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7529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docx

文言文战争篇比较阅读

中考战争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范围】:

《唐雎不辱使命》、《墨子·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

二、【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唐雎不辱使命》和《公输》选段(10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节选自《公输》)

1、解释加点词语。

(2分)

徒以有先生()此为何若人()秦王色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专诸之刺王僚 墨子九距之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此三子者为与此同类D.挺剑而起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4、(2分)两文中的“王”共同的特征是、。

唐雎所说的“士”的形象是

5、有人认为,唐雎、墨子都能言善辩。

但如果他们只会文战,不辅以武攻,强敌是不会善罢干休的。

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

不妨谈谈你的一些见解。

(2分)

答:

(二)《唐雎不辱使命》和《曹刿论战》选段(10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加点词意思。

(2分)

(1)弗敢加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3)长跪而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天子之怒公将鼓之B.请广于君战于长勺

C.而君逆寡人者登轼而望之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可以一战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⑴、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两文都运用描写和的写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鲜明突出,给人深刻印象。

5.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曹刿,你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三)、《墨子·公输》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段(10分)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日:

“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日: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日:

“请献十金。

公输盘日:

“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日: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公输》)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

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加点词语。

(2分)

(1)公输盘不说()

(2)委而去之()

2、下面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知而不争 环而攻之而不胜     B、以天下之所顺  将以攻宋

C、天下顺之 愿借子杀之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  

3、翻译句子。

(2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

体现了墨子怎样的主张?

(2分)

5、乙文全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2分)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曹刿论战》选段(10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加点词意思。

(2分)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必以分人  B、多助之至  小大之狱

C、弗敢加也 大王加惠  D、战必胜矣 必以分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4、(甲)段中,作者着重从“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谈到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揭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

(乙)段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够反映(甲)段揭示的这一实质的句子是。

5、甲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五)《曹刿论战》和《公输》选段(1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日: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日: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1、解释加点词意思。

(2分)

⑴难测也()⑵战于长勺()⑶公输盘诎()⑷虽杀臣()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公输盘之攻械尽B.楚王问其故故逐之

C.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登轼而望之D.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2分)

5、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2分)

补充题: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头抢地尔臣以王吏之攻宋也B.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C.布衣之怒   王吏之攻宋

D.犀兕麋鹿满之非士之怒也F.而安陵以五十里邻有敝舆而欲窃之与臣而将四矣

2、选出每组中加点的文言虚词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分别是()和()

①A、亲戚畔之B、小大之狱C、忠之属也D、封疆之界

②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以天下之所顺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

战争类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一)、【参考答案】

1、只是;是。

2、C3、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4、贪婪狡诈(阴险虚伪)、骄横霸道;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

5、示例:

我同意这种看法。

秦王和楚王贪婪虚伪、阴险狡诈,他们理屈词穷时,就仗势欺人,用强大武力相威胁,想战胜这样的对手,单凭能言善辩,肯定不行。

还要有过人的智谋和胆识,而唐雎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凛然不可侵犯;墨子除了能言善辩,善谋善守外,还能强力反攻。

因此他们最终使强敌都屈服。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

(二)、【参考答案】1

(1)虚报

(2)交换(3)道歉2、D

3、

(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

(得分点“而”“逆”“轻”“与”,每点0.5分,共2分)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主要得分点是“狱”“虽”“察”“必”,每点0.5分,共2分)

4、语言描写;对比。

5、示例一:

我欣赏曹刿,因为他爱国,深谋远虑。

他让鲁庄公明白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对于备战的重要性,他在军事上善于观察,善于把握战机。

(真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示例二:

我欣赏唐雎,因为他爱国,不畏强暴,面对秦王虚伪狡诈的质问,他坚决维护国土,正气凛然。

当秦王以武力相威胁时,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最终让秦王屈服。

(三)【参考答案】、1、通:

“悦”,高兴;离开。

2、D3、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兼爱”、“非攻”。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施“仁政”。

(四)【参考答案】、1、国防;通“遍”,普及。

2、D3、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4、得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人和(政治上取信于民)。

(五)【参考答案】、1、推测,估计;在;通“屈”,屈服。

即使。

2、D3、好啦!

我不攻打宋国了。

4、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5、示例一:

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示例二:

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不必译出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头抢地尔臣以王吏之攻宋也B.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C.布衣之怒    王吏之攻宋

D.犀兕麋鹿满之非士之怒也F.而安陵以五十里邻有敝舆而欲窃之与臣而将四矣

3.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

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

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答案如下:

  

(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3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答案:

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福:

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1、研读甲乙两段,完成下列表格。

出自课文

主要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中心话题

甲段

《曹刿论战》

乙段

《孟子》

议论

据事说理

2、选出每组中加点的文言虚词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分别是()和()①A、亲戚畔之B、小大之狱C、忠之属也D、封疆之界②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以天下之所顺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3、(甲)段中,作者着重从“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谈到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揭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

(乙)段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够反映(甲)段揭示的这一实质的句子是。

最后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其结果的句

子分别是:

;。

4、这两段都是写战争

阐明的是同一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记叙对话描写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2、AC3、得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战争的成败在于是否得民心。

(意对即可)

12.答案:

固:

巩固,使……坚固。

 加:

虚夸,以少报多。

 畔:

通“叛”,背叛。

徧:

通“遍”,遍及,普遍。

评分:

答对两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2分。

13.答案:

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②这才是尽本质的事。

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评分:

按照“信”“达”“雅”三方面要求。

每小题2分,共4分。

14.答案:

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

做法:

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

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1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

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

(4分)

13、选出每组中加点的文言虚词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分别是(    )和(     )(2分)

①A、亲戚畔之     B、小大之狱    C、忠之属也       D、封疆之界

②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天下之所顺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14、(甲)段中,作者着重从“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谈到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揭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 ———— 。

(乙)段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够反映(甲)段揭示的这一实质的句子是————————。

最后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其结果的句子分别是——————————;——————————————。

(2分)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

(2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记叙    对话描写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13A C

14、得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5、

(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4、这两段都是写战争的,阐明的是同一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道理。

战争的成败在于是否得民心。

(意对即可)

[甲]《曹刿论战》与[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

1、[甲]文中“齐师伐我。

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形容。

[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用原文语句回答)。

2、【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过议论,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中心论点;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民贵、人和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

3、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

【甲】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远谋”(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人和”(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①又何间焉   ② 牺牲玉帛③ 池非不深也         ④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4 分)

 

13.(共4 分。

每题 1 分)

   ①又何间焉(参与)②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亲戚畔之(通“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