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的失误 09.docx
《谢国忠的失误 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国忠的失误 09.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谢国忠的失误09
谢国忠的失误2011年04月09日09:
26来源:
华夏时报
当前,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学家谢国忠的房价下跌的预测并未应验。
谢国忠预测欧美经济校准,预测中国大陆楼市、股市出过很多错误。
谢国忠预测中国有一件事是准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出台时,他说将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不过,有关部门说,抑制通胀有信心,也许,他连这个预测也错了。
迂腐的小谢
根据中国人的惯例,在批评之前先表扬一下,2006年,仍在大摩供职的谢国忠发布报告称美国将于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他是从国债收益率变化推断的(好事者可以XX出)。
不过,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是媒体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一个无所创造的人,所谓的克鲁格曼三角是抄袭蒙代尔三角的。
个人向来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就是美国民主党奖——克鲁格曼是亲民主党的,还比如,民主党员奥巴马先生一手拿和平奖一手开枪。
同样是开战,大小布什都没获过那个奖,道理很简单,评委的人是左派。
同样是预测,小谢(刘纪鹏教授这样称之)就不能获得这个奖,因为他的国籍是中国(请不要造谣他对着美国国籍发誓之类了,有中国护照的都是中国国籍)。
在香港回归之前,谢国忠预测香港楼价跌一半成真之后,谢国忠每每预测中国房价会下跌,屡屡失败。
这是谢国忠下岗的主因。
很多人以为“邮件门”是原因,那是天真。
谢国忠供职的摩根士丹利一直在炒中国的楼盘,而小谢却一直“唱空”楼市,有人说其“唱双簧”产生了阴谋论,而不懂办公室政治的小谢只有下课走人。
媒体很快冠以“独立经济学家”,所谓独立经济学家就是下岗经济学家;自由撰稿人其实就是下岗记者;以此类推。
我私下跟谢国忠交流的时候说他真的不了解国情,他还死不承认。
他太相信2003年央行的宏观调控了,他也没分清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饥渴。
失业后的谢国忠首先得考察一下地方财政结构。
2007年之初,谢国忠就屡屡抛出股市泡沫论,听早了股民会损失泡沫膨胀过程带来的财富。
2007年末,他建议我清空股票,我假装答应实际没有卖;2008年初,他问我卖没,我说卖了。
该年底他得意洋洋地对我说,你看当初让你卖股票,减少不少损失吧?
其实,我那时损失超过65%。
这是为什么牛市要听小谢的原因。
同理,1800多点的时候,水皮建议全仓买入。
站错队的小谢
上述所讲要想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要站队的,还得站对方向,朝左而不是右,原来经济学也是要分左右的。
听说,中国的经济学家也站队,大致是,凡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都是右派;坚持计划经济的据称是左派。
按此分类的话,陈志武、许小年、谢国忠之流肯定是右派,在中国不受待见,在经济学奖评委那也不受待见。
何况这些人还主张人人平等,重视民权等。
强势的当然是左派经济学家。
按照他们的逻辑,一切调控都是合理的应该的,打着凯恩斯的招牌。
比如一方面约谈康师傅、联合利华不要涨价,一方面提高油价;一方面说白酒不能涨价,一方面说啤酒涨价可以理解。
石油是最根本的原材料,这等于是PPI可以涨,CPI不能涨,根源可以提高价格,下游产品不能涨。
并表示,控制通货膨胀很有信心。
调控的结果很简单:
企业(中石油中石化除外)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最终减产或停产。
有人说,判断一个经济学家是左还是右还有一个标准:
爱国。
一个简单而廉价的标准。
似乎新左派都很爱国,这个不靠谱。
比如,某电视台10年前请了三位爱国女学生教育“问题少年”韩寒,结果是,这三人都成了外国人,有的还嫁了老外,而韩寒还是中国人,并成为80后意见领袖。
对错都是相对的,今天看是错误的,明天也许是正确的,反之亦然。
谢国忠:
“买房抗通胀是胡扯”
房价下跌将推动股市上涨
在上周六于广州举行的“2011货币政策与经济趋势高峰论坛”上,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现在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由于结构性问题没解决,短期内很难有真正复苏;而就中国而言,会继续收货币,房地产业到了拐点,如果房价下跌,则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将会推动股市上涨。
谢国忠指出,成熟市场现在面临较大财政难题,一方面债务过高,另一方面就业不足,所以利率会维持较低水平。
现在欧洲的财政赤字已经引起大众的不安,美国也必须控制财政赤字。
但降低财政赤字的后果就是经济不会太好,另一个是不能加息。
尽管通胀现在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传递,发达国家也不太敢加息,即使加息,也只是应付式的,最终西方会接受通胀高企的局面。
谢国忠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能源、贵金属、大宗商品都会有机会,特别是农产品(000061),“每次调整都是介入机会”,“除非美国炒掉伯南克开始大举加息,那时就要把所有资产都卖掉”。
至于发展中国家,谢国忠认为都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而高通胀又引发了社会动荡,像埃及就是矛盾激化的一个例子。
中国2007年经济就存在过热的情况,本来2008年是最好的调控时期,现在调痛苦多了,但也必须要调整,收回超发的货币,回归正常化。
谢国忠分析指出,“今年的钱与去年相比非常紧张”,房地产的拐点到了,“因为现在想放钱也不能放了”,再加上未来有大量廉租房上市,所以房地产的价格一定会掉,“买房抗通胀是胡扯”。
他认为,房地产下调的时间会较长,估计有三年左右,“会一波一波地下跌,估计跌个15%左右,一些想买房的会冲进来,成交放大,然后再继续跌。
”
谢国忠认为,在楼市有大调整之前,股市要改变现在窄幅波动的局面比较难,因为从熊转牛要解决流动性问题。
而如果房价下调15%,房市成交会活跃,资金就会流转起来,股市就会有机会。
从基本面看,在房地产周期过去之后,由消费引发的周期会有一波赚大钱的机会。
中国正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却没能采取足够有力的措施来应对。
最近两次加息总共也只有50个基点而已,这样的政策力度远远不够。
过去十年大规模增发货币,在中国的经济体系内部埋下了巨大的通胀隐患。
这首先表现为地价膨胀。
由于疯狂投机的风气导致社会资本向房地产行业大肆集中,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并没有立刻导致普遍的通胀。
但现在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用工荒和能源价格的上升,导致通胀向更广阔的范围扩张。
大量的存量货币,突然间成了通胀的能量来源。
中国面临的通胀挑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府部门无节制的支出。
GDP和财政收入,一直是中国地方官的两大奖惩标准。
通过大规模发展房地产业,地方官员可以做到一箭双雕。
多数发达国家的收入是用来实现再分配的,比如会用在社会保险、公共医疗或者教育等方面。
但中国政府在上述领域花钱不多。
政府财力的绝大部分,都被用来进行投资,或者购买公共消费品。
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贸易是中国三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两大推动力。
前者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来维持。
经济资源集中在政府手里,曾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近期的通货膨胀表明,政府手里集中的资源,已经太多。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货币问题。
当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通胀的前期表现,通常是商品供应的不足。
劳动力、能源和农产品(000061)供应的不足,以及此类产品的供应缺乏弹性的特色,引导了这一轮的通胀。
目前,通胀正在向一般商品和服务蔓延。
在中国,由于政府部门的支出决定了货币的供应量,通胀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已经难以消化政府部门的支出。
通胀实际上是一种税收式的负担,损害普通居民的利益,让政府从中受益。
这也是一种形式的财富再分配,是财富从普通居民手中流失,然后被政府获取的过程。
这就是高通胀率通常会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
中国政府控制通胀时采取的措施远远不够。
政府必须认识到,在未来五年中,通货膨胀率会一直居高不下,银行必须保证存款利率高于人们对通胀的预期。
谨小慎微的调整不可能遏制日益积累的通胀趋势,近期的金融政策,越来越落后于形势变化。
不过,中国的金融秩序却保持了大致稳定的局面。
这是因为美联储正在维持的零利率,让人们对人民币升值有所预期,阻止了资本的外流。
但这种情况也是会变的,如果美国经济也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美国货币政策会迅速转向。
随之而来的资本外逃,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
除了应该提高利率来应对通胀预期以外,中国还必须改造自己的政治经济结构来限制政府融资和投资行为。
为此目的,可以考虑以下政策组合。
首先,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偿债能力,他们的累计负债率,例如用负债/收入比衡量,应该低于200%。
地方政府千奇百怪的融资方式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是巨大的威胁。
目前的融资体系不允许银行精确评估对地方政府贷款的风险。
第二,政府卖地的收入应该交给信托投资公司管理。
地方政府可以每年提取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样就会遏制地方政府拼命圈钱、花钱的势头。
第三,应该减轻居民税负。
中国人要想过上中产阶级生活,就要承担高房价、高通胀率和高税收。
从来就没有一个国家给“中产阶级”这么高的门槛。
现行的体制最大的潜在危险,就是把中国人分成两个人群,一个巨富阶层,和一个巨大的贫民阶层。
导读:
只有房价急剧下降,我们才能相信,政府打击通胀是来真的。
房价的水平决定地方政府的支出。
治理通胀,必须先挤出房产泡沫。
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打击通胀就只能是做做样子。
消除房产泡沫对地方政府融资的影响更大。
去年,新增房产销售额达到GDP的14%。
这笔钱最终都被纳入政府库房。
考虑到房产市场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将来的期望值更高。
它们甚至早就想好了该怎么花这笔钱。
中国的家庭部门和商业部门都活在政府的影子里。
只有政府系统出现故障,才可能导致危机,阻碍经济增长。
中国必须消除房产泡沫
中国的通胀问题,源于过去10年货币迅速扩张,以资助庞大的房产市场。
结果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得以资助其庞大的开支。
除非采取措施限制地方政府的开支,否则中国的通胀问题将可能失控。
现在政府承认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通胀。
中国加过一次息,并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宣布计划引入价格管制。
中国连出重拳,采取超常规措施,是因为中国相信,其经济与别国不同,提高利率等常规手段可能不会奏效,也不一定有必要。
中国不愿改变人民币币值,而是愿意调整商品和服务价格,但这一态度到目前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
中国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控制货币量而不是价格。
价格和数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如果量化措施奏效,它会大幅降低通胀。
任何强大的政府都可以通过限制信贷扩张,压低商品和服务价格,使得量化政策发挥作用。
中国政府恰恰就在这样做。
这一政策目前收效甚微。
政府去年就曾控制信贷扩张。
但是,系统外的信贷扩张,冲销了系统内的信贷紧缩。
例如,银行可以将其企业贷款直接出售给他们的储户,收缩其资产负债表,以此达到政府目标。
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改变。
近期打击措施不力,公众对政府治理通胀的诚意产生怀疑。
这种看法可能会引发广泛恐慌,导致家庭部门囤积大米和食用油。
如果老百姓不再持有货币,全面危机将由此展开。
我一直主张提高利率。
但这也无法解决通胀问题。
加息的目的是为储户维持其财富价值提供补偿。
加息可以防止社会动荡。
但是,要治理通胀,中国必须解决政府开支问题。
除非抑制政府开支,否则通胀率将继续攀升。
有两种方法限制地方政府开支。
一是削减其资金来源。
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出让土地,征收物业税及银行贷款。
最后一个来源正在略微收紧,因为银行已经背负大量政府贷款,而且正在努力收缩。
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刺痛地方政府,因为它们借的钱还没花完。
消除房产泡沫对地方政府融资的影响更大。
去年,新增房产销售额达到GDP的14%。
这笔钱最终都被纳入政府库房。
考虑到房产市场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将来的期望值更高。
它们甚至早就想好了该怎么花这笔钱。
房产市场的收缩量可能达到中国2010年GDP总量的一半。
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持有的土地储备可以建设更贵的房产。
如果按目前价格出售所有这些房产,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将迅速扩大,至少将维持过去八年每年20%的增速,即货币供应量将每四年翻一番。
在此情况下,通胀失控无可避免。
如果通过限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