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0665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docx

牙列缺失的修复word版

牙列缺失的修复

第一节修复前外科

七、全口义齿的排列

一、牙槽骨修整术

八、非正中合位位置牙列的调整

二、系带修整术

九、选磨与调合

三、唇颊沟加深术

十、全口义齿的试戴

第二节全口缺失的修复

十一、全口义齿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一、无牙颌的口腔变化

第三节、单颌牙列缺失修复

二、无牙颌的解剖标志和分区

 

三、全口义齿的固位

 

四、取模和灌模

 

五、正中关系记录 

 

六、上合架和排牙

 

牙列缺失的修复

第一节修复前外科

一、牙槽骨修整术

【适应证】

l牙槽嵴骨尖、骨嵴形成,义齿戴入可能出现疼痛者。

2上颌结节明显肥大影响义齿就位。

3.上颌牙槽明显前突,影响义齿正常关系的建立及美观者。

4.为配合预成义齿的修复多个牙一次拔除,同时对牙槽嵴进行修整。

5.牙槽嵴修整通常在拔牙1个月后进行。

【禁忌症】

参照拔牙术。

【手术方法】

1.麻醉同拔牙术。

2.切口与翻瓣根据牙槽嵴范围的大小及部位可选用梯形、“L"形、或弧形切口。

切进骨膜,从唇颊面切口向牙槽嵴顶剥离翻起粘骨膜瓣。

3.去骨用骨凿或咬骨钳去除骨尖或骨嵴。

去骨应尽量少,保持牙槽嵴原有高考和宽度。

4.修整缝合锉平骨面。

清除骨屑,粘骨膜瓣复位缝合。

【术后处理】

1.手术范围较大者,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和止痛药,保持口腔卫生。

2.软食1周。

3术后7-10d拆线。

【注意事项】

1.手术切口原则为蒂部大,游离端小,以保证组织瓣的血供。

2.龈瓣的剥离以暴露骨嵴即可,尽量少暴露正常骨组织。

3.上颌结节处,骨凿一次去骨量不宜太多,以免造成大块骨折。

返回目录

二、系带修整术

【适应证】

1.唇、颊系带附丽近牙槽嵴顶且影响义齿固位。

2.儿童上唇系带附丽过低或肥大,影响上前牙排列。

3.儿童舌系带过短,伸舌呈“W"形,卷舌困难,舌腭音或卷舌音不清,手术年龄1-2岁较适宜。

4.老年患者因牙槽嵴萎缩而致的舌系带相对附丽过高,影响下颌义齿固位者。

【禁忌证】

1.手术区及口腔内有明显炎症表现。

2.智力发育障碍所致的发音不清者,不宜行系带修整术。

3.全身禁忌证参照牙拔除术。

【手术方法】

(一)唇、颊系带修整术

l.方法之一适用于一般唇、颊系带附丽过低者。

(1)注射2%利多卡因0.5~1.0ml于系带两侧。

(2)提起上唇或颊部,用一把止血钳夹住系带附丽于牙槽突的基部;另一把止血钳夹住唇颊部附丽端,两把止血钳尖端相交于唇颊沟。

(3)沿止血钳外侧切开并切除系带,间断缝合。

2.方法之Th适用于儿童唇系带肥大者。

(1)麻醉、止血钳的使用及系带切除方法同上。

(2)在两中切牙之间做一楔形切口,直达腭乳头的前方,如腭乳头亦肥大,则切至其后方,切透骨膜将该组织去除。

(3)唇系带处的切口按方法之一缝合。

切牙之间及腭乳头的创口以碘仿纱条或丁香油氧化锌糊剂填于创口内,4~5天后去除。

3方法之三适用于系带过短而且附丽较低者。

(1)绷紧系带做“Z”形切口,“Z”形的纵切口应在系带上。

(2)剥离“Z“形组织瓣后,两角相互交叉缝合。

(二)舌系带修整本

1用2%利多卡因0.5~1.0ml在舌系带两侧行浸润麻醉。

2用一把止血钳在舌腹部下夹住舌系带,提起止血钳使系带绷紧,用小剪刀在止血钳下方,平行于口底,由前向后剪开系带,长度剪至伸舌时其“W"形态消失,或舌尖前伸与上抬无障碍时为止。

3.剪开后的菱形创面,采用纵形缝合。

【术后处理】

1保持口腔清洁,经常漱口,可用1%亚甲蓝涂布创面预防感染。

2术后1周拆线,小儿如不合作可不必拆线。

返回目录

三、唇颊沟加深术

【适应证】

1.凡牙槽嵴过度萎缩,下颌颏肌或颊肌附丽过高;或上颌唇颊部肌肉附丽过低,影响义齿固位者。

2.下颌骨切除植骨后所致牙槽嵴缺损,义齿固位困难者。

3.颜面部外伤所致牙槽嵴部分缺损及前庭沟瘢痕形成,无法行义齿修复者。

【禁忌证】

1.牙槽嵴完全缺损,颌骨骨量明显不足。

2、下颌颏神经、颊肌、附着的位置明显上移;上颌前鼻棘、鼻软骨。

颧牙槽突基底等的明显下移者。

3.全身禁忌证参照牙拔除术。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唇颊沟深度,肌肉附着高度,以确定加深的范围。

注意下颌骨的宽度,颏孔的位置,以确定可能加深的深度。

2.备好固定用的橡皮管,或做好预成基托。

3.需要植皮者,应做好游离植皮本前准备。

【手术方法】

(一)粘膜下前庭成形术

以下颌为例。

适用于牙槽嵴明显萎缩,覆盖粘膜健康者。

l.手术在局都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下进行。

2.在唇颊沟外侧的粘膜上或在唇颊沟的牙槽嵴做半圆形切口,其深度只能切透粘膜下组织,不应切破骨膜,其长度为需加深的范围。

3在骨膜表面剥离粘膜辩,将附丽于骨面的肌肉推向下方,注意勿将骨膜剥穿。

返回目录 

第二节全口牙列缺失的修复

一、无牙颌的口腔变化

一,颌骨的变化

1,影响颌骨吸收的因素:

(1)拔牙的原因:

牙周病引起的速度快。

(2)拔牙的时间:

3个月以内较快,最佳修复时间在拔牙后3-6个月。

(3)骨质的致密度。

(4)机体的健康状况。

(5)修复体的舒适程度。

2,颌骨吸收的方向:

(1)上颌:

向上和向内方向吸收。

原因:

上颌牙根的方向,唇颊侧骨质较疏松。

结果:

上颌颌弓逐渐缩小,切牙乳突和上颌颧突逐渐靠近牙槽骨顶。

(2)下颌:

向下和向内方向吸收。

原因:

下颌牙根的方向,舌侧骨质较疏松。

结果:

下颌牙弓逐渐扩大,颏孔和内外斜嵴和下颌隆突逐渐靠近牙槽骨顶。

二.软组织的改变

1.唇颊沟变浅。

2.舌:

代偿性变大,功能亢进。

3.唇颊组织:

变薄,疏松,内陷。

4.口腔黏膜:

变薄,失去弹性,干涩。

三.颞颌关节改变

垂直距离缩短,颌骨的偏移,不良习惯的形成,导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返回目录

二、无牙颌的解剖标志和分区

1上颌

1.上牙槽嵴

2.切牙乳突

3.上颌硬区

4.腭皱襞

5.颧突

6.翼上颌切迹

7.腭小凹

8.颤动线

9.颊系带

10.唇系带

11.上颌前弓区

12.上颌结节

2下颌

1.下牙槽嵴

2.下颌隆突

3.颌舌骨嵴

4.唇系带

5.颊系带

6.舌系带

7.下颌前弓区

8.颊侧翼缘区

9.舌侧翼缘区

10.舌下腺区

11.磨牙后垫区

12.远中颊角区

13.“P”切迹:

口底上升的最高点

3无牙颌分区

名称部位组织特点作用

主承托区:

牙槽嵴黏膜致密无黏膜下层主要承担力

副承托区:

牙槽嵴顶周围黏膜厚,黏膜下层含腺体,CT部分承担力

边缘封闭区:

唇颊舌沟,后堤黏膜疏松,丰富CT,肌肉封闭区

缓冲区:

骨隆起区骨隆起,黏膜薄减压返回目录

三、全口义齿的固位

(一)静止时的固位

1吸咐力

咐着力:

异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粘着力:

同分子之间的凝聚力。

影响因素:

基托面积——颌骨的解剖形态。

接触的密合程度——印模的准确性,光洁度。

唾液的性质。

2,大气压力

影响因素:

基托的面积。

接触的密合程度。

边缘封闭。

3,辅助因素:

a.吸力粉

b.吸盘

c.软性衬垫材料

d.其他

(二)运动时的固位

1,唇颊组织对义齿固位的影响

a.基托边缘位置

b.基托的厚度过厚

过薄

适中

c.基托磨光面的外形

2舌对义齿固位的影响

a.舌侧基托边缘,位置,厚度,外形。

b.舌间隙的大小

c.舌平面的位置,>

平面2mm。

3,咬合对固位的影响

a.牙弓大小

b.平面位置

c人工牙的位置

d.平衡

4,辅助因素

中立区返回目录

四、取模和灌模

要求:

1.范围适当;

2.无压印模;

3.功能性印模;

4.闭口印模;

5.保持稳定的位置,肌肉放松。

取模前准备

1.椅位;

2.选择托盘;

长:

上颌:

翼上颌切迹,腭小凹。

下颌:

磨牙后垫

宽:

上颌:

颌弓宽2-3mm。

高:

距黏膜反折处2mm。

3.印模材料的选择:

(1)弹性印模膏;

(2)普通印模膏;

(3)印模石膏

(三)取模方法

1.一次取模法:

2.二次取模法:

(1)初模(个别托盘)+终模(弹性印模膏)

(2)初模+灌模—个别托盘(自凝塑胶)—终模

(3)初模-—灌模—排列人工牙—试

—衬垫

(4)旧义齿

(四)灌模及模型处理

1.灌模

2.模型处理:

(1)缓冲区的处理:

(2)后堤区的处理:

返回目录

五、正中关系记录

名词解释:

正中位:

天然牙最广泛的接触位。

正中关系:

无或有牙颌正中、后退、非紧张的上下颌位;

息止颌位:

非功能状态下的颌位;

息止间隙:

天然牙非功能状态下楔形间隙2~5mm;

静止时的面接触关系;

咬合:

运动时的面接触关系;

垂直距离:

面下1/3高度;

颌间距离:

正中关系位的上下牙槽嵴之间的距离;

平面:

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平面;

复盖:

复:

切道斜度:

髁状斜度:

(一)托

位记录是借助上下托的均匀接触来完成的;

托是由基托和堤两部分组成;

托所占据的位置,即为义齿基托和人工牙的位置;

托的垂直距离和水平位置关系即代表患者的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

托的丰满度代表义齿修复后面部外形的丰满度,还可以在托上初步确定单位平面,在堤上标出中线、口角线、唇高线、唇低线等的位置。

托=基托+堤

1.基托:

为托的底,是与口腔黏膜接触的部分。

暂基托:

用暂时性材料制作的基托,用蜡或暂基托制成,最终需被其它材料取代。

优点:

一次热处理,基托准确性高。

恒基托:

塑胶制成,在划好导线的,已准备过后堤区的模型,根据范围制作一层蜡片厚的基托,然后包埋、填胶、热处理、抛光。

优点:

校对印模准确,吸力大易操作。

2.

堤:

平面的确定:

(1)堤前部平面与两侧瞳孔连线平行。

(2)在唇休息线下2mm。

(3)侧面与耳屏鼻翼线平行。

(二)垂直距离

垂直距离测定的方法:

(1)面部距离均等法测定:

仅作参考,符力10%;

眼角至口角的距离=鼻底至颏底的距离

(2)解剖标志观察测定法:

经验法

观察上下唇自然曲度和正常形态,颏唇沟和鼻唇沟的适的深度,以及面部的协调性。

(3)拔牙前记录。

(4)根据下颌生理息止位来确定:

临床上普遍采用此方法。

而且比较准确,也是必须要掌握的方法。

4.垂直距离测定的具体方法:

根据:

垂直距离(正中)=垂直距离(息止位)—息止间隙

先测定息止位时的垂直距离大小(鼻底至颏底的距离),然后将上下托的面涂凡士林,下颌蜡堤必须是软的,令患者作正中咬合,使咬合后的垂直距离较原来测定的要小2-3mm即可。

至此我们已经取下了下颌骨对上颌骨的垂直关系。

(三)正中关系的测定:

1.引导下颌后退的方法:

(1)肌肉疲劳法:

一般用于极度不作的病人,使提颌肌群与降颌肌群疲劳,使下颌回到正中位,防止前伸位。

(2)卷舌法:

舌尖卷向上,舔硬腭前分蜡基托或加压其上的蜡球,同时闭下颌。

(3)吞咽法:

此法常用,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使下颌回到自然正中位置。

(4)辅助法:

检查时用,不能多用,在病人不防备的情况下使用,轻轻推动下颌后退。

2.方法:

在取垂直距离记录的同时完成正中关系记录。

完成后在上下堤上用蜡刀划出面部中线一致的中线,口角线和上下笑线。

微笑时:

上中切牙唇面显露约2/3;下中切牙唇面显露约1/2;

3.校对正中记录的方法:

(1)反复作正中咬合以观察三条线是否有对齐(常用);

(2)两小指置于患者双侧外耳道内,正中咬合时,手指有下颌骨髁状突强耳有力的撞击感。

(3)扪诊双侧颞肌和嚼肌,在正中时应有明显的收缩(少用)。

(4)肌探测仪校对(教学时用)。

(5)判断垂直距离准确性看息止间隙。

返回目录

六、上合架和排牙

  架是全口义齿制作的器械,其作用是固定上下颌模型的关系,以保持记录患者的关节位置,间距离和正中关系,可调式架尚有模拟出下颌的各种运动。

借助架以排列人工牙,检查口腔咬合情况的工具。

(一)简单架

1.仅能保持上下模型于正中

位。

2.组成:

上颌体、下颌体、调节螺丝、穿针及固位螺丝。

3.特点:

简单。

应用广泛。

排牙方便,有人认为在简单架尚排牙,只要掌握某些关键也可取得其他的平衡,为此有人也提倡这种架尚排牙。

(二)可调式架

1.能代表下颌作各种运动,具有可调的切导,髁导。

2.结构(Hanan氏架)

架环及其螺丝(固定上颌体)

上颌体:

前部:

切导针及其固定螺丝(调节切导斜度)

后部:

髁杆、髁球、髁道盘(调节髁道斜度)

切导盘、切导凹(调节切导斜度)

前部:

架环及其固定螺丝(固定下颌体)

下颌体:

后部:

侧柱(调节侧方髁道斜度)

3.特点:

(1)咬架的关节运动为机械性的,没有人体软组织的缓冲作用。

(2)人在咀嚼时,上颌固定,下颌运动,咬合架相反。

确定侧向髁道斜度:

根据公式

L=前伸髁道(H)+12

8

(7)确定切导斜度:

0-5°返回目录

七、全口义齿的排列

(一)人工牙的选择:

1.牙齿形状的选择:

牙形应与面形、弓形一致。

2.牙齿颜色的选择:

年青:

白;老年:

黄;白人:

白;黑人:

黄;

3.牙齿大小的选择:

(1)龈距:

根据唇高线,唇低线及间距离进行选择。

(2)近远中距:

前牙中线至口角线的距离为1-3牙近远中总和。

上后牙近远中径长等于尖牙远中至上颌结节的距离。

下后牙近远中径长等于尖牙远中至磨牙后垫前缘的距离(28-34mm)。

4.前牙、后牙的选择:

前牙:

以美观为主,根据颌弓的外形,唇的长短,两侧口角线之间的距离,以及间距离大小来选择。

后牙:

以功能为主;如条件正常尽可能采用瓷牙,对间距离过小采用塑胶牙。

如牙槽嵴过度吸收,者可减少颊舌径。

对间距离过大者采用塑胶牙。

5.人工牙的性质和型号

常用23、24、25型人工牙,目前人工牙的材料,类型,形态品种较多,选择性大。

(二)排牙要求:

a美观:

b兼顾功能与组织保健:

c符合平衡要求:

(三)排牙原则

1一般原则:

a

平面:

b牙弓弧度:

c中线:

d浅复盖

e的广泛接触:

f有曲线:

2机械学原则:

a平分颌间距离:

b排列在牙槽嵴顶:

c较小的切道斜度:

d平面的位置:

f下颌后牙的位置:

(三)排牙的步骤和方法

1.排牙前准备:

(1)固定好上下颌体间的定位螺丝,以防松动而改变垂直距离;

(2)磨薄恒基托的义齿盖嵴处及人工牙的盖嵴处,有利排牙;

(3)在模型上留上中线、口角线、及上腭的正中线,牙槽中线;

2.排牙的顺序:

在正中进行,先排前牙,再排后牙,先上颌,后下颌;全部牙排列完成后,在非正中关系位置作进一步调整,以达到平衡咬。

1413121165213478910

2825262720191615171823222124

3.全口义齿的排列:

(1)个别牙排列(见表)

(2)前牙的排列要求:

主要功能:

改善面貌外形和发音;

A:

依上颌或面部中线记录排列前牙,上切牙切缘在唇休息线下1.5-2mm,切缘与瞳孔连线平行。

B:

依颌弓关系位置来排列:

如方型:

2112无转向,3--3转向远中;

椭圆型:

1--1不转,2--2稍扭转,3--3转;

尖圆型:

1--1转或不转,32--23转;

C:

依颌弓关系位置来排列:

上下颌弓关系位置正常:

上下前牙有轻度复,前伸及侧向运动应有平衡。

上颌轻度前突:

轻:

上前牙略向舌侧或垂直,盖嵴面尽量薄。

下前牙略向唇侧,使复盖小。

重:

排列成大的复盖,上前牙腭侧加平面导板,下前牙用小型或部分整个去除4--4,下颌前牙重叠排列。

下颌前突:

轻:

排列成对刃,上前牙向唇侧,下前牙向舌侧。

并磨薄下前牙盖嵴部,或换大号下前牙。

重:

排列成反关系,上前牙用小型,下前牙用大型。

(3)后牙的排列要求:

主要功能:

恢复咀嚼功能;

A:

后牙的长轴线应与咀嚼线平行,且与牙槽嵴垂直。

后牙的

力线应集中在颌弓的中央部分65

B:

后牙应按正常的正中关系排列。

C:

非正中应保持平衡:

形成一定的曲线,在前伸和侧运动时,保持前后牙的三点接触关系,以保持义齿的稳定性。

D:

后牙应按颌弓关系位置排列:

颌弓关系正常:

后牙应排列在牙槽嵴顶上,面尽可能平分间距离。

上颌弓大于下颌弓:

轻:

将上颌磨牙适当排向舌侧;

重:

(1)按正常关系排牙,上磨牙颊侧以蜡恢复面型;

(2)先排上、下颌,锁结部分用上磨牙舌侧蜡恢复关系。

并选用无尖牙,或减少下颌牙数目。

下颌弓小于上颌弓:

轻:

正常关系(下颌略偏舌侧,上颌略偏颊侧)。

重:

反关系:

A+B→D+C

D+C→B+A

在上颌可减少第一双尖牙或下颌多排一牙。

反排的特点:

力作用点不变,舌间隙位置增大,功能尖相反。

返回目录

八、非正中合位位置牙列的调整

在正中位完成人工牙的排列后。

还必须在非正中位进行人工牙的调整。

使之达到牙列在前伸及侧向运动中的全面平衡,保证义齿在行使咀嚼功能时,能发挥最大的咀嚼效能。

1.前伸平衡:

全口义齿只有具备前伸平衡咬便于很好地完成切割功能和义齿的稳定,当下颌至上下切缘接触且保持接触滑至正中位,同时后牙颊尖也在保持接触的情况下滑至正中位。

有三种情况:

a:

如后牙全部相对颊尖都有接触的为完善的前伸平衡。

b:

如后牙一部分颊尖有接触为多点接触的前伸平衡。

c:

如仅7---7相对颊尖有接触则为三点接触的前伸平衡。

虽然a为最佳的平衡,但如实际出发,仅考虑平衡,以及切割功能,那么c也可以达到,而且c的平衡在简单架上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也是可以达到的,方法也是很简单,至此,我们作为重要讲述的内容,希望一定要掌握。

前伸平衡的因素和定律:

(1)三因素四定律:

中华口腔科杂志1983,4:

219

A:

三因素:

a:

髁道斜度:

髁道与基线(平面)的交角。

架髁道斜度:

架髁槽与水平面的交角。

b:

切道斜度:

上下前牙切缘连线形成的切道与基线形成的交角。

c:

平衡斜面斜度:

7--7近中颊尖的远中斜面与基线的交角。

B:

“同心园截弧”学说为三点接触的前伸平衡咬的理论根据:

平衡咬的要求是髁道、平衡斜面、切道分别为同心园的一段截弧,要求髁道、切道和平衡斜面等的法线能交于一点R;R为旋转中心或运动中心,也是同心园的圆心。

C:

旋转中心的位置与影响:

髁道斜度>平衡斜面斜度>切道斜度旋转中心在前上方;

髁道斜度<平衡斜面斜度<切道斜度旋转中心在后上方;

D:

四定律:

第一定律:

髁道斜度增加,平衡斜面斜度也增加;

第二定律:

髁道斜度增加,切道斜度减少;

第三定律:

切道斜度增加,平衡斜面斜度也增加;

第四定律:

髁道斜度增加,切道斜度减少

并平衡斜面斜度增加;

三因素四定律的比喻记忆法:

天平两侧砝码重量相等代表三因素处于平衡咬合状态。

髁道斜度切道斜度平衡斜面斜度

要求:

7----7平衡斜面斜度=24°;切道斜度=15°;复盖:

复=1:

3。

E:

简单架制成的全口义齿,下颌前伸时,牙列间的接触及其诊断与修改;

1.前牙接触,7---7不接触;

原因:

切道斜度偏大,或平衡斜面斜度偏小;

诊断:

第三定律因素不调;

修改:

磨改下前牙;

2.前牙不接触,7----7接触;

原因:

切道斜度偏小或7平衡斜面斜度偏大;

诊断:

第三定律因素不调;

修改:

磨改7近中颊尖的远中斜面和下7远中颊尖的近中斜面;

3.前牙接触,7---7也接触,表示三因素协调,呈现三点接触平衡。

(2)五因素十原则:

#五因素:

*髁道斜度:

为患者固有,在架上固定不变;

*补偿曲线曲度:

上4颊尖至上7远中颊尖连线与曲线之间的最大直线距离。

*定位平面斜度:

上1--1近中切角至上7--7近中颊尖构成的平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牙尖工作平面斜度:

牙尖工作斜面与平面的交角;此斜度取决于人工牙的牙尖高度,也可通过改变牙长轴的倾斜度而增减;

*切道斜度:

上下前牙切缘连线与平面的交角。

#十原则:

1.髁道斜度增加,牙尖工作斜面斜度增加,斜度应由前向很逐渐增加;

2.切道斜度增加,牙尖工作斜面斜度增加,斜度应从很向前逐渐增加;

3.髁道斜度增加,切道斜度减少,

4.髁道斜度增加,定位平面斜度增加;

5.髁道斜度增加,补偿曲线曲度增加;

6.切道斜度增加,定位平面斜度增加;

7.切道斜度增加,补偿曲线曲度增加;

8.补偿曲线曲度增加;定位平面斜度减少;

9.补偿曲线曲度增加,牙尖工作斜面斜度减少;

10.定位平面斜度增加,牙尖工作斜面斜度减少;

例:

前伸时,上下前牙切缘接触,后牙无接触,可增加补偿曲线曲度,相当于增大牙尖工作斜面斜度,来达到平衡接触;

前伸时,如上下前牙切缘无接触,后牙接触,可减少补偿曲线曲度或加大切道斜度,以达到平衡接触。

2.侧向平衡

侧方运动的范围较前伸要小(2mm),所以要求并不如前伸高。

一般要求在工作侧,平衡侧各有二点接触。

下颌作左右侧方咀嚼运动时,在工作侧,上下后牙相对颊尖的舌尖,从正中

位起直至上下尖对尖的整个运动过程中,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接触(除第一双尖牙外),在平衡侧,上后牙的舌尖与下后牙的颊尖在整个运动中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接触。

(1)与侧方平衡有关的因素

A:

平衡侧的髁道斜度:

B:

牙尖工作斜面斜度:

工作侧指上颌磨牙颊舌尖是舌斜面和下颌磨牙颊舌尖的颊斜面,平衡侧指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下颌满意的舌斜面,与横曲线斜度和牙尖斜度有关。

C:

切道斜度:

要求上述三者也成为同心圆上的一段截弧,临床上调整横曲线相对于调牙尖斜度。

(2)侧向平衡的调整:

平衡侧无接触:

向向下降上磨牙舌尖或向方上升下磨牙颊尖,即增大横曲线曲度的方法。

平衡侧有早接触:

相反方法处理以减少横曲线曲度。

工作侧颊尖不接触:

降低上磨牙颊尖(增高上横曲线),或升高下磨牙颊尖(上横曲线增高);

工作侧舌尖不接触:

可降低上磨牙舌尖(上横曲线增高)或升高下磨牙的舌尖(降低下横曲线);返回目录

九、选磨与调合

1.早接触的确定:

(1)周围蓝点,中央白的点;

(2)少数牙尖蓝点,其余无蓝点,或个别牙尖蓝点较深;

2.选磨的顺序:

正中--前伸--侧方--综.

上下兼顾、左右兼顾、前后兼顾、内外兼顾;

3。

选磨的原则和方法

正中:

前牙:

选磨下前牙切缘或其相对的上前牙舌面。

后牙:

斜面关系:

直接磨早接触点;

窝沟关系:

如侧方平衡磨窝,如侧方有早接触磨尖;

前伸:

前牙:

减少切道斜度;

后牙:

减少牙尖斜度;

侧方:

工作侧:

磨非功能尖;

平衡侧:

磨牙尖斜度;返回目录

十、全口义齿的试戴:

应检查:

(1)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

注:

a:

差1-2mm可在架上调整;

b:

>2mm应取正中记录;

c:

一侧咬合松或不接触--加蜡;

A:

与架上一致的正中关系;

B:

习惯性向前伸或侧方关系;

C:

后缩的关系;

(2)牙弓中线与面部中线,上前牙与面部的协调性,丰满度,牙颈线位置。

(3)前伸和侧方运动时的平衡,息止间隙;

(4)发音情况和基托的厚薄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