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指导意见.docx
《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指导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指导意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指导意见
河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总体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全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防止路面早期破损,确保新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实现更新更安全、更耐久、更舒适、更经济的建设目标、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原则
1、按照全寿设计的理念,在公路建设前期、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管理各个阶段,对路面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使得综合效益最佳。
2、认真研究总结前一阶段我省高速公路路面建设的经验和不足,重点研究解决沥青路面车辙、水损害和裂缝等早期破损问题。
3、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有设计、施工、材料、荷载、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应抓住重点,综合考虑解决办法。
4、积极借鉴和有针对性地采用国内外高速公路路面的成熟技术、标准和规范,实验和推广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技术。
5、从提高路面设计质量入手,努力采取措施减少路面结构设计目标与路面实际使用状况之间的差异,同一项目不同路段受地质、气候、水文等条件不同将影响路面使用性能时,应分段进行路面设计。
陡坡路段路面结构层选择与结构设计考虑防推移性能,要专门进行设计。
6、重载交通或特重载交通路面要对SMA、纤维沥青砼等高性表面层进行论证。
7、继续改进和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技术。
、
8、采取更加严格的路面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9、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沥青路面施工工艺管理和质量控制。
二、重点解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
10、高速公路路面的车辙、水损害和路面裂缝等早期破损是困扰高速公路建设的一大问题,应当引起全省公路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11、行车道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高压缩和剪切变形引起的车辙在我小通车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上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
12、进入路面结构内部的水分,长时间滞留导致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各种形式的早期水损害。
轻微水损害表现为沥青面层混合料松散、唧浆、坑槽、推移等症状,严重的则出现翻浆、基层松散等破坏。
13、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横向裂缝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路面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提供了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内部的通道,加速了路面结构的破坏。
三、改进和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技术
14、努力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质量,使设计与实际使用条件相吻合。
第一,要保证路面设计完整性和深度要求,对于路面设计规范要求的设计内容必须在设计文件中逐一给出。
第二,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的选取应以实验实测结果为主。
第三,切实加强沥青面层、半刚性基层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路面各结构层设计参数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加以确定:
①工程可行性研究,取用《规范》提供的参考值。
②初步设计阶段,借鉴项目所在区域已有成熟的材料试验资料确定。
③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层材料的设计参数应通过具体实验确定。
④当路面设计中采用新材料时,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15、路面基层类型应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气候条件、筑路材料颁情况以及路基水文状况等因素加以选择:
①沥青稳定碎石基层。
对于重载交通或特重交通,采用柔性基层时应将高温稳定性、抗压缩性和疲劳性能列入主要控制技术指标。
②半刚性基层。
为减少水损害和低温裂缝,水泥稳定、二灰稳定粒料基层的混合料应采用骨架密实型结构。
③贫混凝土基层。
16、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应加强沥青与半刚性基层间的紧密结合设计,并提高界面抗剪强度和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强度,以增加沥青层抗变形的能力。
17、路面施工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工程实际条件对路面设计进行复核和优化。
当工程施工中出现与设计条件出现较大差异时,应及时对原路面设计进行改进完善。
18、加强高速公路路面排水设计,对防止雨水下渗、路面结构内排水要特别注意。
路面结构层和土路肩结合部、中央分隔带、超高、挖方等特殊路段应根据需要专门进行排水设计。
19、上、中面层沥青混凝土应采用改性沥青。
上面层宜使用SBS改性沥青,上面层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一般不应超过16mm,根据气候等实际状况,下面层选用AH-70或AH-50重交沥青、具体实验确定。
20、沥青混合料应在配合比设计基础上按照要求进行各种性能的检验。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具体指标应针对交通、气候、路线纵坡等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①沥青混合料要在60℃、轮压0.7Mpa条件下进行车辙实验,上面层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不小于3600次/mm,中面层动稳定度不小于3000次/mm。
下面层的动稳定度一般不小于1800次/mm(最小不低于1500次/mm),并确保合理的最低沥青用量。
在我省保定和沧州以南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议增加65℃、轮压0.7Mpa条件下的车辙实验。
②水稳定性检验。
面层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强度比应大于75%,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应大于80%。
③低温性能评价。
要求对热拌沥青混合料在试验温度-10℃,加载速率50mm/min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综合评价混合料的低温性能。
④渗水试验。
密级配的沥青砼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l/min,表面层采用连续密级配的不大于60ml/min;SMA混合料的不大于80ml/min。
21、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厚度一般不宜小于矿料最大公称粒径的3倍,最小应大于2.5倍。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面层最小设计厚度不少于18厘米。
22、沥青混合料应采用GTM方法进行设计,同时提出马歇尔方法设计混合料性能检验控制指标。
级配碎石级配设计建议采用GTM法进行,提出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等指标。
23、半刚性基层顶面必须设置透层和粘层,并提高渗透性及与半刚性基层的粘附力,适当提高粘层的用油量;沥青混凝土面层各层之间应设置粘层,并在中、上面层之间设防水层。
24、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必须进行专门设计,加强桥面防水层设计,努力解决好沥青混合料层与桥面水泥混凝土脱离、积水等问题,探索沥青层薄层铺装技术。
四、实验和推广柔性(复合)基层沥青路面技术
25、柔性(复合)基层沥青路面推荐采用的结构型式:
①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和下面层+沥青稳定碎石层+水泥稳定碎石(或二灰碎石)基层+底基层。
②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和下面层+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
各结构层具体结构层厚和组合应根据荷载、材料、气候、水文等交通与环境因素,通过计算确定。
对于重载交通路面或超厚式路面积极探索大粒径沥青稳定碎石技术。
重载交通路段采用级配碎石做基层时,要进行严格的试验验证和专家论证。
26、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一般采用AH-50或AH-70重交沥青,矿料最大公称粒径一般不超过31.5mm。
27、级配碎石基层除执行基层技术规范标准外,细集料的塑性指数不大于4%。
28、积极探索长寿命沥青路面铺筑技术。
长寿命沥青路面是指连续使用50年以上,期间无须进行结构性维修,只需对沥青面层出现的病害进行处治、定期对路表功能进行恢复的路面。
基本思路是在坚实稳定的路床上,自上而下按照不同功能划分,采用较厚的沥青层,上层一般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层。
沥青层的厚度一般在20cm以上。
五、切实把好路面原材料质量关
29、路面原材料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照现有材料技术标准要求,对各种路面材料进场质量、使用过程中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使路面施工过程中各种原材料质量始终满足要求。
各项目管理单位、监理单位都要制定具体技术和管理措施,切实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30、沥青面层施工中要对沥青(尤其是改性沥青)、各种规格石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既要保证进场质量满足要求,还要防止石料在存放过程中出现质量降低。
重点解决好砂石等地方性原材料来源杂、质量不稳定、混合料离析和变异性严重、石料与沥青粘附性不足、在水作用下发生剥离和水损害等问题。
31、一般情况下、沥青面层的石料建议采用工地二次加工方式和自办料场,面层碎石宜采用水洗,确保石料质量;改性沥青采用施工拌合现场改性加工或定点加工。
32、沥青检验指标增加60℃动力粘度实测试验项目。
六、加强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33、路面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缺陷和漏洞是造成路面早期破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通过认真研究路面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技术、提高路面施工质量。
34、面层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控制应重点检查拌和站的工作质量,保证所生产的沥青混合料满足设计要求(沥青用量、矿料级配、拌合温度等)。
沥青拌和站监理人员上岗前,应就沥青混合料和拌和质量监理进行专题培训,明确监理检查重点。
35、特别重视防止因施工工序干扰造成的施工污染。
沥青路面开工前应完成防护、中央分隔带(绿化、电缆埋设、打护栏柱)等工程施工,杜绝沥青面层层间在施工过程中的由于社会车辆、施工国画造成的污染。
36、沥青面层施工中,25吨以上的重型胶轮压路机应不少于两台。
表面层沥青砼的残余空隙率一般应控制在6%以内。
37、为了减少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温缩裂缝和基层收缩引起的反射裂缝,一般情况下,上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粒料的7天抗压强度控制在3—4Mpa,严格控制水泥剂量。
38、有针对性地增加路面施工过程中的部分试验检测项目和频率,包括路面渗水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半刚性基层干缩试验等等。
39、为提高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采用水泥或消石灰粉代替部分矿料做填料。
40、沥青混合料中应使用精加工矿粉,不得采用回收粉尘。
41、沥青面层混合料用砂,应优先采用优质、硬度较大的碱性石料经反复破碎得到的机制砂,使用天然砂的,其含量不应超过细集料总量的15%。
42、表面层沥青混凝土中4.75mm以上矿料应采用硬质玄武岩、辉绿岩等碱性石料。
43、半刚性基层碾压成型后必须及时采用编制物覆盖并洒水养生,或封闭养生。
严格控制水泥碎石、二灰碎石基层顶面的路拱横坡,以利于结构内部水分向路肩渗流。
44、高速公路沥青层半幅施工一般应采用两个摊铺机按梯队形式同时进行摊铺作业。
45、对于沥青混合料严格控制施工温度,保证有效压实的最低温度,或采用混合料转运机(MaterialTransferVehicle),减小温度离析和粒料的离析。
第二部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
第一节级配碎石
1.1一般规定
1、级配碎石可以用做高速公路的基层或底基层,也可以用做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中间层。
2、级配碎石基层的颗粒组成范围可参考下表,最大公称粒径控制在31.5mm以下。
做高速公路基层时,其颗粒组成塑性指数应满足有关规定,同时级配曲线应为圆滑曲线,配料必须准确,拌合均匀,无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使用12t以上三轮压路机,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18厘米,但重型压路机条件下,可适当加大压实厚,根据试验确定。
级配碎石颗粒组成范围
级配范围(通过百分率)
液限
塑指
筛孔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25
<6
上限
100
74
54
37
20
7
下限
100
85
52
29
17
8
0
注:
①对于无塑性的混合料,小于0.075的颗粒含量应接近高限。
②建议控制砂当量>55%,安装性(反映集料的耐久性)实验<12%和落衫机磨耗值<35%。
③为了获得级配碎石的最大干密度、CBR、三轴抗剪切强度,宜将0.075mm通过率控制在5%以下。
3、级配碎石基层采用厂拌法拌和、摊铺机摊铺。
拌合机可以采用强制式拌合机,摊铺机可以采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或其它碎石摊铺机摊铺碎石混合料。
4、有条件的室内实验中,建议采用GTM旋转压实法得到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
5、级配碎石中间层、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应按照重型击实标准,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达到要求压实度:
中间层控制在100%;基层控制在98%以上;底基层控制在96%以上。
1.2材料要求
1、轧制碎石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岩石(软质除外),本着就地取村的原则,可采用石灰岩。
2、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得通过20%:
碎石中不得有泥土、植物等有害颗粒,保证好的嵌挤能力。
石屑或其他细集料石可以使用一般碎石场的细筛余料,或专门轧制的细碎石集料,也可以用天然砂砾或粗砂代替石屑,天然砂砾的颗粒尺寸应该合适,必要时应筛除超尺寸颗粒,天然砂砾或粗砂应有较好的级配。
未筛分的碎石一般不得用于高速公路基层和底基层。
3、级配碎石基层所用石料的压碎值不大于26%,用于底基层时不大于30%。
级配碎石的颗粒组成范围见下表:
4、细集料应当隔离对方,并覆盖,防止雨淋。
1.3准备下承层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前,应对下承层进行彻底清扫,清除各类杂物及散落材料,用土培好路肩,级配碎石摊铺时,要保证下承层表面湿润。
级配碎石的下承层表面应平整、紧实。
各项检测指标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并验收合格。
1.4混合料的生产、运输和摊铺
1、正式拌制级配碎石混合料之前,必须对厂拌设备进行认真调试,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满足设计要求。
2、拌和现场须有一名试验员监测拌和时的用水量和各种集料的配比,发现异常要及时调整或停止生产,按要求的频率检查并做好记录。
3、拌和含水量应根据天气情况,在拌和过程中加水量宜高于最佳含水量,以补偿摊铺及碾压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根据天气情况,气温低、潮湿天气宜高0.5—1.0%,气温高、干燥天气可高1-2%。
建议在拌和的前一天对粗集料浇洒适当的水预先吸水饱和,对细集料宜保持干燥。
4、摊铺一般采取能够自动找平,且具有振捣夯实功能的大功率摊铺机每半幅一次性摊铺。
5、用自卸汽车运拌和料至施工现场。
施工时自卸汽车倾倒速度要慢,使得混合料缓缓落下,若在摊铺时局部有粗细集料离析严重超标现象,更换材料或按照设计配比,筛分掺拌,以消除因离析造成的基层强度降低。
6、摊铺前应对下承层洒水,使其表面湿润。
7、两侧均设基准以控制高程。
8、摊铺机行进速度要均匀,其前进速度要和拌和机拌和能力相适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匀速前进,摊铺不停顿、间断。
9、在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是粗集料窝或粗集料带应该铲除,并用新混合料填补或补充细混合料并拌和均匀。
10、试验段施工选取100-200m的具有代表性的路段,并采用计划用于主体工程的材料、配合比、压实机组合、最少压实遍数和整个施工流程。
11、每天的工作缝做成横向接缝,下次施工前先将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再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一横向(与路面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尽量避免纵向接缝。
1.5混合料的碾压
1、当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应立即用压路机静压1-2遍,再用振动压路机(先弱振,再强振)和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4-6遍,最后1遍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
出现混合料推移时,应适当降低碾压速度。
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在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
碾压时,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
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
碾压一直进行到规定的密实度为止。
终压时静压1-2遍,使表面无明显轮迹。
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宜先慢后快,头两遍采用1.5-1.7km/h,之后采用2.0-2.5km/h。
2、对于局部出现粗细集料离析,应及时进行处理。
挖除大料窝点及含水量超限点,并换填合格材料,用石屑对表面偏粗的部位进行精心找补。
3、碾压过程中应注意对局部表面干燥的段落应补充洒水。
碾压要及时,不得拖延压实时间,否则宜使水分蒸发、材料干硬、固结,不利于压实。
若含水量偏低应采用喷雾式洒水轩适当洒水后再碾压;含水量过高时用平进机翻晒,待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再进行碾压。
4、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
1.6现场保护
1、封闭施工现场应悬挂醒目的禁行标志,设专人引导交通,看护现场。
2、严禁车辆及施工机械进入成活路段,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倘若车辆必须走碾压完的基层,必须对基层表面采取保护措施。
3、级配碎石成活后,如不连续施工应适当洒水湿润。
第二节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
2.1一般规定
1、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的沥青面层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不采用开级配、半开级配或设计空隙率大于7%的沥青混合料。
2、表面层或旧路加铺磨耗层一般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或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3、混合料类型应根据所处路面层位功能要求选用,遵循以下原则:
①沥青混合料应满足耐久、稳定、密度、安全等功能要求,同时根据施工、造价等实际情况选择沥青混合料种类。
②密级配沥青混凝土适用于路面各层次。
③沥青表面层应具有良好的密水、抗滑、耐久、抗车辙、抗裂性能。
抗滑性能不满足要求时,宜在表面层采用抗滑磨耗层。
三层铺筑的沥青面层的中面层应重点满足混合料抗车辙性能要求,下面层在层厚较薄时也应重点考虑抗车辙性能要求,在层厚较厚时重点考虑抗疲劳性能及抗裂性能的要求。
④沥青混合料结构层间应喷洒粘层油使各层联结为整体。
⑤沥青层的集料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与层厚相匹配。
每层压实厚度一般有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SMA不宜小于2.5倍,以减小离析,便于压实。
2.2施工准备
1、基层或下卧层应按规定喷洒透层油或粘层油,沥青混凝土各层间必须本布粘层油。
当半刚性基层表面有浮土时,可以边清扫边用空气压缩机或森林灭炎器等吹净;在无机结合料基层上铺筑时应清除杂物;新沥青层必须在下卧层水分充分干燥后铺筑。
2、施工前应对各种材料进行调查试验,经选择确定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质量稳定,不得随意变更。
3、施工前对各种施工机具作全面检查,并经调试后证明处于性能良好状态保证机械数量足够,施工能力配套,重要机械宜有备有设备或配件。
4、沥青加热温度及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符合下表规定,并根据沥青品种、标号、粘度、气候条件及铺筑层的厚度选择,与实验温度一致。
有条件的,应通过135℃及175℃条件下测定的粘度-温度曲线按照下表具体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控制温度。
粘度
适宜于拌和沥青
结合料粘度
适宜于压实的沥青
结合料粘度
测定方法
表观粘度
(0.17±0.02)pa.s
(0.28±0.03)pa.s
T0625
运动粘度
(170±20)mm2/s
(280±30)mm2/s
T0619
赛波特粘度
(85±10)s
(140±15)s
T0623
缺乏粘度温度曲线数据时,普通沥青混合料参照下表规定的范围选择。
经实验段证明规定不符合情况时可以适当调整。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
沥青种类
石油沥青
沥青标号
50
70
90
沥青加热温度
160-170
155-165
150-160
矿料加热温度(间歇式拌和机)
集料比沥青加热温度高10-30(填料不加热)
沥青混合料出厂正常温度
150-170
145-165
140-160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
混合料废弃温度
200
195
190
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
150
145
140
摊铺最低温度
正常施工
140
135
130
低温施工
160
150
140
碾压最低温度
正常施工
135
130
125
低温施工
15080
145
135
碾压终了表面最低温度
钢轮压路机
85
70
65
轮胎压路机
75
80
75
振动压路机
50
70
60
开放交通温度不高于
50
50
注:
1、施工温度检测按照《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的方法执行。
2、复压和终了温度指碾压层内部温度,当以表面温度控制时,可在此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3、GTM设计的混合料摊铺温度注意加强控制,温度控制可再适当提高,现场工作人员应随时用测温仪混合料的温度。
采用红外线温度计测施工温度(为表面温度)时,温度计应经过标定。
4、严格执行不得在低于10度温度下铺筑沥青混合料的规定,不得在下雨或路面潮湿状态下铺筑混合料。
2.3配合比设计
1、热拌沥青混合料必须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充分利用同类道路与同类材料的施工实践的成功经验,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2、确定级配的原则:
①设计级配范围应注重实践经验,选择符合工程需要的级配。
②设计文件选用的级配范围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可以改用SMA等具有特殊功能的级配。
③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发现级配范围明显不合理时,有责任提出修改建议。
3、配合比设计确定的各类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应符合下表试验要求的技术标准,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GTM法设计的混合料性能检验技术要求可以参照执行。
热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和检验技术标准
试验项目
密级配热拌沥青混合料
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ATB)
SMA
(改性沥青)
≥26.5mm
≥31.5mm
稳定度①(KN)不小于
8
7.5
15
6.0
流值FL0.1mm
1.5-4
1.5-4
----
----
空隙率VV(%)
3-6
3-6
3-4
沥青饱和度VFA(%)
公称最大粒径≥26.5mm为55-70;≥12.5mm为60-75;≤9.5mm为70-85
55-70
75-85
浸水马歇尔残留强度比不小于(%)
普通沥青≥80;改性沥青的≥80
75
80
矿料间隙率VMV(%)不小于
11
10.5
17
车辙实验动稳定度
(次/mm
普通沥青≥1500
改性沥青≥3000
--
≥3000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10℃,50mm/min)
普通沥青混合料为2000;改性沥青的为2800
--
2800
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
120;表面层采用连续级配的控制在60以内
--
80
注:
①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稳定度可降低1KN;
②改性沥青SMA稳定度可放宽至5.5KN但车辙动稳定度必须合格。
③渗水系数过小或完全不渗水时,要警惕油石比过大导致空隙率过小,造成车辙隐患.
4、混合料在配比设计的基础上,应做各种性能检验,如车辙实验、水稳定性检验、低温实验、渗水实验等,有条件的建议进行析漏实验和浸水飞散实验,不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重新进行配比设计或更换材料。
①对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对抗车辙能力进行检验。
在温度60℃、轮压0.7MPa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对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的,应不小于3600次/mm,中面层采用改性沥青应不小于3000次/mm;变通沥青砼一般不小于1500次/mm。
在我省保定沧州以南的沥青跃面建议增加在温度65℃、轮压0.7MPa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
在特殊情况下,桥面铺装、重载或超车过多、纵坡较大的长距离上坡路段的沥青混凝土动稳定度可以再适当提高。
车辙实验不得采用二次加热的混合料,每次试验必须同时成型试件,切除边缘50mm后分成两块,用表干法测定其毛体积密度是否符合实验规程的要求。
②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沥青混合料和水稳定性,达不到要求的,必须掺加消石灰、水泥或采取其它有效的抗剥落措施。
③我省西北地区沥青路面增加对热拌沥青混合料在试验温度-10℃,加载速率50mm/min的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测定破坏强度、破坏应变、破坏劲度模量,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综合评价混合料的低温性能。
④宜利用轮碾机成型的车辙试件进行渗水试验,渗水系数应满足要求。
⑤对于SMA混合料,还应按下表要求进行检验:
检验项目
采用改性沥青
普通沥青
实验方法
谢伦堡沥青析漏实验
结合料的损失%
≤0.2
≤0.1
T0732
肯塔堡飞散实验的
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
≤20
≤15
T0733
注:
其中谢伦堡沥青析漏实验在最高施工温度条件下进行,改性沥青SMA的试验温度宜为185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