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6788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 打印版06053.docx

自考变态心理学115节打印版06053

自考变态心理学06053

第一章:

变态的定义及其历史

1、判断一个人的具体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变态,诊断专家们常常会意见不一致。

2、判断一个行为或一个人是否是变态的元素是:

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性;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3、痛苦:

①变态使人痛苦;②此外,痛苦不是变态的充分条件;③痛苦是变态性质的一个基本元素。

痛苦发生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变态的。

4、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5、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行为3个方面功能的损伤。

6、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必须是伴随痛苦而产生的,这一点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成分。

7、功能损伤这个概念是非常有用的,虽然它并不能够完全让人满意。

8、值得提醒的一点是:

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考虑种族、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

9、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

①判断的误差;②观察者之间的分歧;③观察者和行为者之间的分歧;④不要轻易下诊断

10、在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只有2万名精神科医生。

而在美国,2.5亿人口中有20万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11、早期对变态成因的认识:

①超自然的解释:

在史前社会,万物有灵论(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的信仰被广泛传播,心理障碍常常被归因于万物有灵论。

②生物学原因:

a、把心理上的疾病归于躯体。

b、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包括:

希波克拉底、梅迪以及心理障碍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观点。

c、希波克拉底和盖仑思想中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多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希波克拉底假设,正常的大脑机制涉及四种体液:

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粘液。

③心理学原因:

a、催眠b从梅斯梅尔到弗洛伊德: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被广泛地使用。

12、18世纪末期,精神病患者被当作动物对待的观点遭到了批评。

尽管不是十分有效,但却加速了人本治疗的进程。

13、我们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都是心理、生理、社会共同影响的产物。

14、我们把针对生命全程中行为改变的研究称为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

对变态的认识和理解

1、心理动力学派在人格和变态的研究中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2、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

3、人格的三个过程:

本我、自我和超我。

过程

原则

是否关注现实

特征

本我

享乐原则

所要达到的目标由于生理驱力立即得到满足

自我

现实原则

指导冲动指向适合的而且能够达到的对象

超我

理想主义

指导行为接近道德、信仰、理想

4、防御机制,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持原始的与冲突有关的情绪,以使自我能够继续协调功能。

5、防御机制的种类:

①压抑:

是改变心理现实的最基本的手段;②投射:

是把我们个人否认的以及压抑的情感和体验归因于他人;③替代;④否认;⑤升华:

指把心理能量从不受社会赞许的目标转移到受社会赞许的、具有建设性的目标的过程。

6、性心理发展阶段包括:

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7、安娜·弗洛伊德致力于研究自我防御反应以何种方式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并成为现代自我心理学领域的第一位倡导者。

8、卡尔·荣格和阿尔福来德·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

9、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理论中许多性欲的观点,而重点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

10、阿德勒致力于自卑感和对自尊的寻求的研究,他创造了“自卑情结”这一术语。

11、埃里克森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的个体全程发展理论。

12、精神分析治疗的许多技术都是通过宣泄和领悟来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冲突的本质。

13、治疗师之所以能够发现病人内心冲突的本质,是因为一种叫做移情的现象。

14、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要求患者在2至5年的时间里接受每周4至5次的无意识冲突的分析以及人格的调整,从而使自我重回控制之下。

15、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不足:

①很难直接证明理论成立与否;②研究表明,心理动力学理论经常不能被支持;③在强调人的作用的同时,这些理论忽略了情境的作用。

总之,对精神分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它的非科学性上。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家讨论了自由和选择的要素以及责任和意志力。

17、存在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18、有关个人责任的假设是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

19、意志力也是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一项核心特征。

20、意志力:

①意志力中有意念;②一种更为重要的意志力是和未来目标相联系的,被称作“目标指向的意志”。

21、马斯洛最为系统地描述了人格的建构。

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2、从治疗的角度讲,罗杰斯是最具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学家。

罗杰斯创造了患者中心治疗,后来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23、行为模型:

①巴普洛夫与经典条件发射;②华生与行为主义的兴起;③斯金纳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24、行为主义的目标在于希望从实验室里发现人类和动物学习的一般法则,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教学、工作、收容所,甚至全社会。

因此,行为疗法不仅仅是研究异常行为的一种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世界观。

25、行为主义的第一个假设是环境决定论;第二个假设是实验论;第三个假设是乐观主义。

26、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深受巴普洛夫工作的影响。

27、正强化物指的是一个事件,它的发生会增加先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负强化物也是指一个事件,它的撤销会增加先前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28、操作性疗法的治疗师常会问3个核心的问题:

①病人的不适应操作行为是什么;②维持这些不适应行为的强化物是什么;③哪些环境的变化是可以将不适应行为改变成适应行为的强化物或辨别刺激。

29、操作性疗法包括:

①选择性正强化;②选择性惩罚;③消退;④躲避学习;⑤塑造。

31、认识学派:

①认识疗法;②认知—行为疗法;③认知和行为疗法的评价。

32、认知方法是作为对行为方法的一种自然反应出现的。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

33、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心理事件会导致行为。

34认知疗法:

①改变效能预期;②改变消极评价;③改变归因;④长期信念的改变。

35、拉扎鲁斯就是将认知和行为主义两种疗法合二为一的治疗学家。

他认为,同一个病人身上的异常行为有7种不同的水平,而每一种水平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

36、我们可以将上述四种理论或者说四种疗法,看成是对心理疗法不同层面的分析。

最表面的一个层次就是行为主义方法。

37、多维综合模型:

①情绪:

a、情绪现象b、情绪的成分c、愤怒与心脏d情绪和病理心理学;②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因素:

a、邪教和其他可怕的事情b性别因素c社会对健康和行为的影响d、社会病耻感e心理社会侏儒;③生命全程发展观,埃里克森提出我们在人生中会经历8个主要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是在特定的阶段由我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社会要求共同决定的。

30、操作性疗法:

不适应的行为

维持行为的强化

治疗

结果

缺乏食欲而不进食

变瘦

选择性正强化

(如允许在吃饭时看电视)

进食

自闭症儿童的自我伤害

自我刺激

选择性惩罚

(如捏痛、打屁股、泼冷水)

停止自我伤害

袭击兄弟

得到父母的关注

选择性惩罚(如关掉电视)

不再袭击兄长

病人在护士站打扰护士

得到护士的关注

消退(护士忽视病人)

不再打扰

第三章:

评估、诊断与研究方法

1、评估的3个基本概念:

信度、效度、标准化。

(信度:

测量一致性的程度;效度:

测量的正确性;标准化:

用一定的标准来保证不同测验的一致性)

5、临床访谈包括:

①精神状况检查;②无结构访谈;③结构化访谈。

6、临床访谈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7、精神状况检查包括5个方面:

外表和行为,思维和感知觉,情绪和心境,智力情况和意识状况。

8、临床工作者允许病人随意描述自己的忧虑,或引导病人在某一方面深入地探索。

9、无结构访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但由于它是无结构的,因此,没有两个访谈会是一样的,这使得每次访谈会得到不同的信息,降低了访谈的信息和效度。

10、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无结构访谈过程中,暗示性问题、社会影响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访谈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

11、结构化临床访谈涉及标准化的问题;换句话说,心理学家会在相同或相似的个案中提问相同的问题。

12、行为评估比直接观察更进一步,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行为。

13、在办公室里与来访者谈论问题,一些临床工作者还会到病人的家里、工作场所甚至是当地社区,去观察病人并直接报告他们的行为。

14、在行为评估中,首先要做的是确定目标行为。

15、人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来发现行为规律,其中一种技术叫做自我监控(自我观察)。

16、心理测验包括:

1、投射测验2、人格测验3、智力测验4、神经心理测验。

17、那些测查心理障碍的测验必须符合我们曾提到过的严格标准,即必须是可信的、有效的和标准化的。

18、投射测验包括很多种提供模糊刺激的方法。

19、测验的理论认为,人们会把自己的人格和无意识的恐惧“投射”到其他人或事物上,从而向治疗师揭露了被试潜意识中的思想;这些测验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

21、最广泛的三种投射测验是:

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句子填充方法。

罗夏墨迹测验最早的投射测验之一。

22、人格测验的数量众多,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

该测验首次发表于1943年,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23、在MMPI施测过程中,测验的费时、乏味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24、1904年,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和他的同事西蒙编制一个测验来鉴别学习缓慢的儿童,以使这些特殊儿童能够得到特殊的矫正和治疗。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25、1916年,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把这份问卷翻译成英文,这就是著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

26、除了经过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外,还有一种由韦克斯勒开发并被广为使用的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

该测验由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两部分组成。

27、IQ测验是可信的,在某程度上也是可以预测学业成就的。

作为一种测评工具,它是有效的。

28、神经心理测验:

①本德尔视觉运动完形测验;②韦克斯勒记忆量表;③鲁利亚—内布拉斯加神经心理成套测验。

29、有关经典的分类方法的研究起源于EmilKraepelin的工作。

30、经典的分类方法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对疾病做出精神的诊断以及制定明确的治疗方案。

31、另一种分类取向是“维度取向”。

对各种病人所表现出的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量化。

32、对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类的第3种取向,最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综合了维度取向的思想,被称为“原型取向”。

33、影响分类的因素:

①可靠性;②有效性;③时间性;④诊断分类系统。

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心理障碍诊断系统分别是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34、诊断的功用:

①简洁交流;②病因学;③治疗的可能性;④对科学研究的帮助。

35、DSM—IV的一个优点是:

在诊断过程中考虑了文化因素。

36、多轴分类:

①轴I——临床综合症;②轴II——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并没有在轴I中列出,但却通常会伴随着轴I中的那些障碍表现出来;③轴III——总体的医疗状况。

这个轴列出了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的所有医疗问题;④轴IV——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⑤轴V——功能状况的总体评价。

适应性功能的水平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37、DSM—IV使用了多轴分类系统,五轴系统反应了这样一种假设: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了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

38、CCMD的分类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分类排列次序服从等级诊断和ICD—10分类原则。

CCMD沿用了ICD—10的名词解释,仅在必要时作了修改和补充。

39、导致诊断偏差的因素:

①情境;②预期;③信息来源的可信度;④文化环境及其影响。

现行的用于评估心理障碍的测验和诊断程序都有其局限性。

40、内部效度是指自变量可以导致因变量变化的程度。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可以推广的程度。

41、当行为改变是由被试的期望造成的而非实验操作造成时,这种现象叫做安慰剂效应。

第四章:

心理病理现象

1、为判定精神活动属于异常或正,常应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①纵向比较,即与个体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②横向比较,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观察精神状态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状态,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其对精神活动其他方面的影响。

2、感觉过敏:

是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3、感觉减退:

是指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4、内感性不适:

是指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脑外伤后神经障碍。

5、错觉:

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却被错误地感知。

“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6、幻觉:

是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

7、幻觉按感觉器官分为:

①幻听;②幻视、幻嗅、幻味、幻触;③其他幻觉:

思维鸣响、机能性幻觉、内脏性幻觉。

8、其他知觉障碍:

①视物变形症;②空间知觉障碍;③时间知觉障碍;④非真实感。

9、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①思维迫促;②思维迟缓;③思维中断;④持续言语;⑤病理性赘述;⑥思维松弛:

a出轨b接触性离题c词的杂拌d思维不连贯;⑦病理性象征性思维;⑧语词新作;⑨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

①妄想分为:

a、被害妄想b、被控制妄想c、关系妄想d、夸大妄想;②强迫观念;③超价观念。

10、注意涣散与注意减退是最常见的注意障碍。

11、临床上常见的记忆障碍症状有:

①遗忘症:

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和选择性遗忘;②错构:

是记忆的错误,表现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疑;③虚构;④似曾相识症或熟悉感与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

12、心境障碍:

①抑郁;②高潮;③焦虑;④恐怖。

其临床症状有:

①情感淡漠,见于精神分裂症;②情感脆弱,情感倒错。

13、意志行为障碍:

①意志减退;②意志缺乏;③意向倒错:

患者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违背;④矛盾意向:

患者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患者此毫无察觉,也无法自我纠正。

14、木僵:

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

16、意识混浊(反应迟钝状态):

只有强烈刺激才能引起患者的反应。

17、朦胧状态:

朦胧状态既可以是一种意识障碍,也可以是一种意识改变状态。

18、谵妄:

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同时,产生幻视、错觉。

19、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自知力丧失。

20、遗忘综合症(柯萨可夫综合症):

特点是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虚构症等。

多见于酒精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

第五章:

神经症性障碍

1、1894年,德国人RobertSommer首次将心因性一词引入精神病学,这可以看作是这一研究领域蓬勃发展的标志。

2、198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制定的分类系统里已经正式定名为神经症,而不再使用神经官能症这一错误的译名了。

3、《国际疾病分类》将神经症定义如下:

“神经症是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病人对病有相当的自知力。

4、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体验到冲突并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5、神经症的5个特点:

①患者能意识到心理冲突;②精神痛苦;③持久性;④一种精神障碍;⑤无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6、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7、简而言之,恐惧是正常的,恐怖症是异常的,它们处在同一个连续体上。

它们的不同在于程度,而不在于类别。

8、恐怖症:

有些个体会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或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但发作前无特定诱发事件,发作之后逐渐消退,有时甚至出现更严重的、经常性的发作。

9、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是一种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

10、惊恐障碍症状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患者在其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过度焦虑。

11、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1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为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感到担忧,这是广泛焦虑障碍区别于其他焦虑障碍的特征。

14、恐惧症是一种持久的恐怖反应,它同危险地真实性是极其不成比例的。

15、CCMD-3:

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为主的神经症。

16、一般人群中,有13.3%的人会在生活中体验到社交恐怖症。

17、有证据表明,具有过度行为抑制的个体有更大的危险发展成为恐怖症。

18、在很多情况下,恐怖症和焦虑障碍有密切的联系。

19、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20、以下3种方法来区别临床上的强迫观念与正常情况下的持续想法:

①强迫观念总是痛苦的;②强迫观念来源于个体内部;③强迫观念很难被控制。

21、强迫症的理论观点:

①心理动力学观点;②认知行为观点;③神经科学观点。

22、神经衰弱的症状可以分为3组:

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情绪症状和心理生理障碍。

23、神经衰弱病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情绪障碍。

24、神经衰弱的情绪症状主要有3种表现:

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25、在所有不同类型的神经症中,神经衰弱的预后是最好的。

26、CCMD-3: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27、一般来说,对于疑病症应积极采取心理治疗措施。

28、疼痛障碍的核心症状:

出现在身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疼痛导致了明显的忧伤或损害。

心理因素能够解释这种障碍的发作、发展、持续;症状是不受患者意识控制的。

第六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1、CCMD-3将癔症从原来的神经症中分离出来。

2、希波克拉底、柏拉图认为,癔症是妇女特有的一种疾病,是子宫在腹腔内游走,游到某部位或器官产生的某种发作。

3、癔症的原因归纳为3点:

①精神因素;②遗传因素;③性格特征:

a患者情感丰富;b暗示性强;c自我中心;d常以生动的幻想代替现实;④身体因素。

4、CCMD-3: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5、癔症性躯体障碍分为以下类型:

①癔症性运动性障碍;②癔症性抽搐发作;③癔症性感觉障碍。

6、关于转换障碍的各种观点:

①精神分析观点。

症状的原因:

潜意识的冲突引起焦虑,冲突转换成躯体的症状来抵抗焦虑,同时作为冲突的象征。

②沟通理论观点。

症状的原因:

以一种可接受的和易理解的方式,与他人交流痛苦。

③知觉阻滞观点。

症状的原因:

无法忍受的焦虑、表达痛苦的需要、虑减弱的强化。

7、分离是指由于两个或更多个心理过程并存、交替进行,而相互无关联、无影响。

8、CCMD-3:

分离漫游症是符合癔症诊断标准;在觉醒状态,作无计划和无目的漫游;能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及简单交往,短暂接触看不出有精神异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开始和结束都有突然的。

9、急性应激障碍是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事件1个月之内发生的以分离症状、焦虑、警觉性高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10、大量发生在创伤性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情绪障碍。

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11、CCMD-3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描述是:

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出现的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12、治疗:

1、药物治疗2、暴露。

暴露治疗是一个消退或习惯化的过程。

暴露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

3、公开(揭露)。

13、像应激障碍一样,适应障碍也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但两者之间的差别表现在:

1、应激源不同2、症状不同:

适应障碍是以明显的情绪症状为主要表现。

14、适应障碍可发病于任何年龄。

男女患者相等。

15、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发生后1个月内起病。

第七章:

人格障碍

1、人格障碍:

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导致病人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反应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却难以矫正,通常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持续发展到成年、甚至终生。

现年18岁以上且症状至少已持续2年,方可作出诊断;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

2、在所有观点中,影响最广的是人格的五因素模式,这5种因素分别是外倾性、一致性、知觉性、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

3、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从社会关系中分离的模式。

他们对人“冷淡”,“不热情”,“淡漠”。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起源于童年期的行为障碍。

5、大约30岁后,反社会行为的严重程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6、为证实存在人格障碍,反社会行为必须达到哪两个主要标准?

⑴行为必须且长期的

⑵当前的反社会性行为必须包括:

①重要的侵犯

②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虚伪、缺乏自责

③持续的无责任感

7、边缘性人格障碍:

人际关系、行为、情感、自我意向的不稳定。

情绪倾向于在抑郁、焦虑、恼怒间波动。

有自杀,物质滥用,危险性行为的倾向,有自我伤害行为,情绪很不稳定。

8、表现型人格障碍:

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际;但他们总是把其他人认为是不真诚的、肤浅的。

9、A组人格障碍:

①分裂样人格障碍;②分裂型人格障碍;③偏执型人格障碍

B组人格障碍:

①回避型人格障碍;②依赖性人格障碍;③强迫型人格障碍

C组人格障碍:

①反社会性人格障碍;②边缘型人格障碍;③表演型人格障碍;④自恋型人格障碍

10、回避型人格障碍:

个体对他人的观点非常敏感,因此而回避大多数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非常低的自尊,害怕被拒绝;对那些他们的认为值得信赖的人则表现出极端依赖。

11、依赖型人格障碍:

患者总要求别人替他做大部分的决定,并且对他的生活负大部分的责任。

12、依赖型人格障碍约占总人口的7%。

13、强迫型人格障碍:

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把事情做的“恰到好处”,过分的谨小慎微,完美主义及内心有不安全感。

男性比女性高2倍。

约70%强迫症患者具有了强迫型人格障碍。

14、CCMD-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习性不改。

第八章:

心境障碍

1、抑郁症的分类:

最初的这种区分且试图将生物性抑郁与心理性抑郁区别开来。

2、精神忧郁症的特点包含:

对所有活动的兴趣丧失、对令人愉快的事件感到麻木、缺乏对愉快事件的反应。

3、只表现出抑郁或躁狂的个体应诊断为患有单相心境障碍。

4、心境障碍:

指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具体分类:

躁狂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5、抑郁症患者常用的词:

悲伤、沮丧、无助、不幸、绝望、寂寞、郁闷、无用。

焦虑在抑郁症之中也是很常见的

6、抑郁症最具有破坏力的症状可能就是躯体症状了。

常见的症状有食欲下降,在严重的抑郁症中还会伴有体重的下降。

7、躁狂:

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某些病例以易激惹为主。

8、与单相抑郁症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双相障碍的发作在性别上没有区别。

9、双相障碍容易反复发作,患者不易康复。

10、40岁后发生双相障碍的几率很小。

一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