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295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docx

鄂教版语文六下56单元教案

13、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绿线中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语句,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在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今天学习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

通过你对课文的预习,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是阿炳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2)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大家听了《二泉映月》,要求收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理解创作原因。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

  请大家反复读读1~4节,要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正音:

淙淙萦绕耳畔倔强

  

(2)出示“饱经风霜”一词,理解“饱”的意思以及整个词语的意思。

  (3)出示“度日如年”一词。

“度日如年”说明什么?

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4)出示“静影沉璧”一词。

“静影沉璧”指的是什么?

把什么比作什么?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作了具体回答?

(第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读后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

中秋夜

  地点:

二泉

  环境: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流水淙淙

  联想:

想起了……想到了……似乎听到了……

  6、、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语句:

“他似乎……倔强的呐喊……”

 

(1)、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2)、自读课文第2、3两节,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3)、指名回答,结合内容体会阿炳生活的“坎坷”。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1)、对照板书自背。

  

(2)、指名背。

  (3)、齐背。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感悟第五自然段,走进阿炳的内心。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

(观察插图)指名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接着,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的琴声和其中蕴藏着的思想感情。

  (出示小黑板)

  

(1)师:

同学们,请大家反复地朗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回答。

  (分三部分写到了乐曲的旋律,写到旋律时还写出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机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圈出重点词并板书:

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3、重点理解,指名谈感受。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确很美,课文是怎么描述这种美的?

  

(1)、“起初,琴声委婉‥‥‥人生道路。

  从这段旋律中,你听出了什么?

(联系前几个自然段)

  

(2)、“随着旋律‥‥‥无限向往。

  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的真实感受。

它表达出——抒发了——(引读)

  (3)、“月光照水‥‥‥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指名读“月光照水‥‥‥恬静而又激荡。

”,齐读)

  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旋律美。

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四、五两个自然段,进行说话练习:

“从《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我感受到了‥‥‥”

  4、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

  5、练习背诵。

  三、写话练习

  1、再听《二泉映月》,你一定会比课前有更多的感想。

阿炳把他的感受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又想对阿炳说些什么呢?

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2、交流、点评。

  四、课外作业

  背诵4、5自然段。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想起

  倾吐

14、清明上河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知《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学写解说词。

  【教学重难点】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历代对这件作品的评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

  1、交流收集有关资料。

  2、以绘画命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

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

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前设问:

这幅画都画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

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

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

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

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

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

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4、设问:

“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什么?

  (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

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

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

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5、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

(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6、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

  7、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

  8、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1、找出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的有关语句。

(总结句)

  (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2、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3、学写解说词。

(四人小组合作)

  

15、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引言,揭示课题。

  二、质疑课题,整体感知

  1、学生读题后提问:

是什么样的魅力?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1)读后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可自由发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结:

这篇文章是写了卡佳随父亲第一次上剧院看戏的经过,写出了看戏过程中卡佳心情变化的故事。

  3、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课文层次。

  看戏之前→观看演出→演出结束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1~15自然段,思考:

在演出前,卡佳的心情怎样?

并在相关的语句上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

  ——从“早上起”、“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在开演前一个小时”、“第一个走进剧院大厅”这一连串的时间句子,表现出卡佳等待演出的焦急心情。

  ——除此之外,通过“踱来踱去”、“庄重”、“严肃”、“焦急”、“怯生生”等神情和一些杞人忧天的言语,可以看出卡佳对演出充满期待的心情。

  3、师问:

那么,卡佳为什么这样既焦急又期待呢?

  ——因为她看过剧本原著,是原著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她,这就是——魅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思想:

在演出过程中,卡佳有什么表现?

  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后小结卡佳的表现。

①灯光熄灭,专注观看;②幕间休息,忧郁抽泣;③拍卖汤姆,高价救助。

  2、出示“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从中可以体会到卡佳的神情高度紧张,已进入原著的情境之中。

  3、找到“不停地轻声抽泣”、“脸色忧郁”、“不想吃蛋糕”、“愁眉苦脸”等词体会卡佳的心情。

  ——因为她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知道情节的发展,她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揪心。

连好吃的蛋糕都拒绝。

  4、找出卡佳挺身而出,高价竞拍剧中汤姆叔叔的句子和词语,从语言的气势来体会卡佳当时的心情和思想,如“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

  ——学生朗读这一层,读出卡佳的坚决,读出卡佳的果断,感受到卡佳的正义、善良、有同情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5、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教师作相应指导。

  6、思考:

为什么卡佳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

  7、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由于受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卡佳的内心情感丰富,人性十足,纯真可爱,她会为剧中善良的汤姆大叔的命运担心、动情,才会发生以上的种种别人认为不正常的表现,但这恰恰是文学魅力的表现。

与此同时,我们从卡佳的性格特点中,也感受到了卡佳的形象魅力,我们也要像她那样去多读名著。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生自读这一部分,思考: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2、小结

  当卡佳看到演员后,卡佳忧伤失望,“失望”是因为原剧中命运不幸、令人同情的黑人汤姆,现实生活中是大红脸。

“忧伤”的是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扮演汤姆这个令她同情的角色。

所以最后她只好同意卖掉吧!

她心中的那个令她牵挂、揪心的“汤姆”大叔的形象轰然倒塌,所以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作品那强烈的魅力。

  四、总结全文,魅力升华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再次体会卡佳为什么竞拍汤姆的动因。

  2、小结:

正是卡佳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正是因为卡知道汤姆叔叔是一个忠厚善良、有情有义的好人,也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被卖掉的悲惨命运和结局,才会让她产生要救汤姆的决心与以上举动。

那么,使卡佳作出以上惊人之举的根源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这本名著所产生的魅力呀!

同学们,多读书吧!

多读名著吧!

他们也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

  板书设计:

 看戏前焦急、期待

  魅力看戏时哭泣、忧郁

 名著的魅力看戏后忧伤、失望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

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

芦苇的嫩芽。

  河豚:

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

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6、我的故乡在北京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2、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了解作者阎妮高中毕业后就远离故土赴法国留学的离乡经历,为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比眷恋之情做好铺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

(生答——北京。

)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

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

今天这篇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篇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

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

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

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体会。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四、播放舒缓轻音乐《神秘园》,学生读文,勾画,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

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

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

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

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

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

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

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

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

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

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17、美丽的晋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本段的结构,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的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以读促写,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美丽的晋祠》的第2、3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晋祠山和树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齐读)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吗?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水之美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第四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板书:

水)

  

(二)、快速浏览,找出总写水的特点的句子。

(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

  1、指导体会顿号的作用

  2、指导朗读

  (三)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水的这些特点呢?

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交流:

  1、第一个特点——多

  A、抓住“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等词语体会到睡得数量多,并指导朗读。

  B、这里写了几种水?

(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

指导朗读体会水的种类多。

  C\、抓住“……细流脉脉”、“如线如缕”、“……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指导朗读体会水的姿态美。

  2、第二个特点——静

  A、抓住“叮叮咚咚”体会“鸟鸣山更幽”,指导朗读。

  B、“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3、第三个特点——清

  A、抓住“历历可见”体会水之清。

  B、指导朗读

  4、第四个特点——柔

  A、指名读,想象柔和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B、出示动词想象画面。

  C、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D、比较区别文中两个“绝”的不同意义。

  (四)、学习总结部分

  1、引读李白的诗句并区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2、引读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引导体会“漂”。

  3、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大胆质疑

  1、作者的写法中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2、为了是文章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晰,可以怎样调整?

  四、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用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

18、可爱的地球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学会善意地看待事物,客观地评价事物

  3.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通过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导入课文

  学生对地球、火星和金星介绍

  二.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

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

  2.交流明确

  从气温、四季的变更,昼夜的更替,重力的适中,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阐明地球是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理解“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煞”“风波”指什么?

  3.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四.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五.课文总结

  1.结构简练,思路清晰

  2.语言精练,幽默

  六.布置作业

  体会地球是“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这句话,用一段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