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764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 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五年高考真题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分值:

100分)

注意事项:

1.高考试题中文科综合试卷总分300分,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只呈现地理部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

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面积广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D.人口较少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下图,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

  读下图,完成6、7题。

6.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下图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8、9题。

8.由图可以推断,该区域 (  )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D.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  )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  )

A.90米B.230米C.340米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

A.260米B.310米C.360米D.410米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喜爱。

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

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

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

凭祥(位置见下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6分)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10分)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

(6分)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

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10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

(6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8分)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1)简述图示区域中文化遗产保存较完好的自然原因。

(4分)

(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

(6分)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4分)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下图)。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6分)

答案解析

1.B 2.A 3.D 第1题,可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内容分析

结论

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与耕地不断被挤占矛盾

错误

B

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投入→单产增加→总产量增加

正确

C

我国旱涝等自然灾害多发,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改进显然不行,应加大水利设施建设

错误

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但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错误

第2题,比较四个选项,太湖平原位于长江三角洲,一方面这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最快,工业、交通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粮食总体生产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粮食生产单位产量低于花卉、果蔬、乳畜、禽肉等,农民转行生产副食品。

故其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

第3题,河南省常住人口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山东),人口多;黑龙江省由于开发历史较晚,人口较少,人均耕地多,生产的粮食主要面向市场,商品率高。

而商品率高低与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关系不大。

4.D 5.C 第4题,由图b可知,甲水文站在此次暴雨12小时后出现洪峰,且流量变化较大,故此次暴雨出现的地点是④地;若在①、②、③三地发生局地暴雨,因甲水文站在流经湖泊河流的上游,不会产生洪峰。

第5题,从甲水文站到乙水文站流经湖泊,在河流出现洪峰时,河流会补给湖泊,从而使下游乙水文站的峰值变小;河道淤积、河谷变宽对峰值影响不大,此时是河水补给湖水,不会出现湖水补给量减小。

6.A 7.C 第6题,由经纬度位置、水系、交通线布局可知,甲城市北部是山脉,冬季能阻挡冬季风南下;而乙城市地形比较平坦,冬季受冬季风影响较大。

故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在夏季时,除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故在7月甲、乙两城市的平均气温差别不大。

第7题,首先要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大致的经纬度,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选项

内容分析

结论

A

关中平原(渭河平原)在秦岭(34°N)以北、浙闽丘陵在长江

(30°N)以南

错误

B

山东丘陵在淮河(34°N)以北

错误

C

汉水谷地位于(32°N~33°N,109°E)附近,黄淮平原位于

(32°N~33°N,116°E)附近,符合甲、乙城市的经纬度

正确

D

汾河谷地在秦岭以北,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44°N)以北

错误

8.C 9.B 第8题,具体思路如下:

T0年剩余劳动力最多,工资水平较低,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高于该区域人均工资→企业生产效率低→工业基础薄弱

T0~T1年,企业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高于该区域人均工资→劳动力成本高、企业利润小→不可能吸引更多的企业类型

T1~T2年,甲、乙两类企业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及该区域人均工资增长迅速,且剩余劳动力大量减少、甲类企业支付人均工资已低于该区域人均工资→企业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

T2年以后,工资水平较高且较稳定,剩余劳动力较少→企业生产比较稳定→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第9题,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内容分析

结论

A

在T1年后,甲类企业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低于该区域人均工资,在剩余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错误

B

甲类企业的工资水平低→劳动力技术水平低→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正确

C

该区域在T0年及以前,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导向型企业最先进入,而甲类企业支付的人均工资比乙类企业低→甲类企业进入该区域比乙早

错误

D

乙类企业支付的人均工资高于甲→企业生产利润高→产品的附加值高

错误

10.D 11.C 第10题,分析思路如下:

第11题,由等高线分布特点可知,桥梁海拔大于200米且小于300米,又因瀑布位于湖泊流出处,落差为72米,桥梁附近河岸海拔h为:

200

580-228

36.【解析】第

(1)题,由于红木家具广受人们喜爱,对红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过去越南大量直接出口红木,一方面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比较低;另一方面红木大量被砍伐,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

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越南采取了限制红木原材出口政策。

(2)题,凭祥成为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主要从靠近原料地(越南)、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铁路等)、我国国内较大的市场需求、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

第(3)题,可从工业联系——产品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的角度分析工业集聚在一起的原因,主要是降低运费、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答案:

(1)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37.【解析】第

(1)题,由纬度位置14°S可知该区域位于热带地区,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图示沿海地区地处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仅为50毫米左右;由海陆位置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太平洋东岸,这里有强大的秘鲁寒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了这里的气候干旱程度。

(2)题,由于沿海地区降水少,种植芦笋的水源不是来自大气降水,而是来自东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由河流输送而来,这里的季节性河流较多,故东部的高山冰雪融水易下渗形成地下水。

(本题在思考时,可联系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水源,把陌生的问题放到熟知的环境中,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第(3)题,对于开放式问题,选择赞成或反对都可,在解释理由时一定要结合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来分析。

若赞成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就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回答;若反对大力发展芦笋种植,就从芦笋生长耗水量大,而这里水资源又短缺,不但加剧水源短缺问题,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回答。

答案:

(1)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2)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3)观点一:

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理由:

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

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理由:

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42.【解析】第

(1)题,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文化遗产是壁画和塑像,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可判断是甘肃的敦煌莫高窟,由于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对壁画和塑像侵蚀作用小,故保存完好。

(2)题,由于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因此在保护时要从合理控制游客数量方面采取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对壁画、塑像的及时监测和管理,用数字化和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展示等。

答案:

(1)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

(2)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多媒体展示等。

43.【解析】第

(1)题,美国西部濒临太平洋,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多发。

美国东南部濒临墨西哥湾,热带洋面广阔,利于强热带气旋飓风的形成;飓风形成后首先影响墨西哥湾沿岸,然后沿美国东部沿海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巨大危害。

(2)题,对地震、飓风的防范措施可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预报,再结合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进行分析。

需要提醒的是对不同灾害的防范措施是有区别的,本题也可分别对地震、飓风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答案:

(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44.【解析】第

(1)题,从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可以看出有两个特点:

一是水源地远离上海市,二是水源地的水量是变大的。

远离上海城区说明越靠近城区水污染越严重,水源地水量变大说明上海市用水量大增。

(2)题,保护城市水源地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染源、制定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管理、公众参与保护水源地生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