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5075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

《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延周治校名言.docx

陈延周治校名言

陈延周治校名言

 (2009-03-0513:

47:

51)

    再微小的改变,只要是朝着好的方向变化,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对教育中的每个具体生命的成全。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性格、情绪和生活上具体的困难,校长不沟通,或总是在自己预设的立场上“兴师问罪”,只会让自己变成教师熟悉的“陌生人”。

   培养教师和“煮汤圆”一样,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浮不起来的“汤圆”。

   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温情。

   校长不仅是教育科研的引领者,更是服务者。

   学校管理就是要遵从师生的天性,遵循教育的本质,从能改变的地方一点一滴去努力。

花钱买书,是一项长期投资,它必定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无形的巨大的财富。

教育是精耕细作的农业,只管追求“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育人目标,切莫过分追逐层层下达的评比指标。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陈延周很喜欢泰戈尔的这句诗:

“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或许他从中深刻悟到了何谓“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他所做的是一个又一个营造温馨校园的细节:

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温情——橱窗里,新一届“马小之星”正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走廊上,学生们的得意杰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室里、图书角、生物角、科技角、游戏角……每一处都带给人新奇与童趣,每一处都是“苦心经营”的花园、学园、家园、乐园。

陈延周从茶的本性入手,又进一步悟到:

“茶,人在草木中也。

所谓人在草木中,乃遵循自然也,所以,生命化教育就是遵从人的天性,遵循教育的本质,从能改变的地方一点一滴去努力。

此文系网上转载。

中国的教育何时能真正从工业化模式转向农业化经营!

小学小傻、中学中傻、大学大傻、硕士博士超傻、博士后傻上加傻!

说谁呢?

你一定猜对了,就是中国现行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可怜学子。

当然,“傻”的表现是有历史特征的,在这里指相对于现代标准和健康发展而言。

拿中国学生和发达国家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拿脑力培养的全面性、有效性相比,拿巅峰对决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相比,中国学生逊色很多;中国培养的所谓人才,在智慧领域的全球竞争中常常落败,头脑如同上了枷锁,糟糕得让人揪心。

所以中国学者科技发明少,高科技知识产权很少有中国人的份额,相关产业的核心产品基本依赖国外。

国人曾经嘲笑解放牌汽车30年老面孔不变,而后又30年,中国汽车工业和先进国家相比,技术水平仍然相差至少20年。

中国的教育模式如此不堪,有观念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

这些原因大有毒素,它们化合成教育体系三大恶劣倾向和邪门绝技——培养脑蛮力、谋杀创造力、摧毁学生的生理健康。

1、培养脑蛮力

蛮力是指猛而死的力气,通常指体力的运用上,粗鲁、顶牛,缺乏巧劲。

而在脑力运用上也有蛮力,指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由于推行填粪式教育方式,学生一辈子用不着的东西,决定学生的一辈子,造成死记硬背比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更有利于考试的局面。

于是学生们纷纷死记概念、公式、解题方式和思维逻辑,放弃分析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畸形记忆力,终使学生脑蛮力强大,总体智力虚弱。

2、谋杀创造力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仅是被忽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谋杀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只允许学生按照标准答案解题,禁锢哲学思维,限制科学想象,压制创造欲望。

在学校中,善于独立思考和富有创造才能的学生被视作异类和危险分子,受到打击和排斥。

在社会其他部门也往往如此。

最终谋杀的是国民的创造力。

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脑残的民族,就象全民跛足,虽然也能走路,但步履维艰。

3、摧毁生理健康

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进行填鸭式教育,高压之下摧毁学生的生理健康。

少年儿童负担过重的体力劳动,身体易侏儒化;承受过重的脑力训练,大脑发育也会僵化;因为健康发育需要养护,需要宽松的教育形式,寓教于乐,劳逸结合,快乐成长。

长期重压只会带来伤害性结果。

而脑神经的发育和连接方式,也与各种才能的训练有关,全面训练方有完善的脑力,片面记忆训练必然形成死脑筋。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得越多,遭受训练时间越长,头脑损毁越厉害,终由小傻变大傻,大傻变超傻,日益接近白痴学者。

许多原本天赋很好的学生,到了博士后,大脑基本僵死,充其量是个庸才,是个记忆机器;即便落笔成章、口若悬河,但撒满纸间的都是糟卤糟糠,滔滔涌出的全是污泥浊水。

即便给他们吃一百个豹子胆,让他们挑战权威,他们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无法走出前人的概念和定律;因为他们的脑神经连接是死记型的,知识结构是封闭型的,性格是奴才型的,根本无法突破前人的窠臼。

这些可怜人当中遭受摧残最严重的,特别是受到“有关方面”进一步手术加工的人,头脑和人性象被阉割过的一样,在权威面前奴颜婢膝,在百姓面前耍狠泼辣。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卑劣行为,即爱用太监腔调指责创造性思维“有病”。

这些可怜虫实在是愚昧到了极点。

只有少数天生具备反抗精神的人,敢于藐视体制的权威,奋力突围,状况才有所好转。

更多有天赋但不喜欢死读书的学生,因为无法适应恶劣的教育模式,失去成才机会,被压制,被边缘化,被迫平庸,甚至走上反社会道路。

这一切着实令人深恶痛绝!

可怜的少年儿童,何时才能获得解放?

可怜的莘莘学子,何时能够突破脑蛮力的重围?

东方胜

2011年4月30日写于上海佘山

在童心与灵性间把持平衡

——陈延周校长印象

沈丽新

“网友”,向来是我抗拒的词汇;未曾想“博友”却让人心生亲切。

陈延周老师是厦门市翔安区新店小学的校长,于我,他一直是个亲切的博友。

别人或者很亲热地唤他的博名“老九”甚至“老九兄”,或者尊称他“陈校长”,而我,只是一直恭敬有礼地称呼他“陈老师”。

陈老师“认识”我,应该是在我去年游学英伦期间,一开始,我日日的游学笔记其实关注到的人并不多。

但因为陈老师有过英伦游学的经历,他一直在关注我的游学笔记,几乎每篇必评,给我留下至为深刻的印象。

而我“认识”陈老师,却是在朱永通老师的笔下。

那篇《一个乡村校长的传奇》让我至为震惊:

当真有这样的校长么?

去年夏日,第一次见到张文质老师,他开玩笑:

陈延周校长是你的“头号粉丝”,对你赞不绝口。

然后也是在去年,秋日里跟朱永通老师会面,当面聆听陈老师的故事——那些酒,那幢教学楼,那个校园,那些书法,那些茶叶后面的故事啊,隽永而绵长,却也惊心动魄。

于是,马巷小学,新店小学——陈老师当校长的学校,陈丽婷,戴燕燕——陈老师辅导的名师,这些名字开始深深镌刻在心。

自己从来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或许因为朴素的文字里,尽是课堂上的细节,尽是孩子们的故事,陈老师开始关注我。

他常常会跟我联系——电话、短信、博文评论,话题总是不离开对我的欣赏与肯定。

他的校刊,曾经专门向我约稿;他的学校,与我的学校成为友好单位。

而这样意外,今年暑期,特地邀约我到他的学校,与他的教师们分享我的教学故事。

关于交流,自己的经历屈指可数。

一次是在校内与同事们分享我的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一次是南通二甲中学凌宗伟校长的突然袭击——当天的邀约,与他的老师们分享我英伦游学印象。

而这样大规模的交流,这样郑重的邀约,于我,算是初次。

从来不以为自己成功或者优秀,甚至也不敢说善于“写作”,只是习惯“记录”,记录下教育生活中的种种爱与哀愁,痛与欢欣。

这样静默的“记录”,从不以为会对别人产生辐射作用。

然而,然而,一再有家长、本地的同行、远方的博友,轻轻告诉我:

读后大有收益。

这样的意外真的是惊喜,也是美好的鼓励。

而陈老师如此胆略,竟然邀约一个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与荣誉称号的普通教师,千里迢迢与他的教师们分享我的教学故事,是给予了我怎样的信任与赞美啊!

怕辜负,这样的厚望。

不断修改着我的讲座课件与讲座提纲。

远方,是我两位尊敬的朋友,F&L,一起给我甚多建议;而身边,同行的明霞老师,更是我至为尊敬的老师与朋友,她的讲座是我最好的教材。

有陈老师的厚爱,有远方两位朋友的鼓励,有身边明霞老师的打气,也有特地赶来做听众的朱永通老师和王木春老师,我居然毫无忐忑地与明霞老师联袂翩翩走进陈老师的学校——厦门市翔安区新店中心小学。

第一次见到大榕树的江南女子,在树下,久久静默地伫立、仰望。

如此宽厚,如此伟岸,是否也是这个阔朗心境的南方校长的真实写照呢?

坐在他办公室喝茶,听他话茶道,教我如何品茶,循循善诱如面对一个小小孩童。

走进礼堂,聆听他激情洋溢的主持词,诸多过誉我的词汇与语句毫不吝啬地赠给我。

与他们的老师们交流,听到他数次为教师们改教学随笔,认真如同语文教师改学生作文,泪水涟涟的是当时的那个教师,也教我的心一再柔软。

校园里,张文质先生为新店小学拟的校训“涵泳童心激扬灵性”岂止刻在墙上,何尝不是镌刻在每一个教师的心上?

涵泳了孩子们清澈的童心,激扬的是教师们的灵性。

而他们的校长,就在童心与灵性间不断把持平衡。

因为有他在,在新店小学工作的教师们,会收获更多职业的愉悦;在新店小学读书的孩子们,会获取更多童年的快乐。

学区里的茂林小学,让我和明霞老师发自内心地流连忘返。

一所已经被撤并的村小,因为陈校长来到新店学区以后的坚持,才得以存留。

陈校长坚持的理由很简单:

这里的环境这样美,正适合读书。

——同意极了,这样清纯的理由。

如果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山区小学教书,在茂密的古老的榕树林下,在千年古柏林旁,读书、教书、看孩子们萦绕身畔,怎样的惬意?

为茂林小学的存留,更让我对陈校长心生敬意。

夕阳渐远,平林漠漠烟如织;暝色入高楼,不愿计归程,这样留恋,为榕树,为身边这么多教育旅途上同样情怀的朋友们。

2009-7-14

友善地敲打

——参加研讨会随想

 

沈丽新

 

依稀记得,09年的时候在哪一篇文字里写到过自己——“乖乖女表象背后其实有着不被瞩目的叛逆”。

时过多年,我想,自己内心的“叛逆”大概与日俱增了。

尽管,努力克制,但是,一种隐忍的格格不入却在心底无比明晰,逐渐扩大。

这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

意味着成长。

前一阵子,参加一个活动。

真没打算发言。

准备安静聆听大家的发言。

但是,一路听去,却不辨滋味!

一个老师说:

“一年级孩子入学几天后,在我的谆谆教导下,有进步了。

——对一个入学几天的一年级孩子,冠之以“进步”的美名,这是褒奖么?

还是标榜自己的成就?

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给那个孩子贴上了一个“落后”的标签?

一个才入学的孩子,他怎么谈得上“落后”于他人?

不然,何来的“进步”?

一个老师说:

“我接班时候有个孩子上课从来不发言。

但是我不放弃,经常鼓励。

两年后,在他读六年级的时候,他终于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了。

——学生愿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这与他自身的心智自然成长有关。

他不发言,并不表示他不在听。

学生在课堂上有沉默与不发言的权利。

学生从不愿意发言到愿意发言,与他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关系,这也值得教师视为自己的功劳?

那么,小学低年级几乎90%以上的孩子爱发言,到了高年级80%以上的学生不爱发言,都是教师的过错?

有几个教师愿意承担这样的过错呢?

一个老师说:

“我接班的时候,有个孩子性格特别孤僻。

因为我对他循循善诱,后来这个孩子越来越开朗了。

——我不知道这个老师是如何定义“孤僻”的。

有的孩子生性开朗活泼,有的孩子生性沉默安静。

生性内向的孩子内心一样也可能很阳光的,不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得开朗活泼的。

不开朗活泼就是“孤僻”?

“孤僻”就是老师必须要去拯救的弱势群体?

“孤僻”的孩子有朝一日开始不“孤僻”了就是老师的功劳而不是孩子的自然成长?

那次活动主题是低年级教育问题,与会者都是事先知晓的。

有个教师,花费了近半个小时,一边展示他精心准备的PPT,一边跟大家交流自己班上孩子们的情况——高年级孩子。

如此精心准备的发言,却离题万里,真令我侧目。

如果他是语文老师,他怎么去教学生写作文要围绕中心?

这个老师说“因为这些孩子们的印象很感动自己”。

可是,感动自己的东西,未必就可以不分场合地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因为,这些内容与本次活动主题无关,这样的交流,是对与会人员的不负责任,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而对于这样的行为,活动主持人居然不打断,不发表任何理性的建议,居然还特别动容地表达“很感动”。

原谅我的“叛逆”,我真觉得这样的“感动”缺乏真诚与不负责任。

如果发言的老师不自知他的不妥,他怎么教育他的学生“在一定的场合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发言”?

还有奇怪的发现。

研讨会的环节之一是提问,互相提问或者向专家提问。

可是,提问的老师们,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介绍自己,然后就是大段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尽管用谦虚的语气在陈述,但是都能听出毫不掩饰的自我肯定。

如果这是论点研讨环节,自然是应该的。

但是,在提问环节,花很多时间“自我介绍”与“陈述观点”,然后再轻描淡写提问,到底是真心提问还是在标榜自己呢?

我毫不讳言,自己也曾这样可笑过!

有一年,王崧舟老师到石梅上课、作讲座。

讲座中他提到《红楼梦》,他亦、是个资深红学粉丝。

讲座最后环节留给老师们提问。

我抢着第一个“提问”。

但是,在“提问”之前急着介绍自己“是个英语教师”,然后陈述“酷爱红楼”,然后才提出问题。

今时今日回首,很为那时的自己汗颜!

虽然,那会我的自我介绍与陈述的篇幅不算长,但是,绝对多余!

那样的自我介绍与陈述,就彰显了我的浮躁与不踏实。

我的浮躁与不踏实,又岂止这一回!

生有涯,而成长没有止境。

回首自己,也曾灰色与苍白,甚至肤浅与可笑。

读我08年那会的博文,即可见证。

但是,我并不打算删除那些肤浅与可笑。

因为,面对那些肤浅与可笑,才能感悟到自己今时今日的成长。

而每一点一滴的成长,都是很痛的。

所谓“生长痛”吧?

每一点成长,都是对过往自己引以为傲的地方的批评与否定。

不管是来自他人还是自己的否定与批评,面对它们,接纳它们,都会很痛很痛,都是极其需要勇气的。

甚至,是需要福慧与运气的!

感谢上苍,我有那样的福慧,得遇毫不客气批评与否定我却又真正爱惜我的朋友,才可以一点一点进益吧?

当然,我还是尽力含蓄着,所以,上述观点,在那个会场里我只是罗列在笔记本上,没有发言。

今日诉诸笔端,不介意引人侧目,不介意有人对号入座。

如果能令一些老师也能感觉疼痛,其实于他们身后的孩子们有益的。

我愿意自己不断被敲打着亲历“生长痛”,也愿意友善地试试敲打他人——

2012/3/20

以母亲的名义

 

沈丽新

 

下班后正忙着做饭,霞的母亲打电话进来。

因为刚结束期末考试,自然是想知道孩子的考试成绩。

我很抱歉地答复“教育局规定只能宣布等第不能宣布分数”,她不无遗憾地接受。

聊了几句孩子学习中该注意的问题,她又跟我确认了第二天要孩子补交的一笔钱,然后,她才小心翼翼跟我提另外一笔钱的事。

我自己都几乎忘却了那笔钱的事了。

是在一个月前吧,在班级里发“告家长书”。

向学生家长介绍语文数学英语三份学习报。

三份,每份20元。

我们三科老师都觉得很好,建议家长能够给孩子们订阅,下学期使用。

前提当然是自愿订阅,如不同意,作为教师也不会勉强。

第二天,副班主任负责收钱。

他告诉我全班只有霞没有交钱。

我去过霞家里家访。

知道她父亲身患癌症,且没有固定工作单位,拿的是社会低保。

母亲为了给父亲治病,已经把拆迁分到的另外一套房子卖了。

母亲自己开个小店,生意也很不景气。

在苏州工业园区这么繁华发达的地方,她们家里甚至一点都没有装修,厨房间、卫生间都还是房产商交房时候的模样,极其简陋。

我对副班主任说:

“霞家里父亲身患绝症,她们家不愿意订阅报纸,我能理解。

她的钱我来出吧,也算是对孩子的一份情谊。

”副班主任(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听说了,当即表示他们也为孩子尽点心,各自为霞付了那20元钱。

然后,我去找霞,想告诉她此事。

还没等我开口问她,她自己满脸焦虑与着急,甚至有些难堪,窘迫地告诉我:

“爸爸不同意订。

”一边说,一边眼泪掉下来了。

看着霞泫然欲泪,我忍不住心疼。

把孩子揽在怀里,拍着她的肩膀。

柔声告诉她:

“霞,老师相信你们家也不是付不起这60元。

你爸爸现在病了,病人总是会有情绪的。

我们应该体谅病人的感受,不能跟病人去计较。

所以,你爸爸说不给你订,那只是他情绪不好时候说的话。

老师能够理解。

你回去告诉爸爸妈妈,你的三份报纸的钱,三位老师给你出了。

这是三位老师对你的一点点情意,你安心接受就好。

孩子的神色释然很多。

我相信,她其实不是为老师给她付钱而释然,而是为老师对她的父亲不合作没有任何情绪,相反非常体谅。

孩子欣然而离去。

那一刻,我真真实实地相信,霞在班级里、在老师面前,她是感觉非常安全的。

那种心理上的安全,不被误会与另眼相待的安全,被体谅的安全,对于一个孩子的学校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啊!

今晚的电话里,霞的母亲才提起这件事。

她说:

“沈老师,我一直不好意思跟你道谢,我觉得非常难为情。

孩子爸爸太不讲道理了。

趁明天要交钱,我让霞把那60元钱带给你们三位老师吧。

我在电话这头微微笑:

“不用。

霞的爸爸生病了,我知道您非常不容易。

又要陪孩子父亲治病,又要照顾孩子,还要看自己的小店。

我知道您非常辛苦。

大家都是女性,都是母亲,我非常能够理解您此刻的感受。

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成为霞这一段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是我们和孩子的缘分。

我们愿意体谅孩子,也会体谅孩子的家人。

孩子爸爸病了,情绪不好,对老师的订报建议有抵触情绪,我们都能够理解。

他身体不好,心里已经够苦的了,发发小脾气也是常理。

如果孩子回到家,告诉爸爸:

老师们不仅没有奚落她指责她,还代她垫付报纸钱。

我相信孩子父亲心里会感到一些温暖的,虽然他作为一个大男人可能不会说出口。

这样的温暖,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多多少少能给他带来一点好情绪吧。

所以,您就让我们尽尽心吧,别特意来还给我们60元钱。

霞的妈妈在电话那头有些诺诺的。

看不到她的神情。

但是,我本无意想得到孩子母亲的道谢。

如果她当面为这60元钱郑重道谢才让我羞愧。

我们给霞的付出也实在有限。

我只是以母亲的名义,希望霞在学校里能够心理安全、自在舒心地度过每一天。

 

2012/1/11

未曾预设

——回首我的2011

 

沈丽新

 

“这一年,远远望着你折腾来折腾去,并没有心疼你劳累,也不曾因为鞭长莫及无法帮忙而内疚。

起初感觉很奇怪,后来想明白了,因为坚信这是你迈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新的一年就要到来,我继续坚信:

美好的女子,老天会给她美好的生活。

”读着来自遥远北国的闺蜜的新年祝福,眼角微湿,却知道自己嘴角含笑。

我们是多么心意相通啊!

这一年里,自己诸多折腾,却从未觉得过劳累,更未觉得过辛苦。

因为,我始终珍爱自己,始终对人世有着诸多感念。

2011年,于我,一切都未曾预设,但却有诸多生成。

有时候不免要想,人生其实来不及规划——很多时候,人生或许也不需要刻意规划?

刻意规划的,未必收获美好。

无意生成的,却极有可能是最合理正确的。

是在一个春日里,无意浏览到苏州工业园区的招聘信息。

——那个时候,招聘已经接近尾声。

苏州,是离常熟最近的一个城市,也是比常熟更大的一个城市。

我深爱常熟,但是一个更大的城市对我而言,意味着可以给我和孩子更开阔的世界——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

这一年还刚巧是她小学毕业,是最少影响她学业的一年。

我以最快的速度寄出了简历,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历学校面试、业务考核、教育局局长面试、体检,几乎在一周时间里,就尘埃落定,只等着园区六月底统一寄出录取书。

这样快捷的速度很罕见,这样清简的程序也很罕见。

从春到夏,没有起过任何追悔或纠结,全心全意地期待暑假过后的新生活。

但在石梅的每一日,在常熟的每一日,都持了离情别意。

淡淡的忧伤啊,从初春到盛夏,生生不息。

终于,在与榕树道别时候再也撑不住。

泪如倾。

我是多么喜爱榕树啊,因为喜爱她,离开石梅对我而言,是多么为难与不舍的一件事。

七年,在石梅,在常熟。

见证了孩子从幼儿到少年,见证了自己从懵懂到日渐懂得——懂得教育,懂得生活,懂得自己。

深深感念这些懂得。

“人到中年”是自己最向往的阶段——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时间充裕。

“中年”其实是最有质量的生命阶段。

我深信我的“懂得”之后的中年,生命质量之美好,会远甚从前。

暑假开始至今的半年,折腾无数。

辞职,调入手续,买车,卖房,搬家,孩子入学,租房,买房。

来来回回,一次又一次。

各种各样的手续,各种各样的机构。

虽然繁琐,但是却一切顺利。

信奉基督教的女友说:

是上帝在眷顾你。

潜心佛家的闺蜜说:

是佛祖在庇护你。

我更愿意相信,深爱我的朋友们的关爱与帮助,是最触手可及的眷顾与庇护。

因为有爱,生命如阳光般灿烂。

今天,2011年的最后一天,心爱的孩子要给我补过生日。

当我被允许张开眼睛,烛光,蛋糕,孩子的笑脸,组合成多么动人的景致。

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个甜蜜的亲吻。

这么用心用情的孩子啊,何尝不也是我真实的慰藉呢?

我的2011,关键词大概是“折腾”,或者还有“忙碌”。

2012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愿意热烈拥抱它,并祝福自己的2012。

也福深爱我和我深爱的人们——2012年一切都吉祥安好!

2011/12/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