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各章主要知识点x.docx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各章主要知识点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各章主要知识点x.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各章主要知识点x
第一章:
绪论
1.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属性、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关系;
2.计量经济研究的四个基本步骤
(1)建立模型(依据经济理论建立模型,通过模型识别、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建立模型);
(2)估计模型参数(满足基本假设采用最小二乘法,否则采用其他方法:
加权
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变换、广义差分法等);
(3)模型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普通模型、双对数模型、半对数模型中的经济
意义解释,见例1、例2),统计检验(T检验,拟合优度检验、F检验,联合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检验(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在时间序列模型中残
差的白噪声检验等);
(4)模型应用。
例1:
在模型中,y某类商品的消费支出,x收入,P商品价格,试对模型进行
经济意义检验,并解释1,2
的经济学含义。
lnyt0.2130.25lnxt0.31Pt,
其中参数1,2
都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可以通过(商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商品价格负相关)。
商品消费支出关于收入的弹性为0.25(ln(yt/yt1)0.25ln(xt
/xt1));
价格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需求将减少31%。
例2:
研究金融发展与贫富差距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先使贫富差距加大(恶化),尔后会使贫富差距降低(好转),成为倒U型。
贫富差距用GINI系数表示,金融发展用(贷款余额/存款总额)表示。
回归结果
为:
2
GINIt2.340.64xt1.29xt,
模型参数都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
在x的有意义的变化范围内,GINI系数的值总是大于1,细致分析后模型变的毫无意义;
同样的模型还有:
GINI系数的值总是为负
2
GINIt13.347.12xt14.31xt。
3.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数据的三种类型:
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
线性模型的概念;模型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如果
一个变量为随机变量,并与随机扰动项相关,这个变量称为内生变量),被解释
变量为内生变量,有些解释变量也为内生变量。
第二章:
回归模型
1.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与随机因果关系的区别;
2.总体回归函数与线性总体回归函数;
3.一元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
4.最小二乘估计的基本原理与最小二乘估计量的具体表达式,随机扰动项的方
差的估计方法;
5.最小二乘估计的数值性质与最小二乘估计的统计性质,样本容量变化对统计
性质的影响;
6.在回归模型中(包括对数模型)计量单位变化对模型参数估计的影响(例3);
7.样本回归直线及其性质;
8.高斯-马尔柯夫定理及其证明。
在回归模型中,我们将解释变量看成非随机变
量,但如果解释变量为随机变量,并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那么高斯-马
尔柯夫定理就不成立,实际上在此时,对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并不是一个无偏估
计;
9.总体平方和分解公式及其含义;
10.拟合优度的含义与计算,拟合优度检验的适用条件;
11.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的计算方法,T统计量与样本容量的关系,H0:
ib0的显著性检验方法,模型参数(解释变量)的置信区间(区间估
计);
12.联合检验与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方法,F统计量的具体计算方法,F统计量与
样本容量的关系;
_
13R2与F统计量、R2与R2的相互关系;
14.回归分析结果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5.利用回归模型进行点预测与区间预测;
16.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方法,普通回归模型、半对数模型、双对数模型的具体解释意义上的区别;
17.回归结果的标准表达方式。
例3:
考虑下面模型中,计量单位(如从元改变为万元)变化对模型参数的影响,
lnyt0.2130.25lnxt0.31Pt,
第三章:
回归模型的扩展
异方差的定义,异方差与模型基本假设的违背;
异方差的产生原因:
模型缺失重要解释变量、样本数据的观察误差、异常值的影
响、模型函数形式的设定误差、随机因素的影响;
存在异方差的后果:
最小二乘估计不再为有效估计(有效估计的概念)、无法正
确估计系数的标准误差、t检验的可靠性降低(具体的影响方式)、增大模型的预
测误差;
异方差的检验方法:
图示检验法(一元与多元模型的检验方法)、Goldfeld-Quandt
检验(Eviews中的实现方法)、White检验与实现方法、Park检验和Gleiser检
验与实现方法;
异方差的补救方法:
模型变换法(与Park检验和Gleiser检验的关系)、加权最
小二乘估计(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的基本思想:
怎样利用权重进行调整,更加重视
大的方差还是小的方差),模型变换方法与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的区别,建立
半对数模型或双对数模型;
自相关的定义,自相关与模型基本假设的违背,一阶自相关与高阶自相关;
自相关产生的原因:
模型中遗漏了重要的解释变量(与异方差同)、经济变量的
惯性作用、某些经济行为的滞后性、模型函数形式设置不当(与异方差同)、随
机因素的影响(与异方差同);
存在自相关性的后果:
最小二乘估计不再为有效估计、系数的标准差被严重低估
(T统计量被放大、T检验的可靠性降低)、降低模型的预测精度;
自相关的检验方法:
图示法与相关性检验(包括对残差序列进行自相关、偏自相关分析)、DW检验法(检验统计量的推导、五个区域的检验方法、DW检验法的适用条件)、高阶自相关性检验(BG检验);
自相关性的补救方法(一阶自相关的补救方法):
广义差分方法(相关系数已知,相关系数需要估计,不同的估计方法)、广义最小二乘法;
多重共线性与完全多重共线性的定义;
多重共线性的产生原因:
经济变量的内在联系、经济变量的共同变化趋势、模型
中滞后变量的影响;
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后果:
增大OLS估计量的方差、难于区分每个解释变量的单
独影响、T检验的可靠性降低(可能存在低估T统计量的情况)、回归模型缺乏
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存在多重共先线性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构建模型的目
的是为了预测,只要构建模型的样本是随机样本(样本数据中的共线性结构与总
体中的共线性结构相同),那么存在共线性的模型并不会影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法:
相关系数检验法、辅助回归模型法、变量显著性与模型
显著性的综合检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方法:
增加样本容量(共线性现象是由抽样不当造成)、直接
剔除次要的解释变量、利用先验信息方法改变模型的结构(减少解释变量的个
数)、面板数据方法、逐步回归法;
虚拟变量的定义与虚拟变量的设置、虚拟变量陷阱;
虚拟变量模型的构建方法:
加法模型及其含义、乘法模型及其含义、混合模型及
其含义,虚拟变量模型的等价形式;
虚拟变量模型的应用:
将定性因素引入模型(检验定性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
响)、模型的结构变化检验、分段回归模型的构建;
Chou检验方法及其应用。
第四章:
时间序列模型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概念(强平稳、弱平稳-协方差平稳);
2.白噪声过程是一个平稳时间序列,其线性组合亦为平稳时间序列(例4);
3.一元平稳时间序列建模时的模型识别:
自回归模型的自相关系数、偏自相关
系数的特征,移动平均过程的自相关系数、偏自相关系数的特征,自回归移动平
均回归的自相关系数、偏自相关系数的特征;
4.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方法:
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的检验模型、检验的
原假设、检验结果的分析方法(例5、例6);
5.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含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的结果分析;
6.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的关系。
例4:
已知{t}为一个白噪声过程,zt0.2
t0.3t10.5t
,试证明{zt}为一个
平稳时间序列。
证明:
Etu,D(t)2Ezt0.2u0.3u0.5uu
设,则;
D(z)(0.040.090.25)20.382
t
E(ztu)(zt1u)
E[0.2(tu)0.3(t1u)0.5(t2u)][0.2(t1u)0.3(t2u)0.5(t3
0.0620.1520.212
E(ztu)(zt2u)
E[0.2(tu)0.3(t1u)0.5(t2u)][0.2(t2u)0.3(t3u)0.5(t4
0.12
而当K>2时,E(ztu)(ztku)0,因此{zt}为一个平稳时间序列。
u)]
u)]
例5:
分析在0.1和0.05、0.01三个显著性水平下,下列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问题。
表5-1股指序列单位根检验输出结果
变量(c,t,m)ADF检验值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
SH(c,0,0)-2.1636-3.47-2.86-1.SZZ(0,0,0)-0.0967-2.57-1.94-1.SZC(c,0,0)-2.2654-3.47-2.86-1.△SH(0,0,0)-48.2344-2.57-1.94-1.△SZZ(0,0,0)-47.6970-2.57-1.94-1.△SZC(0,0,0)-46.9451-2.57-1.94-1.62
其中c常数项、t趋势项、m滞后阶数。
例6:
证明随机游走过程是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ytyt1t
,其中{t}为一个白噪声过程。
第五章:
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1.时间序列单整阶数的定义,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的检验方法;
2.时间序列的单整性的相关性质;
3.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的定义与实际含义;
4.两变量协整关系的EG两步检验法的原理、检验模型与具体实现方法;
第六章:
ARCH模型及其拓展形式
1.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集聚现象与厚尾现象;
2.ARCH模型的基本思想、基本形式与模型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