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6218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docx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

 

 

摘要 随着经验实证主义的衰落,心理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人们对理论和经验观察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理论不再是经验观察的附属物,相反,经验事实是被理论决定的。

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和归纳,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以库恩的范式论、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理论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

因为经验事实由于受到理论的污染,不再是一种客观的标准。

在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的评价标准可建立在概念和逻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以及实践和应用的水平上。

关键词 理论心理学 后经验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后现代主义 范式论

分类号

 

经验主义曾经是心理学的元理论基础。

依照经验主义科学观,科学研究始于经验观察,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任何脱离经验事实的理论和概念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心理科学成为搜集经验事实的操作活动,理论思维成为第二位的,次要的,有时甚至成为不必要的和被禁止的。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曾经宣称[1],科学中没有理论问题,即使逻辑问题也应该通过实验来解决,因此理论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是不必要的。

理论心理学的发展由此陷入了低谷。

然而,随着经验主义及其现代的代表—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心理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里,人们对理论和经验观察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理论不再是经验观察的附属物,相反,经验事实是被理论决定的。

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一个经验事实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这样一来,理论被重新赋予了重要价值与作用。

以理论研究为己任的理论心理学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2]、[3]

1.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蕴含

在经验主义盛行的年代里,经验观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理论都必须还原为经验命题而受到经验观察的最终检验。

理论概念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们的意义在于证实的方法。

依据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所有的命题、陈述和理论观点都必须依据经验,从经验观察中提炼和抽取,任何理论概念表述的都必须是经验观察获取的事实和内容,只有能被经验观察证实或证伪,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和非科学的。

行为主义排斥心理、意识等概念,强调概念的操作定义,所依据的正是这样一种经验主义的观点。

在这样一种思想体系中,心理学家对理论的理解是非常狭窄的:

第一,理论是对事实的归纳和抽象。

这是心理学家对理论最流行的看法。

依据这种观点,理论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依附于事实,是心理学家在经过长期艰苦的事实搜集之后的归纳整理工作。

心理学家对所得到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抽象,从中概括出概念、定律和思想观念等一般性的原理,这些一般性的原理组合起来的体系就构成了理论的雏型。

但是,由于理论是经验材料的归纳和概括,因而理论是或然的,没有必然的普遍意义。

第二,理论是对事实的解释。

科学的首要活动是经验事实的搜集,但是经验事实是零散的,有时事实与事实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因此需要理论家来做“勾缝”的工作,找出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解释矛盾与冲突的事实。

在这里,理论成为艰苦的事实搜集之后的“弥补性的”工作。

第三,理论是实验假设的来源。

实验作为经验观察的最高和最科学的形式是经验主义最推崇的研究方法。

但是心理学家在实验进行之前,总是首先具有某种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个假设,如果这个假设通过了实验验证,则成为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如果不能通过,假设则被抛弃。

行为主义者赫尔的假设–演绎理论体系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观点。

在这里,虽然理论假设在实验的设计中扮演了某种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理论假设仍然是被经验证实左右的,因而同其他两种观点一样,都限制了理论本应发挥的能动作用,是对“理论”的狭隘理解。

上述观点的核心在于认为理论是被动的、消极的,是为经验观察所决定的。

以这种观点为指导,必然轻视理论心理学的工作。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赫尔的理论体系失败以后,心理学家就丧失了对理论的兴趣,转而开始探讨经验事实概括的“模型”(model)。

以模型的构建取代了理论的探讨。

实际上,经验主义观点在哲学中早就受到批判。

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标志着科学哲学进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

科学哲学家波普认为,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因为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而目的性和选择性是理论观念的作用,且观察中有理解,有理论观念的指导,是在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

因此,理论先于经验观察。

另一位科学哲学家汉森(Hanson,N.R)在其著名的《发现的模式》一书中,阐述了“观察负载理论”的思想,汉森指出,观察是一种负载理论的活动,决定观察者看到什么,并不取决于观察者的视网膜映象,而是取决于观察者已有的理论概念,他已有知识决定了他对某一事物的观察。

[4]汉森关于“观察负载理论”的命题从根本上否定了经验主义的知识标准,给了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最主要代表—逻辑实证主义以致命的打击,为心理学家重新认为理论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典型学说是库恩的范式论。

[5]范式论同样强调了理论的能动作用。

在库恩的范式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范式”。

范式首先是一种“理论框架”或“认识模型”,归根结底是一种理论体系。

依照库恩的观点,在常规科学时期,理论范式决定了研究问题的选择,决定了经验事实的搜集。

科学活动的目标就是把一切都纳入范式的规则和框架中,在这里,理论的能动作用是明显的,与理论框架不一致的事实是经验观察所不能达到的。

科学革命之后,理论的作用更加明显,革命前的鸭子在新的理论框架内可能变成了兔子,因为经验事实是相对于范式的,经验观察得到的东西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内才能被理解和认识。

这就是说,相对于经验观察,理论是首要的和第一位的。

理论决定了哪些观察到的东西是事实,哪些观察到的东西不是事实。

在这里,理论的作用得到了彰显,科学理论重新获得了它应该得到的尊重。

以理论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理论心理学也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心理学家对“理论”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在经验主义时代,“理论经常被视为传统科学方法的仆人,即理论被视为方法的一个部分。

理论要么被看作是能提供可验证假设的思辨,要么看成是系统观察后逻辑推理的结果。

从这种狭隘的观点来看,理论不具有评价的根据和批判的功能……”[6]但是在后经验主义时代,理论的首要功能是评价和批判,是心理学家对自己经验工作的反思和反省。

“理论与其说是有关人类行为案例的总结,不如说是使心理学家从无效的、压抑性的概念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方式。

特别是建筑在理性上的批评将使得心理学家辨别出置根于特定一组假设中的问题及其各种社会建制化的表现,把心理学家从机械重复中解救出来。

”[7]

与经验主义的观点相反,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并非来源于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操作活动。

它不是经验事实搜集之后的概括和归纳。

观察和实验由于受到个体经验的限制,不可能超越时间、地点和具体样本的局限,因而难以产生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无论搜集资料的经验活动工作量多么巨大,所得到的数据多么精确,成熟的科学理论也不可能在这种活动中产生。

从科学的发展史上来看,理论家往往通过纯粹的思辨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概念,如原子、光波、相对论等等。

这些理论概念最初并没有观察和实验的资料作为基础。

它们纯粹是抽象思维的产物,但是这些理论概念对以后的科学实践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强调理论的社会建构特性。

经验主义主张经验事实与理论概念的一致性观点,认为理论是经验事实的写照。

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理论本身是独立的,是思想家在科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建构和发明。

理论概念不是经验归纳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建构,是置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的人们协商、对话的结果。

总之,理论是“发明”的,而不是不是对经验资料的“归纳和概括”。

最后,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是一种对话。

它不像经验主义那样,宣称自己的理论是经过检验的真理,是确定的和永恒的。

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每一种理论体系都宣称自己的唯一正确性,但最终的事实证明了它们的暂时性。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理论既然是一种社会建构,那么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派和人物各自有其自己的建构,因而任何一种建构都没有特权宣称自己的理论观点是永恒的真理。

相反,理论仅仅是暂时性的,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对话过程,可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补充和修正。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经验主义和后经验主义代表了两种理论倾向,但是两者之间的对立是相对的。

在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上,两者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两者的主张又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如后现代心理学尽管强调理论的社会建构特性,但是仍然通过经验实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2.后经验主义时代理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在经验主义盛行的岁月里,理论心理学家的工作主要是对所搜集到的经验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

以这种方式得到的理论最多可称之为“小理论”,或者更为精确地说,是一种经验“模型”。

随着经验主义科学观的动摇,理论心理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从总体上讲,那种把理论视为知识的宏大总结、纯粹理性的、摆脱了价值偏见的传统观点正缓慢地遁入历史。

理论倾向的心理学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为心理学的理论工作寻找一个基础原理。

”[7]那么,理论心理学以什么样的原理作为其哲学基础,才能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呢?

2.1范式伦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指出,库恩的范式论是典型的后经验主义学说。

可以说,范式论的确立促进了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

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首先是一种理论框架或结构,这种理论框架的作用有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限制了常规科学的研究范围。

科学家根据理论范式规定的范围从事研究活动,对范围之外的现象视而不见。

第二,范式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理论范式一经确立,就为科学问题的解决规定了路径。

经验主义可以说是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理论范式。

以这种范式为指导,观察、实验等经验操作成为标准的科学方法,其他方式方法则被边缘化。

第三,范式也是一种态度和信念,是一种习惯性的约束力量,是科学家仿照它们进行自己工作的题解,是指导科学家工作的一种定向方式。

上述观点都说明了作为理论体系的范式对于科学活动的指导意义。

以这种观点作为理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理论探讨的重要性则不言自明了。

库恩的范式论也为心理学确立了一种非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经验主义一直是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在经验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西方主流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楷模,立足于客观方法,强调经验事实对理论的决定作用,反对对人类心灵主观一面的任何理论探索。

而库恩的范式论指出了范式的主观和非理性方面,指出了科学活动中的社会文化属性。

对于科学活动的人文和非理性方面,传统的经验实证方法是力不从心的,只能视而不见或敬而远之。

库恩则使用释义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样,都需要释义学的诠释,这就为确立一种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为诠释这种理论思维方式进入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2现象学

实证论的经验主义观点把科学研究限制在经验的范围内,主张只有那些从经验上可观察和共证的事实和经验实证方法才具有科学意义,。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则提出了另外一种科学观,指出意识的形而上学思辨也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胡塞尔认为,经验实证方法仅仅强调了客观性而忽视了主观性,割裂了主客体的统一关系,限制了科学研究的范围。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事实的科学,任何超出经验事实以外的问题,如有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是一个不能由事实来加以控制以便作出结论的问题,因此科学必须拒斥形而上学。

但是胡塞尔而从主体性出发,以“纯粹意识”的探索作为一切科学的出发点,因而认为形而上学思辨是科学的皇后。

形而上学之所以被贬低,并非形而上学本身的错误,而是因为没有找到形而上学的可靠方法。

一旦澄清了“纯粹意识”,给形而上学建立一个可靠的出发点,形而上学就会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现象学方法就为达到这个出发点提供可靠的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有利于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因为经验实证方法强调了经验事实搜集程序的重要性,非经验的理论思维成为科学的禁区,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和束缚。

胡塞尔把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辨作为科学方法,为理论思维作为科学的合理方法奠定了基础,必然有利于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2.3释义学

释义学最初是神学和古文献学中的一种方法,用以诠释圣经和古典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rmacher,F)将研究神学和古文献学的释义学方法扩展到人文科学领域,主张释义学方法不仅是正确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进入人们精神世界、获取人文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狄尔泰则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释义学在人文科学中的一般方法论地位,他认为对自然要进行说明,对精神生活则需要理解和解释,以阐明其价值和意义,人文科学借助于释义学对意义的客观理解方法,可以达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

后来,加达默尔(Gadamer,H-G)把方法论的释义学发展为本体论的释义学,认为对意义的理解具有人类存在的本体论特征。

释义学对理论心理学的意义是:

第一,释义学方法同人文科学中的经验实证方法是对立的。

依据经验主义科学观,知识具有客观的性质,所有的知识必须经过经验实证的检验,而释义学强调的是通过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诠释,揭示人类经验的意义和价值,释义学由此成为人文科学的合理方法,打破了经验实证方法的坚冰,有利于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释义学方法归根结底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方法。

所谓释义是通过“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置于他人或作品的精神境界中,体验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实现诠释者的视界同文本视界的融合。

本来这种理论思维方式是经验主义科学观所拒斥的,但是释义学确立了这种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合法地位,有利于心理学家充分认识理论思维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释义学也可以为理论心理学的知识提供合法性。

传统上,只有经验实证方法获取的知识才具有合法的地位。

释义学则从“移情”的角度,强调诠释者进入文本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客观理解”。

以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同样具有科学合法性。

理论思维知识的合理性得到了进一步确证。

2.4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是西方心理学中的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

[8]它主张心理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特性,认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明”的,而不是通过经验实证方法“发现”的。

所有的知识皆为一种社会建构,是置根于特定历史和文化的人们协商、对话的结果。

心理现象,包括意识、情绪、认知等并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某个地方,而是一种文化的、语言的建构。

所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格、态度、情绪、认知等并非一种内在的实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心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心理现象提出不同的看法。

这说明并不存在一个超越历史和文化的内在的意识和心理结构。

所谓的实在、精神实体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

社会建构论强调了理论建构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在经验实证主义那里,理论是事实搜集之后的闲暇活动,然而,社会建构论接受库恩的观点,认为理论对经验事实具有制约作用,“科学事实部分地依赖于科学话语的变化,有关实在的科学描绘并不仅仅是科学发现的结果,也是通过符号表述的,并为科学群体的一致意见所确证”。

[9]经验事实是相对的,是特定社会的文化建构。

其次,理论并非是从经验事实中概括出来的,而是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三,既然概念、理论和假设都是一种理论建构,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建构的价值问题。

怎样建构一种更好的,、更实用的理论观点呢?

这就需要理论思维的训练。

3.后经验主义时代“理论”的评价标准

在经验主义的条件下,对理论的评价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与经验证据的相符或与经验证据的一致性。

任何理论只有经过经验的验证,与事实具有相符性,有证据的支持,才具备真理的特征。

所以,当代心理学的争论总是围绕着证据和方法。

经常的情况是:

各种理论观点都有自己的经验数据,都宣称自己的观点具有真理性,而对立一方的方法是错误的,数据是不可信的。

双方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这暴露出与经验事实的相符性作为理论评价标准的脆弱性。

在后经验主义条件下,由于经验事实及其验证的方法本身都是理论决定的,因而与经验证据的相符不再是唯一的理论评价标准。

理论的评价除了传统的简约性、概括性、紧凑性等传统的标准外,还可以考虑下列标准:

3.1概念与逻辑标准

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评判标准。

理论的评价并不需要时时处处寻求经验实证的数据。

依照库恩的观点,经验数据并不是独立于理论的,不同的理论框架之下,所得到的数据可能完全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对立的双方总能找到支持自己的数据的原因。

理论心理学寻求更为简单的评判标准。

它采用概念水平的逻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功能。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判断理论概念的真伪:

若某一理论体系中既包含着命题F,也包含着命题非F,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个理论概念连逻辑检验都不能通过,那么还有什么必要付诸于实践检验呢?

评判理论的真伪经常使用的是前验评价,即经验评价之前进行的理论分析。

逻辑和概念水平的分析是前验评价的重要方法。

概念和逻辑水平上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分析理论内部各要素之间在逻辑上是否相容和一致。

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理论的整体,如果要素之间逻辑上不一致,理论本身的合理性就失去了基础。

第二,分析该理论与处于背景知识中的其他理论的相容和一致性。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背景知识,该理论可以从新颖性方面超越背景理论,但是在性质上必须保持相互之间的相容性。

第三,分析理论与该理论建立者所持认识论、方法论的相容性。

任何理论家都持有一定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观点,其理论在逻辑上应该与他所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保持一致。

概念和逻辑水平的分析曾经在心理学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家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语言强化说的批评就建筑在概念和逻辑分析的水平上。

乔姆斯基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儿童复杂的语言获得过程不可能建筑在刺激与强化的经验水平上,而是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在发挥作用。

[10]乔姆斯基的观点并没有经验数据的支持,但是却给了行为主义沉重的一击,导致了行为主义的衰落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3.2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标准

经验主义一个典型命题是:

科学是事实的科学,科学的目标是求真,科学知识是有关事实陈述的集合,与功利或善恶等价值评价无关,更与社会的意识形态要求无涉。

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通过对“是”与“该”的划分,从逻辑上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区分开,认为从“是与不是”的命题中推断不出“该与不该”的命题。

换言之,从事实的描述性说明中得不出价值或道德的准则和规定。

这种“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的科学观对西方主流心理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价值无涉的心理科学观支持了经验主义的理论评价标准,认为心理学理论的唯一评价标准是与心理事实的客观一致性。

价值评判和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是科学心理学所不允许的。

主流心理学一直宣称它的研究结论经过了实验验证,是科学的客观真理,与价值和意识形态无涉。

所以它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适用于西方文化,也适用于非西方文化;不仅适用于白人,也适用于其他有色人种。

但是多元文化论的研究表明,[11]西方主流心理学是白人中产阶级的心理学,反映的是白人中产阶级的行为特征。

多元文化认为:

“西方心理学倾向于从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把得之于主要人口的成果和理论应用于所有的群体”。

[12]由于西方社会中占优势的群体是白人群体。

白人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在西方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因此,以白人文化为中心,忽视其它弱势群体文化的现象就变得非常普遍,其结果是心理学成为白人的心理学,强化了白人至上的价值观念。

女权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13]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貌似“客观”、“中立”,实际上却强化了父权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损害了女性的价值和利益,起到了一种维持社会现状的作用,不利于女性权力的保障。

因此,心理学的所有理论都不能逃脱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任何一种理论都反映了一定意识形态的要求,任何一种理论也都有意或无意地把我们面对的世界划分成几种范畴,把我们的注意导向生活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其他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赋予研究对象以某种价值和意义。

当心理学的理论把某些行为看作是“正常的”、“处在正态分布中的”时候,与此不一致的行为就从价值上被贬低为“变态的”或“出轨的”,在这一过程中,阐明了“该与不该”的价值选择。

所以,理论的评价是可以在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水平上进行的。

通过分析理论的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可以判断理论的好坏优劣。

3.3修辞和叙事的标准

修辞和叙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一直是受到经验实证科学观的排斥。

从经验主义的观点来看,科学理论通过中性的语言,以逻辑的、客观的方式表现自身,与文学的叙事和修辞手段没有任何联系。

科学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某种叙事和修辞方式让人折服。

但是后现代主义揭示出真理的社会建构特性:

真理不是通过客观方法“发现”的,而是一种“发明”,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建构。

[14]理论既然丧失了真理性,成为一种社会建构,那么理论怎样为人们所接受?

为什么人们接受这个理论,而不接受那个理论呢?

为什么这一理论比其他理论更具有吸引力呢?

为什么西方主流心理学偏爱统计、测量、表格和图形来表现理论观点,而忽视定性描述、质化分析和释义学方法呢?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修辞和叙事的问题。

理论之所以为人们所接受或喜爱,并非因为理论有充足的证据,而是因为理论具有适当的修辞和叙事手段,使得理论具备了更大的说服力。

修辞是理论的一种劝导艺术,叙事是理论的一种表现方式,两者在本质上通过一定的表述方式,提高理论的劝导和说服力,增加理论的可靠性和可信任度。

在经验主义盛行的时期,统计、测量等量化的方法就是一种增加理论可信度的修辞手段,不使用这种手段就不能为主流科学杂志所接受,也无法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在1930年至1960年这段时间里,实验方法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独一无二的修辞手段,通过实验方法获得的知识具备了最大的可信度,其他方法获得的知识都被贬抑到学科的边缘。

[15]因此,修辞和叙事并不是文学研究的独有产物,实际上,科学也在运用这种手段,以增加理论的魅力。

就像尼采认为的那样,科学陈述其实都建立在修辞的操作上。

修辞和叙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修饰与表现,也是一种本质的陈述与建构。

通过修辞和叙事手段,理论可获得语言系统的形式化和公理化表述,为判断理论陈述的一致性和完美性提供了形式化的标准。

同时,修辞和叙事作为一种方法论也是一个发明、创造和批判的过程,是一个理论意义的重建过程。

此外,修辞和叙事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理论的探索不仅包括发现与证实,也包括辩护与争论。

修辞和叙事手段的应用本身就是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认识论的地位,为理论的选择和比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4.实践和应用的标准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理论与实践不是处在分离的状态。

传统的观点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实践也受到理论的指导。

但是在后经验主义的条件下,这样一种观点丧失了依据。

因为理论已经不再是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只不过是人的一种话语形式,是在特定的领域之内的一种谈话和写作方式,一种意义创造过程的构成成分,通过这一过程,实在、理性、价值体系得以建构。

这样一来,理论同样也置根于非语言的行动模式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理论通常维持了一种特定的生活形式,改变这种话语,就潜在地改变了传统的行动模式。

实际上,理论同其他的人类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7]这意味着,理论同社会实践是交融的:

理论话语是社会互动中的人们协商和建构的产物,同时,社会生活的实践者也利用理论话语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

理论话语成为有效的实践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则评价一种理论的标准可以看其与实践的融合性,即是否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更有效、更有意义、更有理论色彩。

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意味着理论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

在后经验主义时代,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不再是理论检验的依据,但这并不是主张“怎么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