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4609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docx

《马克思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原理.docx

马克思原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概念+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续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

社会根源:

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产阶级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

4、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1、《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问世,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2、《资本论》—系统的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基本特征(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整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是必要的思想武器

2、是可靠的认识工具

3、拥有丰富的情感力量

第一章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资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再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应;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存在形式

1、什么是运动?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的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能想象的。

2、什么是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失误的根本性质暂时其边这样的两种运动特殊状态。

3、运动的绝对性体现:

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运动的相对性体现:

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的关系。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五、事物的普遍联系(重点)

1.联系的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要意想的。

(2)联系具有普通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六、事物的永恒发展(重点)

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3、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新生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乃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七、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重点)

1、矛盾的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属性有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1.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九、量变与质变(重点)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互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十、肯定与否定(重点)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一、唯物辩证法(P45-55)(重点)

第二章

一、认识与实践

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2、基本要素: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3、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一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用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4、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6、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既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二、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1、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这种烦反映是一种“复写”、“摄影”、“写”、这种反映的特性就是慕写性,反映的慕写性表明了客观性。

2、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关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

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4、从感性认识象理性认识过度,必备的两个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也就是要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四、从认识到实践

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有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有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2、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4.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到实践

六、真理与价值

1、真理是标准主观与客观象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七、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3、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范畴,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内容。

八、真理与谬误

1、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象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规律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关系:

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又是想对的。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即,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为真理。

九、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来确定的:

1 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 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3.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即使在现象的认识活动。

主要有以下上特点:

1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

3 评价结果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

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4.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求要的物质力量。

3、生产力能动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简历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4、社会形态的内涵

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社会形态包含:

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三者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五、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重点)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期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指的是社会认可中的绝大多数。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六、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了解,课本P144—P147)

 

第四章

1、商品经济得以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存在社会分工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1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者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坐在需要的有用性

3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