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7343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docx

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1外部形态

辽东学院自编教材

园艺植物昆虫学

实验实习指导

衣杰王东来编

 

(园艺专业用)

 

 

农学院

2011年12月

前言

本书根据园艺《园艺植物昆虫学教学纲要》和《园艺植物昆虫学课程教学实习纲要》编写。

除可作园艺专业本科教材使用外,亦可作为与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学习指导用书。

本书包括实验指导和实习指导两大部分,实验部分与《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课程对应,实习部分与《园艺植物昆虫学课程课程教学实习》课程对应,受篇幅所限,内容未尽部分可参阅《园艺植物昆虫学》教材。

编写中参阅了大量已出版的书籍和网络上的信息,同时参考了兄弟院校的实验教材,在此对所引用部分的原作者表示感谢。

 

编者

2011.12

学生实验室守则

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课不仅是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知识的环节,而且也是掌握昆虫学基本实践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每个学生必须上好实验课,并遵守以下规则:

1.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指导书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实验前必须准备好实验用具(铅笔、橡皮擦、学校印发的实验报告纸)、笔记本和参考资料。

3.实验中所用仪器、用具、药品、标本等必须爱护,要避免损坏、损失或浪费,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质。

4.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得高声喧哗,认真观察,独立完成作业。

5.实验报告按规定进行。

作业绘图一律用铅笔,绘图或记载实验结果时注意真实,不应抄袭或臆造,要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在规定时间内将作业交予教师。

6.实验完毕应将仪器放回原处,擦净桌面,收拾整齐。

离开实验室前注意关闭门、窗、水、灯等。

 

目  录

学生实验室守则2

目  录3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1

实验二昆虫内部构造解剖与观察8

实验三昆虫生物学特性观察10

实验四昆虫纲主要目科特征识别13

一、昆虫分目简明检索表双项式检索表14

二、昆虫幼虫的分目17

三、直翅目重要科检索表17

四、鞘翅目成虫常见科检索表18

六、同翅目常见科检索表22

七、半翅目分科检索表22

八、缨翅目分科检索表23

九、膜翅目成虫常见科检索表24

实验五地下害虫识别27

实验六吮吸式害虫的识别30

实验七食叶性害虫识别33

实验八钻蛀性害虫的识别38

实验九园艺昆虫鉴定41

实习部分42

一、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保存和鉴定。

43

二、园艺植物害虫调查49

三、园艺害虫综合防治方法的制定和实施52

附录A体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53

附录A体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体视显微镜(或称双目实体显微镜)是昆虫学实验课不可缺少的仪器,每个学生必须了解其构造,并能正确使用。

体视显微镜有许多类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连续变倍实体显微镜。

1.结构

(1)底座底座为全镜的基座,中央有活动圆板,供安放观察物之用。

有些种类具有附加的透光盒底座,内装反光镜或电灯光源,可作透射照明观察。

(2)支座支座是支持镜体的部分,装有调焦旋钮及活动槽,使镜体升降及左右旋转。

(3)目镜套筒目前的实体显微镜多为双目斜筒式,便于坐下观察,两个斜筒的宽度是可调的。

为了适应观察者左右眼在视力上的差异,其中一个镜筒附有伸缩装置,可校正双目视力差。

(4)镜体镜体是全镜的中心,以滑槽和调焦螺旋与支柱相连。

上方安装棱镜及目镜筒,内部安放变倍物镜,下面承接大物镜。

2.特点

实体显微镜与普通显微镜的不同点是:

观察物为正立放大像,具有两组物镜,可观察物体的不同侧面,有立体及距离感;放大倍率介于扩大镜与显微镜之间,一般为7~160倍,表面投光,便于观察物体外形;工作距离一般为35~88毫米,便于操作。

3.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根据观察物颜色,选择工作台黑白面,将所观察的物体放在工作台面中心;

(2)调焦距时,先粗调后细调,先低倍后高倍地寻找观察物。

注意调焦螺旋内的齿轮有一定的上下活动范围,扭不动时不可强扭,谨防损坏齿轮。

(3)放大倍数一般是按物镜倍数与目镜倍数的乘积计算的。

在选择高倍率放大时,应以选择高倍率物镜为主;当最高倍物镜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再选择高倍率目镜。

因为目镜放大的是虚像,对提高分辨率不起作用。

(4)物象越放大,光线越暗。

这是因为亮度是放大倍数的平方的函数。

观察物的表面投光角度与成像清晰程度密切相关。

此外,背景的衬托也与物象的清晰度有关,因此观察时必须调好光源并选择好背景物。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1.实验目的及要求:

1.1实验目的:

掌握体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②掌握昆虫口器、触角、胸足和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③认识昆虫的复眼和单眼;了解昆虫雌雄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了解昆虫和其它小动物的区别。

……

1.2实验要求:

能熟练使用体视显微镜,能区分昆虫体躯基本构造,区分开昆虫与其他动物,识别昆虫常见口器、触角、足、翅、外生殖器类型。

1.3实验规定学时:

(2学时)

1.4实验性质:

必做

2.实验原理:

昆虫纲特征:

(1)体分头、胸、腹。

(2)头部具口器和1对触角、1对复眼、0-3个单眼。

(3)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3个胸节,各节有足一对,中后胸一般各有1对翅。

(4)腹部大多数由9-11体节组成,末端具肛门和外生殖器,有的还有尾须。

(5)具变态

3.实验仪器、装置、工具及主要材料

稻蝗、胡蜂、小地老虎、粉蝶、金龟子、家蝇、象甲、蝉、螳螂、龙虱、蝽象、蝼蛄、蜜蜂等针插标本,蓟马玻片标本,蜘蛛、蛞蝓、虾、蟹等浸渍标本。

放大镜、解剖镜、镊子、放大镜等。

4.实验方法与步骤

(1)体躯的一般构造

取棉蝗1头,观察下列各项:

①体躯分段

以三对胸足为标志区分体段,胸足着生部分为胸部,第一对胸足前为头部,第三对胸足之后为腹部,各体段又分若干体节。

②体段的构造及其主要附属器官

头部:

头部失去分节的痕迹,为一坚硬的头壳,与胸部之间有一膜质的颈相连。

头部背方两侧有一对复眼,两复眼之间有一对分节的触角和三个单眼,头的下方着生口器。

胸部:

蝗虫的胸部清楚的分为三个体节。

最前的一节形如马鞍状,为前胸;后两节分别为中胸和后胸,中、后胸背侧方各着生翅一对,分别叫前翅、后翅;胸部各节的腹侧方各着生足一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每一胸节可分为上下和左右四面。

两侧从翅基到足基之间的部分为侧板,腹面足基之间为腹面,左右翅基之间、背面露出的区域为背板。

蝗虫前胸背板发达,侧板退化为三角形小片,腹板大部分骨化,腹板骨化区中央有短锥状突起一个(具感觉作用)。

中、后胸各有气门一对。

腹部:

分节最明显,无足。

蝗虫腹部由11节构成,腹节具有背板和腹板各1块,无侧板,第1~8腹节的背板和腹板之间以薄膜相连,称侧膜。

第1~8腹节大小相似,各节有气门1对,第9、10腹节较小。

第10腹节背板上着生一对尾须;第11节的背板呈半圆形小片,盖在肛门上方,称肛上板,肛门两侧为肛侧板,末端有外生殖器。

(2)头部的分区

头部分节不明显,各节愈合成坚硬的头壳,表面有明显的沟缝,将头壳划分成若干区域。

头的前面部分是额,额的下方是唇基,唇基下面悬有一片可以活动的上唇,额的上面是头顶,头壳两侧、复眼以下的部分是颊。

(3)昆虫的眼

昆虫的眼有单眼和复眼之分,单眼又有背单眼和侧单眼之分。

观察棉蝗的单眼、复眼和家蚕幼虫的单眼,注意其数目和着生位置。

(4)触角的构造和类型

昆虫的触角司触觉和嗅觉机能。

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

其中鞭节又由若干个亚节构成,在不同的种类中变化很大,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触角。

观察胡蜂的触角,最基部的一节称为柄节,第二节称为梗节,自第三节起以后的各节统称为鞭节。

常见的类型触角类型有下列各型:

①线状:

细长如丝,各节呈圆筒形,除基部2-3节略大外,鞭节各亚节大小相似,渐向端部缩小。

如蝗虫。

②刚毛状:

如蝉、蜻蜓,其触角短,基部1-2节较其余各节为大,鞭节各亚节纤细似刚毛。

③球杆状:

如蝶类触角,鞭节端部数节渐膨大,基部各亚节细长如杆。

④锤状:

如长角蛉、瓢甲的触角,类似球杆状触角,但鞭节端部数节急剧膨大,形如锤子。

⑤锯齿状:

多数甲虫如叩头虫、芜菁、萤火虫,其鞭节各亚节向一侧突出成三角形,全形似一张锯片。

⑥栉齿状(羽毛状)如雄性蚕蛾的触角,除基部1-2节外,鞭节各亚节向一边(单栉齿状)或两边突出(双栉齿状),如梳齿或鸟羽状。

⑦念珠状:

鞭节由很多近球形的亚节组成,状如佛珠。

如白蚁。

⑧鳃叶状:

如金龟子触角,鞭节端部数节延长成片状,迭合在一起形似鱼鳃。

⑨膝状(肘状):

如蜜蜂的触角,柄节特别长,梗节短,鞭节由若干大小相同的亚节组成,与梗节间形成膝状弯曲。

⑩环毛状:

如雄性蚊子的触角,除基部2节外,鞭节各亚节均具有一圈细毛,而近基部的细毛最长。

芒状:

触角粗短,一般3节,第3节特别膨大,其上着生一刚毛,称触角芒,芒上有时出现很多细毛。

蝇类特有。

图1-1昆虫触角的类型

1.丝状2.念珠状3.鞭状4.锯齿状5.剑状6.镶毛状7.簇毛状8.栉齿状9.梳齿状10.软齿状11.棍棒状12.球杆状13.鳃叶状14.膝状15.刚毛状16.具芒状17.18.不整状

(5)口器口器的构造和类型

口器是昆虫的摄食器官。

口器的基本结构如同咀嚼式口器,但由于各种昆虫取食方式不同,口器也相应发生变化,注意观察各类型口器如何从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

①咀嚼式口器

取棉蝗一头,先用镊子拨开上唇,观察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着生的自然状态和活动方向,用镊子拉下最前面的一块薄片上唇放在载玻片上,其后依次将上颚、下颚、下唇及舌轻轻取下,依次放在载玻片上,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形态结构。

上唇:

为一圆形的薄片。

表面较光滑,前缘中央有缺刻,内面中央隆起、色深、多毛。

上颚:

左右各一个,为坚硬的块状物,表面光滑,内侧近端部边缘有锯齿称切齿,内面基半部有粗糙的磨碎面称臼齿。

下颚:

左右各一个,位于上颚之后,由数节组成。

基部为三角形的轴节,与轴节相连的近方形的一节称茎节,茎节顶端外侧着生匙形的外鄂叶,内侧着生一个末端有分叉小齿的内鄂叶。

茎节基部外侧着生着一条分解的下颚须,一般5节。

下唇:

一片,为咀嚼式口器的后壁。

舌:

位于口腔的中央,肉质囊状或瓶状。

②刺吸式口器

取蝉一头,先观察口器的位置和外形。

口器呈细管状称喙,由下唇延长而成,其基部盖有一狭小的三角形小片,即上唇,用解剖针轻轻横在喙基部,可以挑出藏在喙内的口针,最初只能见到3根口针,其中一条较细的为一对嵌合很紧的下颚口针,必须仔细拨压才能分开。

③昆虫幼虫的口器

鳞翅目幼虫口器属咀嚼式口器,观察家蚕幼虫口器。

其上唇、上颚与蝗虫相似,下颚、下唇合舌联结成一块复合体,突出在口器的后方,其中央尖端为吐丝器。

双翅目蝇类幼虫,头部缩入前胸内,口器为分化,取食器官仅为一对可以上下活动的口钩(上颚)。

④其它口器类型

虹吸式口器:

观察蝶、蛾标本,注意着生在头部下方、细长而卷曲似发条状的虹吸管,它是下颚的外鄂叶特化的喙,为主要的摄食器官,可吸食花蜜等液体食物,基部两侧卷生一对发达的下唇须,向前竖立。

其余上唇、下颚、下颚须合下唇等都很退化或消失。

舐吸式口器:

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如家蝇的口器。

家蝇的口器粗短,由基喙、中喙和端喙组成。

基喙包括唇基和1对棒状的下颚须,上颚与下颚的大部分消失;中喙是真正的喙,呈筒状。

端喙(即唇瓣)是喙端部2个大椭圆形海面状吸盘,2唇瓣间有1小空口(前口)与食物道相通,唾液也经前口流出。

唇瓣表面有2条较深纵沟与多条环沟。

嚼吸式口器:

如蜜蜂成虫的口器。

注意观察其上颚发达坚固,有齿列,适于咀嚼花粉、蜡质等固体食物,而由下颚、下唇等特化延长为喙,能伸缩,用以吸取花蜜及液体食物。

(6)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①翅的基本构造和分区

取棉蝗将翅左右展开,先观察前后翅的着生位置,再观察蝗虫的后翅,将翅平展,向前方的一条边缘称前缘,向后方的边缘称内缘(或后缘),向外方的一条边缘称外缘。

在翅基部前缘与内缘夹角称肩角,前缘与外缘的夹角称顶角,外缘与内缘的夹角称臀角。

翅面常发生一些褶线,把翅面划分成若干区域,在翅基部有基褶,将翅基划分初一个小三角形的区域称腋区,从翅基伸至后缘(缺刻处)的翅褶称臀褶,臀褶以前的区域称臀前区,以后的部分称臀区。

蝗虫后翅的臀区发达,呈扇形折叠。

②脉序

观察毛翅目成虫前翅玻片标本,对照原始脉序图,注意分清主要纵脉(前缘脉,亚前缘脉,径脉,中脉,肘脉,臀脉,轭脉)和横脉的名称和位置。

③翅的类型

图1-2纹石蛾脉序

按照翅的质地、形状和功能不同,可以把翅分成下列各种类型:

Ⅰ膜翅:

膜质,薄而透明,如蜻蜓、草蛉、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

Ⅱ毛翅:

膜质,翅面被毛,多不透明或半透明。

如毛翅目昆虫的翅。

Ⅲ鳞翅:

膜质,翅面被鳞片,多不透明。

蝶和蛾的翅。

Ⅳ缨翅:

膜质透明,翅脉退化,翅缘具缨状长毛。

如蓟马的翅。

Ⅴ半覆翅:

臀前区革质,其余部分膜质。

如大部分竹节虫的前翅。

Ⅵ覆翅:

革质,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蝗虫和叶蝉类的前翅。

Ⅶ半鞘翅:

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大多数蝽类的前翅。

Ⅷ鞘翅:

全部骨化前或角质、坚硬,如鞘翅目昆虫的前翅。

Ⅸ棒翅(平衡棒):

呈棍棒状,能起感觉和平衡体躯的作用。

如双翅目昆虫与雄蚧的后翅,捻翅目昆虫的前翅。

(7)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①基本构造

观察蝗虫的中足,最基部的一节称基节,着生在膜质的窝内,第二个小节称转节,第三节比较粗大称腿节,腿节下较细长的一节称胫节,以下各小节总称跗节。

跗节末端的前跗节,一般在成虫期已退化为两侧爪。

蝗虫的跗节有3节,末端有一对爪,两爪之间的圆瓣称中垫。

②胸足的类型

图1-3昆虫足的类型

1.步行足2.3.抱握足4.净脚足5.捕捉足6.开掘足7.开掘足8.攀缘足9.游泳足10.携粉足11.跳跃足12-14.跳跃足侧面、背面、腹面15.幼虫足16.石蛃中足17.蜻蜓中足转节

昆虫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足的功能产生相应的改变,其形态和构造也发生了多种变化,常见有下列类型:

Ⅰ步行足:

是常见的一类胸足,其基节较大,其它各节细长。

如步甲、虎甲、蜚蠊等

Ⅱ跳跃足:

如蝗虫、跳甲、跳蚤等的后足,腿节特别发达,便于跳跃,胫节细长,末端有坚硬的距。

Ⅲ捕捉足:

如螳螂的前足,基节特别长大,腿节的腹面有一条凹槽,槽边缘有两排刺;胫节的腹面也有一排刺,胫节弯曲时,与腿节嵌合,如折刀,便于捕捉猎物。

Ⅳ游泳足:

如龙虱的中、后足,各节变扁而阔,胫节及跗节生有长毛,适于游泳。

Ⅴ携粉足:

蜜蜂的后足,第一跗节特别大,内侧有数列整齐的刚毛称花粉刷;胫节宽扁,外缘有密集的长刚毛,形成一花粉篮,能把全身粘来的花粉收集成团状携带回巢。

Ⅵ开掘足:

如蝼蛄的前足粗而大,胫节膨大如扇,端部具4齿,跗节短阔呈铲状,便于掘土。

Ⅶ抱握足:

如雄龙虱前足,其跗节特别膨大,上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挟持雌虫。

Ⅷ攀缘足:

如体虱和猪虱的足,其胫节末端有突出的齿与跗节和弯曲的爪合抱,能握持动物毛发有利于寄生。

Ⅸ净角足:

如蜜蜂的前足,其胫节末端有一或两个瓣状距,可以覆盖在第一跗节基部的凹陷口上,形成一个空隙,容触角从中抽过。

(8)生殖器

①雌虫产卵器

观察棉蝗的产卵器。

蝗虫的产卵器主要由三对产卵瓣组成。

第8腹节上着生第一产卵瓣(腹瓣),第9腹节上着生第二产卵瓣(内瓣),着生产卵瓣的基部称负瓣片,第三产卵瓣(背瓣)是第二负瓣片的延伸物。

蝗虫背瓣和腹瓣发达,合成锥状,内瓣很小。

在第8腹节腹板后缘中央有一小突起,称导卵器。

②雄虫交配器

观察蝗虫的交配器。

蝗虫的交配器着生在第9节,常内陷在第9节腹板延伸成的下生殖板内。

包括阳具和抱握器。

直翅目类昆虫无抱握器。

观察棉蝗的阳具分为基部膨大的阳茎基和从阳茎基伸出的阳茎,射精管开口在阳茎端部称生殖孔。

阳茎基的两侧常有一对阳茎侧叶。

5.注意事项

体视显微镜操作要规范。

标本要轻拿轻放,防止标本损坏。

6.预习要求

复习有关理论,明确昆虫外部形态观察对昆虫识别的意义,了解昆虫外部形态观察的方法。

7.作业:

1.绘胡蜂触角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蝗虫口器解剖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胡蜂触角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3.绘蝗虫后足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4.绘毛翅目昆虫的前翅脉序图,并注明各脉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