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266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docx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

福建“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

 

一、福建“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是进一步做大福建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结构、抢占制高点的重要时期。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的基础条件,我省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国际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总的来看,需要把握七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总体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

过去四、五年世界上主要国家展开的新一轮双边、三角和多边关系的调整,一是审时度势,深化、充实原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寻求发展新的战略伙伴;二是大国相互借重,制衡超级大国进一步扩张;三是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再认识,尽量维护现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基本稳定和延续性,适度推动有限目标改革;四是坚守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性和灵活处理具体纷争的务实性相结合。

这也是大国关系的基调和未来走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

2、世界经济总体走势趋好,稳定度提高。

虽然世界经济触底企稳能否形成趋势仍不明朗,目前除德国等国家已出现复苏迹象外,多数国家仍在谷底徘徊。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如发达国家失业率持续上升将抑制私人消费和投资,导致经济较难出现根本性好转,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也会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但是,得益于前所未有的宏观政策刺激和支持,目前世界经济运行状况有所改善并正在趋于稳定。

各经济组织纷纷上调世界经济增长率,表明国际环境正逐步好转,世界经济出现转机的可能性不断增加。

3、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2004年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后,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纠纷、摩擦和争端日益增加。

金融危机爆发后,疲于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各国政府先后实施了诸多贸易壁垒措施,竞相保护本国重要产业,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并且应对难度加大。

“十二五”期间是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纠纷频发期,在纺织品之后还有鞋类、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所有劳动密集型产品,都有可能遭遇摩擦和纠纷。

福建是出口大省,也是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省份之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对我省工业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4、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传统的支柱产业,如房地产和金融业,短期内不可能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传统产业面临加快升级压力。

为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压力,发达国家将寻找替代产业,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奠定基础。

新材料、新能源、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将决定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对遏制温室效应的呼声日益高涨,二氧化碳减排压力逐渐增大,“十二五”时期我省必须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5、国际市场体系面临深刻调整。

中国在国际市场体系作用逐渐加强,在过去五年里,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超过在世界GDP中的分量,而欧元区和日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则远落后于它们在世界GDP中的分量。

中国以市场开放和劳动资源优势吸纳FDI,以加工贸易为主导方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出口迅猛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生“引擎”。

国外投资商、资源供应商和消费者分享了中国发展的利益和实惠。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下,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显现,我国低技术含量的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严峻竞争。

这将促使我省在“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6、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继续加快。

随着经济国际化发展,各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高技术合作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

金融危机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重组,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东亚领导人就加强区域金融经济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应该把加强金融合作、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作为加强区域合作的重点,积极推进灵活多样的区域财经合作;充分利用已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积极稳步推进亚洲资本市场发展,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进程,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反对和防范贸易保护主义。

2010年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建成,与东盟实现自由贸易对我省的意义重大。

我省在东盟有800多万侨胞,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财团。

“十二五”时期,我省必须更加重视与东盟的经贸关系。

7、产业结构调整遍及全球。

一是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偏移,产业结构高科技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新一代主导产业。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发达国家以高科技为导向带动了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使之在制造业的高附加值环节继续保持着强大的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区域。

三是经济呈现服务化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服务业对GDP和就业贡献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这类服务业属于为企业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因此也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而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商业、酒店业、交通业和通讯业等相对传统的服务行业。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总的来看,需要适应五个转变。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变的新要求。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还是发展的国际环境、制度背景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随着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社会公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的扩大业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与日俱增。

二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被掩盖或被忽略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日益暴露出来,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三是随着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如果在“十二五”时期不能遏制原有趋势或出现转折性变化,到“十三五”时期将更加难以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得可能不够“全面”。

因此,要组织研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一揽子”战略规划,包括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市场化改革、落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战略规划。

2、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十二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十二五”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由生产主导型增长方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增长方式转变,由投资和外需拉动为主向内源驱动转变,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

第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第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第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3、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公众对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显得更加迫切。

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的同时,也会给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带来新课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对加快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新要求。

全国的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

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到2020年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国呈现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的消费将由侧重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今后无论是三大产业结构,还是产业内部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都将发生极其深刻变化。

4、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将加快发展,在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格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以小区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促进大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推进,这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完善。

可以预见,中国正实施的以四大板块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日后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三角、珠三角快速发展,对我省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辐射,更具虹吸。

5、适应体制机制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将触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对不同利益的诉求和矛盾可能进一步凸现,社会突发事件增多。

城乡差别、收入差别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

从形成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以体制机制理顺人们的利益关系,明确市场与政府的不同边界,规范各自的责任行为。

(三)周边环境

1、海西战略提出后与邻近省份合作更加密切。

海西战略的实施,拓展了区域合作的功能,广东、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和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将海西视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力平台,积极参与海西建设。

江西提出对接“长珠闽”,加强入闽通道联接,把福建作为重要出海口;湖南积极拓展与福建的联系,发展对台贸易;浙江温州市主动提出参与海西建设,在温州市发改委设立海西办并致函福建省发改委要求互设常设机构,加强与福建的联系;广东支持汕头参与海西建设,扩大对台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融入海西发展步伐。

闽粤赣十三地经济协作区、闽浙赣皖十四市经济协作区等加强了沟通,构筑了公路、铁路四小时经济圈,推出百条精品线路,完善了无障碍旅游,强化协作区内森林资源保护。

2、与台、港、澳的关系更加密切。

当前两岸关系已经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即将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各界对国务院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倍加关注。

处于对台最前沿的福建承担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大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闽台经济融合将不断加强,先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接,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港澳投资仍然是福建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福建将继续推动闽港、闽澳经济合作,进一步落实CEPA协议。

3、周边省市竞争发展压力增强。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先进地区的角逐挤压以及中西部省份的竞相追赶下,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后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

2008年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十二位,被湖北、湖南赶超,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等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省必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才能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前列,人均GDP到2012年才能达到或接近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二、科学合理设置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经济调节指标体系设置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发展战略导向,还要结合本省实际,体现省情,同时要把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

1、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对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此,十七大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在我省“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中予以充分体现。

2、贯彻落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部署。

“十二五”时期是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要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为全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我省“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为其实现服务。

3、充分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

根据《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2012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应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局水平的目标要求;根据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到2017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

“十二五”期末(2015年)距离我省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年份仅有2年。

因此,“十二五”期间正是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为此“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与小康目标体系协调配合。

4、搞好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十一五”规划的结果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起点。

从“十一五”前三年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十一五”规划实施总体顺利,部分指标提前完成,总体目标基本可以实现预期,奠定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也为“十二五”规划指标的扩展和实现提供了更为宽泛的空间与基础。

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28项指标,其中7项为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21项为努力争取实现的预期性指标。

从实施情况看,大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5、紧贴福建实际,切合重大战略举措。

“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确定要与福建的省情相结合,要翔实反映我省重大战略举措的重要成果,进而集中反映福建发展的巨大成就。

重点考虑福建“十二五”时期需着力完成的根本任务、解决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

要深入剖析福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选择不仅要体现福建目前发展的优势,还要挖掘福建具有一定优势但目前尚未充分发挥的领域,特别是要优先发展目前处于劣势但对经济社会发展又至关重要的领域。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节指标体系必须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不局限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要涵盖经济、科教、文化、社会发展等全方位的内容,涉及经济增长在内的社会结构、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把消除贫困、公平分配、社会均等、大众参与、生态保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社会价值作为发展目标。

同时,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序、有机的联系,保持严格的内部逻辑统一性,使得任何一个特定的指标都同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联系,并最终指向经济和社会全面、均衡发展这一最终目标。

  2、简明性和实用性原则。

指标的本质在于给具体的事物以明确的规定性,“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应尽量简易直观,易于理解,便于操作,要让一般干部群众都能一目了然、耳熟能详,从而起到家喻户晓、鼓舞人心的作用。

同时,指标要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构建“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用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表现出来,以便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提供定量化的依据。

鉴于此,我们尽量选择目前列入各部门统计范围的规范化指标,未列入部门统计范围的指标也要选用测度工作量少、技术难度小、经济成本低的指标。

一些虽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但测度复杂、成本较高的指标如可持续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等指标未作选用。

同时,我们在选择指标时,尽量注意选用能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具有代表性、被广泛认可的指标,避免含义相近的变量重复出现,避免由于指标过于繁杂影响指标体系的使用效率。

3、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

在设计“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时,既充分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条件和需要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坚持与时俱进,力争对未来发展有所预见而力求一定的连续性。

在设计指标时,我们继承了我省以往五年计划中用到的一些实践证明符合我省实际,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的、基本的、稳定的指标,如GDP、城镇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指标,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摒弃了一些带有时代烙印、已经过时的指标,引入了一些以往五年计划和规划中没有出现过的、更具有科学性、更能体现时代进步的指标,以保证整个五年规划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一是所选指标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比较显著的指标,保证同一指标在时间上的纵向可比性;二是尽量与国家以及各省市“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衔接,在指标的口径、范围上保持大体一致,同时,一般选用相对数(如比例数、平均数等)指标来保证指标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具有横向可比性。

“十二五”规划作为政府部门的规划,其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充分体现规划的目的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的设定既要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体现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应有利于体现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尽量选用一些政府能够通过市场调控,并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与内容

按照上述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与基本原则,参照国家目前提出的“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总体设想,结合我省实际,借鉴目前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五个方面共计28个指标组成的我省“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形成既符合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又能体现福建省情特色的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指标。

综合反映“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情况,在这一类指标的设定上,我们选用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6项常用的、稳定的经济指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地方财力状况和经济的发展后劲进行了综合表述。

尤其是对GDP这一目前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经济指标进行了多方案的测算。

  2、结构调整指标。

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改善状况,经济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其他子系统起着制约作用。

由服务业增加值比重、R&D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4项指标组成。

  3、人民生活指标。

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基本状况。

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6项指标组成。

4、公共服务指标。

综合反映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以及社保、就业的发展状况。

由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登记失业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项指标组成。

5、资源环境指标。

综合反映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由森林覆盖率、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5项指标组成。

  

表1:

“十二五”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经济发展

(6项)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GDP(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结构调整

(4项)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城镇化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R&D占GDP比重(%)

人民生活

(6项)

年末总人口(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恩格尔系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公共服务

(7项)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专利授权量(件)

城镇登记失业率(%)

资源环境

(5项)

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

森林覆盖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

三、福建“十二五”及2020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测算及目标建议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趋势测算

根据改革开放30年(1979-2008年)及海西5年(2004-2008年)福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态势,利用计量模型对福建三次产业、三大需求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趋势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按经济增长的高、中、低三个方案对GDP、人均GDP进行详细测算。

对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其他指标则依据目前发展态势和“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衔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海西发展的目标,进行了粗略估算。

1、三次产业增长预测

第一产业发展走势预测。

第一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稳定,其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天气、农产品价格、农业结构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

“十一五”以来,由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我省农业增速进一步加快,2006-2008年一产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5%、3.9%、4.8%,2009年上半年达到4.6%。

“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增长面临诸多有利因素:

一是国家三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将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将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业增长基础将会更为牢固;三是农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四是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一定基础,通过发展壮大这些龙头企业,可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将会更为激烈,部分农产品价格会受到较大影响,预计“十二五”农产品整体价格水平上升空间不大,甚至有可能小幅下调。

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4%左右。

第二产业发展走势预测。

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工业的增长,我省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90%。

1979-2008年我省工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6.4%、15.7%,工业增速稍快于第二产业增速。

2006-2008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19.3%、15.2%,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18.8%、15.2%。

从全国及我省工业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期间保持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逐步复苏,对我省工业出口恢复增长有较大帮助。

二是“十一五”期间大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