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869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docx

最新教师演讲稿知行合一修身为本

最新教师演讲稿:

知行合一,修身为本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最新教师演讲稿:

知行合一,修身为本》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

  今天晚上有幸再次来到这里跟大家交流国学。

上次跟大家交流的是关于“孝”。

  先跟大家讲个故事。

  在一个原始部落,有一天,酋长召集族人开会。

酋长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都会有优点和缺点。

并且优点和缺点不是相安无事,能够和平相处,经常会有斗争。

就像两匹狼。

一匹是好狼,代表我们的优点:

仁慈,勤俭,孝顺,友爱,认真……另一只是坏的狼,代表我们的缺点:

冷漠,懒惰,无情,草率……

  这个年轻人一听,就问,假如这两匹狼做斗争,我们的优点和缺点做斗争,那谁会胜利呢?

  问题一抛出来,大家就七嘴八舌讨论开来了,各位同学,各位朋友,你们觉得谁会胜利?

  酋长最后说:

你喂给他食物那只狼,会胜利。

  把食物,把能量给好的那只狼,给我们的优点,优点就会胜利,而把食物,把能量给缺点,坏的那只狼就会胜利。

我们就被自己的习气和坏习惯牵着鼻子走。

  优点和缺点作斗争的过程,就是修身的过程啦。

  修身很关键,很多困惑我们的人生问题,追究起来,都是我们身没有修好。

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管是天子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根本的,还是修身。

  修身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很广泛,如果大家去研究的话,会得到很多答案。

有一个答案,我们可以参考,那就是,修身,就是尽本分。

把自己的本分做好。

做儿子的,就做好儿子的本分,好好孝养父母;做哥哥姐姐的,就好好爱护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就好好敬爱哥哥姐姐。

现在社会出现很多问题,就在于都没把本分尽好。

做儿子的可能埋怨父母不讲理,对自己不好,却不反省自己儿子的本分有没有做好。

做下属的,埋怨领导不讲理,不受重视,所谓君仁臣忠,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省,很可能是问题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

  古时候有一位圣人,孔夫子都对他推崇备至,他就是大舜。

  大舜是个社会底层人士,在历山做过农民,耕地,做过工人,在黄河之滨做陶器,还在雷泽打过鱼。

都是很辛苦的工作,不仅如此,在家里还有时时刻刻防备父母和弟弟的迫害。

历史记载,大舜的父亲是个乐师,但是后来眼睛瞎了,大舜的亲生母亲死了之后,父亲娶了一位后母,后母有生了一个弟弟,叫象。

家人都想把大舜杀死。

象“日以杀兄为务”,每天的工作就是想着把哥哥杀掉,然后粮食和农具归父母,哥哥的琴归自己,还让两个嫂嫂给自己铺床铺。

有一次,父母叫大舜修屋顶,就在下面点火,要把他烧死。

大舜能,提前准备了两个斗篷,像鸟一样飞了下来。

挖水井,父母和弟弟在上面填土,要把他活埋。

大舜从旁边挖条地道,出来了。

但是尽管如此,大舜没有任何的怨气,还在那哭泣。

他说:

是我没有吧孝道和悌道做到啊,草感召父母和弟弟要谋害自己,是自己德行不够,还不能感化父母和弟弟啊!

哭得很难过!

  大舜在种地时,就认真把地种好,做陶器的时候,就认真把工作做好,打渔的时候,就认真打渔,在打渔的那个地方,年轻人都到水深的地方,老年人没办法,只好在水浅的地方打渔。

大舜为了感化这里的人民,就主动做榜样,把水深的地方让给老年人。

久而久之,就感化了当地的年轻人的敬老尊老之风。

   孟子对大舜很赞叹,叫“若固有之。

”大舜种地的时候,就做好农民的本分,好像一辈子就做农民似的,做工人的时候,就做好工人的本分,好像一辈子就是做工人的料!

这个态度可不得了。

无怨无悔!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说抱怨的话“晕死”、“累死了”、“怎么又是我”……

  所以,若固有之,四个字就能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问题。

真正尽好本分的话,是不是真的一辈子都只能做低贱的工作?

不是啊!

  尧帝就来考察大舜,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考察大舜在家里的表现,是不是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爱护,对邻居很友好。

派九个儿子给他,让儿子在外面考察大舜处理民间百姓的问题的能力。

最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舜!

  我们仔细分析,大舜只是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了而已!

他做农民的时候,没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啊!

把本分尽好了,王侯将相,自然而来就来了。

  大舜后来,真的把父母和弟弟都感化过来了。

我们经常有一个观念,对坏人要赶尽杀绝。

把坏人杀了,他还是坏人,如果把坏人感化过来,教化过来,他就变成好人了。

这可比把坏人杀掉高明多了。

如果我们这样一想的话,很多事情,我们会看得更明白。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把本分尽好!

真正想明白了,我们就对自己的状态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了。

  不修身的话,得到荣华富贵,反倒是个祸害!

我们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有一天,梁惠王在在自己的皇家公园,看着种种珍贵的飞禽走兽,很自豪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

”意思就是说,你们儒家都以成圣成贤为修学目标,你们圣贤也有这些乐趣吗?

有这些物质享受吗?

也会享受这些物质吗?

孟子的回答很高明啊。

他说: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圣贤之人啊,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尽好自己的本分之后,享受这些物质才感觉到快乐,如果德行不好,没有尽好本分,即使有这些物质,有这些珍贵的飞禽走兽,也不会感觉到快乐啊。

  这是孟夫子在几千年之前说的话,但是看起来,就像说今天的社会现象一样。

这就是经典啊,历经岁月而不衰。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指点经典说,这句out了,那句是糟粕。

我们看,现在很多人越有钱,越抑郁。

地位越高,越心惊胆战。

彭鑫博士举了一个例子,有个高官,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整夜整夜不睡不着。

后来被抓起来了,财产被没收了,在牢里一个礼拜,抑郁症就好了,睡得着了。

这就是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啊。

真正贤能的人,一定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而真正的快乐,是由心而觅,从心而发的。

不是从外面找来的啊!

我们经常讲去“找乐子”、“去high一下”,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不是在心外面找到的。

  我们现在的人,都比以前富裕,城里人比乡下人富裕。

就相当于梁惠王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庄园,但是现在人比古代人的快乐少多了,城里人比乡下人的快乐少多了。

  那是不是现代人一定要比古人抑郁,城里人比乡下人抑郁才正常呢?

不是啊!

这是反常!

假如我们都以修身为本,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好好尽自己的本分。

做父亲的少出点差,多跟孩子在一起,把“父子有亲”的本分落实好。

朋友之间,少一点利益,多一些真情,从新关怀对方,好好地把“朋友有信”的本分落实好。

下属少些斗争,少些抱怨,上级少些人情和个人偏好,好好把“君仁臣忠”的本分尽好!

大家都能过上富裕而且快乐的生活,因为“贤者,而后乐此”啊。

这才正常啊。

  比如说结婚,找对象,那是喜事,好事啊。

结婚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来庆贺,找到男女朋友之后,你的父母希望你带回家看一看,朋友希望你带出来一起参加活动。

看起来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如果不懂得男女朋友相处之道,不懂得夫妻相处之道,摆完喜酒之后,就是一辈子的麻烦事!

夫妻,男女朋友怎么修身呢?

“夫妇有别”,分工不同,各司其职。

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王凤仪讲道:

“做丈夫的,要领妻,不管妻。

”男人千万不要去管妻子,现在的女子无论是见识、文化程度都未必比男子低,去管就容易产生矛盾,只要领着妻子好好教养孩子,孝顺双方的父母,和谐人际关系就好了。

女子修身呢?

应该从“敬,礼,柔,顺”上修。

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啦。

你天再高,还是被地心引力牢牢地拽在手里!

现在我们好像都很喜欢管人,甚至也很喜欢被人管,没人管的时候,就不舒服。

哎,他怎么不管我啊?

谈男女朋友的道呢?

做到哪些本分呢?

  《易经》里面有一个卦叫:

“咸”,咸,是“无心之感”。

少男少女互相感通、感召的。

要不要去讨好?

献殷勤啊?

说花言巧语啊?

不断买礼物啊?

  在大学我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部分谈恋爱都是去哪里玩,去哪里吃饭,或者去哪里买东西。

如果哪天对方不和你吃饭、不和你玩的时候,意味着差不多就要分手了。

  那修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修,是修正的意思。

身,不仅指我们的身体,还指我们的内心。

所以修身,其实也是修心,因为身心是不二的。

没有了心,那就是行尸走肉,没有了身,心也没有安住,安放的地方。

  我们经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实这些都是长出来的树干枝叶,根本在下面。

我们来看一下《大学》里面的教诲。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誠。

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这里告诉我们修身的根本方法和次序: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

  下面我们来逐一讲解。

  格物,据说明朝王阳明先生开悟之前的理解是“分析物质”。

并且告诉他的学生,要做到格物,你先从院子里的竹子开始格起,学生就坐在竹子前,坐了三天,病了。

王阳明先生一看,心里就犯嘀咕了,难道圣人的教诲有错吗?

我自己来格一下,于是也端坐在竹子前,坐了7天,也病了。

王阳明先生没有像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到了这个时候,就说,古人的教诲是糟粕。

他仔细想啊想,终于开悟了。

格物,不是分析物质,而是格除物欲,格除自己的坏习气。

  分析物质是没有个尽头的,现在的科学已经很发达了,任何物质都可以分析道分子,原子,电子,在往下分析就是夸克。

只要那个切割的工具足够精细

  ,就可以再往下分析哦。

在往下分析是什么呢?

是能量!

  所以格物不是分析物质,而是格除物欲,格除自己的坏习气啊。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我的朋友告诉过我一句话,我觉得很受用,和大家分享,她说,如果对于一个东西,是你需要的,那就不是欲望,而如果是你想要的,那就说明这个东西未必是你非要不可的。

  接下来,就能够致知。

  格除物欲之后,就能到抵达我们的良知,我们的本性。

我们经常听同学说,快考试了,但是就是读不进书,做一件事情,丢三落四,不能圆满,出门忘了带钥匙,回去拿了钥匙,在一看,忘了带饭卡……做完之后,老是觉得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比如说,审稿,报纸出来之后,才会发现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做好。

  原因在哪里?

原因很可能是我们心不清净。

我们的心装得太满了。

我们一直都会觉得学习是装进来的过程,是拿进来的过程。

但古人告诉我们,学习是拿掉东西的过程。

  我们来看一下古体的字

  下面这个小孩很难过啊,要拿掉……拿掉懒惰,拿掉坏习气,拿掉坏脾气,拿掉傲慢,拿掉成见,拿掉烦恼……

  拿掉这些东西之后,学东西就有效率了,学东西就快了。

  后面是诚意,正心,然后身修。

身修之后,修好之后,就不得了了。

  有一次,中心接待了一位女士,她有一条烤红薯,不吃了,想留给我们老师吃。

我就拿着红薯追出去,她连忙摆手说:

“送给您们吃,谢谢您们。

放心,没有毒的。

”她这话一说,我想还给她都不好意思了。

可想而知,现在诚心诚意的人比较少见了,好像帮助别人就一定要想回报。

这已经不是帮助了,这是做生意。

投资了多少,回头就把扒拉着算盘看受益。

人与人之间还是多一些诚意,会比较温暖。

  心态不好,不在正道上,也容易出问题。

表现在哪里呢?

往往表现在言语上。

古人讲,“口乃心之门户”,这个人心性怎么样,从他的言谈举止当中就大概能看出来。

心性偏差的人,要么放辟邪侈,要么话太好听,好听得让人别扭。

  身修好之后,那就不得了了。

  孔夫子说自己“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距。

  这个“随心所欲,不逾距”可不得了!

做什么事都能够成功!

  李里先生说,现在很多人是“莫名其妙地来,稀里糊涂地活,无可奈何地死去。

”这可比孔夫子差远了啊。

  修身又很多方法,或者叫法门。

其中一个法门是多读书。

但不是读闲书,什么书都读。

有两种书给大家推荐一下:

  一是经过前辈检验过的书,

  二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书,

  就是读经典。

并且真正按照圣人的教诲去做,去落实。

学了不落实,那是骗人。

  据说有一群鸭子,向天鹅学习飞翔之术。

终于学会了,鸭子们说了:

“好了,现在我们走回去吧。

  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