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034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docx

第一单元长征老山界草长征组歌《长征》节选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

说说理由。

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

《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

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

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

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

萧华,江西兴国人。

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

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

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

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

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

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

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

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

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

分三部分:

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

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以什么为序?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

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

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

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

当代作家。

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

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多草甸、沼泽。

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

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

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

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

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

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

“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

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

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

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

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

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

“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

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

“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

”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

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