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146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

《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设备综合管理.docx

第八章设备综合管理

第八章设备综合管理

第一节设备综合管理概述

企业的生产活动以系统观去管理,把一个工厂的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设备则是工厂的一个子系统。

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为达到个总目标,按照统一的计划而行动。

在工厂这个系统,把投入的劳动力,原材料,设备等生产要素作为输入物,进行处理,生产出产品和获得利润。

而产量(Production)、质量(Quality)、成本(Cost)、交货期(Delivery)、安全环保(SafetyHealthEnvironment)、劳动情绪(morale)作为输出物。

一个工厂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设备管理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如表8—1:

资产(Money)

输入物

输出物

(Man)

设备

(Machine)

原材料

(Material)

管理方法

(Method)

(P)产量

(Q)质量

(C)成本

(D)交货期限

(S)安全卫生环保

(M)劳动情绪

 

 

 

 

 

 

 

 

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

成本管理

交货期限管理

安全环保管理

劳动管理

 

管理方法

 

定员管理

 

设备管理

 

物资管理

输出物=综合效率

输入物

工厂活动的目的

一、设备综合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设备是指企业的有形固定资产,是企业可供长期(1年以上)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且价值在一定限额以上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统称。

设备综合管理通常是指从设备的选择、规划、设计、制造或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到报废这一全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其实质是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对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所有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综合管理。

在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中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和三个时期。

即:

传统设备管理阶段(包括事后维修时期和预防维修时期),现代设备管理阶段(即设备综合管理时期)。

1、传统设备管理阶段。

(1)事后维修时期。

(2)预防维修时期。

2、现代设备管理阶段。

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

设备综合工程学和全员设备维修制。

(1)设备综合工程学是为了使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达到最经济的程度,而对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他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

(2)全员设备维修制的基本内容是“三全”。

即:

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加。

全效率,即设备的综合效率。

全系统,即以设备寿命周期为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与管理。

全员,即与设备管理有关的人员和部门都要参加设备管理活动。

二、设备综合管理的内容

1、实行设备的全过程管理

是指全面考虑设备的寿命周期,从整体上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性。

克服设备设计、制造阶段与使用阶段的脱节;克服设备使用阶段中,设备使用单位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脱节。

将设备的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视为同等重要。

2、实行设备的目标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是以最低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为研究目标,追求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是指从设备的研究,形成到退出使用所需的全部费用,研究设备管理的经济性,必须以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低为目标,而不能单纯考虑某一阶段的经济性。

为从经济上全面评价设备的优劣,设备综合管理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衡量设备的综合效率:

产量(P)、热量(Q)、成本(C)、交货期(D)、安全(S)、劳动情绪(M),并用下列表示:

 

3、实行设备的综合管理。

即在技术管理上,强调要研究设备在设计、制造、使用保养、维修、报废等阶段的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设备的经济寿命,确定设备改造、更新的经济界限;在组织管理上,强调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经营理论、行为科学以及其他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对设备进行组织管理。

4、实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

对设备实行可靠性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大大降低设备维修费用。

对设备实行维修性设计,是指对设备的结构、工艺、检查、修理、更换、三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等涉及设备维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管理和评价。

5、实行设备的信息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强调关于设备信息、使用效果信息和费用信息反馈等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系统。

6、实行全员管理。

既是设备管理工作本身的需要,又是为了充分调动所有参与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各级人员从决策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生产工人都关心参与设备管理工作。

三、设备综合管理的任务

企业设备综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设备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取得良好投资效益的目的。

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1、设备的前期管理。

2、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3、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管理。

4、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第二节设备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是指从设备规划、决策开始直到投入生产使用为止的期间,对设备进行技术和经济的全面管理。

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生产发展要求和内、外部条件提出设备规划,在设备自制、外购及租赁方面做出正确决策,为企业提供技术上先进。

经济上合理的技术装备。

其次,对于设备自制来说,设备前期管理包括:

调查、研究、规划、设制造等内容;对于设备外购来说,则包括选型、采购、安装、调试等内容;对于设备租赁来说,包括租赁与购买决策和租赁方式等内容。

一、设备购置决策

1、自制或购买决策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其目的,明确企业对设备的需求。

其次,确定企业是否具备自制设备所必要的技术、经济实力。

第三,要在投资效益、交货期、风险等方面进行对比、权衡,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2、租赁与购买决策分析。

设备租赁是指企业(承租方)根据生产的需要选定设备,然后选择租赁公司(出租方)代为融资购进设备。

出租方与承租方订立租赁合同,承租方通过支付租金取得一定时间内的设备使用权。

租赁与购买相比,可以减少企业的长期资本支出,减少贷(借)款利息,及时取得生产所需设备,并减少设备陈旧过时风险。

但是,由于设备租赁只能根据合同规定取得租赁期内的设备使用权,企业无权根据生产需求对设备进行改造;租赁期限有一定要求,一般不得低于2年;租赁设备支付的租金总额可能高于设备购置价格。

因此,必须进一步进行租赁与购买的经济性评价。

二、设备购置的技术性评价

设备的技术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生产性

生产性,即:

设备的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在考虑设备的生产效率时,首先应能满足生产现状的要求;其次,要考虑在可预见的将来对设备效率的要求。

2、可靠性

可靠性,即:

设备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3、维修性

维修性。

即:

设备维护、保养和修理的难易程度,易于维护保养和修理,包括良好的售后服务和配件,易损件供应,既可降低修理费用,又可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

4、安全性。

安全性,即:

设备对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身和设备安全两个方面。

5、节约性。

节约性,即:

设备节约资源的能力,主要包括设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两个方面。

6、环保性。

环保性。

即:

设备减少环境污染或改善环境的能力。

主要包括减少噪声和“三废”。

7、成套性。

成套性,即:

设备的配套能力。

主要包括入机设备和辅助装备配套,成套机组设备的配套及新建项目所需的各种设备间的成龙配套等。

8、适应性。

适应性,又称柔性,即:

设备适应不同工作条件,加工不同产品,完成不同工艺的能力。

9、耐用性。

耐用性,即:

设备应具有一定的自然寿命。

设备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技术进步造成的设备无形磨损和其经济寿命。

以上评价要素在评价设备技术性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企业在选择设备时,要统筹兼顾,全面权衡。

三、设备购置的经济性评价

企业在选购设备时,进行经济性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几个设备选择方案的投资费用、使用费用、包括该设备投入运营预期收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择技术性最好,经济性最佳的方案。

第三节设备后期管理

设备后期管理,是指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综合管理。

包括:

设备的合理使用、维护检查、修理,以及设备故障管理等技术性内容和降低运行过程中各环节费用的经济性内容。

一、设备的ABC分类

设备的ABC分类是根据设备的综合效率,按照其重要程度进行设备分类。

对重点设备彩重点管理、检查、维护和修理,以保证重点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获取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生产、经营效果。

1、重点设备的评定方法。

评定重点设备,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

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1)确定评价要素。

(2)确定评分标准。

(3)确定评价要素的权值。

(4)设备分类。

在设备得分或加权评分总和的基础上,进行设备分类。

分类时,大体掌握A类(重点)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10%;B类(一般)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75%;C类(次要)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15%。

2、不同设备的管理方法。

对重点设备和其他设备,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包括不同的完好标准要求以及不同的日常管理标准,维修对策、备件管理、资料档案等(见表8—2)。

类别

完好标准

日常管理标准

维修对策

设备管理

技术档案完好率

月抽查百分比

抽查合格率

点检标准

日常点检合格率

定期点检合格率

故障率

MTBF分析

方针

维修资源投入比

供应率

储备方式

A

 

>90

高标准

100%

95%

<1.0

%

研究分析维修规律

状态维修

 

40

%

 

100

%

零件部件

 

98

%

B

5—10

>87

一般标准

95

%

90

%

<1.5

%

一般分析

预防维修

55

%

90

%

零件

90

%

C

5

87

/

90%

85%

<2.5

%

/

事后维修

5

%

50

%

零件

50

%

二、设备的磨损与故障规律

1、设备的磨损规律

(1)设备磨损的概念。

设备磨损一般分为两类,即:

设备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2)设备磨损的规律。

在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设备的有形磨损是有规律可循的。

其磨损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磨损阶段,在设备磨损的初始阶段,会在较短时间内造成较大的磨损。

第二阶段——正常磨损阶段。

在设备的正常磨损阶段,设备的磨损基本上随时间匀速缓慢增加。

第三阶段——急剧磨损阶段。

在这一阶段,磨损量随使用时间的延续急万里上升,导致设备精度、性能和生产效率的迅速下降。

针对上述磨损规律,在正常磨损阶段,应加强设备的合理使用、维护和保养,尽量延长设备完好技术状态的时间。

2、设备的故障规律。

(1)设备故障的概念。

设备故障是指设备或其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丧失规定功能的不正常现象。

分析和研究设备故障发生的规律,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是设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按设备故障发生的频率,可把故障分为两类。

即:

突发性故障和渐发性故障。

(2)设备故障规律。

设备故障规律是指设备在寿命周期内,故障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与设备的磨损规律相对应,设备故障规律也有三个发展,变化的阶段。

设备故障率的发展变化形状很像一个浴盆的断面,因此也叫“浴盆曲线”。

初始故障期。

偶发故障期。

劣化故障期。

三、设备的合理使用与维护

1、设备的合理作用。

设备的合理使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工艺要求,合理配备各种类型的设备。

保持设备的工作精度。

建立健全合理使用设备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责任制。

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设备的维护。

设备维护的内容,主要包括:

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止锈(腐)蚀等。

(1)设备维护保养制。

目前较多的企业实行的是三级保养制,即:

日常维护保养,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

(2)点检制。

设备点检按作业时间间隔和作业内容,可分为日点检和定期点检。

(3)设备点检按设备管理的层次,可分为“厂控”点检和一般点检。

四、设备的修理

1、设备修理类别。

根据设备修理对设备性能的恢复程度,修理内容和修理工作量的大小,设备修理大体可分为三类,即:

小修、中(项)修的大修。

2、设备维修制度。

设备维修制度,是指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和修理所制订的制度。

目前,多数企业实行的设备维修制度主要是计划预修制和计划保修制。

(1)计划预修制。

(2)计划保修制。

(3)预防维修制。

(4)其他维修制。

五、设备故障管理

设备故障管理是指对故障要素(故障部位、现象、程度、时间、频率和原因等)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诊断和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故障。

1、设备故障管理的内容。

主要有:

(1)故障记录。

(2)故障统计。

(3)故障分析。

(4)计划处理。

(5)计划实施。

(6)效果检查。

(7)成果登记。

(8)信息反馈。

2、故障分析与改进。

(1)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分析,简称MTBF分析,是指设备从发生故障之时起至下次故障为止的时间平均值分析。

  

(2)减少和消除故障的对策

主要有:

技术对策、管理对策、教育对策。

六、设备修理的组织

1、设备修理组织形式。

主要有:

集中修理、分散修理和混合修理。

2、设备修理组织方法。

为了缩短设备修理的停工时间,提高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降低修理费用,常采用以下几种设备修理的组织方法;部件修理法、分部修理法、同步修理法和网络计划法。

第四节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一、设备更新与改造的必要性

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是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的需要;

     2、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是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3、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是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需要;

     4、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克服设备维修局限性的需要。

二、设备更新

设备更新是指用技术上更先进、经济效益更显著的设备,替换技术上陈旧落后不能再继续使用,经济上不宜再继续使用的设备。

进行设备更新,主要是进行“何时更新”和采用何种“更新方式”这两方面的决策。

1、设备寿命与设备更新周期。

设备寿命是指设备从投入生产开始,经过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直至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需要进行更新所经历的时间。

设备寿命,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并进行分类。

主要有:

(1)设备寿命的分类。

设备的物质寿命。

设备的技术寿命。

设备的经济寿命。

(2)设备更新周期。

需要通过设备经济寿命的分析与计算予以确定。

2、设备折旧

设备折旧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资金的主要来源。

设备折旧年限,实际上就是设备投资的计划回收期。

 对企业来说,设备折旧的计提是否正确,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当前的成本,利润水平,而且影响设备更新,改造的速度和企业的技术进步,并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成本水平和竞争能力。

3、设备最佳更新周期的确定。

一台设备的总费用,主要包括折旧费和使用费,设备使用年限越长,年平均折旧费越光,但年平均使用费用会随着设备劣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加;反之,使用年限越短,年平均折旧费提高,但年平均使用费用下降。

故,年平均费用总额最低的年限,即为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

计算设备最佳更新周期的方法有:

库存模型法和年费用最小法等。

4、设备更新的方式。

(1)原型更新。

(2)技术更新。

三、设备改造

设备的技术改造是指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对原有设备进行局部改造,以改善其技术性能,提高其综合效率,补偿其无形磨损,使其局部或全部达到当代新设备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