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6067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考核点及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考核点

v     绪论

v     一、基本概念:

v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v     二、教学重点:

v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p20-21

v     绪论

v     三、一般知识点:

v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v     第一章

v     一、基本概念:

v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

v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

v     二、教学重点:

v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

v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v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

v     4、矛盾规律: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

、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v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v     6、否定之否定规律:

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v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

v     三、一般知识点:

v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v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v     第二章

v     一、基本概念:

v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v     二、教学重点:

v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

v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p68、辩证关系p69);

v     2、真理观:

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v     三、一般知识点:

v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v     第三章

v     一、基本概念:

v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

v     二、教学重点:

v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v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v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v     三、一般知识点:

v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

);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p119、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v     群众史观: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v     第四章

v     一、基本概念:

v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

、经济危机

v     二、教学重点:

v     1、劳动价值论:

v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v     2、剩余价值论:

v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

v     三、一般知识点:

v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v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

及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

v     第五章

v     一、基本概念:

v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

v     二、教学重点:

v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

v     三、一般知识点:

v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哲学部分最重要,然后是经济学再到科社学

一、哲学部分:

1.物质的含义,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

参考解答: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列宁的唯物主义观的意义?

参考解答:

(1)马克思唯物主义观

A、一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意识及认识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B、二是物质是可知的

C、三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2)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意义在于

A、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D、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的说明了物质,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限,从而为科学的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实践的含义、特征、本质、形式、作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参考解答:

(1)含义: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

(2)特征:

A、客观实在性。

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B、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3)本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4)形式:

A、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C、科学实验活动

(5)作用:

A、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C、科学实验是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其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D、实践对认识有着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意义:

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可拓展)

(7)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将以上观点整合

 

4、矛盾的含义,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及相互间的关系?

参考解答:

(1)含义:

矛盾是指事务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和同一性

(3)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是指它的条件性。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旧的统一体就会破裂。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这里所说的无条件,是指矛盾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有斗争。

矛盾的斗争性可以打破旧的同一性,建立新的同一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让位给新的矛盾统一体。

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同一,而这种同一必须包含着斗争;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总是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总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5、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怎样推动事物的发展?

参考解答:

由于有同一性,事物才包含了转化和发展的潜质;由于有对立性,才能将这种潜质不断转化成现实。

二者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构成矛盾运动,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缺少了它们中的任何一方,矛盾都不成其为矛盾,也就不可能有发展。

6、什么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两者的关系?

参考解答:

(1)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诸要素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外部矛盾是事物同周围环境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2)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和关系?

参考解答:

(1)普遍性: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特殊性:

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着的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A、它们是互相联结的。

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B、它们是相互区别的。

在特定的关系中,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区别的。

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具有个性、特殊性的事物中的共同的东西,而不可能是其中所有的东西。

C、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矛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参考解答:

(1)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必须同时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

譬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同一即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一面。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不能盲目排外;又要看到两种制度的对立性,反对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不搞“全盘西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9、认识的本质

参考解答:

(1)认识的反映性

认识的反映性是指人的认识只能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且在认识中一定要包含被反映的客体具有的某种内容的特性。

由于主体观念地把把握客体的认识活动是为实践地把握客体做准备地,而人的实践活动又只有在遵循客体的固有规律时才产生满足人的需要的实效,因此,注定认识不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只能是以观念的方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做出尽可能贴近的反映。

(2)认识是反映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认识的反映和选择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反映是选择的基础,没有对客体的反映,没有提供选择的外来信息,就谈不上选择;而反映又离不开选择,主体认识客体是出于一定的需要,基于一定的认识结构,从而确立相应的事物作为认识对象,是主体对客体的有选择的反映。

(3)认识是选择性和建构性的统一

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是认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条件,选择和建构作为反映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保证着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活动能够有序、积极地进行。

(4)认识是建构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在认识活动中,人对客体的观念建构包含创造性与创造性的建构,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实际上也是在为客体信息的组合和构建做准备。

构建性和创造性在认识中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在认识的结果上实现相互统一。

10、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参考解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着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1、认识的过程?

参考解答:

人认识事物,首先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然后再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有一次飞跃。

12、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参考解答:

(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质的区别。

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

A、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象出来的,不透过事物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B、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

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理性认识往往要借助于较为丰实的感性经验。

13、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在哪里?

参考解答:

(1)真理使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使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将它们如实的反映出来。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性认识过程每一个结果的确凿性,以及人类这一认识主体按其认识本性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把握。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结果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

1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解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本质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不超出主观范围,不跟客观世界接触,是无法解决的。

同时,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和客观相比较,也无法解决。

因此,必须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作为两者沟通的“桥梁”,这就是人的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实践高于理论。

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的,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这样,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对照,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

因此,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什么?

参考解答:

A、实践标准的绝对体即其确定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确定的,唯一的。

B、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体现在:

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一个人的所有论点;实践检验真理只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次完成;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再受实践的检验。

1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参考解答:

(1)联系: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目标;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价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凡是真理必有价值,但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

(2)区别:

二者侧重点不同:

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强调的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要求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相悖。

17、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参考解答: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与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18、马克思地理环境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解答: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2)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

A、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恶劣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延缓社会发展速度。

B、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C、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最后,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3)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19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解答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要解决好这个本质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

这个新思路是什么?

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显而易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新思路。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它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缩小这个差距的任务还很繁重。

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

中国有近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才能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公共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短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0、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参考解答: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的创造有决定作用,这种作用红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A、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能够成为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B、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往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领导者和组织者。

C、某些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

D、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任何杰出人物,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只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但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1、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参考解答: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

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则是群众观点在具体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它是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经济学部分

1、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解答:

(1)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为: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A、自发调节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B、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有时也会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