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0157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docx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时空坐标】

 

 

第1讲农耕时代的农业

【纲标定位】

考纲展示

课标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土地制度

掌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主干回顾】

知识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发展历程:

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

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耒耜到曲辕犁

(1)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2)春秋战国:

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生产模式: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农具改革:

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

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上古时代: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

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时期:

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4)边疆地区:

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5)经验总结:

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知识点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实行土地公有制。

2.经营方式: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2)发展

(3)影响

【概念解读】

1、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2、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课堂探究】

主题一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材料一 ……西周时期那种①“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

——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材料二 ②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③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

,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四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④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耦:

二人并耕;耘:

除田间杂草。

译为千对农人在耕地。

【注】②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

【注】③指理所当然的事。

【注】④不定期征收田赋、税款,毫无节制。

1.史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耕作制过渡。

史料二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史料三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

史料四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历史地位:

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2)影响因素:

耕作方式、技术的变革,小农经济自身的特点,政府的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

主题二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①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②公田,③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④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⑤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注】①指周王,此处也可理解为代指“国家”。

【注】②指井田,即周王分封给贵族的土地,贵族需缴纳赋税,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注】③反映了土地个人私有现象的出现。

【注】④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注】⑤指土地租赁现象。

1.史料一表明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贵族只有使用权,到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土地个人私有的现象。

史料二表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史料三表明明清时期,由于人多地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2.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源。

答案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体系构建】

【易错易混】

【真题演练】

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5·广东文综·14)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5·海南单科·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秩序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引进西域良马的信息,故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匹增加主要是经济发展,百姓也能养得起马,并不是因为战马消耗减少,故D项错误。

【答案】A

1.(2015·上海单科·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考点】东汉的兴衰——豪强地主

【解析】材料“田亩连于方国”反映出该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西周诸侯封地实行井田制,与“井田之变”不符,故A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地方分为若干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没有州,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代施行限田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土地兼并,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东汉豪强势力膨胀,大量兼并土地,形成庄园经济,故D项正确。

【答案】D

【课后巩固】

1.(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图片是反映皇帝祭祀场面,但没有透析出核心信息,故A项错误;皇帝祭祀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无关,故B项错误;从图片文字材料“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予以判断,“农坛”代表农业,皇帝祭先农坛说明重视农业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特点,可以判断是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C项正确;图片只是反映皇帝在“祭先农坛图”,历代皇帝都有此举,这只能说明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不能反映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答案】C

1.(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图2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

2.(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

【答案】B

3.(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答案】A

4.(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图1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答案】B

1.(2012·广东文综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关键信息:

商代、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

【答案】D

2.(2012·海南单科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

亲蚕”。

后来,历代

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解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

【答案】D

1.(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故选C项。

【答案】C

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答案】B

1.(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1.(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

【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排除ABC。

【答案】D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

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

“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

1.(2012·重庆文综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

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考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

2.(2012·全国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

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解析】关键信息:

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

1.(2011·重庆文综·12)子曰: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恒公(  )

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了“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齐桓公首霸中原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齐桓公之所以尊王攘夷是为了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实现自己称霸的事业,并不是从根本上恢复周朝的势力,而且“初税亩”是鲁国改革措施故应排除①③。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2.(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解析】回答本题,需对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