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8931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docx

11说明对象及特征闵行初中培训机构初中语文初一练习题课件

课题

说明文——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对象及特征的概括

2.掌握说明文对象及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文对象及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文对象及特征的概括

【知识精要】

一、说明对象及特征:

(一)说明对象:

解说事物特征、阐明事理。

(二)事物特征:

说明事物的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构造(里、外)、功用等方面。

例如《中国石拱桥》。

(三)事理:

说明事理的概念、规律、科学原理等方面。

例如《统筹方法》、《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有时,在同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这一事物或事理区别于其他事物或事理的标志。

只有把握住所要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才能清晰的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二、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的方法:

(一)直接筛选法: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例1:

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雄伟的”;

例2:

文章的中心句。

《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客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划”中说明对象苏州园林,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任何角度都是一幅完美的图”。

例3:

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如《中国石拱桥》第二段指出: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这种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的特征“早;形式美,结构坚固”。

(二)综合概括法:

有的文段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小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提炼。

 

【经典阅读1】(2010年中考试题)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阳光,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何况黄色还多少会给人不安之感;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带百合花般带露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恰似点染闲愁、淡然走出戴望舒雨巷的女子,却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却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犹同释放出激情与能量,犹同生命在燃烧,具有促使人们垂注和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

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教人印象深刻,教人兴奋雄起,是无可取代、责无旁贷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1666年,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做的三棱镜分光实验首次发现,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波组成。

光学实验表明:

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

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

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而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

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

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

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

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

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东方哲理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

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

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被淹没异类思想。

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

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0分)

篇名:

(1)

作者:

×××

说明对象:

(2)

说明对象的特征:

(3)

出处:

(4)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5)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6)

(7)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的崇拜

社会习俗

(8)

【经典阅读2】(2009年中考试题)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

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

《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

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

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

“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

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

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

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

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

“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

”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

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吕氏春秋》中赞叹道:

“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

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

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什么?

(3分)

2.第②段主要说明了(3分)

【热身练习】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

《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

“梜,犹箸也。

”《史记》谓“纣始为象箸。

”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

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

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

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

《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

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

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

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

“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

“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4分)

2.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

(6分)

【经典阅读1】

雾霾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

②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轻雾。

由于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光的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③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浑浊,并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

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④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

区别雾和霾,空气相对湿度是重要依据。

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霾造成的,人们习惯上称此时的天气为霾天;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雾造成的,通常被称为雾天;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一般被统称为雾霾天。

⑤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

其主要来源有多个:

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二是汽车尾气;三是工厂制造出的废气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⑥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附着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一周不散,烟尘废气在低空聚积,期间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于非命,雾散后,还有8000多人因雾死亡。

“雾都劫难”震惊世界,人们将伦敦雾灾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这是显性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

⑦雾霾天应减少开窗,减少外出,外出时避免骑车,戴正规合格的口罩、多食清肺润肺食品。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减排消尘”的措施。

此法既能减少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空中水汽,又能减少空气中的凝结核,从而达到控制雾霾频发的现象。

这方面伦敦做出了榜样: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在“减排消尘”上大做文章,如今已见成效,原来每年有几十个雾霾天,现已降至5天,世界著名的“雾都”已名不副实。

1.本文⑤-⑦段依次说明了:

、和。

(4分)

【经典阅读2】

黑色金子——石油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多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

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供应中石油所占比例约为23%。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滑油、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等,都是石油产品。

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呢?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

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中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不像水聚集在水库中那样聚集在沉积盆地最初形成的岩石——生油源岩,也就是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

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

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

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

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地质学家认为,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因圈闭构造遭到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而流失掉。

在经历生成、运移和储集后,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

⑥可以看出,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对应着生油环境、沉积盆地的形成。

相当规模的生油源岩、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是生成石油和发现石油的核心。

在石油的

生成过程中,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化开采的价值。

1.选文②~⑥段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2.影响石油生成全过程的要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测试】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

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

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

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

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

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

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

迅速发展。

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莲花效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莲花效应”能带给植物本身的好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高】

深层海水的利用

①众所周知,海洋中有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殊不知海水本身也是海洋宝藏之一。

海洋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深层海水是海洋的精华。

若能充分利用深层海水,将会使人类受益无穷。

②所谓深层海水,是指海洋深处的海水。

深层海水大量存在于距陆地5000米以外、水深200米以下的地方。

在这样的深处,光合作用无法进行,有机物分解的速度远远高于其合成速度,使作为“肥料”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大都被保存下来,因此它的营养十分丰富,这就为深层海水的利用提供了条件。

③同时,深层海水受海底地形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会自然涌升到海面上来。

在茫茫大海上,这种被称为“涌升海面”的地方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1%,但却集中了海洋鱼类资源的60%,甚至更多。

其奥秘就隐藏在深层海水里:

当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深层海水涌上海面后,浮游生物和藻类得以更快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饶的“肥料”。

研究表明,涌升海域和一般海域在鱼类产量上的差距极为惊人,单位面积涌升海域的鱼类生产量是沿岸海域的上百倍,是外洋海域的数万倍。

如果人类能制造“涌升海面”,将使深层海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可能给海洋渔业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④深层海水还是一种几乎没有被污染的水,病菌极少。

深层海水营养盐浓度是表层海水的5倍,而细菌含量却只有表层海水的1/10甚至1/100。

⑤深层海水在医学领域开始有了用武之地,它已成为一种奇妙的“绿色药品”。

医生们用深层海水治疗先天过敏性皮炎,只要在患处涂上深层海水,患者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据统计,使用深层海水进行治疗的患者,约有60%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不过,医生们尚不清楚究竟是深层海水中的什么成分在治疗中发挥了作用。

⑥洁净的深层海水还引起了食品和化妆品生产厂家的极大兴趣。

利用深层海水来生产豆腐;酱油、咸菜等,不仅发酵过程加快,而且口感更好。

这类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有些化妆品生产厂家也跃跃欲试,计划利用深层海水开发新一代化妆用品。

⑦深层海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蔚为壮观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使海洋充满了活力。

⑧生生不息的深层海水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了新的机遇。

4.从全文看,深层海水具有、和的特点,它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新机遇是:

(12分)

(1)

(2)

(3)

 

【自我测试】

浓茶解酒

①“浓茶解酒”是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

近年来许多专家又说浓茶不仅不能解酒,反而伤身。

茶与酒,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冤家?

②通常说的“解酒”,一般是指减轻喝酒过多的反应,比如头痛、呕吐、动作失调、反应缓慢等等。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反应,必须要“解酒物”被迅速吸收并且发挥作用才能消除。

③酒精进入人体之后,会被转化为乙醛,然后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及转化为脂肪。

如果喝下的酒精不多,这个处理流程运行良好,人体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反之,短时间内喝入大量酒精,超过了这一流水线的处理能力,就会导致体内乙醛含量升高。

人体对乙醛比酒精还要敏感,于是就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手脚也不听自己使唤了。

④要“解酒”,就需要加强这条流水线的运行。

茶水中有不下几十上百种的物质,最重要的是咖啡因和茶多酚等抗氧化剂。

然而,这些成分对这条“酒精代谢流水线”的运行无能为力。

实际上,不仅是茶水不行,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吃什么东西能够促进这条流水线的运行。

⑤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喝茶对喝酒没有影响。

我们知道,酒精的作用是让人晕眩、虚弱、运动能力失调,而咖啡因却可以刺激人兴奋和清醒。

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是不是可以“对抗”醉酒反应呢?

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少,比如2006年《酒精中毒:

临床与实验研究》上就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

喝下同样的酒之后,同时喝运动饮料的人在头痛、虚弱、口干以及运动能力失调这些“醉酒征兆”方面都要明显低于单纯喝酒的人。

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运动饮料的这种“对抗作用”被归结于咖啡因的功劳。

不过,人们会根据这些主观感觉来确定自己有没有“喝多”,这种“对抗作用”干扰了人对体内酒精量的判断,从而不知不觉喝得更多。

因为有统计数据支持这一结论,所以美国甚至禁止了在酒精饮料中添加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⑥那一项研究中还检测了试验中志愿者的运动灵敏性,结果是虽然咖啡因使得喝了同样多酒的人感觉“好一些”,但是却没有帮助恢复运动灵敏性。

一杯常规的茶比一杯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要少,但茶水的咖啡因含量跟茶叶本身、茶叶量、水温和冲泡时间密切相关。

一杯“浓茶”,其中的咖啡因含量也就不容小视。

⑦茶中不仅有咖啡因,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剂。

这些成分对喝酒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当酒精代谢不畅,体内乙醛含量增加,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

超氧阴离子会引发一连串的氧化反应,最终损害细胞膜、蛋白质和DNA。

而抗氧化剂的作用,是制止这种过氧化反应的进行,因而起到保护细胞活力的作用。

⑧这种损害与保护都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解酒”也没有明显的作用。

不过对于长期喝酒的人,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就有相当的价值。

不过目前的结论只是,“如果不得不经常喝酒,那么经常喝茶可能有助于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氧化损伤”。

但是,“减少”也不是“消除”。

要健康,最好的选择还是不喝酒。

             (摘自《新发现》,有删改)

4.第⑤段画线句“不过这并不以为这喝茶对喝酒没有影响”中的“影响”,从下文看,积极的“影响”有         和          ;消极的“影响”有               。

(6分)

5.下表是医学专家对饮酒的相关研究。

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文末画线句,完成下列题目。

(6分)

酒的种类

每天的饮用量

长期饮用的作用

啤酒

1杯

心情愉悦,美容养颜

黄酒

1——2杯

开胃活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