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453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0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C.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10分)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注】

[唐]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注】蓬莱:

蓬莱宫,即唐大明宫。

应制:

指应皇帝之命而作。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首联为全诗烘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从而引出后面具体景象的描绘。

B.颔联写皇帝出行,前呼后拥的銮驾沿着柳树成行的道路一路行来,突出了皇帝出行的排场与气势。

C.颈联是回看中的景象。

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

D.尾联诗人正话反说,表面上说这次天子出游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实则暗含了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2.“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

(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10分)

野望①

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成日始凄凄。

山连越嶲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②。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③,目极伤神谁为携。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十一月。

射洪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上游。

②五溪:

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

③春酒:

此指冬酒,因冬酿而春成,故称春酒。

酒暖则绿,射洪寒轻,故冬酒仍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第一句既写明了诗人此次出城野望的地点,也交代了他野望所见的山景与江色。

B.第二句点明时间,是在仲冬一个风起的日子,“凄凄”二字渲染出凄冷的氛围。

C.第三句承首句,重点写山,“连”和“蟠”状群山的绵延和山势的屈曲,极为传神。

D.结尾“目极”二字,点明全诗为“望”统领。

诗人独自远眺,想到仕途无人提携,倍感伤神。

2.诗歌的第三联“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写得非常精彩,请加以赏析。

(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10分)

寒食

王禹偁①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直谏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此诗写于次年寒食。

②撰碑钱:

替别人写碑记、墓志铭等所得的酬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首句开门见山,直扣题目,点明节令和地点,含有“今年与往年不同”之意。

B.“稚子就花拈蛱蝶”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拈”字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

C.颔联和颈联分写人的行为和自然风光,动静结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乡村的淳朴恬淡之美。

D.这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稚子捕蝶、人家秋千、郊原新绿、巷陌春阴都是山中寒食特有的景色。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0分)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

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百姓哀愁恸哭的悲惨场面,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达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10分)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现了他们辛苦劳累,辗转远征的苦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仟选两种分析。

(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0分)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

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

②方回:

贺铸的字。

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

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羡慕友人前程、哀叹自己命运复杂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10分)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注】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

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

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姜夔移家杭州,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择此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词的上片写雁怯里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暗示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B.“雁怯重云不肯啼”采用拟人的手法,大雁急于穿越浓石回归故乡,虽紧张胆怯却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C.“画船愁过石塘西”,一“愁”字写出此画船好像是满载清愁而行,表达了同人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D.“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2.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到诗歌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请据此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6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10分)

陈与义①

沙岸残春雨,茅檐古镇官。

一时花带泪,万里客凭栏。

日晚蔷薇重,楼高燕子寒。

惜无陶谢②手,尽力破忧端。

【注】①此诗作于宣和七年(1125),当时诗人因奸相王黼被罢官而受到牵连,被贬为陈留(今河南杞县)酒税。

②陶谢,即陶渊明和谢灵运。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诗歌的首联对仗工整,上半句停顿应为"沙岸/残春/雨","残春"在这里意为晚春。

B."花带泪"用拟人手法写经雨之后花瓣上残留着雨滴的景象,蕴含着诗人的感伤之情。

C."万里"一句用夸张手法极写诗人凭栏远眺视野之开阔,侧面表现了雨后空气的澄明。

D.颈联中的"寒"字是作者的身心感受,表现了雨后天气的寒凉和诗人心中的悲凉。

2.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

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来看,其中“忧”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6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0分)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

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

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

③薰弦:

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2.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

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

解答这类题先注意审题,题干问的是“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对于第一问注意抓住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如第二联的意象有:

云、薄暮、雪、风。

云用了一个“乱”字来形容,雪是急雪,风用了“舞”、回(回旋)来形容,综上,描绘的是黄昏时候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对于用意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来把握。

内容上联系全诗(“野哭多新鬼”)、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作者等可以知道作者借哀景是要抒哀情,这样的景越发衬托出作者战乱中的悲凉,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

结构上,雪景的描绘照应标题“对雪”,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这一句情景交融,也为下文写个人感遇写对战事时局的忧虑做了铺垫。

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渭水曲折地流经秦地,黄山长年累月地环抱着汉宫。

这两句诗写出了远望所见的广阔的图景,既有广阔的空间感,又以“秦”“汉”体现出纵深的历史感。

解析:

1.并不是“诗人正话反说”,这是一首应制诗,尾联明确写作目的:

这次天子出游是要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作答此题要先找出诗句中相关的写作对象,如“渭水”“秦塞”“黄山”“汉宫”,这些对象有着一定的联系,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将这些内容巧妙融合,便可得到答案。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①第二联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写近景。

一为所见,一为所闻。

②两句景中融情。

诗人看见独鹤不知为何事而舞动(鹤多静立),感到惊讶;听到饥鸟啼鸣勾起他旅食在外的感触。

③两句引起七八两句中“伤神”的直接抒情。

解析:

1.对结尾句中的“携”的理解不正确。

“携”不是什途无人提携的意思,结合尾联上句可知,这里是无人携酒的意思。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

这两句诗可赏析的角度很多,可从写景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也可从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还可从在全诗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角度进行赏析。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①前三联表达了诗人对山里风光的喜爱。

②尾联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

③诗人谪居山野却能自我宽慰,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

解析:

1.“都是山中寒食特有的景色”错误,这些景色并不全是山中寒食节独有的。

2.诗人被更官,请山野,过了个冷而又团苦的寒食节,说“山里风光也有可爱之处,中间两联是对山里寒食风光的山里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也老到,通过小儿类蝴蝶、树下秋千后野新绿,所寒食禁火四幅面的描绘,体观了诗人对山里风光的爱,尾联是反语,诗人虽然嘴里说“莫侧”,心里部对“官间”不靠人写碑文、塞等得来的钱买酒喝,这是自我安,“就有”,看,实为,脱中含着不被重用的惆怅。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

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

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

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解析:

1.B.“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把握。

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中,主要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戎马”与“归马”对比,突出表现战争不断以及连年不停的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千家”与“百家”也存在对比,突出表现战乱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局面。

整个颈联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渴望等感情。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①借景抒情:

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里冋的辛劳闲苦之景,抒发作者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

②比喻:

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苫。

③用典:

用屈原《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农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④比兴(起兴):

以“鸿雁”万电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出征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各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解析:

1.“形中影只”理解有错、由“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可见鸿雁并不是孤单的,它们“自成行”,是雁群。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回答时可从表达方式的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几个方面进行查找。

从表达方式技巧角度看,诗歌借景抒情;从表现手法角度看,诗歌用了比兴、用典;从修辞手法角度看,诗歌用了比喻。

组织答案时,需要先指出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D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

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

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解析:

1.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

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

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

2.上阕以送别的场景为主,有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与一般的送别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委婉地透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词人用笔极为含蓄,下阕抒写词人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元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情绪。

“酒酣应对燕山雪”三句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城的情景。

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意思是说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仕元而隐居江南,又有谁能常常记起我呢?

这两句不仅包含友人离去、无人顾念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

“人未南归”是说词人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了自己,忘怀故国,不仅表达了词人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是说词人的相思之情即使是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极为真挚的不舍之情。

8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

2.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首句“春浦渐生迎掉绿”,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借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来抒发自己归家的喜悦。

②拟人:

“春浦渐生迎棹绿”中“迎”写出春波对词人的欢迎,“一年灯火要人归”中“要”写出灯火对词人的期盼,赋予物以人的特点,也表现出词人即将到家时的欢欣愉悦。

③想象(虚实结合):

后两句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催人还家团聚,均似有盼归的股切,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④从对方人笔(对写法):

词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而是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冋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解析:

1.“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理解不当,此同上片均为惨淡的景象,表现词人归家途中心情的沉重,但下片情感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心情的急切和喜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干中清代评家陈廷焯那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下片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春浦渐生迎掉绿”,虽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

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

词人借春水展绿欢迎自己归来来抒发自己归家的喜悦,此句属借景抒情。

“小梅应长亚门枝”句写离家已久的词人,搞想此时的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

“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快回家,写出家人盼妇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此两句均是词人想象之景象。

下片从整体上分析,“迎”“要”均体现拟人手法的运用;词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而是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此抒情方式为对写法(从对方入笔)。

9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2.尾联意为可惜自己没有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诗才,不能借吟咏来消除忧愁烦闷。

“忧”具体包括:

①被贬偏远之地的感伤;

②客居万里之外的忧愁;

③残春寒雨中的落寞、悲凉;

④伤春之感。

解析:

1.“万里”不是形容视野开阔,而是说诗人离家万里之遥。

2.【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结合诗句中的“万里”“惜”“残春”和后面的注释“被贬”分析被贬偏远之地的感伤、客居万里之外的忧愁、残春寒雨中的落寞、悲凉、之感。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2.示例一:

同意。

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

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示例二:

不同意。

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

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

解析:

1.“任嚣力主分裂”无中生有;“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错误,诗人是客观回溯历史,没有褒贬之意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常见的“登楼”诗,往往由登楼所见之景发端,再抒发感慨;本诗没有遵循这种写法,直接由历史事件引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果认为这种写法“匠心独运”,需要强调这首诗表情达意的方式与众不同;如果不认为其“匠心独运”,则需要强调这首诗没有脱离怀古的本质。

阐释理由一定要结合原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