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地图考前梳理.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地图考前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地图考前梳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地图考前梳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知识地图考前梳理
第一部分:
记叙文阅读答题思路总纲
1、概括能力
阅读四能力
3、判定分析①②
2、理解表述②③
虚实相应法③
记叙
文考
点与
题型
分析
4、赏析能力①②
渲染、扬抑、直间接描写、象征等共八种
主题表现考点点
内容关系考点
铺垫、照应、对比、衬托
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线索
文章结构考点
写作踩分词①
生动、适体
表达方式考点
叙述、描写、抒情
分析、赏析、品析
文章语言考点
虚实相应法③
分值与答题结构
具体题型
第1题、判定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第
(1)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3)文章第
(2)段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4)指出第5自然段中采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
说明:
左图是所有描写方法及作用:
答题时:
点出描写方法占1分;点出描写出了XX占一分;点出作用再占一分;点出思想情感再占一分,根据分值确定要答出哪几点。
第2题:
判定文章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1)开头划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2)品味第(16)段,结合全文,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3分)
(3)文章第
(2)段中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情指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分)
(4)本文的结尾安排非常新颖,请分析其妙处(3分)
(5)本文照后一段写到老人说自己其实并不姓猴,这与上文的哪一处情节相互照应(3分)?
说明:
答此题时,往往会与文章材料安排中的铺垫、照应相关联。
如开头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第3题:
判定文章材料的搭配及作用
(1)、文章中为什么在写小女孩的同时,还要写到她的小伙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在遇到有人在雪地被冻僵时,作者多次写到两人不同的反应,请试析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3)、文章第9—12段内容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述,你是否建议删掉,为什么?
(5分)
(4)、文章中写“淡竹”的同时,也写到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这样的安排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5)、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分)
(6)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3分)
说明:
凡事涉及到文章中“实”的之间的关系的内容,都可以用材料间的四种关系来答。
图表中附着四重关系及作用。
第4题:
判定修辞方法及分析作用
(1)、第(13)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2)、文章运用了排比、比哈等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3)、请从下列鉴赏的角度任选一个,结合原文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第5题:
判定说明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两种,分析其作用?
(3分)
说明方法
判定特征
所起作用
1
举例子
会列举出具体事例来对前面提到的情况加以说明。
易于理解、具体、可信
2
列数字
会通过具体、准确的数量和比来说明相关情况。
准确,有说服力
3
作比较
对事物的相同或不同点进行比较。
突出事物特征
4
引资料
引用事实性资料或人物言论,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功能或作用。
内容丰富、有说服力
5
下定义
相当于对一个名词或概念进行解释,揭示其本质,语言要求简洁、完整、严谨。
严谨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6
做诠释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某些方向解释事物或某个概念。
通俗易懂
7
打比方
其实就是放在说明文里的比喻句。
生动形象
8
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具体生动
9
列图表
通过图表来说明事物
一目了然
10
分类别
分门别类地对事物进行说明
条理清晰
第6题:
第8段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如“湘妃竹身上的斑点和它生长的土壤大有关系。
”中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文字简评方法与技巧:
凡是在说明文中遇到“极可能”、“接近”、“绝大多数”、“几乎全部”、“估计”
、“预计”、“大概”一类的词,问你能否去掉,一律回答不能,然后回答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比如说“极可能”表示可能性非常大,但也许还会有例外情况出现,在解释完这个词的意思之后,记上加上四个字“准确严谨”。
如例题中的答案为“答:
不能去掉,因为‘大多数’指的是多数情形,但不排除有例外,它的存在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准确严谨,因此应当保留.
参考答案:
不能去取,“大”字说明了斑点和土壤关系非常密切,去掉后,就使斑点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密切的程度减轻了,语言也就不准确准确严谨,符合实情。
第7题:
判定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
(摆事实、事例论证)
答题模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的中心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再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模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模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论证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模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第8题:
语言赏析:
(1)(刘爷爷)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XX的美丽景像
说明:
语言生动的五个途径,也是赏析的要点,
第九题:
判定分析主题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
考核点为本文是如何突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
附:
去年所发真题答题思路点评(无需看原文,只用看题和答题思路还有答案)
1.常伴一轮明月
1.请根据第②段中加波浪线诗句的意境,用40字左右描绘出一幅亮丽的“春江月夜图”。
(3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题目里面出现了个关键词——“描绘”,答题时结合语文知识地图第一册第1讲的内容,从外形、声音、色彩、动态中的某一至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描绘。
2.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顺其思路,将第③段中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
(2分)
不论是花香幽幽的春天,还是清风鸣蝉的夏日,不论 ,还是 ,皆别有一番情致。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考核学生对叙述顺序的判定,这段话所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因此,在补充时要按秋、冬的顺序进行。
3.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真的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句话的双关义。
(2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运用“虚实相应法”答题,前面陈述“实”的所指,后面部分“虚“的相应,“虚”指的是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3分)无统一答案。
但一要有具体的描写对象;二要色彩和画面感强;三要语言优美整齐。
具体评分过程中可根据以上要求分三个等级渐次记分。
2、(2分)无统一答案。
但必须是按秋、冬顺序,句式相同。
(例句:
不论是红叶烂漫的秋季,还是银装素裹的冬时。
)3(2分)表面含义是指自然的明月照亮了黑暗的山路,深层含义是指山僧的话能够使偷儿的心灵,去掉他内心的邪念、杂念。
欢迎您的关注和推荐,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
您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2.寻石记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语文知识地图第一册第6讲所学内容,铺垫的三大作用之一。
2.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
(2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A句,知识地图第一册第1讲所讲,描写低等动物时用声音和动态,这里答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
3.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
(4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表面上,是道理解表述题,实际上仍为一道概括能力题,按第2册中所讲,采用虚实相应法中的“凡是概括题,一概答实“来答题,即陈述事实和行为。
4.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按“虚实相应法”答题,在答“虚”的思想情感时,先由“实”引出,因此,先要陈述事实或人物行为,再引出“虚”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为下文写寻石作铺垫,以抓白军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A 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富于想象力。
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
(答这道题我用时超过2分钟)
3.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4.无知者无畏。
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3.世上最好的地方
1.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作用?
(4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这是道综合题,从知识地图第一册第7讲来看,它在文章中起到了铺垫作文;第12讲主题表现手法中对比。
而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片,因此要回答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
2.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
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
(4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语文知识地图第二册所学内容,在第一册8讲中也讲到,在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时,可以按“虚实相应法”答题,也就是承着“实”的故事情节的进展,对应着写出人物“虚”的情感变化,每一次故事的递进、转折,直至高潮和结果,一一相应。
参考答案:
1.(4分)①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2分)②同后文形成对比(1分),为作者表达对故乡家的思念做好铺垫(1分)。
3.(4分)得意——不满足——悠然自得——向往——自由舒心——牵挂(或惦念)(“牵挂”或“惦念”1分,前五个词语任意答出四个得3分,答出三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1分)
4.往事回忆:
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知识地图第一册第8讲和第二册概括能力专题中均讲到要点,概括一个人的形象或性格特点时,从三方面进行,一是人物行为;二是事件;三是侧面描写。
因此,可以结合上两讲所学内容,来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按“虚实相应法”,“毅然”为虚,因此要陈述事实。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
(4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按“虚实相应法”,文章题目中所陈述内容为事实,为“实”,因此,答案当为“虚”,表达思想情感。
5.文中说:
“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按“虚实相应法”,文章题目中所陈述内容为事实,为“实”,因此,答案当为“虚”,表达思想情感,在今后答题中,凡问两到两处内容是否相矛盾时,文中一处则为“实”的所指,指行为或事实。
另一处则为“虚”,代指人物的思想情感因素。
1.(4分)答:
外公是一个教子有方的,恪守孝道的,慈爱的老人(地主)(头面人物)。
(以上三点答正确一个给2分,正确两个给3分。
)3.(4分)①(2分)答:
“毅然”是说舅舅果断迅速地辞去职务,没有丝毫的犹豫。
(意思相近即给分)②(2分)答:
“剥蚀”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
(意思相近即给分)4.(4分)答:
这句话既是陈氏家教的追求,又是陈氏家风的真实反映(写照):
祖辈的美德已经代代相传(2分);“祖德流芳”揭示了文中人物行为的原因(1分),同时也是文章的情感线索(1分)。
(注意:
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有理,也酌情给分)5.(4分)答:
不矛盾(1分);外公不是言行不一的人,这样做是由于他认为行孝道并不是要守在父母的身边,否则当初他年轻时就不该离开老母到外谋事,也不会命令舅舅考取金陵大学(2分);外公更看重的是儿女要有发展,要有成就,为祖上扬名(1分)。
(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5.又临黄河岸
1.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4分)
地点
流泪原因
内心情感
第一次
山村里
①
悲愤痛苦
第二次
火车上
想到祖国获得新生
②
第三次
黄河岸
③
④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典型的“虚实相应法”,流泪原因项中,所填入的皆为“实”,即事实、场面、背影或行为;内心情感处所要填入的,则皆为相对应的“虚”,即人物在当时情境下的思想情感。
2.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__________,引起了下文所写的________。
(4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知识地图第一册第10讲所学内容,结合文章结构中过渡的作用,进行答题。
3.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个字)(5分)
语文知识地图说明:
按第一册第1、2讲所学,凡是语言赏析,只选有描写或修辞的句子,并答出其作用。
所有类似的题,都是从描写或修辞中任选其一。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
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
2.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②看到黄河的情景
3.答案略
欢迎您的关注和推荐,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
您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