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文言文.docx
《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文言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文言文
北京市13届高三一模汇编之文言文(八区十套)
1海淀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庄氏有二子。
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
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德诚。
且告之曰:
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
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欲文之美,等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
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
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
一日节缩,十日而赢。
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
吴在东南隅,古之僻壤。
泰伯、仲琅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
彼以圣贤之德,神明之冑,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施,乃和于俗。
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
洎通上国①,始失其故。
奔溃放逸,莫之能止。
文愈胜,伪愈滋,俗愈漓矣。
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
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
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
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
人之欲,何所底止?
相夸相胜,莫知其已。
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啧啧叹不已。
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
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
曰:
吾惧为人笑也。
文之敝至于是乎?
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
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
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
德实自树立门户,而德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
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
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
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
(取材于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
注:
①上国:
指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各国。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太美则饰文:
外在形式
B洪武间,民不粱肉粱肉:
吃精美的食物
C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胜:
美好
D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事:
追求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莫若德之实莫之能止
B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其存者有几也
C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独以朴素自好
D吾惧为人笑也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
8下列语句中括号内补充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日节缩,(然)十日而赢
B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
C送往迎来,(而)不问家之有无
D礼失而求之(于)野,吾犹有望也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贤能圣明的泰伯、仲雍来到偏僻的吴地后,致力于移风易俗,改变了当地的民风。
B文中将洪武年间与当今之世的民风民俗进行对比,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叹惋之意。
C.文中的庄氏二子不受流俗的影响,保持自己的质朴本色,为人处世无愧于其“字”
D文章借为庄氏二子取字一事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苕对朴实淳厚的民风的期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将第二大题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通上国,始失其故。
2人之有欲,何所底止?
2西城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
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
五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
大理丞张蕴古奏:
“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
“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
”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因诏:
“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
上谓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
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制:
“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
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
“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
“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
公等宜戒之!
”
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
上皆赦之。
(取材于《资治通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行旅不赍粮赍:
持有,携带。
B.诏按其事按:
按照,依据。
C.虽情在可矜矜:
哀怜,同情。
D.上尝与侍臣论狱狱:
案件,官司。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上勤而抚之而不敢违法
B.流散者咸归乡里见应死者
C.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期以来秋来就死
D.君为之彻乐减膳行刑之日
8.下列全都能体现太宗政绩的一组是
①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
②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
③朕庭无常设之乐
④由是全活甚众
⑤闵之,纵使归家
⑥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A.①⑤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⑥
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贞观五年出现的太平景象固然与粮食丰收有关,朝廷的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
B.唐太宗一怒之下错杀张蕴古的事件直接促成了死刑五覆奏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C.五覆奏指的是死囚刑前二日两覆奏,行刑当天还要三覆奏,以保证不错杀人。
D.唐太宗慎施死刑一则是吸取亡隋滥杀无辜的教训,一则也说明他有怜悯之心。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3东城十一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9题。
刚说
苏轼
孔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又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
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崄者,皆异时可喜之人也。
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
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王荆公谓君曰:
“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君笑曰:
“公过矣,当求胜我者。
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
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①,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君,曰:
“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有罪者。
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君持不可。
麟以语侵君。
君曰:
“狱当论情,吏当守法。
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
若必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
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
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
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君平生可纪者甚多,独书此二事遗其子勰、勴,明刚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说。
【注】①束湿:
捆缚湿物。
旧时比喻官员对下属严急苛刻。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免我于厄者厄:
困苦
B.不复以礼遇士大夫遇:
相待
C.或以迁官迁:
晋升
D.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患:
忧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相如因持璧却立
C.我何与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明刚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说斧斤以时入山林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由)以议不合引去B.(苏轼)见君京口
C.(监司)驭吏如束湿D.(刚者)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写法,阐明了刚直的人一定仁爱的道理。
B.孙介夫当面拒绝丞相一事,说明他不畏惧权贵,敢于直言,是个刚直不阿的人。
C.谢麟滥用职权,逮捕十二人。
孙介夫坚决抵制并上表参奏谢麟干涉监狱管理之事。
D.苏轼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送给孙介夫的两个儿子,也是借以阐明孔子关于仁的学说。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10.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2分)
译文:
②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2分)
译文:
4东城联考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大命①
(清)唐甄
岁饥,唐子之妻曰:
“食无粟矣,如之何?
”唐子曰:
“以粞。
②”他日,不能具粞,曰:
“三糠而七粞。
”他日,犹不能具。
其妻曰:
“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
”曰:
“然则七糠而三粞。
”邻有见之者,蹙额而吊之曰:
“子非仕者与?
何其贫若此也?
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
”唐子曰:
“不然。
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
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
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无所资以为生也。
子曷③以吊我者吊天下乎?
”
唐子行于野,见妇人祭于墓而哭者。
比其反也,犹哭。
问:
“何哭之哀也?
”曰:
“是吾夫之墓也。
昔也吾舅织席,终身有余帛;今也吾夫织帛,终身无完席。
业过其父,命则不如,是以哭之哀也。
”唐子慨然而叹曰:
“是天下之大命也夫!
昔之时,人无寝敝席者也;今之时,人鲜衣新帛者也。
”
唐子曰:
“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及其不平也,此厚则彼薄,此乐则彼忧。
为高台者必有洿池,为安乘者必有茧足。
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吴西之民,非凶岁为舰粥,杂以莜秆之灰;无食者见之,以为天下之美味也。
人之生也,无不同也。
今若此,不平甚矣!
提衡者权重于物则坠,负担者前重于后则倾,不平故也。
是以舜禹之有天下也,恶衣菲食,不敢自恣。
岂所嗜之异于人哉?
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
唐子之父死三十一年而不能葬。
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
家有一石一斗三升粟,惧妻及女子之饿死也。
至于绣谷之山而病眩,童子问疾,不答。
登楼而望,慨然而叹曰:
“容容其山,旅旅其石,与地终也!
吁嗟人乎!
病之蚀气也,如水浸火。
吾闻老聃多寿,尝读其书曰:
‘吾惟无身,是以无患。
’盖欲窃之而未能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大命:
指天下的命脉②粞:
碎米。
③曷:
通“盍”,何不。
6、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其无资身之能乎资:
供给
B.比其反也,犹哭比:
及
C.犹食之而不甘甘:
美味
D.恶衣菲食,不敢自恣恣:
恣意,放纵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江河之水广皆以美于徐公
B.平则万物各得其所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权重于物则坠夷以近,则游者众
D.盖欲窃之而未能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下列句中补出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与予在涸泽之中,(故)无所资以为生也
B.(此)是吾夫之墓也
C.以(之)为天下之美味也
D.(唐子)乃游于江西,乞于故人之宦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提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的观点,指出社会分配公平是治理天下的要害所在。
B.第①段中,唐子用鱼水关系回应了邻人的关心:
自己如同身处干涸水塘中的鱼,纵有本领也无法生存,并建议邻人用慰问自己的态度去慰问天下人,暗含讽刺。
C.第②段中,唐子知道了妇人哀哭的原因后不禁感叹百姓的生活今不如昔。
过去的人没有睡破席子的,如今的人连件新衣也穿不了。
D.唐子认为天下有人快乐有人忧愁,有人富裕有人贫穷,有人安乐地坐车,有人走路走得脚上都长出了茧子,都是因为社会分配不公平,才造成了贫富差距。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6分
10、将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
②惧其不平以倾天下也!
11、唐甄在《大命》一文中说:
“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
”意为“鱼在江河里,就忘记用来生存的本领。
”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试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200字以上)(12分)
5东城一模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雄,十五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
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
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而曳之,而逐出之。
已而竞还啄其粟。
日之暮,二十一群栖于楹之梁。
截冠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
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去于庭中,直上有木三十余尺,鼓翅哀鸣,飞而栖其树颠。
翱异之曰:
“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
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
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
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
岂不畏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
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
”或告曰:
“截冠雄鸡,客鸡也,予里东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
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
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
然见食未尝先啄,而必长呜命侣焉。
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
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
“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
客鸡义勇超于群,群皆妒焉,尚不与俦焉,况在人手哉?
况在朋友乎哉?
况在亲戚乎哉?
况在乡党乎哉?
况在朝廷乎哉?
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取材于李翱《李文公集》)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貌若营群营:
迷惑
B.而延颈喔咿延:
伸长
C.义而介焉者介:
独特
D.尚不与俦焉俦:
做伴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而又狎乎人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
A.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其一日见食命侣客鸡义勇超于群
C.D.
其孰能讥之乎师不必贤于弟子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已而竞还啄其粟
赶走(它)之后争着回来啄食那些粟米
B.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
难道不受它的好处就可以背叛它的情义吗
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
D.昔日亦犹是焉
以前也是这样的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截冠雄鸡因外形独特而招人喜爱,受到群鸡的妒忌,不愿与它同食。
B.截冠雄鸡虽然勇猛好斗,但势单力孤斗不过群鸡,总是被群鸡孤立。
C.虽然被群鸡孤立,但截冠雄鸡在见到食物后还是招呼同伴一起享用。
D.作者由截冠雄鸡的遭遇联想到人世间一些类似的事情不禁发出感叹。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10.作者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鉴于世之人”,意思是“可以给世人提供借鉴”。
你认为世人可以从中借鉴到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分)
6朝阳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同乡江乐峰世玉,以傲上为胡文忠公所劾,谓其恃才使气也。
经唐义渠中丞复知县,严渭春中丞委署黄安县事。
壬戌十二月中旬始抵任,其钱漕一切规费已为前任一网而尽。
江自筹薪水理县事,誓不取民间分文。
明年二月,部议不准,撤任,江怡然就道。
然自初莅任至交谢,已亏欠库款千零十金。
盖江自正月八日襆被携二役,一负案卷,皆历任令尹所未结者,一持笔砚诸物。
遍历四乡,怀干粮,或市饼饵,与二役共食,杯茗不扰于民。
至则查阅团练,勉以忠义,奖其勇者以花红布帛,而策励其余。
讫事,即就各乡为了积案。
江本治刑名家,断事若神,明通公正。
一时皆云:
“不费一文,了数十年难判之案者,二百年所未见也。
”
二月中,豫省捻匪陈大喜闯入楚境,白雀杨朝林方守麻城,兵败,贼益张,分扰各县。
时江已去任,新令某闻风大骇,闭门不敢出。
江方未出境,即率诸练勇堵御,三战皆捷,斩首八百余人,而勇只伤十余人。
贼遁去。
新令大惭,禀江欠库款数目。
其民闻之,曰:
“此吾慈父母也,其欠项皆战费、练费也,可以此累之乎?
”其县分四十八社,社出银二十五金为之偿,尚余百九十金以为赆。
江受而转输之公,为修理圣庙费。
黄安人益感之。
严中丞行部闻之,叹曰:
“古闻是语,今乃有是事乎?
”即檄江长营务。
其民闻之,走相送者至罢市,五十里中,花爆、彩红、茶、酒相续。
江不能舆,亦步行,数日方出境,而民皆垂泪相别。
噫!
孔子曰: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于此见之。
(取材于汪士铎《记江乐峰大令事》)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渭春中丞委署黄安县事署:
代理
B.江怡然就道就:
踏上
C.讫事,即就各乡为了积案讫:
完结
D.即檄江长营务檄:
声讨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傲上为胡文忠公所劾B.或市饼饵
纵一苇之所如或异二者之为
C.至则查阅团练D.走相送者至罢市
故木受绳则直今者项庄拔剑舞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经唐义渠中丞复(其)知县
B.勉(之)以忠义
C.不费一文,(故)了数十年难判之案者
D.新令大惭,(遂)禀江欠库款数目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江乐峰到黄安上任时,税费已被前任捞空,他自筹资金料理公事,不收取百姓一分一毫。
B.江乐峰不仅断案如神,而且作战勇敢,曾率领士兵堵截防御贼匪,并亲自斩首八百余人。
C.黄安百姓十分爱戴江乐峰,全县出资为他偿还所欠库款,江乐峰将余款转送公家修圣庙。
D.江乐峰离开时,许多百姓带着礼物前来相送,以至集市停业,走了好几天他才走出县境。
10.把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古闻是语,今乃有是事乎
②江不能舆,亦步行
7石景山
二、本大厦共4小题,每小R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
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
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杨子见歧道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镐,近戎人。
与诸侯约:
为高葆祷注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而笑,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比夫以无寇失真寇孝也。
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
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
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徒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
“孽矣!
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
“嘻!
是必夫奇鬼也!
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感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
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予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
其知之审也。
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真行论·疑似》)
注:
葆祷,用士石修筑的小城。
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戎寇至即:
假如
B.褒姒之败败:
失败
C.遂逝迎之逝:
前去
D.知之审也审:
清楚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B.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而平王所以东徙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昔也往责于东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
B.周宅酆、镐,近戎人。
(戎人)与诸侯约
C.幽王击鼓,(然)诸侯兵不至
D.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舜、尧、禹)入子泽而问牧童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和杨子由所见想到人会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误入歧途,因此哭泣。
B.褒姒之死引发了周平王东迁以及秦襄公、晋文公因护驾有功而获赐封地的结果。
C.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D.要想不受“疑似之迹”的困扰,必须借助合适的人,即了解实际情况的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第二大题文言阅读文本中画线的语句。
(4分)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8丰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
新修吕仙亭记
清朝•吴敏树
岳州城南吕仙之亭,当南津港口。
古所称邕湖者,水反入①为邕。
城东南诸山之水,自南津西北趋湖,湖水起,则东南入山,尽十余里皆湖也。
故山水之胜,亭兼得之。
由亭中以望,凡岳阳楼所见,无弗同者,而青苍秀映之状,幽赏者又宜之。
至于为月夜泛舟之游,无风波卒然之恐,唯亭下可也。
唐张说为岳州刺史,与宾僚游燕,多在南楼及邕湖上寺,见其诗中,南楼即岳阳也。
寺今尚存,而亭踞其左阜稍前,相去才数百步,寺之胜已移于亭矣。
然岳阳楼之居城近,自唐以来,名贤学士,皆登而赋诗其上,播于古今,盛矣。
亭之兴后于楼,其去城且三里,四方之客过郡,既登楼,莫亭之问,以此不若楼之有名天下。
而基高以敞,亦复其上为楼,有连房容饮席及卧宿,逾于岳阳;而远市嚣,少杂游,亦处地之善也。
吕仙者,世所传洞宾仙人,一号纯阳子,唐末人,其踪迹故事,在岳州者颇多,盖尝有《三醉》之诗,故岳阳楼塑其仙像。
又有城南遇老树精之语,则此亭所为作。
按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城南白鹤山有吕仙亭,亭之始自宋时也,后乃增大之云。
余自少时性乐放远,入郡多寓亭下。
近更兵乱,亭毁矣,道士李智亮募赀而复之。
智亮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