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8078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4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docx

初中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答案

期末考试

七年级数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含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甲骨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北,从,比,众”这四个甲骨文字如下,其中大致成轴对称图形的是()

 

【答案】A

【考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2.计算3a3⋅(-a2)的结果是()

 

A.3a5

【答案】B

【考点】整式乘法.

B.

-3a5

C.

3a6

D.

-3a6

3.下列事件中的必然事件是()

A.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2的倍数

B.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放“朗读者”

C.将油滴入水中,油会浮在水面上

D.早上的太阳从西方升起

【答案】C

【考点】概率事件分类

4.如图,能判定EC∥AB的条件是()

A.∠A=∠ACEB.∠A=∠ECDC.∠B=∠ACBD.∠B=∠ACE

 

【答案】A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

5.如图,在△ABC中,∠C=90°,以点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AB于点M,

N;再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1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边BC

2

于点D.若CD=4,AB=15,则△ABD的面积等于()

A.15B.30C.45D.60

 

【答案】B

【考点】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面积

【解析】过D作DE⊥AB于E,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E=CD=4,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

 

6.下列说法:

(1)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3)全等图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4)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的是()

A.

(1)(3)(4)B.

(2)(3)(4)

C.

(1)

(2)(3)D.

(1)

(2)(3)(4)

【答案】C

【考点】全等图形的概念与特征

7.如图,在△ABC和△DCB中,∠ABC=∠DCB,要使△ABC≌△DCB,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不一定是()

A.∠A=∠DB.∠ACB=∠DBCC.AB=DCD.AC=DB

 

【答案】D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8.如图,小明用长为acm的10个全等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无重叠,无缝隙的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为()

A.

1a2cm2

4

B.

2a2cm2

5

C.

2a2cm2

D.

5a2cm22

 

【答案】D

【考点】整式乘法几何应用;数形结合

【解析】设小长方形的宽为x,结合图形可得:

2a=4x+a,得到x=

⋅2

1555

(a+a=a),所以大长方形的面积为2aa=a

1

a.

则大长方形的宽为

4

4442

 

9.如图,l,l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3000米竞赛中所跑路程s(米)与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

甲乙

 

关系图象,则甲的平均速度v甲

(米/分)与乙的平均速度v

(米/分)之间的关系是

 

A.

v甲>v乙

B.

v甲

C.

v甲=v乙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考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解析】结合图形可知:

甲、乙所行驶时间相同,行驶路程相等,因为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时间,所以平均速度一定也相同.

10.如图,将一个正方形分成9个全等的小正方形,连接三条线段得到∠1,∠2,∠3,则∠1+

∠2+∠3的度数和等于

A.120°B.125°C.130°D.135°

 

【答案】D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由图可知,∠1+∠3=90°,∠2=45°,所以∠1+∠2+∠3=90°+45°=135°.

二、填空题(本大题含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计算(x+2)(x-2)的结果是.

【答案】x2-4

【考点】平方差公式

【解析】(x+2)(x-2)=x2-22=x2-4

1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腰长为5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cm.

【答案】3

【考点】等腰三角形性质

 

【解析】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13-(5⨯2)=3(cm)

13.如图,AB∥CD,AE⊥CE,∠C=44°,则∠1的度数等于.

 

【答案】134°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

【解析】如图,过E作EF∥AB,

∵AB∥CD

∴AB∥CD∥EF

∴∠C=∠FEC,∠BAE=∠FEA

∵∠C=44°,∠AEC为直角

∴∠FEC=44°,∠BAE=∠AEF=90°﹣44°=46°

∴∠1=180°﹣∠BAE=180°﹣46°=134°

 

14.正多面体只有五种,分别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如图是一枚质地均匀的正二十面体的骰子,其中的1个面标有“1”,2个面标有“2”,3个面标有“3”,

4个面标有“4”,5个面标有“5”,其余的面标有“6”.将这枚骰子随机掷出后,“6”朝上的概率是.

【答案】1

4

【考点】概率

 

【解析】显然标有数字“6”的面有20-1-2-3-4-5=5(个)

所以P(6朝上)=

5=1

204

15.如图,折叠△ABC纸片使得A,B两点重合,请在图中做出折痕所在的直线EF.

 

【考点】折叠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

【解析】

 

如图EF即为所求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55分)

16.计算(每小题4分,共8分):

(1)(-2mn)(5mn2-4m2n);

【考点】整式的乘法

【解析】解:

原式=-10m2n3+8m3n2

⎛1⎫-20

3

(2)-23+ç-⎪+(π-3)

⎝⎭

【考点】实数的计算

【解析】解:

原式=-8+9+1

=2

17.(本题5分)先化简,再求值:

5x(x-1)+(2x-1)2-(3x+2)(3x-4),其中x=-1.

3

【考点】整式的乘除

【解析】解:

原式=5x2-5x+4x2-4x+1-(9x2-12x+6x-8)

=5x2-5x+4x2-4x+1-9x2+6x+8

=-3x+9

 

1

当x=-时,原式=-3x+93

=-3⨯⎛-1⎫+9

ç3⎪

 

18.(本题6分)

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

=1+9

=10

A.工人师傅经常利用角尺平分一个角.如图,在∠AOB的边OA,边OB上分别取OD=OE.移动角尺,使角尺上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点D,E重合,这时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请你说明为什么OP平分∠AOB.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解析】证明:

由题可知PD=PE

在△PDO和△PEO中

⎧PO=PO

⎪PD=PE

⎪OD=OE

∴△PDO≌△PEO(SSS)

∴∠POD=∠POE

∴OP平分∠AOB

B.如图1是一种模具,两个圆的圆心O重合,大圆的半径是小圆半径的两倍,如图2,将∠ACB

的顶点C与模具的圆心O重合,两边分别与两圆交于点M,N,P,Q.连接MQ,PN交于点D,射线

CD就是∠ACB的平分线,请你说明为什么CD平分∠ACB.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解析】证明:

由题可知OP=OM,ON=OQ

∴ON-OM=OQ-OP,即MN=PQ

在△OPN和△OMQ中

⎧OP=OM

⎪∠PON=∠MOQ

⎪ON=OQ

∴△OPN≌△OMQ(SAS)

∴∠OND=∠OQD

在△MDN和△PDQ中

⎧∠OND=∠OQD

⎪∠MDN=∠PDQ

⎪MN=PQ

∴△MDN≌△PDQ(AAS)

∴DN=DQ

在△ODN和△ODQ中

⎧OD=OD

⎪DN=DQ

⎪ON=OQ

∴△ODN≌△ODQ(SSS)

∴∠NOD=∠QOD

∴CD平分∠ACB

19.(本题6分)

某剧院的观众席的座位排列摆放为扇形,且按下列方式设置:

排数x(排)

1

2

3

4

...

座位数y(个)

50

53

56

59

...

(1)按照上表所示的规律,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

(2)写出座位数y(个)与排数x(排)之间的关系式;

(3)按照上表所示的规律,一排可能有90个座位吗?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由表中数据可得:

当x每增加1时,y增加3;

(2)由题意可得:

y=50+3(x-1)=3x+47

(3)一排不可能有90个座位,理由:

43

由题意可得:

个座位.

【考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y=3x+47=90时,x=,解得x不是整数,所以一排不可能有90

3

【解析】

(1)根据表格中数据直接得出y的变化情况;

(2)根据x,y的变化规律得出y与x的函数关系;

(3)利用

(2)中所求,将y=90代入分析即可.

20.(本题7分)

如图,点P为∠AOB的边OA上一点.

(1)尺规作图(要求:

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标明字母).

①在∠AOB的内部作∠APQ=∠O;

②作∠OPQ的角平分线PM与OB交于点M;

(2)在

(1)中所作的图中,若∠O=50︒,求∠OMP的度数.

【考点】尺规作图

【解析】

(1)

 

如图即为所求

(2)由

(1)知∠APQ=∠O

∴PQ∥OB

∵∠O=50°

∴∠APQ=50°,∠OPQ=130°

又∵PM为∠OPQ的角平分线

∴∠OPM=∠MPQ=65°

∵PQ∥OB

∴∠OMP=∠MPQ=65°

21.(本题8分)

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给出一种求多项式值的简化算法,即使在现代,利用计算机解决多项式求值问题时,秦九韶算法依然是最优的算法。

例如,计算“当x=8时,

求多项式

3x3-4x2-35x+8的值”,按照该算法,将多项式

3x3-4x2-35x+8变形为:

3x3-4x2-35x+8=x(3x2-4x-35)+8=x[x(3x-4)-35]+8.把x=8代入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可得原多项式的值为1008.

 

(1)将多项式x3-25x2+14x-10按此算法进行变形;

(2)当x=26时,求多项式x3-25x2+14x-10的值.

【考点】多项式的化简;代数式求值

 

【解析】解:

(1)x3-25x2+14x-10=x(x2-25x+14)-10=x[x(x-25)+14]-10

(2)当x=26时,原式=26×(26+14)-10=26×40-10=1030

22.(本题7分)

随机掷一枚图钉,落地后只能出现两种情况:

“钉尖朝上”和“钉尖朝下”.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1)求真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数据汇总填入下表.请补全表格;

试验总次数

n

20

40

8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400

“钉尖朝上”

的次数m

4

12

32

60

100

140

156

196

200

216

248

“钉尖朝上”

m

的频率

n

0.2

0.3

0.4

0.5

0.625

0.7

0.65

0.7

0.625

0.6

0.62

(2)为了加大试验的次数,老师用计算机进行了模拟试验,将试验数据制成如图所示的折线图.

 

据此,同学们得出三个推断:

①当投掷次数是500时,计算机记录“钉尖朝上”的次数是308,所以“钉尖朝上”的概率是

0.616;

②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钉尖朝上”的频率在0.618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据此估计“钉尖朝上”的概率是0.618;

③若再次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当投掷次数为1000时,则“钉尖朝上”的次数一定是620次.

其中合理的是______.

(3)向善小组的同学们也做了1000次掷图钉的试验,其中640次“钉尖朝上”.据此,他们认为“钉尖朝上”的可能性比“钉尖朝下”的可能性大.你赞成他们的说法吗?

请说出你的理由.

【考点】概率;等可能性概率计算

【解析】

(1)

200

320

=0.625;

216

360

=0.6;

248

400

=0.62

(2)合理的是②.

①项,当投掷次数是500时,计算机记录“钉尖朝上”的次数是308,所以“钉尖朝上”的频率是0.616,不能得其概率.故①项不符合题意.

②项,从图象可知,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钉尖朝上”的频率在0.618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据此估计“钉尖朝上”的概率是0.618.故②项符合题意.

③项,由图可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当投掷次数为1000时,则“钉尖朝上”的频率是0.62,由此可得当投掷次数为1000时,则“钉尖朝上”的频率在0.62左右,但不代表还是0.62,每次试验都具有偶然性,故③项不符合题意.

 

(3)赞成.

理由:

随机投掷一枚图钉1000次,其中“针尖朝上”的次数为640次,“针尖朝上”

640

的频率为

的说法.23.(本题8分)

1000

=0.64,试验次数足够大,足以说明“钉尖朝上”的可能性大,赞成他们

如图,在△ABC中,AB=AC=12cm,BC=9cm,点D为AB的中点.设点P以3cm/s的速度由点

B沿BC向点C运动,同时点Q由点C沿CA向点A运动.

(1)若点Q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BPD≌△CQP时,求点P的运动时间;

(2)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在

(1)中,试说明∠DPQ=∠B.

B.如果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BPD与△CQP全等?

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运动速度与运动的时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三角形全等;动点问题

【解析】

(1)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

由题意可知:

BP=CQ=3tcm,则PC=BC-BP=(9-3t)cm

∵AB=12,D为AB的中点

∴BD=AD=6cm。

∵AB=AC

∴∠B=∠C。

当△BPD≌△CQP时有BD=PC

则6=9-3t,解得t=1s.

(2)A.∵△BPD≌△CQP

∴∠BDP=∠CPQ

又∵∠BDP+∠BPD+∠B=180°

∠CPQ+∠BPD+∠DPQ=180°

∴∠DPQ=∠B

B.∵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

∴BP≠CQ

又∵∠B=∠C

要使△BPD≌△CQP,只能BP=CP=

1BC=4.5cm

2

∴点P的运动时间为4.5÷3=1.5s,则点Q的运动时间也为1.5s

∵△BPD≌△CQP

∴CQ=BD=6cm

∴点Q的运动速度为6÷1.5=4cm/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