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6675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docx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

(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程度;

(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

(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

(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

(1)相互影响阶段;

(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1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形式。

  15.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领导方式;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4)教师的焦虑水平。

  16.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17.课堂管理:

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8.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19.课堂上争取更多学习时间的策略:

(1)增加参与;

(2)保持动量;(3)保持教学的流畅性;(4)管理过渡;(5)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焦点;(6)课堂自习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20.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的策略:

(1)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规则的制订;

(2)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3)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样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4)要求学生回顾课堂规则,提出必要的修改意见。

  2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

(2)班集体规模;(3)班集体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22.课堂管理的策略:

(1)明察秋毫;

(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4)变换管理。

  23.课堂纪律:

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24.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25.课堂结构: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情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26.课堂情境结构包括: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27.课堂教学结构包括: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2)课程表的科学编制;(3)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

  28.问题行为:

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9.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1)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

(2)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30.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1)预防;

(2)非言语暗示;(3)表扬;(4)言语提醒;(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

A.重要表现

B.主要过程

C.必要条件

D.辅助条件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 )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13.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1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15.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

D.疲劳和厌烦

16.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1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18.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问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成团结协作

19.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

A.教学风格

B.教学方法

C.教学氛围

D.气氛区

20.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 )。

A.专制型领导

B.监督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放任型领导

21.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22.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

A.环境因素

B.主要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辅助因素

2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

24.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

A.科尔伯格

B.勒温

C.普雷斯顿

D.苛勒

25.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取决于交往双方( )。

A.身份与地位

B.需要满足的程度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修养和处世方法

26.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A.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B.班风、纪律、学生

C.教师、教学设备、学生

D.教师、学生、纪律

27.“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

”这种课堂气氛是( )。

A.积极型

B.对抗型

C.消极型

D.失控型

28.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

A.接近性

B.补偿性

C.竞争性

D.相似性

29.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30.班级里小集团属于(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31.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

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

A.专断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32.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生的学科( )。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

33.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34.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问发生( )。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35.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36.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37.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集体

D.正式群体

38.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39.课堂隋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40.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这是一种(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41.在班主任轮换时,有些老师通常感到很难接替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工作,却能顺利地接任一个新班,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B.学校领导的类型

C.班干部的不同类型

D.对同学和家长的态度

42.“将心比心”运用了( )这一心理机制。

A.移情

B.心胸豁达

C.期望

D.人际吸引

43.某个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时,采取( )的处理方法最为适宜。

A.言语提醒

B.非言语暗示

C.有意忽视

D.暂时隔离

44.课堂上有两个学生正在交头接耳,这时,教师可以采取( )的处理方法最为适宜。

A.言语提醒

B.非言语暗示

C.有意忽视

D.暂时隔离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_____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教学和评价具有促进和_______的功能。

3.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分别为接受、_______、输入、输出。

4.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_______。

5.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_______。

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_______。

7.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归纳为_______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

8.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

9.我国学者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_______三种类型。

10.教师的领导风格有参与式领导和_______。

11.学校里的群体可分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正式群体和个体在相互交往中基于个人的好恶、兴趣爱好等形成的_______。

12.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称为_______。

13.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_______、注意的干扰。

1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_______三种类型。

15.在群体规范中,非正式规范的形成受模仿、_______、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16.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其中_______课堂气氛最佳。

17.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_______及教学过程的规划。

18.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__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

19.影响人际关系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_______、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等。

20.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_______。

21.课堂纪律的四种类型分别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_______促成的纪律及自我促成的纪律。

22.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23.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行为型、人格型和_______三种类型。

24.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_______、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评价、判断和响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25,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_____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6.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______。

27.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_____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28.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9.对抗的课堂气氛包括______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30.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松散群体、_______和集体三个阶段。

31.吸引与排斥、_______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2.人际交往的工具可概括为语言符号系统和_______。

33.有时,个别学生为了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也会做出一些问题行为。

这时,教师采取_______态度,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

34._______是处理问题行为的最好方式。

35.我国心理学家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两类:

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和_______。

36.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既需要教师创设结构,又需要教师的_______。

37.一般认为,在中学阶段,班级人数控制在_______人最为合适。

38.“三个和尚没水喝”是_______的影响表现。

三、简答题。

1.简述群体的特征。

2.简述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

3.应怎样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4.简述谢里夫的群体规范形成阶段理论。

5.简述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6.简述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7.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有何影响?

8.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0.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1.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2.课堂情境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1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堂内群体的凝聚力。

3.试述课堂气氛的概念、类型及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4.试述课堂纪律的涵义、功能、类型以及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5.学生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6.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7.结合实际情况,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8.八年级四班是学校出了名的“捣蛋”班级,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该班去上课。

这学期,学校安排张老师担任四班的语文老师。

第一天上课时,张老师还在楼梯间就听到班里传出的喊叫声。

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小话、吃东西、随意走动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听课的同学也时常问一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弄得张老师筋疲力尽,哭笑不得。

面对这样的班级,你将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你会怎样来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呢?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B4.A5.A6.B7.D8.C9.B10.B11.D12.D13.B14.A15.D16.B17.B18.A19.D20.C21.B22.B23.C24.B25.B26.A27.C28.D29.B30.D31.A32.D33.B34.A35.D36.A37.C38.A39.D40.A41.A42.A43.C44.B

二、填空题

1.传递信息2.维持3.反馈4.学习情境5.学生座位的分配6.非正式规范7.扰乱性8.合作9.行为不当10.监督式领导11.非正式群体12.人际关系13.他人评价的意识14.对抗的15.暗示16.民主型17.课程表的编制18.课堂情境19.态度的相似性20.教学结构21.任务22.教师的领导方式23.情绪型24.相互影响阶段25.软环境26.交往27.群体规范28.人际关系29.失控的气氛30.联合群体31.合作与竞争32.非语言符号系统33.有意忽视34.预防35.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36.体贴37.25—40人38.社会惰化

三、简答题

1.群体的特征:

(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

(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同活动。

2.群体对个体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

(1)活动的难易程度;

(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3.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稍有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4.群体规范形成阶段:

(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2)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5.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主要因素:

(1)距离的远近;

(2)交往的频率;(3)态度的相似性;(4)个性的互补性;(5)外貌等因素。

6.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7.教师的情绪对课堂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的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

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

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4)对教师的期望。

10.课堂管理的目标主要表现在:

(1)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问;

(2)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堂管理除了要消除问题行为的干扰以外,还必须注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特定学习活动的参与规则,这样,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3)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

由教师管理过渡到学生自我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学生由被动的他律转变成了主动的自律,这是学生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11.现代课堂学习管理一般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课堂规范。

12.课堂情境结构包括: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1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教育失策。

主要表现为:

指导思想的错误,管理的失范,教学的偏差等;

(2)学生的身心因素。

表现在:

第一,一般男生的问题行为,特别是外显性的问题行为多于女生;第二,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其产生问题行为;第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3)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

四、论述题

1.在课堂中协调好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