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701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测量 教案.docx

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课题:

毫米的认识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

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估一估: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测测你们的眼力,请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对猜对的学生给予鼓励。

2.做一做:

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那么,你们能用手势比划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比划长度,教师适时指导。

3.(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1页的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1)引导学生拿出数学课本,对其长、宽、厚进行估测。

(2)教师指名汇报自己估测的方法。

4.质疑:

那么,究竟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

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直尺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互动新授

1.动手测量,认识毫米。

提问:

我们在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时候,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较准确呢?

(把尺子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1)在小组内先独自测量。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测量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一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如:

数学课本长:

26厘米。

宽:

不到19厘米,差4个小格。

厚:

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比1厘米少4个小格。

(3)质疑:

测量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测量的结果都不是整厘米。

(4)小结:

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的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板书:

毫米的认识)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

1毫米有多长呢?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

生1:

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还有许多的小刻度线。

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生2:

0~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

生3:

每个厘米都被平均分成了10小份。

……

(3)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多媒体课件演示:

0~1厘米之间是1厘米,有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毫米可以用国际通用字母mm表示。

(板书:

1厘米=10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1)量一量:

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1角硬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2)做一做: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3)说一说:

①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硬币、直尺、校通讯卡、学生出入证……)

②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多媒体演示:

自动笔、碳素笔的标志0.5mm,0.7mm;天气预报,今日的降水量达到了175mm……)

③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是26厘米,宽是18厘米6毫米,厚6毫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汇报、订正。

(4)猜一猜:

我们手中直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1毫米)

同桌验证猜测结果是否准确。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

观察题中的插图,再填空,指名回答。

教师强调:

先把够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数一数是多少厘米,填上单位是厘米的空;然后把不够1厘米的数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毫米,再填上单位是毫米的空。

2.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独立量一量并填空。

(2)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测量

课题:

分米的认识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教学重点:

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米、厘米、毫米。

通过学习这些长度单位,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生1:

我知道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米”。

生2:

我知道1米大约有多长。

(用手势表示)

生3:

其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我还可以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生4:

我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揭题: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

在生活中,我们量物体长度的长度有时还会用到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1分米有多长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知道了。

(板书:

分米的认识)

二、互动新授

1.初步认识分米。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2情境图。

师:

同学们,这就是1分米(师用手指课件表示的1分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呢?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在班内交流。

生1:

1分米里有10个1厘米,也就是说10厘米就是1分米。

生2:

从0厘米到10厘米的一段长度是1分米。

(课件放大米尺)因此,1分米=10厘米。

(教师板书:

1分米=10厘米)

鼓励:

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说得太棒了!

2.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师:

通过我们的观察,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

那你能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吗?

试试看。

(1)学生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

(2)学生动手操作,试着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

(3)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自己表示1分米的方法:

生1:

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

(指出大拇指对准直尺的0刻度,食指指到10厘米的刻度上,从大拇指到食指之间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生2:

左手指着直尺的0刻度,右手指着直尺的刻度10,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

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了1分米的长度。

太聪明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1分米。

①量一量:

拿尺量一量你表示出的长度,看看准不准。

②比一比:

同桌互相比一比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或两手之间的距离)。

(反复两次)

③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

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看你画得准不准。

④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支自动笔的长度;喝牛奶时用的吸管的长度等。

教师介绍身边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3.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

①让学生思考猜测。

②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米尺或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③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④小组汇报想法。

学生汇报:

我们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一段,1米中一共有这样的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2)师:

如果请你给我们所学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你认为应该怎样排呢?

(米>分米>厘米>毫米)

4.教学例3。

师: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填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1)小组合作讨论。

(2)班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生1:

2厘米=20毫米。

想:

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也就是20毫米。

生2:

80厘米=8分米。

想:

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也就是8分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要求说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强调: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7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测量

课题:

认识千米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如《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般的“五指山”,在这座山上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出示课件)咦?

拇指峰上住着的是谁呢?

瞧!

它来了。

(点击课件出示:

千米)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

千米)

二、互动新授

1.以题质疑。

师:

同学们,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千米有什么用?

1千米到底有多长?

什么地方要用到千米?

……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师:

那么,带着我们的疑问,一起来学习、了解千米吧!

(板书:

千米的认识)

2.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1)提问:

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现在跟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4:

学校运动场的跑道图)

质疑:

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

学生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课件演示。

(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沿操场走2圈半正好是1000米。

400+400+200=1000米。

师: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1千米”是什么关系?

(是相等的关系)(教师板书:

1千米=1000米)

师:

1千米=1000米,读起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先学生自己练读,然后小组内交流停顿方法,互读,最后指名读。

师指导读法并范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小结:

千米也称公里(板书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2)到操场体验1千米的长度。

①教师与学生合作实地测量出100米的长度。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线,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把线连接在一起测量出100米的距离。

②让学生亲自走一走,数一数走多少步大约是100米,感知100米的距离。

③问:

几个100米是1千米?

(10个100米是1千米。

)那我们来回走10次才是1千米。

一起来走走看。

④学生走完后,说体会:

走得好累呀!

1千米比100米远多了……

3.认识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师:

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用这把米尺连续量1000次正好是1000米。

小结:

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米=1000米。

4.感知生活中的“千米”。

引导:

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学生自由发言:

公路边的指路标志上;路边的限速标志上;摩托车、汽车的速度表上;地图上标的比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标志图片。

教师小结: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布置作业:

放学后和家长一起走1千米的路程,充分体验1千米有多远。

第二天在班上汇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选择适当长度单位进行填空。

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测量

课题:

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第4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提高学生运用米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

小灰灰想要看羊村举行的全羊运动会,可是路上有好几道关卡,小灰灰过不去伤心极了。

同学们,能帮帮小灰灰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好,我们一起来帮小灰灰过关卡吧。

1.把新送到对应的信箱。

1千米50毫米60分米1米

100厘米1000米5厘米6米

2.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

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现在小火车开来了,只要答对车厢上的题,小火车就会将我们送去羊村。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判断。

1米=()分米100毫米=()厘米

30分米=()米10厘米=()分米

7米=()厘米1000米=()千米

3.小火车载着小灰灰很快到了羊村,可羊村的大门紧锁,门上挂着一个牌子“做对下面的题才能进羊村”。

让我们看看是什么题吧!

(课件出示:

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二、互动新授

师: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

(1)让学生结合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

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1000+1000=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5000米=(5)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2.归纳算法。

提问: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交流:

生1:

把“千米”化成“米”,想:

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即“几千”米。

生2:

把“米”化成“千米”,想:

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即几“千米”。

教师总结:

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

千米米。

3.师:

同学们太聪明了,小灰灰对你们充满了希望,再解出最后一题,小灰灰就可以看到精彩的全羊运动会了。

赶快行动起来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6:

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指名学生回答。

生1:

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300米。

生2:

我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

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交流:

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你是怎样估计的?

指名学生回答。

(2)小组内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

(3)小组汇报,集体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

师: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灰灰看到了精彩的全羊运动会。

三、反馈完善

师:

运动会结束了,答对题有礼物带回家。

帮小灰灰带上几份礼物回家吧!

礼物1:

完成教材第27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礼物2:

完成教材第27页例6下面的“做一做”。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实际估测一下,然后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估计的方法(如:

沿着教室的长和宽走一走,数一数教室长边和宽边镶了多少块地板砖等),其他同学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

礼物3: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3题。

(1)独立完成,做在答题纸上。

(2)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强调:

不相同的长度单位需要统一后再计算。

礼物4: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测量

课题:

认识吨第5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并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认识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我们经常去超市,在那里会看到各种不同包装的商品,(课件出示超市中的各种商品)如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一袋薯片重50克……

2.教师指出: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

(教师板书:

认识吨)

二、互动新授

1.初步了解“吨”。

(1)(出示教材第31页例7前两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吊车吊起的集装箱重2吨、火车一节车厢可以装载60吨货物。

(2)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标志呢?

学生畅所欲言:

大桥头上、卡车上、地磅上……

2.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质疑:

1吨到底有多重?

(1)算一算。

课件出示:

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①小组讨论后汇报:

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②教师课件演示:

1袋大米重:

100千克;

2袋大米重:

200千克;

3袋大米重:

300千克;

……

10袋大米重:

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教师板书:

1吨=1000千克。

(2)背一背。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再互相背一背,切身感受一下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提出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的同学是多少千克?

是几吨?

学生独立推算后回答:

40名这样的同学是1000千克,就是1吨。

3.了解“吨”的应用。

提问:

通常在什么时候,要用“吨”作单位呢?

请举例说明。

(1)小组讨论,组长记录。

(2)交流汇总,比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①很重物体的重量。

如:

大象、鲸鱼、人造卫星。

②运输工具的载重量。

如:

汽车、轮船、火车、吊车。

……

4.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运用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根据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1吨=1000千克,试着计算。

(出示教材第22页例8的题目)

(2)全班交流,说一说换算方法。

汇报:

4吨=4000千克,想:

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即4000千克。

3000千克=3吨,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有3个1000千克,即3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吨千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2页例8上面的“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独立填写。

(3)全班交流。

教师强调:

1吨=100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2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一说换算思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测量

课题:

生活中的数学第6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情境图。

师:

请大家认真读题,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

生1:

已知有两辆车,一辆载质量(载重)2吨,一辆载质量(载重)3吨。

生2:

(补充上一位学生说的内容)两辆车要运完8吨煤。

生3:

在运煤的时候,要求每次每辆车都装满。

生4:

要求的问题是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二、互动新授

1.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派车方案。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安排的方法。

教师提示:

可以用其中的一辆车运完,也可以用两辆车合作运完。

(3)小组合作整理不同的方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在答题纸上。

(可能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也可能用画图分一分的方法等。

(4)展示成果,找出符合题意的方案。

生1:

如果只用2吨的车,恰好运4次可以运完。

生2:

可以用2吨的车运1次,用3吨的车运2次,两辆车刚好一共运8吨。

教师对叙述表达清楚的学生加以表扬。

2.学习列表法。

引导:

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清晰地列出来。

(1)教师课件出示表格(如下图)。

(2)学生按老师的方法在答题纸上绘制表格。

(3)小组合作按表格的要求填写完整。

(4)指名上前展示,如果派车方案不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指名说一说表格上所填写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派车方案

2吨

3吨

运煤吨数

4次

0次

8吨√

3次

1次

9吨

2次

2次

10吨

1次

2次

8吨√

0次

3次

9吨

3.师生一起检验。

因为方案①:

2×4=8(吨);方案④:

3×2=6(吨)6+2=8(吨),所以方案①和方案④都可以恰好把8吨煤运完。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正确方案。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7题。

(1)让学生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