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6776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

《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4 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docx

专题14诗歌鉴赏备战中考三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省分项解析汇编湖北版解析版

专题14:

诗歌鉴赏

2017年中考

1.【2017年中考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26—28题。

(8分)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

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

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

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4分)

【答案】

(1)B(2分)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2分)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2分)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理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意境是:

烽火接连不断,家信断绝,而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不断,白头是为愁思凄苦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以至于“浑欲不胜簪”可见愁的程度,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担忧亲人之苦,反映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掌握.这首诗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7年中考湖北随州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①,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①五更鸡:

天快亮时,鸡啼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起统领全片的作用。

B.首句写读书时间﹣﹣从“三更”读到“五更”,极言读书之刻苦勤奋。

C.“黑发”、“白首”借指青年,老年,两相对照,突出年少勤学的可贵。

D.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2)补写下面的“劝学”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

(《汉乐府•长歌行》)

【答案】

(1)B.学+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

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

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

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

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考点定位】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补写诗句。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诗歌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补写的诗句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3.【2017年中考湖北黄石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

指荆门山。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解析】

本诗是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首联叙事交代这次出游,颔联、颈联写景,写出在船上看到的景象,尾联抒情抒发了思乡之情。

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1)试题分析: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这样称呼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并不是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所以D项错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

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远渡荆门之外的西蜀,来到了楚地游览。

大山随着原野地势渐平,长江流进无边的原野。

月影下垂像飞来的天镜,云层幻化出海市蜃楼。

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

4.【2017届中考湖北省孝感卷】古诗词赏析(3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国家之痛和的决心。

(1分)

(2)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两句诗妙哪里?

(2分)

【答案】

(1)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

(2)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解析】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从词语的双关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9—10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2分)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2分。

修辞1分,赏析1分)

(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

(3分。

抒情方法1.5分,内容分析1.5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的浓厚感情,喷然勃发,荡气回肠,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贵品质。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2017年中考湖北省咸宁卷】阅读杜甫《望岳》,完成1~2小题。

(6分)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2)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

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学+

②A

【解析】

(1)试题分析:

赏析诗歌中精妙的字,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A.全诗紧扣“望”字,由近及远,。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2017届中考湖北荆门卷】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

下榻:

指留宿处。

行杯:

浮杯,流觞。

回:

回荡,摆动

(1)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2)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第二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2)身处岳阳楼,仿佛是在云间下榻,天上喝酒,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抒发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三四句的意思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引”“衔”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高山懂得人情,能带走诗人忧愁,表现了诗人获得自由后,与友人共享欢乐的情景。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意思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2017届中考湖北省襄阳卷】古诗词赏析(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用语精炼传神。

上片一个“”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分)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请具体谈谈。

(2分)

【答案】

(1)闭泪

(2)征人们都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解析】

(1)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

注意分析“思乡”和“建功立业”的矛盾。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6年中考

一、【2016年中考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

陈子昂的友人。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②魏绛:

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

③六郡雄:

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

④代:

代州。

⑤狐塞:

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

⑥云中:

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

燕然山。

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B

(2)用典寓意。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解析】

(1)

试题分析:

阅读全诗,结合注释内容,联系作者写作内容,理解诗歌的内容。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诗歌中有关内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

B句赏析错误,此句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并无“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B错,固选B。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2016年中考湖北荆门卷】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①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②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3分)

【答案】

①“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②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答出大意即可)

【解析】

①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首先了解链两个典故的大概内容及其蕴含的情感,从而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

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阅读诗句,把握诗句的含义,由诗句中的物引申到人的身上进行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2016年中考湖北十堰卷】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每小题2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学+

【答案】

(1)D

(2)哲理: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人生活中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

(1)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A:

“豚”指猪肉;B:

“丰收后”错;应改为:

春天祈福。

C:

“不愿”的心理活动错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2016年中考湖北孝感卷】古诗词鉴赏(3分)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1分)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2分)

【答案】

(1)诗人(自己)

(2)示例1:

“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抵,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2:

“孤烟“显示出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诗歌的表达技巧。

仔细阅读诗句,颔联两句包含着多重意蕴,征蓬: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

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

本题首先抓住“直”“圆”“孤烟”进行赏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2016年中考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分,意思对即可)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每点1分,结合词句分析加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根据诗句来判断。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是比喻,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作用,使用评价语“生动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

首先要了解此诗句文字上的意思,即(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2016年中考湖北黄石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14题。

(共4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

时值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奉命赈灾,途经潼关。

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13.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2分)

1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2分)

【答案】

13.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

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14.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的同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

本题首先要阅读注释内容,了解“潼关”之地的地理特点,由此联想到朝代更迭的历史,以此推想作者触目发感的原因。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

此诗句内容浅显,意义表达,直接从字面“兴亡”“百姓苦”即可理解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百姓同情的思想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七、【2016年中考湖北襄阳卷】古诗赏析(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尤其是“”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2分)

11.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2分)

【答案】

10.喜悦(对西湖美景喜爱);行不足。

(每空1分,共2分)

11.示例1:

“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

或:

“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季节特征。

示例2:

“新燕”——似种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

或:

“新燕”——燕是春的信使,己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意对即可,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

根据题目的提示“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人所表现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的情感,找到相关的字词。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

赏析诗句,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