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偶发事件班级管理.docx
《7偶发事件班级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偶发事件班级管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偶发事件班级管理
第33章偶发事件的处理
(1)
图书: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作者:
刘岩王萍主编更新时间:
2016-08-1614:
39:
03字数:
4865
【本章学习提示】
在班级中,偶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和难以预料性,常常令班主任措手不及。
偶发事件虽然出现机会较少,但往往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常常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能否及时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关系到班集体的巩固。
本章围绕偶发事件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等内容展开。
【本章学习目标】
1.偶发事件的概念、特点、类型。
2.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方法、注意事项。
第一节偶发事件概述
一、偶发事件的概念
偶发事件是指偶然发生的、出人意料地影响学生个体或班集体的利益与形象、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甚至危及学生安全的事件。
这类事件,一般以损坏公物、打架、偷窃、人际冲突、恶作剧、逃学甚至自残等具体方式出现。
偶发事件总带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它需要班主任迅速作出判断,并作出相应处理。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
二、偶发事件的特点
(一)诱因多样,难以避免
凡是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偶发事件的发生。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偶发事件主要发生在人际之间。
人际间的矛盾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可能是同学之间的,可能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也可能是学生与社会上某些人之间的。
起因或者是由于一些始料不及的因素,或是某种已有的矛盾的爆发,或是本已缓和的矛盾的再次激化。
一般来说,偶发事件的形成是经历一段时间量的积累最终发生质的变化。
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由于某一环节没有处理好,结果演变成了偶发事件的导火索。
“导火线”可能是学生主动点燃的(如提的问题比较怪、恶作剧等),可能是学生被动引发的(如意外事故、外界干扰等),可能是教师的疏忽、不当行为造成的(如批评学生的方法有偏差等),也可能完全是外在因素的波及(如某个学生的家庭变故、外人的突然闯入等)。
至于导火索什么时候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出现之后其发展过程、趋势、实际规模以及具体时间和影响程度等,是难以完全预测和有效把握的。
换言之,偶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正如美国心理学家J.D.斯托奇在他的《前瞻与现实的心理虚幻》一书中说:
“不要幻想所有的学生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1]
(二)突然发生,出人意料
偶发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的,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
在正常运转的班级中,偶发事件出现的机会极少,但常常是突然的、爆发性的、出人意料的。
也许本来处在晴朗的“教育天空”下,就突然被置于阴云密布的矛盾漩涡中;也许本来还处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融融气氛中,就突然变成剑拔弩张的师生对立局面。
如某班学生正在准备开班会,一名学生到楼下办公室取班会所需资料,其他学生在教室内等待,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回来,喊也没有回音,另一位学生去找,原来这位学生下楼时脚扭伤了不能动弹。
这一事件既是非常偶然的,同时又是出人意料的。
(三)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破坏性
一般来说,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在预先计划的指导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的,而偶发事件则会打乱原有部署,使原本井井有条的教育活动无法按计划进行,活动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背道而驰。
同时,由于偶发事件的起因比较复杂和难以预料,处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混乱和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或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或同学矛盾越发加深,或学生心理受到挫伤,或班级集体受到破坏,或学生身体受到伤害。
(四)发生紧迫,但可预防
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只要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处理再棘手的事情,都不会有多大难度。
但偶发事件的处理恰恰不会给你认真思考、充分准备的时间和机会。
偶发事件一旦出现,如果不马上进行恰当的处理,教育教学活动就难以为继,学生心理就难以打通,师生关系就难以理顺。
尽管偶发事件往往是突然爆发且爆发前并没有明显的征兆,但大多数偶发事件还是可以提前预防的。
班主任通过对班级内外部环境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细致的观察,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存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树立预防意识可以使学校管理者更好地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五)作用双重,可为教育契机
偶发事件在给学校、班级和个人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教育的契机,产生积极的效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偶发事件的当事者和同这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其余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受到某种强烈的刺激,心理暂时失去平衡,思想矛盾特别尖锐。
这样,就形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个“燃点”,引起学生内在因素的矛盾斗争,成为实施德育的有利时机。
在这种时候,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慰藉、帮助和引导。
正因为此,这时教师的态度和行动对学生的影响要比在通常情况下的影响深刻许多倍,往往使学生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就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产生的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充满诗意和激情的说教)所无法企及的。
美国学生眼中的好老师[2]
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九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归纳出好老师的12种素质,这对我们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
(1)友好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
(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一样耍。
”
(3)耐性——“她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要求,直到你做到为止。
”
(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
(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
(6)公正——“她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
(7)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
(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
(12)颇有办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文,竟然没有觉察到这是因为她的引导。
”
三、偶发事件的成因
偶发事件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天灾人祸。
如学生家里遭火灾、父母突然亡故,集体活动或个别外出时遭车祸,劳动时发生工伤事故等。
第二,外来干扰。
班级及其活动不可能完全地与外界的干扰隔绝开来,比如,教室内正在组织活动,忽然室外“轰隆隆”地作响,一看,原来是割草机正在“努力”地工作;一只猫作为不速之客溜达进教室,“喵喵”地叫个不停;“破烂王”的吆喝声不绝于耳等。
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会分散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三,教师的行为失当。
偶发事件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往往与教师也有关系。
有些偶发事件就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教师由于工作准备不充分、缺乏组织管理能力、滥用惩罚、刚愎自用甚至不负责任而造成教育教学失误时,就有可能引起冲突。
第四,学生寻求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只是为了赢得老师或者同学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
寻求关注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
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无法成为大家的注目点,往往故意在班级中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显示自己的存在。
有的甚至不惜一切,满怀敌意地反抗老师,并且企图在班上拉帮结派一起对抗老师,以便重新树立个人地位。
[3]
第五,品德不良学生的问题行为和违法行为。
问题行为往住是造成违法行为的前奏。
品德不良型的问题行为包括偷窃、欺骗、赌博、斗殴、破坏公物、用暴力欺压弱小同学、生活腐化放纵等。
这些很容易发展成违法行为,由此造成的偶发事件,往往要消耗教师很大的精力。
第六,学生的情绪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
如焦虑、恐惧、忧郁、嫉妒等不良情绪和孤僻、偏执、任性、暴躁等异常性格,容易使学生心理失去平衡,造成奇异行为,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变态和行为失控,最严重的,可能酿成厌世轻生之类的悲剧。
注释
[1]张志伟、郝跃军:
《课堂偶发事件处理的艺术》,载《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http:
//
[2]余文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165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希庭主编:
《心理学基础》,28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节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
一、正确处理偶发事件的意义
大多数偶发事件都会给班集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消极、负面的影响。
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学会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偶发事件,为班集体消除隐患或不稳定因素,防止某些不良影响的蔓延。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也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形成健康的班集体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等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偶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本身就伴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恶化过程。
偶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处理和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放任或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恶果,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特别是打架之类的恶性事件或同学矛盾之类的棘手问题,倘如处理不当,就容易把问题闹大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2008年7月,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授课教师杨某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未进行有效制止,结果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打死。
这个事件虽然是一个特例,但是却提醒教师,一定要正确、及时地处理偶发事件,这样才能遏制事态的发展,逐渐消除矛盾,解除隐患,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同时,偶发事件处理得好,还会促进当事人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全班同学也可从中吸取教训,受到生动而现实的教育。
(二)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班集体在考验中健康地发展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经受了正反多方面的多次考验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班级不可能不出事情,老师也不要怕出事情,怕的是没有处理好事情。
偶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过程,本身也就是锻炼和巩固班集体的过程。
由于偶发事件波及面广,影响大,问题尖锐,因此,班主任抓住这一契机进行巧妙地处理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使全班同学的身心从中受到深刻的洗礼和净化,从而使班集体更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凝聚力。
这样,班集体就在不断的经历风雨中日益成熟起来,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有利于使学生明辨是非,增强纪律观念,促进自觉和自律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老师的思想观点,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偶发事件的发生,恰好给了大家一个澄清思想认识的机会。
老师当着当事者和全班同学的面把偶发事件处理好了,并且借偶发事件进一步引起大家的思考、辩论,那么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制止的,如果冲动、不克制会出现什么情况等这些平时需要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并铭记于心。
进而会自觉地约束自己,自觉地遵守班纪校规。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以及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班主任的教育能力,集中表现在机动灵活的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又主要表现在选准教育突破口、抓准教育时机、掌握教育分寸上。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戈诺博林说,“教育机智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作为在不同的情况下,教育者应持怎样的态度,以迅速地想出办法的能力。
思维的速度,轻松而准确地判断情况,同时,对刺激因素迅速而正确地反应,乃是教师才能的重要品质。
”“这种品质是教师—心理学家的特征。
”在教育工作中随时需要这种教育机智,而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的教育机智更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和巧妙的教育艺术,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炽热的心肠和闪光的智慧,感受到教师的人格之美。
这一切能转化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信赖。
从这一意义上说,处理偶发事件,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增长才干,树立威信,增强教育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良好机会。
[1]
第34章偶发事件的处理
(2)
图书: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作者:
刘岩王萍主编更新时间:
2016-08-1614:
39:
03字数:
4663
二、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一)沉着冷静原则
遇事沉着冷静既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和个人修养,也是班主任处理好偶发事件的前提条件。
许多偶发事件是在学生情绪激动、理智感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作为班主任不能一听到或遇到偶发事件,就怒火万丈,严厉地批评和训斥学生,否则很可能使原本并不难处理的事情搞成一团糟,使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相反,班主任在耳闻目睹偶发事件后,若能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善于制怒,冷静思考,对学生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则效果可能大不一样。
偶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处在不冷静的状态之中,班级气氛也很紧张。
这时,学生们都十分关注班主任的态度和情绪。
班主任如能遵循沉着冷静的原则,不仅能够稳定事态,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和示范,使学生的情绪也趋于平静,这就为处理偶发事件确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班主任如果缺乏冷静,急于解决问题,就会忽视对偶发事件的成因和来龙去脉做认真的了解,就容易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或是只从“现象”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就容易急于下结论,急于判断是非。
这样就难以把握处理偶发事件的分寸,造成处理不当和失误。
所以,当偶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保持冷静,马上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并把握处理的分寸。
遵循沉着冷静的原则,班主任就要迅速果断地决策,化解激化的矛盾冲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对全班学生(如果涉及面很广的话)提出要求,并随机采取必需的措施。
[2]
(二)因势利导原则
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
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
要做到因势利导,就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班主任平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积累和占有资料。
只有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才会心中有数,才会处变不惊,才会找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要做到因势利导,就必须努力建立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一条黄金法则:
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若想在关键时刻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听从你的指示,就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班主任在平时要组织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听取学生的建议与心声,调解学生的矛盾关系,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爱护。
当偶发事件发生后,还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取得集体舆论的支持。
这样就会让学生乐于与你配合,使学生从心里接受班主任的临时安排,使偶发事件更容易得到处理。
要做到因势利导,班主任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偶发事件中的“闪光点”和转化的“契机”,挖掘积极因素,化不利为有利,使偶发事件的处理迅速纳入最为有利的轨道。
(三)教育为主原则
偶发事件多半是比较孤立的事件,也多半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处理偶发事件却要着眼于大多数,提高教育的效能。
除了极个别的偶发事件涉及个人隐私、不宜公开处理外,大多数的偶发事件都可以用来“借题发挥”,作为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不仅要解决某个具体的矛盾,教育某个具体的学生,而且要通过偶发事件的处理,使大多数学生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受到教育。
教育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发现的艺术,也是创造的艺术。
偶发事件,好些都是学生的“创新灵光”,这对教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能推动教师深思,让老师在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偶发事件处理得好,对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提高学生对待各种问题的实际能力等都有极大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
平时学生的心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偶发事件的爆发使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这时他们对周围信息反应特别敏感,思想矛盾特别尖锐,是学生最易接受教育的时机。
抓住这些时机,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
因此,处理得当,偶发事件常常成为教育学生的“契机”。
[3]
(四)时效统一原则
处理偶发事件,要讲求时间和效益,既抓紧时间,又不偏离教育教学目的,不中断教学进程或者正常班级活动,这是处理偶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和原则。
为此,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应力求做到:
一要尽力缩短处理的时间,把偶发事件消灭在始发状态,不使其蔓延;二要尽力限制、减少、消除偶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尽可能不影响全班,不影响班级活动、课堂教学;三要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只要阻止、平息偶发事件即可,不要陷入无意的纠缠,没完没了,随意发挥。
如果偶发事件一时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完全解决,最好延后解决,以免引起连锁反应或诱发新的偶发事件;四是尽力运用教育机智,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把处理偶发事件作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时机,既处理好偶发事件,又教育学生,以取得最佳效果。
[4]
(五)利用集体原则
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是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组织核心、心理指向核心、舆论的核心。
所以,班级中的人员调配,组织安排,舆论的导向等均属班主任的控制范围,班主任在偶发事件发生后,要善于利用自己在班集体中所处的优势地位,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对偶发事件作出正确的处理。
在班级中通常可把班级集体力量分为两部分:
一是班级集体的组织力量;二是班级集体的舆论力量。
同时,班主任在借助班级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处理偶发事件的过程中,使全体学生从偶发事件中受到教育,扩大教育面,使处理事件的过程转化成为教育过程。
但班主任也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种类的偶发事件都适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处理,通常在校内发生的偶发事件中,适宜运用集体力量参与处理的有:
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闹课堂,个别学生之间打架争吵,或个别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用暴力手段欺压弱小的同学,财物失窃,破坏公物,意外的伤病事件和一些调皮学生的恶作剧等。
在校外发生的偶发事件中,适宜借助集体力量参与处理的一般有:
集体外出活动时发生的偶发事件,如意外的伤病,车船延误,劳动受伤,学生家庭遭受意外等。
运用集体的力量对这些偶发事件进行正确的处理,不但可使事件得到及时的妥善处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处理事件的过程,可使班级集体得到教育,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强化了是非观念,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锻炼能力。
但对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班主任在借助集体力量时,要慎重运用或不运用。
如当偶发事件属于个别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冲突时,这类偶发事件虽然也存在着是非和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但事件发生后,从当事的学生来看,这是老师和自己个人之间的事,如事件未得到解决前,教师借助班级集体的力量,常会被学生认为教师以势压人,反而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对学生的教育不利。
另一类如外来不良的人员侵入学校,或车祸、火灾等可能会产生伤害学生的偶发事件,不宜让学生参与,相反,遭受这类偶发事件时,教师必须注意学生应是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不宜调动学生参与。
[5]
(六)重在预防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预”,这是《学记》中的一条主要教育原则,它指出在学生的行为动机发生之前就应该作好思想上的预防工作,及时进行正面教育,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偶发事件的应对也应遵循预防性原则。
所有的偶发事件都看作偶然的、意料之外的,其实并不完全确切,因为“偶然”之中往往隐含着“必然”的因素。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的那样,“没有什么事物是偶然性生成的,万物都处于理由按必然性生成。
”[6]一方面,班级工作组织不严密,对学生缺乏全面的了解,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欠佳等,都容易提高偶发事件发生的频率。
如学生携带小刀等尖锐物品或具有伤害性玩具到学校,往往是造成伤害性偶发事件的原因。
楼梯扶手过低,或扶手顶部过宽过平,常是造成学生意外坠落伤害事件的原因。
学校门卫制度不严或围墙破损往往是校外不良分子闯入校园的原因。
另一方面,偶发事件,其实事前往往都有一些征兆,而这些征兆,有的反应较为强烈,有的反应则比较轻微。
对于反应较为强烈的征兆,老师常常能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把矛盾冲突尽可能地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老师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在成人看来最无聊的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这些小事往往却容易酿成大的矛盾冲突,甚至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敏锐的眼睛,对任何可能酿成矛盾冲突之事,哪怕是在同学们看来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班主任老师也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指出事情的危害性及可能造成的极大伤害,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预防通常有形式:
普遍预防与重点预防。
所谓普遍预防,就是根据班级情况的较大变化,针对大多数人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事先进行教育,避免问题大面积产生的预防。
学生发生带共性的问题,一般是学期初、假期结束的时候,或者学校要开展大型活动的时候由“热门话题”“思想热点”开始,发生许多议论。
这时,必须及时针对刚刚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引导、教育,把学生们的思想、议论导向正确的方向,避免大量思想问题产生。
因而,普遍预防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得好,能避免不必要的曲折和损失。
重点预防,就是对突出的人和事以及关键时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事先教育,防患于未然。
在班级里,学生的经历、性格、爱好、学习以及经济情况、家庭情况是不同的,心理也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和人们情绪、言行的变化去分析情况,判断可能发生的问题,把教育工作做在前面。
但是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进行分析和判断,只能抓主要矛盾。
也就是说抓住关键的人、关键的事、关键时刻进行重点预防。
普遍预防和重点预防是一般和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定要结合起来进行。
普遍预防解决共性问题,重点预防解决重点问题,共性问题解决不好,容易转化为重点问题,重点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转化为共性问题,所以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一)降温处理法
降温处理法,就是班主任暂时采取淡化的方式,把偶发事件暂且“搁置”一下,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
实施时,班主任要冷静沉着,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稍稍平息一下已经激荡起的不平静的气氛,要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作一个预见性的“交待”,并让学生理解这样处置的理由。
[7]
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因此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
班主任也容易心理失衡,较难有充分的教育准备和冷静细致的分析。
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和班主任准备不足的状况,如果贸然实施“热处理”,就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因此,对待偶发事件,常用的办法就是冷处理。
冷处理是从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角度提出的,也是从提高教育效果的角度提出的。
实施冷处理,并不是对事件不作处理,也不是拖拖拉拉不及时处理,而是尽量减少偶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争取调查了解的时间,等待最佳的教育时机,为全面、干净、彻底解决偶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如某位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刚要到自己的座位上,忽然发出“哎哟”的叫声,原来有人在其凳子上钉了几个钉子。
这时候,老师是立即查找肇事者批评一顿,还是照常上课?
毫无疑问,老师应该选择后者。
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坐下,然后就开始上课。
课后再把那位同学留下来,讨论“钉子事件”的原因,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不足;并可以借此机会召开“钉子能解决问题吗”的主题班会。
通过讨论,要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认识到这种处理方法的不当以及危害,而且让大家知道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至于肇事者能否主动承认错误就变得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