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0104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docx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

传统文化在今天教案

【篇一:

2015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正式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四、教学方法

师:

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生:

自主探讨,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

传统文化的继承。

讲授新课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师同学们请先看图:

针灸,京剧,书法

师问:

同学们能看出针灸,京剧,书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学生讨论后,师引导:

同学们,如果我说针灸是前天出现的,京剧是昨天产生的,今天我们才知道写字,对吗?

——当然不对了,他们很早就产生,也就是说产生于过去。

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针灸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

师问:

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结合书本,请同学们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师总结: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

同学们请看书上第40页的图片,图片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以及藏族的藏历新年。

师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传统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能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下吗?

生答: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师总结:

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那达慕大会。

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

师: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这些各个民族的传统习俗能够保留至今,说明了它总是在潜移默化和熏陶一代一代的人。

这不仅对增强该民族的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增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师:

我们在了解传统习俗之后,再来看看传统建筑在我们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看图片:

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江南的水乡的建筑,蒙古的毡房等。

师:

这些建筑都是从古代遗留至今的建筑。

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

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并且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师问:

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

你认为呢?

给同学们几分钟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师总结:

听完同学们的讨论后,老师来总结一下。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

展示图片:

《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

师问:

这些都属于我国的传统文艺,我国的传统文艺以古代的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绘画为代表。

图片中所展示的传统文艺保留至今并为后人所推崇。

说明这些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以京剧为例,

介绍下京剧的由来和特点?

并且说说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吗?

生答

师归纳:

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

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

师问:

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

儒家思想中的“和”“合”“大同思想”等。

师归纳总结:

我听见同学说有儒家的“和”“合”“大同思想”。

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

师过度:

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片

师问:

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

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

师归纳:

会徽体现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习俗:

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

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徽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

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会徽就是将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

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这就是为什么每到中秋节时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人们无限的亲情和思乡之情。

师: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材料:

材料一:

古语云:

“君子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师问:

通过阅读以上两个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

师结: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师:

通过以上对“和谐社会”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师问:

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

同学们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累了?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师:

这个故事里的郭巨是个孝顺的孩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孝”里包含了尊老、敬老、养老等积极的一面。

我们在被他的孝心感动的同时,在继承孝的思想的同时,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的感触、思考呢?

或者说传统道德里的“孝”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面呢?

在今天,我们到底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师:

传统“孝”里有一些愚孝的成份,例如《论语》里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我想也是值得商榷的。

在物质条件不太富足的古代社会,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人们更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让父母衣食无忧,锦衣玉食,那就是孝了。

而在物质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今天,很多老人也不需要向子女索要生活费,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希望子女多点陪在身边,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唱的那样。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郭巨埋儿孝母,但一样感人肺腑。

如湖北“一女养八老”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课堂小结

师:

我们今天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

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传统习俗——基本形式

传统建筑——重要标志

传统思想——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时俱进——积极作用

一成不变——消息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对民族

对个人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篇二:

传统文化教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第一课《三字经》

授课时间:

9月2日

一、教学目标

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古筝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五、教学模式

三个版块:

(一)故事激趣、

(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

(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古筝配乐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

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杨)

(2)、学生自由读,要求:

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

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

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一听吗?

(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

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

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古筝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

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

说说理由。

(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

?

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把老师当作家长,师加以引导与鼓励,)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

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第二课《三字经》

(二)

授课时间:

9月9日

教学目标: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

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

你们会背吗?

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

师生接背:

前面所学三字经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民族,至今流传着许多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

请仔细看图,你知道图上说的是谁的什么事呢?

逐一出示名人勤奋读书图片,请学生说故事。

(路温舒披蒲编、、孙敬悬梁、苏秦刺骨)

师随时点评引导:

哪一点令你特别受感动?

路温舒编席抄书:

为了读书,真是绞尽脑汁。

孙敬悬梁:

这倒真是一个克服困意的好方法。

可惜我们男孩子没有机会了,老师倒是可以一试,女孩子也可以试试哦。

【篇三:

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太公家教《节选》

教学目的:

一、了解蒙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及其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了解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

三、认识重读蒙学教材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学为主体.儒学极为重视教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而作为基础教育的蒙学尤其受到重视,这就使我国古代的蒙学具有了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儒学伦理思想的特点.事实证明,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有效地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传统蒙学的这种伦理教化功能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道德教育的资料

3、全班汇报交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

(1)生平简介

(生卒年不详),西周齐国始祖。

又名姜尚、吕尚、吕望,字子牙。

西周初为“师”(武官名)。

也称师尚父。

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智勇双全。

相传著有《六韬》、《太公家教》等。

本文是姜太公的《太公家教》节录。

《太公家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于语言通俗,被认为“浅陋鄙俚”,所以公私藏书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书籍也少著录。

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内发现了唐人的写本一卷,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

该书收录《太公家教》共580句计2610字。

全书以四言为主,自绐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

本文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是崇敬老师、重视教师作用的教诲,很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2)汇报内容: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有疑责问,有教责受。

罗网之鸟,悔不高飞。

吞掉之鱼,恨不忍饥。

人生误计,恨不三思。

(3)注释:

译文:

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对侍父亲一样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应该有境外的私交,学生应该有主动

给老师柬修的好意。

那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4)师补充民间故事

4、学生谈上完本节课的体会

5、师总结

6、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增广贤文》(节选)

一、经典回放: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第4页

六、活动广角:

第6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第4课蝉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诵读欣赏

(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

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第5课画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跟读背诵《蝉》《咏萤》

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h;

宋?

郑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