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49893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docx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简称振动。

物体离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振幅。

单位时间内(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它是评价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常用基本参数。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份(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引起接振动为主,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常见的振动作业

全身振动的频率范围主要在1Hz~20Hz。

局部振动作用的频率范围在20Hz~1000Hz。

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频率范围(如100Hz以下)既有局部振动作用又有全身振动作用。

1.局部振动作业:

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作业。

2.全身振动作业:

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野外活动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如锻工等。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观点看,人体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效应。

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波易为组织吸收,不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振动波在人体内传播得较远。

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是明显不同的。

1.全身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振动所产生的能量,能过支承面作用于坐位或立位操作的人身上,引起一系列病变。

人体是一个弹性体,各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人体某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会引起共振,因而对那个器官的影响也最大。

全身受振的共振频率为3Hz~14Hz,在该种条件下全身受振作用最强。

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可造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的、生物化学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

一般人可发生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

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晕车晕船即属全身振动性疾病。

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局部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是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的,由于工作状态的不同,振动可传给一侧或双侧手臂,有时可传到肩部。

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的障碍,严重时可患局部振动病。

(1)神经系统:

以上肢末梢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皮肤感觉、痛觉、触觉、温度功能下降,血压及心率不稳,脑电图有改变。

(2)心血管系统:

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及张力改变,上肢大血管紧张度升高,心率过缓,心电图有改变.

(3)肌肉系统:

握力下降,肌肉萎缩、疼痛等。

(4)骨组织:

引起骨和关节改变,出现骨质增生、骨质蔬松等。

(5)听觉器官:

低频率段听力下降,如与噪声结合,则可加重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6)其他:

可引起食欲不振、胃痛、性机能低下、妇女流产等。

3.振动病

我国已将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

振动病一般是对局部病而言,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气锤病和振动性白指病等。

振动病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

长期受低频、大振幅的振动时,由于振动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皮肤分析器与外周血管循环机能改变,久而久之,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

主诉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胀、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间发生;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缺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

X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变。

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重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劳动保护措施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

2、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

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

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

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

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

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

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

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业成分;

11、保健措施:

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做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生产中由生产工具、设备等产生的振动称生产性振动。

在生产中接触到的振动源有:

(1)铆钉机、凿岩机、风铲等风动工具;

(2)电钻、电锯、林业用油锯、砂轮机、抛光机、研磨机、养路捣固机等电动工具;(3)内燃机车、船舶、摩托车等运输工具;(4)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

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均可生产影响,按其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生产中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局部振动。

局部振动亦谓手传振动。

表现出对人体组织的交替压缩与拉抻,并向四周传播。

振动在人体组织中传导性的大小顺序是:

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体和脑组织。

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影响表现在:

(1)引起脑电图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改变;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血压不稳、心律不稳等;皮肤感觉功能降低,如触觉、温热觉、疼觉,尤其是振动感觉最早出现迟钝。

(2)40~300Hz的振动能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表现为末梢血管痉挛、脑血流图异常;心脏方面可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房内、室内、房室间传导阻滞等。

(3)握力下降

(4)40Hz以下的大振幅振动易引起骨和关节的改变,骨的X光底片上可见到骨贸形成、骨质疏松、骨关节变形和坏死等。

(5)振动引起的听力变化以125~250Hz频段的听力下降为特点,但在早期仍以高频段听力损失为主,而后才出现低频段听力下降。

振动和噪声有联合作用。

(6)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产生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是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一般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简称白指)。

我国1957年就将局部振动病定为职业病。

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是振动频率、加速度和振幅。

人体只对1~1000Hz振动产生振动感觉。

频率在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30~300Hz主要是引起末梢血管痉挛,发生白指。

频率相同时,加速度越大,其危害亦越大。

振幅大,频率低的振动主要作用于前庭器官,并可使内脏产生移位。

频率一定时,振幅越大,对机体影响越大。

寒冷是振动病发病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寒冷可导致血流量减少,使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局部供血不足,促进振动病发生。

接触振动时间越长,振动病发病率越高。

工间休息对预防振动病有积极意义。

人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身体所处位置有关。

人体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

有的作业要采取强制体位,甚至胸腹部或下肢紧贴振动物体,振动的危害就更大。

加工部件硬度大时,工人所受危害亦大,冲击力大的振动易使骨、关节发生病变。

为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必须对振动危害加以控制,其主要途径如下:

改革工艺,从根本上取消和减少手持风动工具的作业,用液压、焊接、粘接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有效减振措施,改革工具排气口的位置;采用自动、半自动操纵装置,以减少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手持振动工具者,应戴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无指手套,并注意保暖防寒;对新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有血管痉挛和肢端血管失调及神经炎患者,禁止从事振动作业;对接触振动的作业工人应定期体检,间隔时间应为2~3年;对振动病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应调离振动作业岗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