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升本.docx
《心理学专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专升本.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专升本
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是研究什么
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1879,德国冯特,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了心理学的诞生
1构造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理论不足)
2机能主义学派
3行为主义学派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
6现代认知心理学
7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三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定义及优缺点)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
3心理测验法(信效度)
4调查法(书面调查+口头调查)
第四节心理学与学校教育
一为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依据
二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三心理学研究的每一进展都会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
第二章认识过程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功能(选择、维持、整合和调节)、品质(范围、紧张性、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定义及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人的主观状态)
2有意注意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对活动的合理组织、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和主体的意志努力)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3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是人类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知觉的特性(各自的定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1记忆的定义
2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映像的性质与记忆内容不同,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
(2)根据信息在人脑中存储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内隐记忆
二记忆过程的分析(识记-保持-再现/再认)
1识记
(1)识记的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2保持与遗忘
(1)遗忘的规律:
先快后慢
(2)遗忘的原因:
干扰说和消退理论
(3)如何防止遗忘
3再现或再认(定义)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念
1思维的定义及特点(概括性+间接性)
2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二思维的形式与种类
1根据个体思维的发展水平,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各自的定义及特点)
2创造性思维定义及阶段(开始-孕育-明朗-验证)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影响因素:
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因素、个性因素
(2)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形式
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多路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三想象
1想象的定义
2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幻想(一种特殊的创造想象)
第三章情意过程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概念
1情绪情感的定义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3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二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各自的定义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2情感的种类(各自的定义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1)道德感
(2)理智感(3)美感
三情绪与情感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师的情绪与情感及其作用(亲切、理解、迁移和内化功能)
2情绪、情感与学习(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情绪、情感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1意志的定义及特征(自觉目的性的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和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行动的分析
1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2)目的确定
(3)行动方式的选择
(4)行动计划的制定
2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品质(各自的定义及相反的品质)及其培养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4坚持性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二性格的结构与类型
1性格的机构
我国学者一般把性格的静态结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
(1)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3)情绪特征
(4)理智特征
2性格的类型
(1)心理技能类型说
培因、波特根据智力、情绪、意志三种技能何者占优势,将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2)向性类型说
根据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
德国普兰格根据人生活领域,将人的性格分为: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政治型、社会型
(4)独立-顺从说
魏特金根据场的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5)特质分析说
阿尔伯特关于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的划分
卡特尔关于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16PF)的划分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第二节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
二气质类型
1气质的学说
(1)体液说
根据不同体液的混合比例,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根据精神病人的体形,将精神病人的气质类型分为细长型、肥胖型和筋骨型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内胚叶层、中胚叶层和外胚叶层
(3)激素说
伯尔曼根据内分泌腺的活动特点,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甲状腺型、脑下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以及性腺过分型
(4)气质的活动特性说
巴斯根据反应活动的特性-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和冲动性为指标,区分为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巴普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的三个基本特性:
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
强而不均衡型(对应于胆汁质),强、平衡、灵活型(对应于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对应于粘液质),弱型(抑郁质)
2气质类型的几种特征
(1)构成气质类型的几种特性
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灵敏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和外倾/内倾性
(2)不同气质类型(胆汁、多血、粘液、抑郁)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三气质类型的教育含义
第三节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1能力的定义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结构与差异
1能力的结构
(1)独立因素说
桑代克,认为能力的发展只能是单个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说
斯皮尔曼,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普通能力/普遍因素(G因素)和特殊能力/特殊因素(S因素)
(3)群因素说
瑟斯顿通过分析提出了能力的七种因素:
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
(4)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结构的设想,他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包括数个水平。
具体包括:
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产品(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含)
2能力的测量
(1)一般能力测量
比奈-西蒙量表,智力年龄(MA),智商/比率商数(IQ),离差智商
(2)特殊能力测量
3能力的个别差异
能力结构的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三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
四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p111)
第二编学习心理
第五章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
一学习的实质
1学习的定义
2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3学生学习的性质(意义接受学习)和过程
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信息流程和控制过程两个方面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的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的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后来他根据五种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
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2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他从“接受-发现”和“机械-意义”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分类
第二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定义
成就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遵循学习需要形成的一般规律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需要唤醒、强化技术的运用归因训练、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第三节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与类型
1学习迁移的定义及类型
2学习迁移的实质
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各种官能组成,它们的能力可以通过练习而加强。
只要对各种官能进行训练,迁移就会自动产生。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在詹姆士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效果的产生是由于后继学习情境中含有与先前学习情境相同的要素,从而使后继的学习更容易,迁移由此产生。
(3)概括说
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了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说
迁移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的共同的特殊要素,而是由于学习者的”顿悟”
(5)学习定势说
哈洛认为,学习者在以往的学习中形成的愿望态度、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一起构成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影响后来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当代的迁移理论:
迁移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的影响。
3学习迁移的作用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智力水平
2学习策略水平
3认知结构的特征
4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5定势作用
6学习任务之间的共同要素
三如何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第六章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一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涵义
1陈述性知识的定义
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
命题用句子表达,但不同于句子,它是由论题和关系两个成分构成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种类
1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理解-保持-提取)
1陈述性知识的理解
“陈述性知识的理解”的定义、三种形式的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知识的保持
3提取与应用
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从促进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保持和提取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分析
第二节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概述
1程序性知识的定义“怎么做”的知识,包括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2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程序性知识的一般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2智力技能的学习过程及培养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3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条件
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三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认知过程中所使用的认知方法或技能,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1认知策略的定义及内容(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及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包括: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四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原则(特定性、迁移性、练习性、分解性、生成性)
第三节问题解决和创造性培养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及特征
1定义是指通过克服障碍,从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问题选择策略实施操作评价结果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动机强度、知识容量与结构、思维定势、酝酿效应、思维策略、问题情境
二创造性培养
1创造性的定义
2创造性与问题解决、智力、个性的关系
3创造性的培养
第四节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
1态度的定义(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
2品德的定义(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3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2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1)观察学习
(2)榜样和示范
(3)强化的作用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指出态度的形成及其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顺从-认同-内化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家庭、社会、学校、同伴群体)+内部条件(品德与智力的关系、与认知的关系、与情绪的关系)
3不良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
醒悟转变自新
第三编青少年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七章青少年心理
第一节发展的实质
一发展的一般概念
1“发展”的定义
2发展的心理特点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上的决定作用
3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和教育引起的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4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
(1)皮亚杰以智力发展为标准,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列昂节夫以主导活动为标准,将儿童的发展分为:
婴儿期、先学前期、学前期、学龄期
(3)埃里克森以行为模式、心理社会因素和心理性欲三者相结合为标准,将人生分为六个阶段:
学习信任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发展主动性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显示创造力感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
(4)我国的划分标准根据发展不同时期的矛盾特点,综合主导活动、智力或思维水平和个性特征,将个体发展划分为:
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心理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决定的,但教育起主导作用
第二节少年期的心理特点
一少年期心理的主要特点
1身心发展日趋成熟
2认识过程的发展
(1)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仍起重要作用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提高
(3)情绪的波动性
(4)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有限、意志自觉性提高与冲突性和极易受暗示性并存
第三节青年初期的心理特点
一青年初期心理的主要特点
1认识过程发展
2情绪体验深刻,富于热情
3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矛盾
封闭性与交往需要扩大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差之间的矛盾、情绪冲动性强与理智控制水平低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八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认识正常、正确的自我观念、人际关系和谐、情绪生活健全、意志坚强、行为表现正常、人格发展健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3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第二节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即心理卫生的目的在于维护、改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则要讲究心理卫生
二少年期心理卫生
少年期心理卫生的重点有以下方面:
1适应新的生理变化的心理卫生
2适应独立意向增强的心理卫生
三青年初期心理卫生
1自我的心理卫生
2升学、就业的心理卫生
第三节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的定义
二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情绪与性格方面、性心理方面、病理性方面
三学生常见的心身疾病
偏头痛、神经性厌食症
四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1神经症
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衰弱
2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分裂型人格、爆发型人格、疫病型人格、强迫性人格
3性心理障碍
同性恋、恋物癖
4精神病
5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心理疾病
学校恐怖症、学习适应不良综合症、厌学症、考试焦虑
第四节学校心理辅导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承认差异的原则,发展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学生本体性的原则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形式
1心理辅导课程2学科教学渗透3心理咨询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支持保障
1创建良好的学校心理辅导环境2谋求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第四编教师心理
第九章教师心理概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与职业行为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1权威性角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家长代理人)
2支持性角色和自我变现角色(人际关系协调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
3自我变现角色(学生的榜样、学习者、教育科研工作者)
二教师的职业行为
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或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2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归因时总是倾向于归结于某些因素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
4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第二节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威信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1教师的认知能力
智力、教学组织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
积极情感、责任心、自我意识、创新意识、性格
二教师威信
1教师威信的定义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2教师威信的教育作用
3教师威信的形成
4教师威信的保持和发展
第三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一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比较研究
1专家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
(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2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过程差异的表现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过程的差异(3)课后评价的差异
二教师成长与培养的基本途径
1教师成长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成长和培养的基本途径
观摩分析、微型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训练、教师参与研究
第一十章师生关系
第一节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
1师生关系的定义
特殊的人际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
2师生关系的特点
除了人际关系的一般特点外,还包括双向性、互动性、情感性、可控性
3研究师生关系的意义
二师生关系的层面与类型
1师生关系的层面
以教学关系为核心,以认知和情感为内容的心理关系为基础,以尊师爱生的伦理关系为标志,以非正式的个人关系为补充
2师生关系的类型
民主型、严格型、专制型、温和型、放任型
三师生关系的调控
1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师生关系的调控
第二节师生关系的效能
一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中的作用
1师生教学交往的类型
讲授式、问答式、议论式、讨论式
2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中的作用
二师生关系与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的分类
(1)智力紧张,情绪紧张型
(2)智力轻松,情绪轻松型
(3)智力紧张,情绪紧张型
(4)智力紧张,情绪轻松型
2师生关系与课堂气氛
(1)民主方式师生关系-------智力紧张,情绪轻松的课堂气氛
(2)专制型、严格型-------智力紧张,情绪紧张的课堂气氛
(3)温和型、放任型-------智力轻松,情绪轻松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期望效应
1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过程与影响因素
2教师期望效应模式
(1)布罗菲和古德的五环节模式
教师产生期望期望影响教师的行为期望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和要求学生开始内化学生的期望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同教师的期望一致
(2)罗森塔尔四因素理论
认为教师期望效应通过四个中间因素实现的,它是气氛、反馈、输入、输出
(3)七环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