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9839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docx

主题李子勋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

篱笆学堂-两分钟解决一个问题

主题:

李子勋:

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

阿柳发表于2009-07-0211:

28

[引用]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心智在发展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现在有这样一些观点,一,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色,你不可能用一致性的教育把他教育好,也就是说对别人有益的经验对你的孩子不一定就好。

你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孩子并愿意伴随着他长大。

第二,科学研究过智力早熟的孩子往往成年后都不聪明,正如生长缓慢的树成长的时间长,长得也高大一样。

  儿童智力需要一个缓慢的对环境的自适应过程,很多家庭会心急火燎的帮助孩子拔高其语言能力,这样小时候是可以凸现出自己孩子的优势,但这是一种伪智力,是父母的智慧被叠加的结果。

智力成长也跟建筑一样,地基的结石不仅仅看水泥多少,还要看你混合的基质。

在英国的科学实验里面,一个10个月的婴儿,对色彩、声音的分辨力,可以细致入微。

婴儿的分辨率超过成人的十倍以上,可以分辨成年人难以分辨的颜色。

但当婴儿到了一岁半,他学会“yellow”这个词后,他对颜色的分辨突然变成3种,他不再具有细分色彩的能力,对声音的分辨也是如此。

研究证明,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在没有学习母语时,是敏锐和自由的。

一旦学会母语,开始有母语思维,很多感知能力就退化了,孩子感知的世界被大大缩水。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考虑到孩子的天性,父母放慢对孩子的语言教育,语言的刺激和学习让孩子在沟通交流上快速获益,这会让他对其它的信息理解能力变弱,同样人类的语言会附带着思维逻辑和价值系统,也会束缚孩子对自在世界的感觉。

换句话说,过早教会孩子语言,将使他失去对自然的领悟感知力,除非父母懂得怎样保护孩子对自然的感觉。

孩子越小,越需要多方面的刺激。

就像孩子的免疫力,只能在体验不同的感染环境中才能成长。

我们会建议爸爸妈妈不要忙着教导孩子语言,而要鼓励孩子在1岁至2岁间到大自然去感知,自然界的事件本身就是丰富的,它教会孩子怎么把控调适周遭所存在的环境,同时尽量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和眼光交流。

比如说看到白云,不要说像羊群、像马,而是自然呈现各种比如轻柔,飘逸等不同的感觉。

1岁以前的孩子,要用丰富的声音、表情、形态刺激他,让孩子保持跟大自然亲近,尽量保持直觉能力和感知能力。

  通过何种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使儿童能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们内心建立起来的深深的责任感、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我们生活的方式,如果大人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善良博爱的人,那在1岁的时候千万别离开他。

多爱他,多亲他,多抱他,多用他的“咿咿呀呀”跟他交流,不要用成型的语言。

  当然,父母希望孩子尽快融入人类的社会,学会社会规则,获得被社会赞许的品质:

如诚实、责任心、上进、荣誉心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正当的想法。

这样做当然也是为了孩子们今后的利益,就像赛跑,谁起跑快,谁更容易获胜。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循序渐进,如何考虑自己孩子自身的个体特性,把事情做得恰如其分,让孩子即学会社会有用的规则,又能保持孩子部分的童心和对自然本质的敏感。

  其实,平庸的人和超凡脱俗的人不同就在于后者有着非凡的幻想、想象和感觉能力,这是活着的艺术,过于现实的人,内心也要单调一些。

要把孩子培养成天使般快乐的人物,父母首先要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体验足够的存在的快乐,建立对自己的喜爱与信心,然后再诱导他如何利用现世的规则来维持满意的生活与理想的环境。

由此,教育儿童的方式应该是用积极肯定来维持他自我发展的动力,生命自然的生长力,而不是用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来催孩子早熟,大人们急急忙忙催孩子早熟,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家庭规则应简单明了,就像游戏规则,太多太杂人人都会犯规,就失去了规则的意义。

订立规则有两种对立的态度:

坚持和摇摆(Strong—Saggy),僵硬和温柔(Cold—Warm),以此作双向坐标形成四种组合。

父母对规则持坚决和温柔的态度,孩子易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稳定的情绪。

摇摆的温柔,孩子学会钻父母间的空子,利用父母管理的差异,生出许多的毛病来。

坚持但方法僵硬,孩子内心压力过大,易于形成心身疾病。

久而久之孩子会利用发烧,肚子疼,头晕眼花等躯体症状来逃避规则。

摇摆且僵硬,孩子处在两难和无论如何都是错的境地,家庭里似乎什么都对,又什么都不对。

天长日久孩子会发展出神经症或精神病态的行为来适应和对抗规则。

聪明的父母要学会认输,当一个孩子不能做到什么,或者家庭的冲突不能化解时,家庭问题会慢慢升级。

最好是有一方认输,关系就好处了,问题也可能变轻了,不存在了,这种问题的消失其实是一种有效的平衡。

  事实上,许多问题的发生都有它的时间性,什么时候犯什么样的错误。

心理学不对任何事下结论,原因就是重视事物存在一种时间组织。

许多孩子的困难,缺点,毛病都可能是过渡性的,会随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而消退松解。

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任何缺点都会从小变大,任何出错困难都是一贯性的,麻烦就大了。

就像如果孩子今天考了60分,我们认为孩子一辈子都只会考60分,这就麻烦了。

孩子考了60分,父母会暴跳如雷,他们的暴怒看起来是因为60分,其实主要是家长不能承受对孩子美好的期待落空,也不愿意与孩子分享挫折与痛苦,实际上父母把问题扩大化了,忘了这个60分仅仅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状态,是一个有时间性的东西。

  我们有时也说,问题像个客人,它来到你的家里,你觉得不舒服、不安逸、不随便,如果你知道这个客人是要走的,问题也不会总是烦恼你,你就不会因为这个客人来了,你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家庭出了问题,就像家里来了不速之客,它总会走的,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你的问题,你就会发现问题会变小,对问题的焦虑也会变小。

但是如果你希望问题马上消失,客人马上滚蛋,这个问题就被扩大,会像滚雪球般的越滚越大。

本来是孩子学习中的问题,爸爸妈妈过度关心孩子,不能容忍他在学习上出错,或者出了错后马上就想解决掉孩子的问题,于是就把问题扩大了。

问题从这孩子扩展到家庭,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我们要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问题。

我们鼓励把问题看成是家庭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看作朋友我们就可以把问题当成一种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资源,其乐融融。

看作是敌人,我们就会草木皆兵,压力倍增。

第1楼阿柳发表于2009-07-0211:

32

[引用]

问答部分

问:

我女儿今年才1岁,迷上了《天线宝宝》。

听说在制作天线宝宝时,编剧、导演就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制作的。

我也看了光盘,感觉没什么特别。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喜欢看天线宝宝呢?

答:

人们喜欢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猜度孩子,与人们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猜度别人的言行举止是一样的心理情景。

因为只有我们自己理解的东西,才能通过交流去理解别人。

在人的关系层面,对别人的想象或认识是从自我的经历、体验、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系统等内心积累中去提取的。

为什么科幻片中外星人的形象可以千变万化,就是因为人类经验中没有。

1岁的孩子当然会喜欢天线宝宝而不是林黛玉,原因正好是天线宝宝是孩子气的,语言是孩子气的,行为是孩子气的,故事情节也是孩子气的。

人类或动物的审美有一种相似性法则,喜欢像自己的人。

也因为这样的法则,猩猩喜欢猩猩,人喜欢人,生命的体系才不至于混乱。

孩子喜欢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知道这一点,聪明的父母会用孩子理解的幼稚化的声音和表情去与孩子交流,这样的交流会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因为2岁以前的孩子智力是以直觉体验为中心来发展对世界的认知模型的。

没有线形逻辑,没有准确的判断和推理,没有理性的思考,语言也不是孩子智力渴求的对象。

此时,对自然万物的知觉能力是孩子心智发展的中心。

研究天才人群你会发现,这一群人语言能力早期都不太好。

正因为没有语言的限制,儿童对世界感觉系统维持着高度的敏锐。

真正的智力是人类对存在的知觉能力,不是学到的科学知识。

人的知觉是一种思维、分析、学习、模仿、创新的综合能力。

孩子小时候,父母鼓励孩子对自然感兴趣,帮助孩子自己去探索新鲜事物是很重要的。

理性是由人类文化内化而致,幼稚才是人类在自然中真实的状态。

像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不是因为书读的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

当我们过早给孩子成人化的语言、行为和电视节目时,这些能力就被磨损殆尽。

要让孩子聪明,让2岁以下的孩子心智处在一种直觉的、丰富的、没有归类、没有定义的幼稚世界里,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问:

儿子九岁,小学三年级。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很重视他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是,三年了,也没让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

    家庭作业——要求每天抄写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不抄,想凭自己记忆,结果往往是记错了作业,该完成的没做,不该完成的做了。

到第二天交作业时,老师就认为没做作业。

到该做时,因为早前已经做了,想都不想为什么每天都只做一篇,这篇却已经做了?

是不是平时做错了题?

    家庭作业——要求签字的试卷,听写,背诵等等。

自己没掌握好的字/词/句/段,如果要求他多写几遍,多背几次,脸上就不高兴了,虽然照我们吩咐地做,但心里是排斥的,效果肯定就不好。

    作文——平时没给儿子报任何课外的补习班,想的就是让他有多余的时间就多看些小说之类的,既提高作文水平,还能知晓课本外的各种知识。

小说买了一大堆,平时看他也很有兴趣地阅读。

可是一到写作文的时候,眼睛茫然地看着本子,半天写才得到二三十个字,而且读起来不仅不通顺,错别字满篇飞。

于是,每次作文前,就帮助他,启发他,跟他一起写提纲,基本上把整篇作文都告诉他了。

就这样,写出来的作文都常常干瘪得很,平时说话时用的形容词不知道忘到哪儿去了。

于是,少不了挨骂。

    数学——很多家长都给娃娃报了奥数班,为了小升初能上个重点学校。

我知道我儿子掌握知识不灵活,也就没有象那些家长一样急于求成。

但是,在数学方面,每次有那种需要转几个弯的应用题或智力题之类的,他一看比较复杂,就放在一边,想都不想。

回家后,我要求他再多读几次题后,大多数时间又能做对。

所以,我归结为一个字“懒”。

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多做题。

    英语——在所学的课程里,我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仅次于语文数学。

平时也注重培养儿子对英语的兴趣。

后来,他自己报了EF的英语班,我心想:

这孩子还不错,知道自己学习了。

刚上课那一阵,学习积极性空前高,学习回来就背单词,坐车上就让放EF的CD碟。

过了没多久,单词也不背了,放CD碟也成了我的事了。

不过,就是这样,人前人后,我还是不断地表扬他,说他的发音很标准。

    以上这些只是学习上的一小部分表现,有的太细碎,不好说。

答:

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家长先不要太着急,Maybe,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造成的。

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

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一代人也会不一样,父母会受到那个时代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所以孩子们与我们如此与众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与众不同的孩子,智力上也会有与众不同之处。

对一个10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兴趣广泛、有爱好、有好奇心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

判断一个孩子爱不爱学习,我个人觉得不是他/她在学校表现如何,完不完成作业,喜不喜欢听讲,而是看孩子的求知欲。

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喜欢自己琢磨,对知道的东西重复学习很不耐烦,课堂纪律也不太好。

生物科学揭示人的天赋能力主要是在艺术、绘画、色彩、结构、音乐、记忆力、数字等方面。

在7岁以前,孩子是完全右脑性智力,主要体现在直觉与想象力、视觉敏感力、独特的联想与感觉等方面。

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发散的。

7~11岁是左脑智力发展阶段,比如抽象能力、推理、数理、线形分析、言语应用等。

12岁以后由于社会科学文化大多建立在理性的思维中,孩子更多需要依赖理性的思维。

15岁以后,孩子会结合感性与理性两种学习方式,开始真正有目的和由自身动力决定的学习,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不需要学校与家长的敦促。

对你的孩子来说,说他缺少好的学习习惯还为时太早。

智力好的孩子,由于这时的智力是右脑性,自然会对学校的理性教学产生厌恶与冲突,智力越好的孩子能量越大,折腾越厉害。

我个人觉得家长应在孩子10岁前充分发展孩子的右脑能力,比如音乐、绘画、动手制作、想象,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不要过早让孩子沉浸在理性的知识里,也不要过早把一些科学结论告诉孩子,给孩子体验思考与困惑的权利与时间。

如何让孩子右脑发展饱满,是决定孩子未来学习动力、成就、深度的重要前提。

要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就要把所有能引发孩子专注的行为、阅读、玩耍都看成是孩子在学习。

对孩子来说,99%的知识不是课堂中学到的,而是在生活中学到的。

只要孩子在从事这样的活动,就给予他/她一些特权,比如父母关掉电视,小声说话,让孩子感觉学习是重要的。

对小学生而言,千万不要在学习上过多评价甚至挫败孩子,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对自己的事负责,我想这才是可以与孩子相伴一生并且可以不断的获益,可以视为孩子他一生的财富。

问:

我和孩子很难交流,我该怎么让他与我交流?

答:

语言交流不是最好的沟通,因为语言是最靠不住的,它会给我们带来歧义和误解。

语言的教导容易被误解,孩子弄不清楚家长的教导是出于喜欢他,还是讨厌他?

也许妈妈不喜欢我才这么反复教导我,这就是语言交流造成的一个矛盾。

多用非语言的交流,比如孩子回家后,妈妈喜悦的眼神,多抱抱孩子,轻柔地抚摩孩子的头,这些不容易被误解。

问:

孩子才6岁,就吵着要买笔记本电脑,我该怎么办?

答:

一般家长对孩子这些问题会采用打骂的方式生硬地拒绝。

我却建议你要问问孩子你买了有什么用呢?

他说不出来,首先让孩子明白他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的成立,其次,你要说,宝贝,这是个好主意,妈妈会给你买的,得先要存钱对吧,每天妈妈给你存5元钱,你自己存3元,那实际上我们是在把兑现承诺的时间无限拉长。

你会发现过不了很长时间,孩子就会放弃他的这个要求。

在这个过程里,你没有否定他,反而是在夸奖孩子有想法,这有利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成长。

这种技术很巧妙,家长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平常心,平静地与孩子就事论事。

第2楼阿柳发表于2009-07-0211:

34

[引用]

提问:

李老师您好!

我经常在网上看您的文章,读过您的书。

我女儿今年是3岁4个月,属于比较文静的那种,她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打她,每次打她,她基本上不还手,有时候也没有看到她很愤怒,她只是说别人打我我没有哭。

幼儿园老师提醒说,这个孩子专注力不错,但有时候别人抢了她的玩具,她就不知道怎么办?

她也不知道抢回来,只是再拿到别的玩具去玩,像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不会被别人欺负,要不要教育她学着保护自己,这件事情该怎么处理?

  李子勋:

我不认为在3岁4个月看到孩子的行为现象就是终身的,尽管我们说“3岁看大,7岁看老”,那是在线性思维的共性中得出的结论。

人的可变性、人的生长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小时候淘气的孩子长大会不错的。

妈妈的担心,这是以妈妈的角度,你自己是不愿意被欺负的人,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碰一下是麻烦。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国外的经验,在欧洲和美国,我们会看到两个妈妈聊天时,两个孩子在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妈妈们都不管,他们觉得是孩子之间的争斗,是孩子成长的方法,打完后回去给他擦药,男孩子打起来会比较厉害,妈妈会告诉他,以后不要那么过度,但是绝对不会参与他们的争斗。

你讲这个事情让我感觉到你认为这个是问题,那你先生认为这是问题吗?

  提问:

他觉得这不是太大的问题。

  李子勋:

儿童3岁多会接受很多文化,尤其是童话,这个女孩子为什么会说妈妈我没有哭?

有没有可能她看过一个动画片,像喜洋洋等,要知道孩子的所有人类文化都有出处,都是她受到的刺激,她认为很重要,所以她跟妈妈说我没有哭。

妈妈理解为她很委屈,因为儿童对言语的理解不像大人那么具有人类的情感性,她可能是在模仿。

事实上,她会是很大气的孩子,不和别人争斗,如果这个妈妈真想让你的女儿具有攻击性和防卫的能力时,你可以让她跟兔子等温和的动物在一起,当她踢它时,你就夸她,她就会变的。

  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管她,因为她脸上没有受伤,你可以告诉孩子你要怎样保护自己,可以把手放在哪里保护自己,或者如果一个孩子打你,可以回家告诉妈妈,要告诉老师,但是不要告诉他该怎么做,孩子会在自信的过程中生长出力量变得勇敢和坚强。

假设一个孩子真的在3岁4个月之间饱受人际方面的关系,她能够处理好没有创伤感,这个孩子将来未必不是个好孩子,她也可能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情感,用一个线性逻辑去推演孩子的未来,这个未来让我们有巨大的痛苦和恐慌,会让我们很不舒服,我们还是要用一个好奇的眼光去看女儿,什么时候她会把个麻烦自己解决了,妈妈可以在重要的观念上提醒她要做些什么,但是不要鼓励她。

  提问:

我认为我的孩子心里有问题,他不怕生人、不怕黑暗,但是怕一些古怪的事情,看恐怖片觉得很害怕。

还有孩子做事磨蹭、散漫、忘记主题,第三是虚荣心很强,孩子只有7岁,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李子勋:

这都是成年人的文化,要解决的办法就是,妈妈和他看恐怖片比他还恐怖,孩子觉得我比妈妈勇敢,而且妈妈还说,儿子你不要走开,你要陪着我,儿子觉得我比妈妈强,他的勇敢就会出来。

7岁的孩子那么着急,他着急什么?

2000年以后的孩子什么没有满足?

什么不是过度满足?

以前的孩子人多,生活不好,每次吃饭他都会抢着去,要不然他吃不到了。

现在的孩子是你追着他,你不要过度满足他,几个大人爱一个孩子,所有的东西给他吃,所有东西给他买,他着急什么,他为什么要着急。

我们不要说孩子这般那样,是大人惯他,当你告诉他回来晚了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时,孩子刚开始不太注意,生理是一个很强的东西,他会慢慢的适应这个东西。

  有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还要拖沓,要教育他有一个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来让他快速适应起来,比如说踢足球等运动。

还有另外的方面是说,一个缓慢的孩子家庭要以快节奏的方式来影响他,他看到你们快他也可以改变。

我们还可以把家里面的时钟调快,孩子7点上小学,我故意把时钟调快半小时,不要让孩子知道,我们要把整个家庭的时钟调快,大人的行为变快,但不要告诉他,孩子就会慢慢的变快。

很多孩子不是平常拖拉,是学习上的拖沓就另当别论。

你可以尝试待机疗法,让儿子在10点做好作业,10点必须上床,到了10点天大的事情也要搁下来睡觉,他作业没做完第二天受批评,你不要批评他,让他老师去批评他,每天周而复始他会烦恼,他就会赶快做,因为10点有雷打不动的惯例,他必须上床睡觉,所有的亮光都没有了,他没法做作业。

所以我们要冒险,在这一年或者是半年的时间,这个孩子的学习会因为我们过度的强调一种秩序而受到变化,但是这个东西是家庭的一种思想,这是可以承担的,孩子是聪明的,不要担心半年的时间他变得糟糕,所以要全方面的看孩子的性格,因为是递纸条的问题,我看不到那位妈妈,如果我看到那位妈妈就可以从他的表情了解大量的信息。

 

  提问(儿子):

李老师您好!

星期五的时候妈妈不让我和朋友玩,而且不让我玩电脑!

  李子勋:

你多大了?

  提问(儿子):

我9岁了。

  李子勋:

妈妈为什么不让你跟同学们玩?

  提问(儿子):

我也不知道。

  李子勋:

那你问妈妈,她在旁边,你问他为什么?

  提问(妈妈):

不好意思,星期五的时候我们安排是游泳训练。

  李子勋:

就半天没有让他玩。

  提问(妈妈):

因为星期五小朋友在一起有聚会,正好这一天有游泳训练就玩不了。

  李子勋:

从妈妈和孩子的表情来看,孩子很开朗很大方,妈妈又很温和,所以这不是什么麻烦,真正麻烦的孩子不会当着妈妈说什么。

  提问:

李老师您好!

现在深圳的小学男孩子都很喜欢玩一款游戏是一个叫《摩尔庄园》,并且为此痴迷,花钱是其次,但他每天想着玩着这个游戏,全部为此痴迷,每天向着买车、买房子,这个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他每天就只有都想着玩电脑这个游戏。

  李子勋:

他每天向着做一件事情说明他的心理结构很成熟,可以在一件事情上让孩子得到专注并且守时,他得到的比他失去的时间要多,他得到的价值。

比如说孩子才9岁,我觉得在这样一个结构里面,孩子真正做到准时,妈妈告诉他要准时,不准时就不让玩了,玩的时候我们要增加教育,学习我们不管他,如果说他要玩,我们要定时、定点的玩,妈妈还要问他心得,既然学习上不教育他,生活上每一件事你要教育他,假如他真正形成专注和守时时,可以让游戏伴随他一段时间不见得是坏事情。

但前提是,这个孩子并不是通过游戏回避什么事情或什么麻烦,有很多问题是家长看出来的问题。

  心理学有一句话“当你想解决问题的时候,问题才是问题”,当一个现象你认为是问题它便成为问题,你想解决它、它就很麻烦,你不认为它是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生活的现象,你不去理会它时你就很快乐,你不受它的干扰。

比如说一个东西,你不想把它消除掉,你的情绪就不会受到它的影响,除非是你想消除掉,你消除不了,你受到挫败了,你就很沮丧。

对爸爸妈妈来讲,永远要用正面的资源去思考儿童行为,而不要用问题的方式,用问题的方式给你带来麻烦,而且会波及到儿童让他也麻烦,这种事情就不它当问题,当成过渡期的行为,有许多事情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然要经验的,家长要相信会有好的结果,你看到那好的结果会知道怎么去做会对孩子好。

  提问:

李老师您好!

我们家的孩子是4岁8个月,他爸爸是一个左脑极发达的高材生,右脑比较糟糕,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很糟糕,他作为一个父亲怎样去承担这样一个角色,我们怎样让5-10岁的孩子怎么成长,怎么样融入父亲的角色?

  李子勋:

当一个爸爸是极度的左脑化,妈妈要摇摆到极度右脑化,形成一个互补,一个极强的信息要靠另外一个极强的信息来中和,我不认为这是对立的。

我个人是信息论的推崇者,我认为心理治疗就是信息治疗,对孩子的成长来讲,一方面信息过强时我们需要用另一方面形成一个对冲,因为孩子在小时候不是以分类逻辑来学习,他是并存的方式来学习,他们不会把矛盾看成矛盾,这和儿童的心理方法是一样的,很多观念是大人潜移默化的,通过暗示方式提起的,你可以在儿子面前夸奖爸爸,爸爸的理性观念很棒,没有人能赶上他,甚至你在感性方面是最强的,没有人能赶上你,这个孩子就会发展成左、右脑都是真正的强的人,你的儿子就比较棒。

假设你攻击爸爸说爸爸太强了,爸爸又攻击你说你太软了,结果完了,孩子什么都不会。

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这是一种麻烦,是一种担忧,要把它当成资源理解,如果你做不到,要找到一些人,艺术家、画家等影响他,尤其绘画是不用言语的,让他从小建立一个兴趣来补偿和中和父亲可能给他带来过度发展的理性。

  提问:

李老师您好!

我儿子3岁4个月,老师说他在学校非常棒,但是他回家就会有一些麻烦,吃饭、洗手、洗澡等关于个人卫生生活方面,他总是不愿意自己做,希望我给他代劳。

他每天洗澡的第一句话是我不要洗澡,睡觉时说我不要睡觉,我有一点头疼,我说过他但是收效甚微。

  李子勋:

你成为幼儿园老师时他就好了。

3岁多的男孩,一个孩子在外面表现好是有压力的,他要放弃自我的形象适合老师的期待,老师又把他变成一个好的典型,他就在家里有一个缓冲,尤其是妈妈是爱他的,他爱妈妈,在妈妈面前孩子是最安全的,他要恣无忌惮的摆脱白天在学校受到的约束,这个时候,他会使劲的在妈妈身上捣鼓,这说明他依赖你,3岁的孩子没有价值观,他知道在学校不敢做的事在家里可以做,虽然他说“不”,但是他的行为还是“是”,他说不洗澡,但是他还是洗澡、睡觉,说明还是“是的”,爸爸妈妈不要相信孩子的言语,要关注他的行为,孩子对言语不太理解,他在幼儿园的言语最多的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