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3052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x

《教育学》复习要点

《教育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4.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5.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①教育在劳动中进行;②无阶级性;③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6.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7.古埃及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8.古代雅典的教育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克培养军人。

9.“七艺”:

三科—文学、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0.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11.最先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12.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

婆罗门。

13.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14.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初期。

15.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

16.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17.我国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思想。

 

18.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9.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20.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隋唐时期。

21.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学说

代表人物

主张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桑代克

沛西•能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起源于动物本能,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劳动起源说

凯洛夫

米丁斯基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马克思主义观点)

二、名词解释

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是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简述题

1.教育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来自:

东方经典论坛更多精彩等着您!

)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①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其主体是教师。

②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手段、方法及其联系的总和。

 

关系:

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与又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意义,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成无米之炊,教育目的无法实现。

因此三者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2.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产生了学校;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4)学校教育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形成。

(6)内容偏重人文,方法倾向自学、对辩、死记硬背。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学校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1)公立教育崛起。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教育的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简称:

全、民、多、现、身)

①教育终身化:

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社会各方面、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

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

让所有人有均等的机会,受同样的教育。

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④教育多元化:

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7.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劳动(本文来自:

东方经典论坛更多精彩等着您!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唯一正确的观点。

首先,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需要与实现个体身心的发展,两者便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始终同步进行着。

因此说,教育起源于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本文来自:

东方经典论坛更多精彩等着您!

)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一、选择题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3.荀子:

提出“性恶论”,教育作用:

“化伪起性”。

4.墨子:

提出“人性素线丝说”,性善论。

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5.朱熹:

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教育作用:

存天理,灭人欲。

大学教材:

《四书》、《五经》。

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五常。

6.王守仁提出学生四个条规: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7.《学记》的教育思想

  

(1)《学记》(收人《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作者:

乐正克。

  

(2)教育的功能:

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3)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8.古代西方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产婆术。

这种问答法三步:

第一步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亦称产婆术。

(2)柏拉图:

《理想国》中。

提出回忆说的学习观。

(3)亚里士多德:

百科全书式,《政治学》。

教育遵循自然、和谐教育主张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渊源。

 

(4)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强调教师应德才兼备。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0.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苏格拉底。

11.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

亚里士多德。

12.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赫尔巴特。

13.英国的洛克将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14.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15.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杜威。

16.“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卢梭的《爱弥尔》。

在书中,他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17.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人物

著作

教育观点

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

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行人的自然发展。

2.教学制度:

提出班级授课制。

3.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卢梭

《爱弥儿》

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

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康德

《康德论教育》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

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2.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第一人。

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洛克

《教育漫话》

1.提出了“白板说”。

2.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普通教育学》

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第一次提出教学教育性

2.二个基础:

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3.教师三中心: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步教育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

《明日学校之改造》

1.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提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3.五步探究教学法。

即: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1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人物

著作

地位

克鲁普斯卡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马卡连柯

《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

提出平行教育原则

凯洛夫

《教育学》

对中国建国初期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9.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人物

著作

观点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论,“最近发展区”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掌握学习理论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发现法

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终身教育思想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简述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等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行、乐学立志、因材施教。

教育内容:

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德育目标:

行、忠、信

德育原则:

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师主张: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

2.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朱熹在关于读书目的、态度特别是方法等方面曾有过许多详细的阐述,形成了一套所谓“朱子读书法”,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循序渐进。

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推进。

第二,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思之精。

第三,虚心涵泳。

强调读书要细心体会作者本意,不可先入为主。

同时还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体会。

第四,切己体察。

读书应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第五,着紧用力。

强调读书要有发愤忘食的精神,也就是应该抓紧时间,坚持不懈。

第六,居静持志。

即读书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严肃认真,还要有远大志向,顽强毅力。

3.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4.捷克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

(1)163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

(2)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3)强调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和国家的变革结合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4)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5)提出了学年制思想,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论证了教学原则、方法。

5.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60年出版了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的主要贡献有:

(1)第一次提出教学教育性。

(2)第一个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3)提出了传统的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提出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6.简述实用主义的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2)教育即学生的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其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7.简述“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

(1)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他自己则将它称为“产婆术”。

(2)苏格拉底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讥讽、定义和助产术。

(3))“苏格拉底法”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4))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8.论述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是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

相同点:

(1)都是建立在对哲学和心理学作比较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之上。

(2)都把教育目的论作为教育思想的核心。

(3)都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不同点:

(1)在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杜威注重儿童的兴趣,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的观点。

(2)在课程教材研究上,赫尔巴特指出:

教学之最后目的在于德性,而达到终极目的的最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使学生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杜威提出:

“从做中学,经验中学,行动中学”的教学理论,主张根据儿童现有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教学。

(3)在教学阶段划分与教学法设计上,赫尔巴特主张教学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程序进行。

杜威提出五步探究教学法。

即: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4.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与创新。

5.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知识的体制化,教育具有发展科学知识和推广科研成果的功能。

6.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观,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方式。

7.教育是培养社会政治经济人才的重要手段,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

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9.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

10.校园文化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11.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12.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13.学校精神文化包含以下几种形式:

课程文化、课延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

14.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教育活动的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

1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社会生产力。

18.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

政治经济制度。

19.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

政治经济制度。

20.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21.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2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精神或观念文化。

23.学校精神文化可分四种基本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24.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2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

26.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27.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水平。

28.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29.现在很多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0.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这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31.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3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33.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班风。

3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在学校环境中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校园文化:

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就是指教育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等其他社会现象来说,是独立存在的,具有自身的特点、独特的运动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三、简述题

1.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①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体现在: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①教育的领导权;②受教育的权利;③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④教育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①教育价值的取向;②教育目的的确立;③教育内容的选择;④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④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5.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6.我国现在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的优先发展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一种,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是一种:

外铄论观点。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

自身的内在需要。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内发论的观点。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成熟机制。

6.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8.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

 

9.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