“面黄肌瘦,胡子花白,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的老童生,十二月天气,“还穿着麻布直缀,冻得乞乞缩缩”,动了怜悯之情,未阅完卷,就把范取为第一名,并面嘱他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

  6.鲁迅对《儒林外史》的推崇。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但是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此刻给它个性一提,就动人。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作者出之沉痛忿激,而能诙谐风趣,文笔曲折而饶有讽刺意味。

这两方面构成了该小说的思想艺术风格。

  写范进可笑可怜,写胡屠户庸俗势利,既诙谐又辛辣,而实质上充满了血和泪的控诉。

  三、放录音唱片,要求同学:

  1.掌握生字难词。

  作揖yī带挈qiè腆tiǎn兀wù自啐cuì拙zhuō斋zhāi桑梓zǐ绾wǎn攥zuàn锭dìng子

  2.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绘。

  3.体会从巧妙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讽刺艺术。

  除了人物本身的前后对照外,还能够从以下角度理解:

  ①“言”与“行”的比较。

  ②“言”与“言”的比较。

  ③“言”与“意”的比较。

  要求学生各举一、二例说明。

  四、学习成果交流。

  1.交流列表或列提纲的状况。

  2.口述“言与行”“言与言”“言与意”对照一二例。

  如:

范进口述“噫!

好了!

我中了!

”一语三叹,欢乐之情从口涌出。

之后是“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这是乐而发狂的“行”,两相比较,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又如: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

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之后“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言与言强烈比较,鞭挞得入木三分。

  再如:

张乡绅开口亲热,“世兄弟”、“亲切的世兄弟”,“至亲骨肉一般的”兄弟,这是“言”。

而言中之意是“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意思是你的中举,还兴有我家的一份功劳,抬一抬,拉一拉。

“言”与“意”对照,揭示该人物丑恶的灵魂。

  五、课后作业:

  1.根据对提纲和列表讲评的状况修改自己的课内作业。

  2.练习三。

  3.练笔参考题:

《势利小议》、《两副面孔》。

  教后:

  1.听录音效果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加强了讽刺效果。

  2.学生自己阅读时,感到生字多,有的话不顺口,加强了这方面的指导。

  3.人物前后对照的表列得较好。

有的同学繁琐了一点。

  范进中举教案(八):

  《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的: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潜力,从描述中了解社会。

  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潜力。

  2.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的:

  1.领会运用比较和讽刺刻画人物的写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步骤:

  一.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字词预习

  1.布置预习,查字典给自己认为的难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2.课堂习题检查

  ①按要求填空(在括号内填拼音或字词)

  星宿(xiù)斋公(zhāi)醉xūn(醺)lài蛤蟆(癞)yán王(阎)紧(攥zuàn)带挈(qiè)腆(tiǎn)啐(cuì)嗑(hé)讳(huì)兀(wù)绾(wǎn)轩(敞chǎng)瘟(wēn)桑梓(zǐ)

  ②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

拱手行礼。

倒运:

倒霉,交上坏运。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凶。

商酌:

商量,思考。

  不省人事:

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省,知觉、明白。

  唯唯连声:

(书152④)体统:

(书152⑥)

  见教:

(书153③)盘费:

(书153⑧)

  尖酸:

(书158③)留意:

(书158⑥)

  何消:

(159①)些须:

(书161②)

  桑梓:

(书162②)

  二、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介绍少作者吴敬梓

  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个性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55回。

因读书人称儒生,故“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不堪称道的轶事;“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分若干回,每回都有标题,大多是一个对仗句,概括本回主要资料。

《儒林外史》描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3.介绍清代四大谴责小说

  4.介绍与本课有关的小说资料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述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十分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之后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三、文本分析:

  1.找出课文中小说的三要素。

  2.梳理小说情节

  3.思考:

  

(1)作者就中举前后分别选取哪些事情来写?

全文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

  

(2)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

  中举前写了屠户贺喜和范进借钱两件事;中举后写了范进发疯、屠户治疯和乡绅来拜三件事。

  全文以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提纲:

  屠户贺喜

  中举前范进借钱

  范进中举时间

  范进发疯顺序

  中举后屠户治疯

  乡绅来拜

  4.人物形象分析:

  

(1)胡屠户:

思考: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试分析该人物形象。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明确: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不同态度,正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则加以白眼。

  

(2)张乡绅分析:

  明确:

张静斋的目的是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3)众乡邻分析:

  明确: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

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

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这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四、小结: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多角度分析人物的方法,透过范进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发散性地认识社会众生相。

  2.深入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资料导入

  二、比较手法的总结

  三、深入分析

  1.范进中举后哪些描述极写了他的疯态?

范进得知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设置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给出精彩片段赏析: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道,往后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